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正文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8篇

2022-09-14 14:30:02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8篇《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专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专题) 农民增收重在治本 □王利文谭炳才(作者分别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8篇

篇一:《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专题)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专题)

 农民增收 重在治本

 □王利文 谭炳才(作者分别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副处长)

  今年中央 的一号文件, 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是继去年农民增收减负政策之后 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标志着农民增收从主要依靠政府减免、 补贴向减免、 补贴与促进农业形成内生

 增长机制并重方向转变, 昭示了国家治理“三农”问题由“治标”向“治标与治本结合” 的重大变化。

  当前, 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建设和谐广东 的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具备以工业反哺农业、 以城市反哺农村 的条件和能力, 在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基础上, 我们要结合本省实际, 提出进一步落实促进我省农民增收 的治本之策。

  增加对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主 的财政投入

 今年, 我国政府增加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计划投资7 0 0 亿元人民币, 约占国家财政投资 的1 / 3 。

 我省以农田排灌为主 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 要调整我省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农业、 农村财政投入, 逐年提高预算内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等财政支农资金 的比重。

  催生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 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 支持合作经济组织 的发展。

 鉴于目前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政府有力 的扶持和引导、 很不规范 的实际, 建议加快我省地方法规 的立法步伐, 支持及规范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的运作, 确立经济合作组织 的法人地位, 对这些组织所办 的加工、 流通实体减免有关税费,保障合作经济组织 的权益。

  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产品增值低关系很大。

 我省农业龙头企业虽较内地发展快, 但农产品加工水平依然很低。

 因此, 必须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通过经济杠杆调低农业深加工项目进入农业领域 的投资成本, 提高农业资本 的投资回报率;同时, 培育带动千家万户 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 的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加快供销社系统 的改革与发展步伐, 建立高效有序 的产销体系,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提高农村科技贡献率

  农民 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 的正相关。

 我省农村、 农业科技支撑明显不足, 劳动力素质偏低, 据统计, 2 0 0 3 年我省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只有1 0 . 4 % 的人受过专业培训。

 目前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仍有4 0 0 多万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 无法适应产业技术对劳动力素质 的要求, 无法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 的转移。

 为此, 要强化政府行为,统一规划, 加大财政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 提高农民队伍素质。

 同时, 要加大实用适用技术向农村转移、 应用、 推广 的力度, 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 的农村科技集成镇建设, 大力提高科技对城镇建设 的贡献率。

  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是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中、 后期阶段农业发展 的基本方向。

 我省开展土地适度经营 的时机已经成熟, 应加快步伐。

 其实现 的途径, 一是抽疏农村人口, 用政府推力和市场拉力吸引农民到工业园区及城镇安居就业, 转换农村人口户籍, 转移农村劳动力,置换农村土地。

 二是调整、 规范农村土地制度,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不改变土地用途前提下, 把土地承包权延长, 长期稳定, 吸引投资主体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 的投入; 同时规范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三是在税费、 投资、 用地等方面出台鼓励土地集中经营 的政策。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探索推进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昨天结束 的全省农村工作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会议透露, 省政府决定今年起全省免征农业税。

 但农村税费改革是一项综合性 的工作, 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必须实施综合配套 的改革, 如加大撤并镇、 村、 校力度, 精简人员, 减少行政开支; 加大以工哺农 的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补贴纳入公共财政框架, 向农村地区提供农村义务教育、 初级卫生保健、 农村科技服务等最基本 的公共服务保障等。

 目前, 实施对农民减负 的配套改革最重要 的措施是探索推进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 这是以工哺农最直接 的体现, 是增加农民收入立竿见影 的重大举措, 对提高农民素质,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构建支持“三农” 的长效机制

 □罗必良(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重点是在“多予”上做“加法”

 应该说2 0 0 4 年 的财政支农力度是前所未有 的, 这些支农政策 的核心内容是补贴、 减税。

 今年 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 的倾斜。

 如果说去年财政支农 的重点是在“少取”上做“减法”, 那么今年 的重点则是在“多予”上做“加法”:

  ——2 0 0 5 年, 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有条件 的地方将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

 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 新增资金主要安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 0 0 5 年国家科技投入将不断提高用于农业科研 的比重, 有关重大科技项目和攻关计划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资 的规模。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增财政

 收入中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

  ——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 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的中长期贷款。

  ——各级财政大幅度增加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

 新增教育、 卫生、 文化、 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 的比例不低于7 0 %。

  从今年 的一号文件可以发现国家政策 的总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表明中央正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切实转变财政分配、 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 的政策, 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 的基础上, 新增 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三农”倾斜, 逐步建立稳定 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财政反哺农民 的新时期。

  解决“三农”问题 的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统筹城乡 发展 的方略, 这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的大环境正在发生着三个深刻变化: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到来, 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的经济实力, 将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中国将在规划制订、 体制改革、 工作部署等方面进行必要 的调整, 把农村 的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

 将科学规划经济社会发展,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 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 把农民增收放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

  ——中国将努力消除妨碍城乡 协调发展 的体制性障碍, 下大力气建立资源在城乡 之间合理配置 的市场体系, 下大力气建立城乡 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 的运行机制, 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 良性互动 的有效体制。

