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工作汇报 > / 正文

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6篇

2022-09-14 16:35:03

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6篇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ReadandWritePeriodicalJanuary2022Vol.19No.01读与写杂志2022年1月第19卷第01期浅谈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6篇,供大家参考。

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6篇

篇一: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ad and Write Periodical January 2022 Vol.19 No.01读 与 写 杂 志2022 年 1 月 第 19 卷 第 01 期浅谈幼小衔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苏小薇(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福建 莆田 351100)摘 要:幼小衔接作为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过渡,对于幼儿更好地进行小学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相连,但是二者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相差甚远,因此有必要在幼儿上小学之前进行幼小衔接,使幼儿身心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本文首先对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幼小衔接的对策,希望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科学适应小学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关键词:幼小衔接;研究;存在的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2)01-0147-02幼小衔接作为对学龄前儿童重要的教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加强幼儿的适应性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幼小衔接中,教师要注意与家长、小学进行积极配合,着重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能力,并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策略,确保幼儿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有所获得和进步,让幼儿能够快速的融入小学学习生活中。1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1.1 进行过早教育目前,幼小衔接教育中过早教育现象突出,虽然幼小衔接教育是让幼儿能够快速适应小学教学,但是一些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关系认识比较片面,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开设古诗词、加减法等小学教学内容,忽视了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导致幼儿在接受文化知识时产生抗拒甚至学习疲劳,增加幼儿的学业负担,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失去幼小衔接教育的初衷。1.2 不注重幼儿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由于过于保护幼儿、不相信幼儿能独立完成任务,不重视幼儿独立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幼儿能水平差异明显。幼儿园阶段,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会依靠老师的帮助,而小学阶段,孩子则需掌握生活自理能力。过分的保护,使得幼儿难以掌握独立的生活技能。1.3 幼小衔接教育模式单一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联系,目前,大部分衔接工作仅在幼儿园进行。在小学初期,没有对幼儿与小学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一些幼儿园虽然加强了与小学的联系,但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无法有效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完成建立幼儿与小学之间的联系。1.4 幼小衔接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园大部分都有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但是为什么教育效果并不显著或者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呢?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每年都有部分幼儿园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很多学校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只停留在外部条件的改变,例如课时的设置、课桌的摆放形式等。除此之外,学校对于进入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每年都会组织其参与参观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学校组织大班学生参观一年级同学的课堂模式、课间状态、如何写作业、如何跟随老师的进度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带领大班同学流程式地参观一遍,在留下图片和记录信息之后活动就随之结束了,大班学生在走马观花中并未得到实质提升,对于如何培养幼小衔接阶段学生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等内容也并未得到探索结果。归根结底,学校和教师对于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这是导致幼小衔接流于形式的最主导原因;其次,在组织大班同学参与参观活动是,教师并没有以解决实质问题为目的,而是将完成任务和留下记录当作工作重心,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深度远远不够的现状。1.5 家长教育观念尚未改变幼小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家长作为孩子们的最主要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世界观等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当我们意识到幼小衔接工作不彻底、不具体的适合,不能单一地从学校和教师方面追究责任,还需要从学生的最主要负责人—— — 家长身上找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变化,许多家长朋友都面临着生活压力过大和缺乏教育知识的情况,由于没有及时学习相关的教育知识,所以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并没有采用最新的教育观念,使孩子在接受教育时获得不利影响。这部分家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过于溺爱孩子的类型;另一类是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的类型。第一种家长在面对孩子需要学习一些内容和知识时,担心孩子无法承担过多压力而偏爱和迁就孩子,造成孩子无法掌握其年龄阶段应具备的技能;另一种家长则与第一种家长恰恰相反,他们往往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很容易忽略孩子的真实感受。2 幼小衔接的对策2.1 从根本出发,转变家长、学校、教师三方教育观念通过阅读上文,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开147 - -。

 。. .。

 。

 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January 2022 Vol.19 No.01读 与 写 杂 志2022 年 1 月 第 19 卷 第 01 期展不成功、不彻底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家长、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尚未产生完全改变,即使近年来大部分幼儿园都开展过幼小衔接教育,但大部分幼儿园都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对于幼小衔接阶段小朋友来说,他们正处于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教师和家长不仅要重视该阶段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结合相关活动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生活,进而将幼小衔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因此,学校、教师和家长首先需要提高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情感需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符合时代发展、适合孩子的科学教育方式,通过基本的教育活动和亲子活动等项目增强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其次,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家长和教师要积极主动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及时和家长朋友进行交流,以达成共同的教育目标为目的,共同努力,进而实现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养成。2.2 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开展特色幼小衔接教育幼小衔接教育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断调整教育计划。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差异,科学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的工作方案,开展特色工作。从幼儿园的小班开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独立叠衣、独立吃饭等能力。幼儿进入大班后,教师可以培养幼儿们对规则的理解、规划时间和独立做一件事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变化,制定不同方案,让幼儿掌握由简到繁地学习,不断提高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心理准备。2.3 小学低年级应该丰富教材内容,增加学习趣味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材与小学教材有所差别。由于国内没有统一的幼儿园教材,不同幼儿园的教材各不相同,也没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大部分幼儿园教育采用看图讲述、游戏、具体直观的教玩具材料等吸引幼儿兴趣,进而习得知识,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启蒙的教育目的;而大多数小学教材都包含大量具有抽象意义和逻辑性的文本,教材中的相关规则,侧重于幼儿知识的学习和规范。因此,幼儿园应与当地小学进行沟通协商,调整完善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内容或教学方式,特别是一年级的课堂上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课堂上应融入老师亲切的语言、有趣的游戏,让刚入小学的孩子喜欢上学习,爱上学习。2.4 培养优秀教师团队,深入展开幼小衔接对于孩子们来说,教师是除了家长之外和他们接触最密切的人群,教师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以培养优秀教师团队为目的,深入开展幼小衔接教育。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方需要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开展相关课程和项目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素养;对于教师自身来说,他们需要积极学习最新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主动与同领域其他教师取得交流和沟通,虚心向其他优秀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对于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欠缺和问题,教师应当主动弥补并改进。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信息化技术加强教育方式的创新和反思工作,善于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利于孩子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手段展开教学,深入了解班级孩子的个人状态和情感需求,拓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出适合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开展的教学方法。2.5 组织应用性游戏项目,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游戏和活动向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教学环节,幼儿在科学有序的教育活动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纪律习惯,通过开展主题游戏和活动等项目,幼儿之间还能加强情感交流和良好品质的养成。对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应用性游戏和活动项目,积极创新相关主题,进而培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事实上,在幼小教育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就是最主要的教学目的,这对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首先,教师在确定游戏主题时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比如培养孩子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然后教师需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游戏规则,最后组织孩子们有序参与游戏。2.6 积极与家长沟通,在幼小衔接中开展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幼小衔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更注重幼儿在学校的表现和对幼儿能力的关心和提高,但是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少,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对幼儿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是不必要的。由于这些误解,家庭难以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对家庭教育关注不足也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不利于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在幼小衔接中加强家庭教育。家长需要注意对幼儿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做好正确引导和示范。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具体细化,对幼儿的幼小衔接教育进行科学、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结语综上所述,面对新形势下的幼小衔接教育,教师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开展特色幼小衔接教育,丰富有趣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庭教育,从而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参考文献:[1] 宋文霞,王翠霞编著.幼儿园环节的组织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 潘莉.幼儿园衔接环节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06):141.148 - -。

 。. .。

 。

篇二: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教学衔接的思考

  为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各幼儿园作了大量的努力。然而,小朋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后,在知识与能力、意识与思维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令人堪忧。有些问题在一年级学习生活中,教师要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去矫正。我校是典型的城中村学校,生源都是进城务工或经商人员的子女,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是知识方面表现为先学与没学。拼音识字主要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到初中阶段,孩子现在学会了拼音,也就掌握了文字认识方法。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强,只要老师一开口,他们都说得头头是道,然后告诉老师,“我们已经学过了!”90%的孩子闭着眼睛都能背诵汉语拼音,说明孩子记忆能力强。但如果出示卡片单个认读,却不认得了。