  用长效机制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

 应该说, 给农民一些看得见 的实惠, 让农民暂时增收, 相对容易做到。

 但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 让农民持续增收, 就必须实施制度创新。

 新 的一号文件出现了大量 的“试点”、 “改革”、 “制度”类字眼, 并明确提出将立法让国家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 规范化, 彰显中央正积极探索建立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的长效机制。

  第一, 提升农业核心竞争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2 0 0 5 年中央一号文件 的“关

 键词”。纵观发达国家 的发展经验, 一国农业核心竞争力 的大小, 正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的强弱决定 的。

 在去年我国农业出现重要转机 的背景下, 中央正着手建立粮食增产、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的长效机制。

 如果说2 0 0 4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眼于让农民直接减负增收,以“两减免、 三补贴”为抓手, 启动了城市资源施惠农村 的历史转变; 那么, 2 0 0 5 年中央一号文件则立足于使农业强身健体, 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手段, 开始打造农业 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建立稳定增长 的支农资金渠道。

 中央提出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 的基础上, 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 农村、 农民倾斜, 逐步建立稳定 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文件提出将抓紧制订农村金融总体改革方案,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 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的比例。同时要求县域吸收 的邮政资金要回流农村, 等等。

 这些新政策, 无疑将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产生深远 的影响。

  第三, 建立“三农”发展 的制度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2 0 0 3 年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 是全党工作 的重中之重; 2 0 0 4 年 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 0 0 5 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的位置上; 温总理在2 0 0 4 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 解决农业、 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 的重中之重。

 第一个重中之重, 从执政党当前 的中心工作出发, 提出了执政兴国、 富农兴邦 的新任务; 第二个重中之重, 解决了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侧重并突出“三农”问题 的重要地位; 第三个重中之重, 把“三农”问题列为了政府 的核心工作。

 “三个重中之重”, 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在全国经济、 政治大局中 的战略地位, 具有历史性 的坐标意义。

 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一个“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的新 的历史发展阶段。

  创新资源配置战略思维

 □王冰(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部教授)

  我国 的国情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 的主导, 财政对农业 的支出是政府支农 的主要手段。

 要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加大财政对农业 的投入, 根本 的措施是要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 的稳定增长机制。

  小规模农户发展 的“瓶颈”是资金

 目 前我国农村占主导 的生产方式是土地在集体所有 的总框架下农户使用和农户生产经营 的小农生产方式, 劳动力大量过剩, 并且在近期内难以转移, 即使在2 0 2 0 年农村实现小康, 农业就业人口只占2 0 % 的情况下, 农村就业人数也高达1 . 5 亿人, 劳均土地也仅有1 3 亩, 与发达国家人均数十亩以上 的耕地规模比起来仍然达不到规模经营,仍旧难于取得规模经济效应。

 这样, 小规模农户经营将会是我国较长时期内不得不认可和采用 的农业经营单位。

 小规模农户发展 的“瓶颈”就在于其缺乏资金。

 从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 的长效机制上考察, 结论是我国财政对农业 的投入缺乏可持续性。

 而在小农经济规模难以在近期内消除 的发展中国家, 资金 的缺乏是形成小农长期势单力薄, 难以抵御风险和难以发展 的致命弱点。

 如何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 的稳定 的增长机制, 就成为我国农业、 农村发展 的关键。

  农村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作用不协调

 在我国, 财政对农业长期投入不足, 产生政府当年重视, 当年农业投入就增加, 否则就减少 的现象。

 农业投入 的时起时伏, 原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形成 的我国产业资源配置扭曲 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思维 的导向下, 农村只能是资源流出, 不能资源流入, 结果农村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作用不协调。

 就拿广东省来说, 2 0 0 2 年广东农业加上乡 镇企业所创造 的增加值占全省社会财富 的2 7 . 1 3 %, 上缴 的税收大于1 / 4 ,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的是:

 全省农业和乡镇企业得到全社会金融机构 的贷款仅为3 . 8 5 %, 得到国家及有关部门 的扶持资金占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的比重为2 . 4 7 %, 两项加总为6 . 3 2 %。广东农业对国民经济 的贡献与其资源配置是严重不对称 的。2 0 0 4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增加农业投入, 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 标志着政府新 的资源配置战略思维 的建立。

 与此同时, 2 0 0 4 年政府加大了对农业 的投入, 对农业推行了 “三补”政策, “三补”资金近1 50 亿元。

 但这些政策措施缺乏较长 的时效性。

  通过法律手段把国家 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 规范化

 如果财政对农业 的各项投入缺乏可持续性, 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基础设施脆弱 的状况, 就不能使粮食增产, 农民增收, 更不可能谈到农业、 农村 的发展。

  要逐步建立稳定 的财政对农业投入 的增长机制, 其关键在于通过法律 的手段, 把国家 的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 使政府新增 的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向农业、农村、 农民倾斜, 并防止财政对农业投资 的盲目性、 随意性和波动性。

 因此, 各级财政部门都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的要求增加农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每年用于农业支出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 的增长幅度, 每年财政支农支出 的增长水平要高于上年财政支农支出 的增长水平。

 另外, 还要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 的比重, 对其不仅要在投资存量上作适当调整, 而且要在增量结构上向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倾斜。

 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 的稳定增长, 逐步解决我国 的“...