  有的孩子学了珠心算,20 以内的加减法(有的甚至是 100 以内

 的加减法)心算得飞快,滚瓜烂熟。反应快的孩子可以内化,但有些一知半解的孩子在纸上列式计算时出现的错误令人哭笑不得,而且这样的错误反复犯。

  至于听课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因受“已学过了”的影响,阅读能力仅限于可视动画,很少有与书本接触的经验。

  汉字的认识知觉比较笼统,表现在看图或识字时往往只注意大的轮廓,容易忽略细枝末节。由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知覺还有一定程度的混淆性、笼统性和无意性,70%的学生是在“画”字。比如,写“口”就画一个圈,颠倒偏旁,颠倒笔画顺序,没有汉字书写规则可言。有的孩子连“横”“竖”的概念都没有,读着横,却画着竖。

  其次是思维停留在记忆上。通过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学生对小学学习的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思维停留在记忆上,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法不能转化为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学生知道 1+1=2,如果问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就有 60%

 的学生反应不过来。大部分学生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服从于一定的目的任务,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干扰,一直离不开原有的目的任务。

  第三是家长表现茫然。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东西,会算数、会写字、会背诗等,觉得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很少有家长关注孩子是如何学到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否符合幼儿发展规律、是否符合幼儿生长发育特点,有些家长对此甚至全然不知。

  针对上面的问题,笔者对周边学校一年级老师和学校附近的几个幼儿园(其中一个公立幼儿园)教师及相关的家长就幼小衔接问题分别做了一个调查,数据见下表。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以看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对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由前面提出的问题及调查情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对幼小衔接分公立与私立幼儿园提出自己的看法。

 公立幼儿园应有多方面衔接的举措。比如,在意识衔接方面,与市内小学联系,带孩子们参观小学的校容校貌,感受小学的学习活动,亲自体验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让孩子们对小学环境有初步认识,激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期待,为他们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奠定基础。在知识衔接方面,注重汉语拼音、汉字书写、算术知识的衔接。在能力衔接方面,训练幼儿听课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在思维方面,注重数学思维、观察思维的培养。

  私立幼儿园规模小,收费便宜。进城务工的家长一般都会选择。而这些幼儿园,往往会因为师资配备不规范,课程大多体现在知识的容量上,有的幼儿园在大班时甚至用一年级的教材上课,并且在给孩子上课时,就是播放碟片让孩子们观看,接受能力快的孩子就跟着学会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什么也没学会。至于学生的能力、思维和意识的训练几乎忽略不计。侄儿在一家私立幼儿园读学前班,语文老师每天要求孩子回家后把当天学的字每个写 100

 个,书包里的算术作业一面一面的。看到老师批改的“√、×”,我问侄儿,为什么会有“×”?“×”是什么意思?侄儿说“不知道”。我问他老师有没有让他改正,他回答“没有”。久而久之,小孩子对是非对错的认识都被忽略了,对作业的对错也就出现了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也听到过一些家长的怨言: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习惯都坏了。

  其实不管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幼儿园,对幼小衔接的孩子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他人的建议、学会理解他人、学会阅读背诵、学习与人交流,初步养成做事有责任感、不拖拉的习惯。二是能力。主要包括语言与专注力、区分游戏与学习、课堂行为与课堂内容的学习、时间观念、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自理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

  笔者认为,幼小衔接本身就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在对幼儿进行各方面教育衔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合理选用教材;有专业的老师的引领;课程安排要有科学性,在授课的过程中

 结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注意反馈;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对幼儿园的办学资质、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等要有明确的规定。

  (作者单位:郴州市第十三完全小学)

篇三: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幼小衔接 摘要:

 幼小衔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如何尽快让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小朋友过渡为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发展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学会适应能力”这一核心,为学生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学生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

 关键词:

 幼小衔接心理准备行为习惯 幼小衔接是人生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解决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的问题,更能积极地影响学生一生学习,让他获得学习的兴趣和做人的自信。如何让学生尽快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小朋友过渡为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要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加强能力培养,减少或缩短不适应的过程,较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十几年的低年级教学经历,笔者对此颇有一番感触。笔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求适应,在适应中促发展”为指导思想,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学会适应能力”这一核心,为学生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的连续的准备,以帮助学生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不仅有知识、技能,更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也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

 1 要激发学生的入学兴趣,使其内心向往学校生活,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工作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明确告诉学生,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因为那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是个大孩子了,是令爸爸妈妈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告诉学生关于学校的一些情况,学校与幼儿园不同的地方,安排时间带学生到学校参观,看看明亮的教室、开阔的操场、精心设计的黑板报、五彩缤纷的才艺展示栏、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陌生感。善于利用周围熟悉的事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如学生在玩镜子时,可以引导他们发现镜子的反光原理,借爱迪生借镜子之光救妈妈的故事激发学习的热情。告诉他们上学后,知识渊博的老师会教给他们许多各种各样的知识,那样生活的本领越来越大,所以上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让他觉得上学好光荣,好开心,从内心很向往。

 2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会独立,遵守规则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带齐学习生活用具等习惯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助长孩子懒惰心理,让他离开父母和老师也能照顾好自己。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像洗手绢、扫地,擦桌子等。也要从小培养时间观念,穿衣、吃饭、写作业等不拖拉,不磨蹭,不浪费时间。懂得做完事情再玩,家长要及时督促,不要形成边做边玩的坏习惯,也可以适时给予恰当的语言方面的激励。坐、立、行保持正确姿势。爱惜学习用品,不乱花钱,不攀比吃穿。

 (2) 学习习惯 使他能成为一个好孩子。告诉孩子要认真听,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随时随地渗透团结协作精神和文明礼貌教育,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孩子一生健康地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知识准备要适度,切勿拔苗助长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开展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5 个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而事实上许多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诸如英语、拼音、写字、大量的识字背诵、珠心算、手指算、20 以外加减法等教学内容,认为这是在知识上与小学接轨,孩子们学会了这些知识,上小学一年级会轻松些。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幼小衔接,而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其弊端和隐患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就拿拼音来说,小学教师对英语和拼音的发音要求很严格,幼儿园教师的发音不一定准确,学生的发音不完善,教师不能做到一对一地发音矫正,形成很多错误的发音,带到小学纠正起来更难。过早提笔写字给学生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从生理角度来说,学龄前的儿童手部小肌肉群没有发育完善,手指肌力不足,握笔写字非常吃力,很难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还可能造成手指变形(不正确的握笔姿势直接影响写字的效果,到了小学很难改正),从心理上也给学生造成压力。再有珠心算和手指算,它的思维方式和小学一年级的分解组合相悖: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数的分解组合时也用到手指,一个手指代表 1,而在珠心算和手指算中一个大拇指代表 5,其他每个手指代表 1,5 个手指都伸出来是

 9,学生做题时不知该信哪个老师的。20 以外要求心算,他还用手指比划。

 说到这里,笔者以一位一年级教师和家长的身份呼吁,千万不要再给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施压了,因为孩子不适合在幼儿园学这些东西,幼儿园在知识教学方面要少而精,以读为主,即使一首古诗也要让孩子都学会,字音准确,切忌多而滥,不要盲目追求量。幼儿园之间竞争激烈,盲目地追求学习量,那些只是做给家长看,还是要从长远看问题,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不要让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孩子在幼儿园就厌倦学习。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知识不是唯一,身心发展健康最重要,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快乐学习的天地,充满梦的童年吧! 领悟 —— 幼小衔接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从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幼小衔接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基础。

 一、兴趣,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工程。

 二、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工程。

 三、必要的入学前准备,是幼小衔接的辅助工程。

 【关键词】幼小衔接重点工程 【正文】:

 学前班幼儿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

 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从幼儿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幼小衔接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基础。

 一、兴趣,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工程。

 孩子入学以前,认识多少个字并不重要,而激发孩子对文字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认字、写字和阅读的强烈愿望和动机是第一任务,让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是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重要原因。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活动。

 1、初步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

 对孩子来说,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老师不同,同伴不同,学习要求不同……这些原因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影响学习成绩,对健康成长也不利。

 因此,作为老师与家长,可在大班下学期,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参观小学,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孩子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以上小学为荣,从内心深处产生