篇二:《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篇三:《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反哺农村与城乡良性互动——以安徽为例姓名吴卫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谢世诚20061210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作者签名星星选日期泣 象趣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作者签名 。垒 兰日期迦垂刍』翻业

 中文摘要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了保证城市优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通过户籍制度、统购统销政策、入民公社制度从农业、农村中积累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城市工业以致造成安徽城市和农村发展严重失衡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满足农民利益要求的政策曾一度使安徽乃至整个中国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但从    年开始随着国家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到城市又走上了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道路从而导致安徽农村发展滞后、城市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进而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为了缩小安徽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安徽省政府率先从政治、经济、科教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进行反哺从而推动了安徽城乡关系正在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但是在实施反哺过程中还存在着制度、观念等方面的障碍以及一些政策不配套等问题。笔者认为今后应从“提高对城市反哺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制订更符合反哺实际的政策”、“加快户籍、就业、社保等制度的改革”、“加大经济、科教反哺的力度”四个方面去推动安徽尽快走上城乡良性互动的轨道以便更好地摊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关键词安徽城市农村反哺城乡良性互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反哺农村与城乡良性互动》——以安徽为例引言反哺是指反过来哺育这里指过去农村一真在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以至造成农村和农业失去了自我发展能力农村持久贫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然要求把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因此城市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反过来支持农村的建设城乡关系是指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城乡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补充和促进的统一性动态平衡关系农村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农村的发展又为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提供支持和保障从而使城乡总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改善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城乡非良性互动关系表现为二者发展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一方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二者之间呈现对立关系社会资源在二者之间以向某一方倾斜的方式配置。一、选题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迫使中国实行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的实现国家首先把城乡之间的资金、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及其社会产出进行分割限制它们之问的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挤出”农村剩余再通过诸如调拨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实现农村剩余向城市转移以支持城市的发展从而导致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这种状况已经制约或正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和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下岗失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足见我国现有的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严重障碍。从而找到我国城乡失衡的环节。寻求实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这就使得这一选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

 和现实意义。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早期理论研究重农主义者鲍泰罗在‘城市论一论城市伟大之原因》中指出“农产品剩余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当时意大利各大城市的停滞是由于地球的产出或食物不足所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明确指出“要先增加农村产品的剩余才谈得上增设城市。”空问理论二战以后特别是上世纪  年代以来。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充分展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空间理论又分为均衡空问理论和极化空间理论。均衡空间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差异将归于消失。代表——瑞典经济学家俄林。极化空间理论认为发展将扩大区域差异。谬尔达尔是极化空间理论的鼻祖他提出了城乡之间的“扩散效应”。米尔顿对极化空间理论作了归纳性总结他在‘             一书中指出城市与农村处于两个不同的经济循环层次城市高级循环与农村低级循环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二元结构理论特别是从  世纪  年代以来对城乡关系的理论探讨是和二元结构理论研究进展紧密相连的。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刘易斯    年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篇四:《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8 卷摇 第 1 期2008 年摇 摇 3 月中China Development国发展Vol. 8摇 No. 1Mar. 摇 2008收稿日期:2007-12-04作者简介:郭敬生(1981-),助教,学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等方面研究 。

 E-mail:guojingsheng2008@ sina. com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郭敬生(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 252000)摘摇 要: 经济重心南移最终使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现象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推动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走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道路,实现城乡资源占有均衡化,推动农村城市化,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词:中国经济重心;适度转移;新农村摇 摇 历史上南方诸多因素的改变促使落后的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南方经济在充分利用内部优越的资源条件,并充分吸收外在的资源转移的基础上使南方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

 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推动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要素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完成新农村的建设。1摇 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既有经济发展环境的因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

 历史我国社会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南方各要素发生转变,也正是生产要素的转变、资源的转移才使得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

 南方各资源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变革、技术变革、生产工具变革、社会资金变化、政府推动、社会环境安定等。1.1摇 南方人力资源增多,其开发与利用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因素摇 摇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切,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以前,南方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比北方要优越,但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经济,没有得到开发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南方人力资源要素短缺。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没有掌握先进技术、拿先进工具的劳动者,就不会有经济的快速发展。

 东汉末年、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北宋辽夏金对峙时期北方连年发生战乱。

 北方劳动人民处于战乱的迫害之中,社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生活极端贫困,他们向往南方和平稳定生产的环境。

 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南迁,出现“永嘉南度冶等现象。

 南移之前北方经济发展程度高与南方,生产技术优越于南方,北方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先进的生产经验,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人力资本的丰富使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 2摇 南方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冶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进步。

 秦汉以前南方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技术进步缓慢,使得南方经济发展缓慢。

 南迁的人民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的运用提高了南方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使南方大面积的荒地得到开发与利用增加了农业产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 3摇 南方货币资金的增多货币资金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货币资金的数量和积累的快慢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投资,所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投资。

 北方战乱,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商业经营难以继续致使大量豪族地主、富商纷纷南迁。

 南迁富商、豪族地主带去了大08

 郭敬生 :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量货币资金,出现了资金要素的转移,北方充裕的货币资金转移到南方。