 上小学的愿望。

 如进入大班下学期后,家长便可经常有意识地带孩子经过小学时,适时告诉孩子:进入小学后,会认识更多的老师、朋友,会学到更多的本领……还可以引导孩子主动与周围的小学生交朋友,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从而向往小学生活。与此同时地,老师再适时地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进一步了解小学里的课程、作息时间等,并适当地渗透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幼儿升入小学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2、介绍进入小学后即将学到的新本领,提高学习兴趣。

 大班下学期,孩子们便对小学里的新本领充满了好奇,有的幼儿经常早晨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自豪地告诉老师、同伴:“我已经会念小学里的拼音了”、“我已经会写小学里的算式了”……看到他们一脸地骄傲,兴高采烈地互相分享,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珍贵的教育良机: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活动中讨论一些关于“我学会的小学新本领”,这样既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为他们进入小学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记得在一次游戏中,康康、诺诺、丁丁等几名幼儿跑到我身边,康康问我:“老师,你知道 88 加 88 等于多少吗?”我想了一会儿,皱着眉头说:“好难啊,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他骄傲地昂起头,大声说:“我知道,是 176。”我惊讶地问:“呀,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他连忙告诉我:“我会列竖式的,不管多大的数字都会算出来。这是小学里的本领。”“呀,这是谁教你的啊?”“是我哥哥教我的,他已经上小学了。”其他孩子听了,都用羡慕的眼神

 看着康康:“康康真棒!”自从那一天开始,每天都会有孩子到我面前“炫耀”他的新本领,都说是小学里的哥哥姐姐教的,一脸的自豪。

 3、认识小学里的老师,进一步提高入学欲望。

 孩子入学后,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新的朋友,新的老师。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新老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新老师对孩子来讲,具有新鲜感,充满好奇,易引发兴趣。幼儿园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点,向孩子介绍小学里的新老师,从而引导孩子进一步喜欢上小学。

 二、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基础工程。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拼音、英语、思维训练等教学,使得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过早地促使果实早熟,只会让它们既不漂亮,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进入小学后,跟不上小学里的学习进度,便在大班时,安排孩子在假期中去兴趣班提前学习拼音、奥数等,剥夺了属于孩子的假期,减少了本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据调查,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课本里的知识自己都曾经学过,便没有了新鲜感。

 于是上课也不专心了,骄傲地认为自己都会了,丧失了学习动机,从而导致上学期成绩优秀,下学期便开始逐渐下滑。事实证明,幼小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

 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完善。

 三、必要的入学前准备,是幼小衔接的辅助工程。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是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最佳时间。在此期间,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全面出击,将孩子顺利地护送进小学门槛。

 1、入学前的知识准备。

 在幼儿园,孩子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游戏,而进入小学后,学习便取代了游戏,成为学校的主要活动方式。为了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小学生活,我们应当帮助孩子在入学前做些必要的知识准备。

 如语言方面,在入学前,一定要认识和会书写自己的名字,尽量认识和会写常见的一些数字、汉字,这样孩子在学汉字以前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数学方面,因为许多幼儿园学习过的知识在小学还要学,为了维持孩子的新鲜感,提高学习动机,只要孩子掌握所学内容便可以了。

 2、适当调整幼儿的生活作息制度。

 为了使幼儿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在大班下学期,可延长上课时间,适当增加课时,并逐步减少睡眠时间,缩短游戏时间。

 3、加强独立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园,保育工作是放在首位的,早晚由家长接送,整天由老师和保育员看管;而学校则是教育放在首位,儿童独立生活的空间和

 时间均扩大了,因此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经常有家长这样说:“我家孩子进了小学后老是丢东西,经常要给他买橡皮、铅笔。”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垃圾箱”,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可能家长包办—切所致。作为现在的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标志性阶段。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幼儿、幼儿家长三个方面的互相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分清各自的职责,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因素,而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与经验交流,则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奠基石。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幼儿一定会顺利的过渡到小学生活,从而快乐的学习成长。

篇四: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李涛 史宇鹏 陈斌开

 内容提要:

 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以居民幸福感为民生指标, 本文使用 2009 年中国 12 省区 41 个市( 区、 县)

 5056 名城镇居民家庭户主的调查数据, 就中国居民家庭自 有住房状况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 实证分析并获得了 一些重要研究发现。

 首先,不同产权类型的自 有住房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

 拥有大产权住房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幸福感, 而且自 有大产权住房的数量越多 则居民幸福感越高; 但是, 拥有小产权住房以及自 有小产权住房数量对居民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其次, 自 有大产权住房对首次置业和二次 ( 或多 次)

 置业的居民幸福感的积极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自 有大产权住房给这两个群体带来的幸福感显著提升的幅度是相同的。

 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

 政府从民生角 度来认识和解决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旨在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更加完善的住房政策需要以推动居民家庭拥有大产权住房为最终目 标, 尽量减少对首次置业和二次( 或多 次)

 置业的居民采取差别性住房政策, 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提供更多 的、 居民可负 担的大产权住房供给上。

 关键词:

 自 有住房 幸福 大产权住房 小产权住房

   李涛,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081, 电子信箱 econlitao@gmail.com。

 史宇鹏,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081, 电子信箱 shiyp@vip.sina.com。

 陈斌开,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邮政编码 100081.电子邮箱 chenbinkai@gmail.com。

 本文是奥尔多中心(www.aordo.org)《中国居民风险与风险管理》 研究项目的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光华讲坛参加者的有益评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中国居民金融排斥研究”(70973141)和中央财经大学“211 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的资助。

 幸福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居民住房问题

 内容提要:

 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以居民幸福感为民生指标, 本文使用 2009 年中国 12 省区 41 个市( 区、 县)

 5056 名城镇居民家庭户主的调查数据, 就中国居民家庭自 有住房状况对其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 实证分析并获得了 一些重要研究发现。

 首先,不同产权类型的自 有住房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

 拥有大产权住房能够显著提高居民幸福感, 而且自 有大产权住房的数量越多 则居民幸福感越高; 但是, 拥有小产权住房以及自 有小产权住房数量对居民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

 其次, 自 有大产权住房对首次置业和二次 ( 或多 次)

 置业的居民幸福感的积极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自 有大产权住房给这两个群体带来的幸福感显著提升的幅度是相同的。

 本文的政策涵义在于:

 政府从民生角 度来认识和解决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旨在提高居民幸福感的更加完善的住房政策需要以推动居民家庭拥有大产权住房为最终目 标, 尽量减少对首次置业和二次( 或多 次)

 置业的居民采取差别性住房政策, 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提供更多 的、 居民可负 担的大产权住房供给上。

 关键词:

 自 有住房 幸福 大产权住房 小产权住房

 一、 引言 毋庸置疑, 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

 一方面, 对于广大居民而言, 安居乐业的传统观念使得获得安定的住所成为愉快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前提; 另一方面,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 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解决居民住房困难、 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已经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途径。

 然而, 在各方普遍认同住房问题民生意义的同时, 一直存在着解决手段的分歧, 即居民是否需要拥有住房的争议。

 与现实中对于居民住房问题民生意义的普遍认同和解决手段的显著分歧存在着巨大反差的是, 相应学术研究非常缺乏。

 这不仅造成关于中国居民住房问题民生意义的共识缺乏科学依据, 而且导致对于中国居民住房问题解决手段的争议无法进行恰当评判, 最终可能影响政府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我们认为, 探究中国居民住房问题的民生意义、 评判各种解决住房问题的手段的一个可行思路是分析中国居民的自有住房1状况对其幸福感的影响。

 这是因为:

 一方面, 幸福感已经成为反映民生的一个主要指标(Frey and Stutzer, 2002); 另一方面, 中国居民住房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买房或租房, 其结果体现为中国居民的自有住房状况。

 国外文献关于居民自有住房状况对其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自有住房带给居民的私人和社会后果展开(Dietz and Haurin, 2003)。

 其基本假设是:

 包括占有权、 使用权、 收益权、处分权等在内的排他性住房产权导致了无房者(租客)

 和有房者(业主)