 这些货币资金在南方投入生产经营,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得到了充裕的货币资金支持。1. 4摇 政治中心的转移引起经济重心的转移我国城市的形成、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往往围绕政治中心而实现。

 历史上我国出现过几次政治中心南移的现象:如东晋政权的南方建立、南宋政权的南方建立。

 政治中心的南移带来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此时的北方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政权频繁交替,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稳定可靠的指导思想以及连续性的经济政策。

 反而南方统治者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采取鼓励奖励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1. 5摇 南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优越经济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因素,硬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区域经济品牌代言。

 南方硬环境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上:南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网交错,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南方软环境优越性主要表现:一是政府政策。南方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鼓励土地开发,并给赋税减免,这激励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南方统治者为了安置庞大移民集团,设置侨郡侨县,稳定了南方政局,北方南迁的人民纷纷投入社会生产,促进江南的开发,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二是南方社会治安良好。

 北方战乱不断,南方政局稳定,战乱较少。

 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利于经济的发展。2摇 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缺乏因素摇 摇 农村是和城市对应的经济实体部分,但我国农村经济是落后经济,资源占有方面都处于劣势。

 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落后,资源严重短缺,城乡资源占有格局不均衡。2. 1摇 农村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素质低,人力资本缺乏摇 摇 人口的素质、规模、增长速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

 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类型,通过劳动者的质量来衡量。

 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载负知识和聪明才智的人才。

 虽然农村人口数量高于城市人口,但是农村人力资源极度匮乏,农村居民大都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文盲半文盲。

 据统计农村居民中小学教育程度以下占到85%。

 农村资本吸收能力不强,新增的资本大部分用于房屋等建筑的投资,很少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素质低下,缺少人力资本。再加上城市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优越,使得人才大量的流向城市,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冶的不合理人力资源流动,造成城乡人力资源占有格局不均衡,这些情况都不利于落后农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我国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农村落后现状很难改变。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增长和人力资源拉动经济增长都处于起步阶段。

 (如图 1)图 1摇 a 图摇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b 图摇 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摇 摇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积累冶状况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从 O 到 A 运动过程中,还没有到达拐点 A,而发达的城市人力资源积累已经超过拐点 A 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农村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从 Q 到 C 之间,而城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超越 C 点并向18

 郭敬生 :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更高的水平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积累状况落后于发达城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就是贡献率也落后于发达城市。2. 2摇 农村经济社会技术落后并且进步缓慢农村技术落后,技术进步缓慢,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决定性因素。

 农村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对农村技术创新投资较少、农村科技科研机构环节薄弱,同时城市技术创新都是针对城市产业发展,并且科技研发成果很少到农村转化实现,这些导致我国农村技术落后、进步缓慢。

 中国农村农业生产设备落后,工艺水平低,致使农业生产率低下,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

 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世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已经形成的定局难以打破,产量难以持续上升。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出现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开始时其农业生产率就已经很高,搞农业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高级工业化的实现。

 技术的开发创新一般都发生于技术基础好、水平高、资金充裕的城市,技术上的“马太效应冶使得农村技术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 1990 年美国农村经济增长中有 80% 来自科技的贡献,到2003 年则达到 90%以上;日本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也达到 87%;欧盟达到 82%;而我国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 45% 左右,其技术水平,只相当于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 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40-60 年。

 技术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中美农业生产中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可以得知。(如图 2)图 2摇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示意图其中 A 曲线是中国农业生产率在技术的作用下运动轨迹,B 曲线是美国农业生产率在技术的作用下运动轨迹。

 则 AB 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间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落后于美国。

 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并不是连年上升,这是农业生产总量上的极限所至,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量存在弱相关性,和农业生产率具强有相关性,因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用技术替代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从其他生产。2. 3摇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内部自生资金积累不足,外来资金更是缺乏,这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20 世纪 90年代以来,这一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3 255 元,当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 10 493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 3. 22 颐 1,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种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致使落后的农村出现资本供给不足和资本积累不足,并最终陷入“贫穷寅资本短缺寅经济增长缓慢寅收入水平低寅积累不足寅资本缺乏寅经济难以增长寅再贫穷冶的“贫困恶性循环冶。

 当前农业投资收益率太低,毫无上升发展的趋势,刺激不了我国农户农业投资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缺乏资本支持。

 同时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薄弱、知识缺乏以及农民社会保障缺位,农村居民不敢脱离土地进行非农产业生产投资。商人投资一般选择环境优越、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在吸引投资商农村难以与城市竞争,导致资金难以向农村有序、高效流入。

 金融机构大都是嫌贫爱富,对城市大企业优先考虑,不给农村投资者较多的支持,社会资金大都在城市有效循环,城乡占有资金格局不平衡。2. 4摇 农村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当前我国农村“三次产业冶之间的结构、比例不合适,农村经济仍以家户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依然束缚着过多的劳动力,以农产品为载体的非农产业极度缺乏,其他非农产业更是缺乏。

 发达国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 1. 5%—4%之间,我国改革开放初农村农业比例高达 28. 4%,现在仍达到 21. 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实现优化升级。

 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向条件优越城市集聚,在城市产业形成优势富集效应,而农村产业无从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依然是农业生产,而且是小农性质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低下。

 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28

 郭敬生 :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这种结构已明显造成工、农两大产业的结构断层,与社会需求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的协调发展日益产生矛盾。

 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健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难以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几乎没有。

 农村产业缺乏,使得农村发展没有源动力。2. 5摇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问题软环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农村软环境相当落后,在制度、人文、信用、服务、法制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当前我们对农村软环境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做法:一是没有重视农村软环境建设,没有把农村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优先的地位,导致农村软环境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建设,与城市软环境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对农村软环境建设投入资金少,农村软环境落后状况改变不大。由于没有重视农村软环境建设,直接导致对农村软环境建设投入资金少,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补贴也没有农村软环境建设预算。

 落后的农村环境,使得农村难以改变在商人意象中的落后面貌。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劣势,决定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很难超越城市,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劣势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通过农村地区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扶持,可以逐步加以改变,打破城乡占有资源不均衡的格局,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3摇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考:中国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摇 摇 中国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作为城市反哺农村的根本出路,形成城市、农村经济平衡结构,形成一元经济。

 人才转移、技术转移、环境投资转移等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3.1摇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分布向农村转移摇 摇 我们可以从图 1 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积累速度快于城市人力资源积累的速度,它处于高速上升的的阶段,也就是 OA 阶段的速度快于...

篇五:《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代码:10730

 分类号:

 密级

 论文题目(中文)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中青年“文化反哺” 的 行动逻辑研究 —— 以甘肃 L L 县 各 村镇为例

 论文题目(外文)

 Research on the action logic of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of youth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pace— —— —A case study of villages in L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作 者 姓 名

 刘凌博

 学 科 专 业

 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

 研 究 方 向

 公共文化服务

 教 育 类 型

 学历教育

 指 导 教 师

 李少惠教授

 合 作 导 师

 论 文 工 作 时 段

 9 2019 年 7 7 月至 2021 1 年 5 5 月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21

 年

 5 5

 月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 城关区天水南路 222

 学 院:

 管理学院 学 号:

 220180911231学生姓名:刘凌博 导师姓名:李少惠:::亡三立:曰�;二;符:

 1 县 :[::!例的1丁IIIIIIIIIIII IIIII IIIIIII I III 原创性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主日 g 衬 日 期:y日.j.. ) }关千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 一 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

  可以公开口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 一 项打“✓ ") 论文作者签名:叩 凡日期:巧I ` 5.3 } 导师签名:

 f 刊; 一日 期:

 尹刀、 5 、月

 I 农 村 公共文化空间 中 青年 “文化反哺” 的 行动 逻辑研究

 —— 以甘肃 L L 县 各 村镇为例

 中文摘要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村文化生发、传承的载体,既是农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物质承载,也是其精神世界外化的表征,对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影响下,乡村人才流失逐渐严重,导致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萎缩和功能弱化的局面不断加剧,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日益加速的产品迭代使老一辈村民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很好的帮助其解释及应对新生事物和时代趋势。此时,“文化反哺”成为了这一群体适应改变的有效路径,即青年群体向长辈传授新的技术手段、行为规范乃至价值观念使其跟得上时代变化,这事实上正是公共文化事业所期待的“种文化”的逻辑。

 本文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方法对 L 县农村青年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反哺行动进行总结和分析,描绘出文化反哺这一社会现象的基本图景,探析出青年从事这一行动时的逻辑起点和各项逻辑演进因素,并借鉴场域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青年文化反哺的客观基础来自于他们的数字能力、市场理性和专业知识。内在动因包括使命意识、乡愁情结、性格特质和文化需要;外部刺激则包括政策扶持、经济因素和文化氛围。当这一行动发生,青年会根据反馈来决定是否继续此类行动,影响因素包括资本获取、自我价值感和参与机制三方面。当青年可以不断从文化反哺这一行动中汲取经济资本、象征资本和社会资本时,他们便更愿意投入到行动中。社会给予他们的认同和他们对自身行为的认同也有助于这一行动的发生,而好的参与机制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靠、易得的渠道方便行动。从场域理论视角来看,文化反哺的过程实质上是城市场域塑造的青年与其长辈在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这一场域中进行“角力”并占据优势的结果,它对培养新文化“惯习”,定义新文化“资本”,实现公共文化场域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文化反哺为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低效率供给、农村文化事业缺乏内生动力等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

 关 键 词:文化反哺,公共文化空间,青年,行动逻辑,场域理论

  II RESEARCH ON THE ACTION LOGIC OF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OF YOUTH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PACE——A CASE STUDY OF VILLAGES IN L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Abstract Rural public cultural space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rural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but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for rural residents" production and life. It affects the status of farmers" material life and spiritual world to a great extent,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t pres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rural areas are gradually "hollowed out", and the shrinking and weakening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pace are also intensifyi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ccelerating product iteration, the idea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villagers can not help them to explain and cope with the new things and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t this time,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for this group to adapt to the change, that is, the youth groups pass on new technical means, behavior norms and even values to their elders, so that they can keep up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n fact, this is the logic of "planting culture" that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expe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action of the youth in L County in rural public cultural space by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and grounded theory. It depicts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analyzes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logic and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the youth engaged in this action, and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based on the field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bjective basis of youth culture feedback comes from their digital ability, market rationalit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internal