 在个人目标、 行为和结果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差异, 其作用渠道包括住房产权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等财务责任以及保护住房产权的交易费用等。

 具体而言, 自有住房带来的能够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私人和社会后果体现在居民家庭资产组合和财富积累水平、 居民社会参与行为、 儿童成长和教育质量、 居民健康状况、 居民心理感受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Rohe et al., 2001; Dietz and Haurin, 2003)。首先, 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居民的家庭资产组合和财富积累水平进而影响了居民幸福感。23

  1 考虑到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的家庭属性, 本文使用的自有住房概念都对应其家庭的自有住房。

 2 Rohe et al. (2001) 和 Dietz and Haurin (2003) 关于自有住房带给居民的私人和社会后果的文献综述详细给出了自有住房状况对居民的各种影响。

 其中包括自有住房状况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 但相关讨论比较简单, 而且局限在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居民自我实现、 居住条件改善以及房产增值等方面来影响居民幸福感, 而忽视了社会参与、 儿童成长和教育、 居民健康等渠道。

 以下, 我们综合其研究发现, 对自有住房状况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

 3 在中国, 自有住房可能通过相关的公共服务来影响居民幸福感, 如与住房相关的教育资源。

 由于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可以体现在住房的市场价格上(冯皓、 陆铭, 2010), 因此, 我们在回归分析中通过引入住房的市场价值来控制这种公共服务渠道的影响。

 房产在居民家庭资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Davies et al.(2009)

 基于 13 个国家的居民家庭资产研究发现, 2000 年这些国家居民家庭总资产中住房净资产所占比重在 28%和 75%之间, 其中中国为57%。

 作为重要的居民家庭资产组成部分, 自有住房通过投资风险、 按揭贷款违约风险、 价格波动等渠道对居民幸福感有着复杂影响。

 就住房的投资风险而言, 过高的住房资产比重以及住房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双重属性会导致业主的资产组合不够分散且房产投资水平超过资产组合平衡时的最优水平(Meyer and Wieand, 1996; Brueckner, 1997), 但是住房本身可以作为有效分散资产组合风险的一种投资手段, 而且业主还可以利用其他投资品来分散住房资产引发的风险(Ibbotson and Siegel, 1984; Fratantoni, 2001; Englund et al., 2002), 所以住房的投资风险渠道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就住房的按揭贷款违约风险而言, 业主如果使用了 按揭贷款购买住房, 潜在的按揭贷款违约风险会导致其资产缩水和借贷困难(Moreno, 1995), 进而幸福感下降。

 就住房价格波动而言, 住房价格上升带来的资产升值提升了 业主幸福感, 而价格下降的作用正好相反(Colwell, 1992)。

 其次, 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居民的社会参与行为进而影响了 居民幸福感。

 长期以来, 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一直主张, 自有住房会改变居民的社会参与行为(Engels, 1935), 包括居民的投票行为、 政治参与、 社团和宗教组织的参与等, 而更加积极的社会参与行为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Phillips, 1967)。

 就住房带来的居民投票行为和政治参与的变化而言, 拥有住房会使业主更积极地通过投票(Drier, 1994; Kingston and Fries,1994)

 和政治参与(Cox, 1982)

 来参与本地公共事务, 因为本地公共事务会影响住房价格进而房产价值, 而且业主较低的居住流动性使其难以避免本地公共事务的影响(Cox, 1982)。

 但是中国不同类型社区内国家行政力量的分布差异使得住房对业主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仅限于新型商品房住宅小区(李骏, 2009)。就住房带来的居民参与社团和宗教组织的变化而言, 业主会更多地参与到本社区或本区域的社团组织, 而在参加教会、 学校或政治社团方面与租客没有显著差异 (Forrest and Murie, 1991; Pratt, 1987), 因此, 住房带来的居民社会资本提升可能是有限的(DiPasquale and Glaeser, 1999)。

 第三, 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质量进而影响了 居民幸福感。

 拥有住房的家庭能够在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方面做得更好, 这主要是通过自有住房提升了业主家庭的居住稳定性以及增加了 他们改善家庭环境的投资等渠道实现的。