  III motivation includes the sense of mission, nostalgia complex,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ultural needs; the external stimulus includes policy support, economic factors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When the action takes place, the Youth Association will decide whether to continue such action 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 capital acquisition, self-worth and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When young people can continuously draw economic capital, symbolic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from the action of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on. The recognition given by the society and their own behavior also contribute to the occurrence of this action, and a good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provides them with a reliable and accessible channel to facilitate their a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is essentially the result of "wrestling" between young people and their elder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pace,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habitus" of new culture, defining the "capital" of new culture, and realizing the further benign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field.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efficient suppl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e lack of endogenous basis for cultural undertakings.

 Keywords: Cultural reverse-feeding, public cultural space, youth,action logic, field theory

  IV 目 目 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 导论 .............................................. 1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

 1.2 研究意义 .................................................... 2

 1.2.1 理论意义 ................................................ 2

 1.2.2 现实意义 ................................................ 2

 1.3 文献综述 .................................................... 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3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5 1.3.3 文献评述 ................................................ 9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0 1.4.1 研究思路 ............................................... 10 1.4.2 研究方法 ............................................... 10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1 1.5.1 青年群体 ............................................... 11 1.5.2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 12 1.5.3 文化反哺 ............................................... 12 第二章 样本介绍及研究过程 ............................... 13 2.1 L县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概况 .................................... 13 2.2 研究过程 ................................................... 14 2.2.1 确定研究问题 ........................................... 14 2.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 14

  V 2.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15 2.2.4 理论建构 ............................................... 16 2.2.5 饱和度检验 ............................................. 17 第三章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梳理 ............. 17

 3.1 文化反哺的主体 ............................................. 18 3.1.1 青年大学生 ............................................. 18 3.1.2 青年创业者 ............................................. 19 3.1.3 青年非遗传承人 ......................................... 20 3.1.4 青年干部 ............................................... 21 3.1.5 青年文艺工作者 ......................................... 22 3.2 文化反哺的路径 ............................................. 22 3.2.1 体验与反馈 ............................................. 22 3.2.2 提供与互动 ............................................. 23 3.2.3 决策与吸收 ............................................. 24 3.3 文化反哺的层次 ............................................. 25 3.3.1 文化表层:器物学习与信息获取 ........................... 25 3.3.2 文化中层:行为规范 ..................................... 26 3.3.3 文化深层:价值观念 ..................................... 27 3.4 文化反哺的正向功能 ......................................... 28 3.4.1 加强长辈文化素养 ....................................... 28 3.4.2 弥合代际文化差异 ....................................... 29 3.4.3 培育本土内生文化 ....................................... 29 3.4.4 提升国家政治认同 ....................................... 30 3.5 本章小结 ................................................... 30 第四章 农村青年文化反哺的逻辑起点 ....................... 32

 4.1 农村青年文化反哺的主体能力确立 ............................. 32

  VI 4.1.1 时代变迁带来的数字能力鸿沟 ..............

篇六:《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 第1期 中 国 发 展 Vo1.8 No.1 80  2008年  3月 China Development  Mar.   2o08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郭敬生 (聊城市委党校,山东聊城252000)

  摘 要:经济重心南移最终使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中 国经济重心南移现象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我国新农村建设必须推动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 村适度转移,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转移,走城市包围农村的发展道路, 实现城乡资源占有均衡化,推动农村城 市化,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中国经济重心;适度转移;新农村 历史上南方诸多因素的改变促使落后的南方经 一就是南方人力资源要素短缺。人力资源是最重要 济超越北方经济,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经济在 的生产要素资源,没有掌握先进技术、拿先进工具的 充分利用内部优越的资源条件,并充分吸收外在的  劳动者,就不会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汉末年、唐末 资源转移的基础上使南方经济得到高质量发展。我 五代十国时期、北宋辽夏金对峙时期北方连年发生 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推动 战乱。北方劳动人民处于战乱的迫害之中,社会生 城市资源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各要素发 产无法正常进行,生活极端贫困,他们向往南方和平 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  稳定生产的环境。于是大量的北方人民南迁,出现 完成新农村的建设。

  “永嘉南度”等现象。南移之前北方经济发展程度 1 历史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高与南方,生产技术优越于南方,北方劳动者在社会 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先进的生产经验,掌握了先进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既有经济发展环境的 生产技术,所以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丰富 因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原因, 也 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人力资本的 有政治的原因。历史我国社会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 丰富使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方各要素发生转变, 也正是生产要素的转变、资源 1.2 南方生产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工具的变革 的转移才使得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经济。南方各资源 “生产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技术的进步和 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变革、技术变革、生产 生产工具的变革,引起生产力的进步。秦汉以前南 工具变革、社会资金变化、政府推动、社会环境安定 方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踏步,生产技术进步缓 等。 慢,使得南方经济发展缓慢。南迁的人民为南方带 1.1  南方人力资源增多,其开发与利用是经济重心 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南移的根本因素 的进步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的运用提高了南方劳动生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实践 产率,同时也使南方大面积的荒地得到开发与利用 活动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一切,推动了社会 增加了农业产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以前,南方 1.3南方货币资金的增多 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t :L:

 IL方要优越,但南方经济落 货币资金是促进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后于北方经济,没有得到开发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 货币资金的数量和积累的快慢制约着经济增长的规 模和速度。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在发展 中国家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投资,所以当时南 收稿日期:2007—12—04 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投资。北方战乱,社 作者简介:郭敬生(1981一),助教,学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发 展问题等方面研究。E—mai l:

 guoj ings heng2008@s ina.cor n 会生产遭到破坏,商业经营难以继续致使大量豪族 地主、富商纷纷南迁。南迁富商、豪族地主带去了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郭敬生: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81  量货币资金,出现了资金要素的转移,北方充裕的货 币资金转移到南方。这些货币资金在南方投入生产 发展。 经营,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得到了充裕的货币资金支 2 当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源缺乏 持。 1.4政治中心的转移引起经济重心的转移 我国城市的形成、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往往 围绕政 ” 心而实现。历史上我国出现过几次政治 中心南移的现象:

 如东晋政权的南方建立、南宋政权 的南方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带来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此时的北方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政 权频繁交替,导致社会经济发展没有稳定可靠的指 导思想以及连续性的经济政策。反而南方统治者注 重社会经济的发展, 采取鼓励奖励措施,推动了经济 的发展与繁荣。 1.5南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优越 经济发展的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 环境和软环境都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因素,硬环境是 经济发展的基础,软环境是区域经济品牌代言。南 方硬环境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上:南方气候温和,雨 量充沛,土地肥沃,河网交错,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 长。南方软环境优越性主要表现:一是政府政策。

  南方统治者重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鼓励土地 开发,并给赋税减免,这激励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 性;同时南方统治者为了安置庞大移民集团,设置侨 郡侨县,稳定了南方政局,北方南迁的人民纷纷投入 社会生产,促进江南的开发,加速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是南方社会治安良好。北方战乱不断,南方政局 稳定,战乱较少。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利于经济的 T 0 图1 a图 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趋势 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积累”状况处于起步阶段,  也就是从0到A运动过程中,还没有到达拐点A,  而发达的城市人力资源积累已经超过拐点A达到 因素 农村是和城市对应的经济实体部分,但我国农 村经济是落后经济,资源占有方面都处于劣势。农 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落后,资源严重短缺, 城乡 资源占有格局不均衡。

  2.1农村地区人口增长过快、素质低,人力资本缺 乏 人口的素质、规模、增长速度是制约经济发展的 因素。人力资本是一种资本类型,通过劳动者的质 量来衡量。人力资本通过投资形成,对经济发展具 有决定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主要 取决于载负知识和聪明才智的人才。虽然农村人口 数量高于城市人口, 但是农村人力资源极度匮乏, 农 村居民大都是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的文盲 半文盲。据统计农村居民中小学教育程度以下占到 85%。农村资本吸收能力不强,新增的资本大部分 用于房屋等建筑的投资, 很少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劳 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不高,素质低下,缺少人力资本。

  再加上城市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优越,使得人才 大量的流向城市,形成“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不合理 人力资源流动,造成城乡人力资源占有格局不均衡,  这些情况都不利于落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如果我国 农民素质跟不上物质资本的要求,农村落后现状很 难改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增长和人力资源拉动经 济增长都处于起步阶段。(如图1)

  Y T b图 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济拉动作用 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农村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 献率也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从Q到c之间,而城 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超越c点并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2  郭敬生 :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更高的水平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 积累状况落后于发达城市,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拉动 作用也就是贡献率也落后于发达城市。

  2.2农村经济社会技术落后并且进步缓慢 农村技术落后,技术进步缓慢,这是农村经济发 展缓慢的决定性因素。农村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缺 乏、国家对农村技术创新投资较少、农村科技科研机 构环节薄弱,同时城市技术创新都是针对城市产业 发展,并且科技研发成果很少到农村转化实现,这些 导致我国农村技术落后、进步缓慢。中国农村农业 生产设备落后,工艺水平低,致使农业生产率低下,  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我国农村生产活动世 世代代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技术水平长期在原地 踏步,生产已经形成的定局难以打破,产量难以持续 上升。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出现了农业革 命,工业革命开始时其农业生产率就已经很高,搞农 业生产率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高级工业化的实 现。技术的开发创新一般都发生于技术基础好、 水 平高、资金充裕的城市,技术上的“马太效应”使得 农村技术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在1990年 美国农村经济增长中有80%来自科技的贡献,到 2003年则达到90%以上;1 3本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 贡献率也达到87%;欧盟达到82%;而我国科技进 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5%左右,其技术 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o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 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40—60年。技术在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中 美农业生产中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可以得知。

  (如图2) V 0 图2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示意图 其中A曲线是中国农业生产率在技术的作用 下运动轨迹,B曲线是美国农业生产率在技术的作 用下运动轨迹。则AB之间的距离是它们之问的差 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落 后于美国。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农业生产并不是连 年上升,这是农业生产总量上的极限所至, 生产技术 和农业生产量存在弱相关性,和农业生产率具强有 相关性,因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用技术替代劳动力 提高农业生产率, 解放农业生产劳动力从其他生产。