 居民的幸福感会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增加。

 就住房增强的家庭居住稳定性而言, 住房产权带来的业主流动性的下降则会增强他们照顾和抚育子女的能力(Green and White, 1997), 而更高的住房搬迁频率会降低儿童高中毕业的概率(Aaronson, 2000)。

 就住房增加的改善家庭环境的投资而言, 业主对其居住环境的改善性投资创造了 更好的儿童成长环境(Haurin et al., 2002)4。

 第四, 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而影响了 居民幸福感。

 居民的健康状况对其幸福感有着积极影响, 而自有住房对居民的健康状况有着复杂影响。

 就住房对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而言, 业主对其居住环境的改善性投资创造了更好的居住环境(Haurin et al., 2002), 他们较低的居住流动性使其对本地医疗卫生服务的了解更加全面(Baker and Taylor, 1997), 而且他们还可以利用房产来为今后的医疗健康支出提供资金支持(Rasmussen et al., 1997), 这些都对其健康状况有着积极作用(Macintyre et al., 1998)。

 就住房对居民健康状况的损害而言, 可能需要定期偿还的住房按揭贷款(Nettleton and Burrows, 1998)、 按揭贷款违约风险、 对于房屋定期修缮的责任等都可能增加业主的压力, 进而引发他们的健康问题(Holmes and Rahe, 1967)。

 第五, 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居民的心理感受进而影响了 居民幸福感。

 除了幸福感这一直接的心理感受之外, 居民的自尊和控制感等其他心理感受也会对其幸福感有着积极影响。

 就住房对居民自尊的影响而言, 拥有自己的住房可以使居民在他人眼中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评价、自我感觉比租房者更加成功以及显示出更强的自身竞争力(Rohe and Stegman, 1994), 这些都增强了业主的自尊(Balfor and Smith, 1996)。

 就住房对居民控制感的影响而言, 拥有自己的住房显示出业主对于自身生活的掌控能力, 而且业主还可以对其日常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更好地控制, 如免受房东影响、 自主决定出入房屋的人员以及房屋的改造等。

 业主对于自有住房更强的

 4 当然, 自有住房对于儿童成长和教育质量的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居民家庭中有常住儿童。

 控制力会增强其对生活事件的控制感。

 第六, 自有住房状况通过影响居民的家庭生活质量进而影响了 居民幸福感。

 居民的幸福感会随着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而提高, 而自有住房对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有着复杂影响。

 就住房对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言, 业主不仅能通过维护和改善住房获得房产可能的增值收益, 而且还能从相关劳动中直接获得满足(Saunders, 1990), 因而会更积极地维护与改善住房; 业主也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来对房屋进行改造, 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Galster, 1987)。

 就住房对居民家庭生活质量的损害而言, 业主可能用于休闲活动和朋友交流沟通的时间更少以及从人际关系和感情交流中很少获得愉悦(Bucchianeri, 2009)。

 尽管如上所述, 已有文献提出了 自有住房状况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多种渠道, 但是综合考察自有住房状况通过这些渠道对居民幸福感的总体影响的实证研究还非常缺乏, 而且以中国居民为考察对象的实证研究更是鲜见56:

 有关研究只存在于少数几篇以外国居民为样本的文献中,而且其结论并不一致。

 Rohe and Stegman (1994)和 Rohe and Basolo (1997)都发现, 购买了住房的租房者要比继续租房者更加幸福, 因此自有住房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

 Rossi and Weber (1996) 使用 NSFH(National Survey of Families and Households)

 调查数据获得了类似发现, 但是他们基于 GSS(General Social Survey)

 调查数据的发现却并不支持自有住房能够提高居民幸福感的结论。

 Bucchianeri (2009)也发现, 控制了 其他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后, 自有住房并不能显著提高居民幸福感。

 Galster (1987)和之后的一些研究更是指出, 自有住房和居民幸福感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数据本身的限制特别是受访者个人特征影响的结果。

 借助于奥尔多中心 2009 年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经济状况与心态调查” 数据, 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住房问题更为突出的中国城镇居民, 我们首次实证分析了中...

篇五: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21 年第 06 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o

推荐访问:幼小衔接工作的思与行 幼小 衔接 工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