  2.3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内部自生资金积累不足, 外 来资金更是缺乏,这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当 前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十分悬殊, 20世纪90 年代以来,这一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 局统计,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 255元,当年城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 493 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高达3.22:1,差距进一 步扩大。这种巨大的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致使落后 的农村出现资本供给不足和资本积累不足,并最终 陷入“贫穷一资本短缺一经济增长缓慢一收入水平 低一积累不足一资本缺乏一经济难以增长一再贫 穷”的“贫困恶性循环”。当前农业投资收益率太 低,毫无上升发展的趋势,刺激不了我国农户农业投 资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缺乏资本支持。同时由于资 金缺乏、技术薄弱、知识缺乏以及农民社会保障缺 位,农村居民不敢脱离土地进行非农产业生产投资。

  商人投资一般选择环境优越、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  在吸引投资商农村难以与城市竞争,导致资金难以 向农村有序、高效流人。金融机构大都是嫌贫爱富,  对城市大企业优先考虑,不给农村投资者较多的支 持,社会资金大都在城市有效循环,城乡占有资金格 局不平衡。 2.4农村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不 合适,农村经济仍以家户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依 然束缚着过多的劳动力,以农产品为载体的非农产 业极度缺乏,其他非农产业更是缺乏。发达国家农 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目前一般在1.5%  % 之间,我国改革开放初农村农业比例高达28.4%,  现在仍达到21.2%,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实 现优化升级。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向条件优越 城市集聚,在城市产业形成优势富集效应,而农村产 业无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依然是农业 生产,而且是小农性质的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率低 下。农村第二产业内部农村工业和城市T业重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郭敬生:历史上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启示下城市反哺农村的新思考  83 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低,这种结构已明显造成 工、农两大产业的结构断层,与社会需求结构、就业 结构、收入结构的协调发展日益产生矛盾。农村第 三产业发展所需的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服务不健 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难以兴起,高新技术产业几乎 一原理的作用下我们可以得知农村人力资源积累水 平能够赶上城市水平,同样农村人力资源对农村经 济发展的拉动力也能够赶上城市水平,所以一定要 加快城市人力资源向农村转移,提高农村人力资源 积累水平。一是农村内部人力资源的投资。大幅度 没有。农村产业缺乏, 使得农村发展没有源动力。

  2.5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问题 软环境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对地区经济 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农村软环境相当落后,在制 度、人文、信用、服务、法制等方面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和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当前我们对农村软环 境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和做法:一是没有重视农村 软环境建设,没有把农村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优先 的地位,导致农村软环境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建设,与 城市软环境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二是对农村软环境 建设投入资金少,农村软环境落后状况改变不大。

  由于没有重视农村软环境建设,直接导致对农村软 环境建设投入资金少,政府对农村的财政补贴也没 有农村软环境建设预算。落后的农村环境,使得农 村难以改变在商人意象中的落后面貌。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劣势,决定了农村地区的经 济很难超越城市,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劣势 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但通过农村地区的 努力以及政府的扶持,可以逐步加以改变,打破城乡 占有资源不均衡的格局,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考:中国经济重心 由城市向农村适度转移 中国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作为城市反哺 农村的根本出路,形成城市、农村经济平衡结构,形 成一元经济。人才转移、技术转移、环境投资转移等 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3.1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分布向农村 转移 我们可以从图1中可以看出,农村人力资源积 累速度快于城市人力资源积累的速度,它处于高速 上升的的阶段,也就是0A阶段的速度快于A点以 后的发展速度;农村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也快于 城市,同样也处于高速上升的阶段,也就是QC阶段...

篇七:《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 两 个 反 哺 ” 的 理 论 构 架 与 实 现 途 径 研 究□李建桥   王秀东   内容提要 :如何理解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 两个反哺 ”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生产要素角度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两个反哺 ”的内涵和约束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现实路径选择。关键词:两个反哺;内涵 ;实现途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施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在资本极度匮乏又缺乏有效积累的背景下被迫实行了剥削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战略 ,从而形成了城乡二元体制经济。

 具体而言 ,农业支持工业和农村支持城市 ,其实质是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接近无偿的输入工业部门从而形成了早期工业的原始资本积累。

 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来看 ,农村对工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粮食征购以及后期的农业税等形式吸收农村资金 ;通过户籍制度等硬性制度约束劳动力的流动、压低劳动力的价格 ,保障工业化所需的粮食生产 ;通过国家权利低价征收土地转为非农用地保障工业化低成本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善 ,农村地区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6年中央提出了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口号 ,并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的战略构想 ,通过反哺的形式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稳定社会安定局面 ,促进国家稳定健康的发展。一 、“ 两个反哺 ”的内涵“ 两个反哺 ”通常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为工业提供积累 ,当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反哺农村 ,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来看 , 2005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700美元 ,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 000美元是工业反哺农业经济社会的重要标志 ,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进入“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的发展阶段 ,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在经济学研究中生产要素往往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生产要素的流动数量、方向以及结构对我国农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

 本文认为理解“ 两个反哺 ”的内涵必须对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够解决农村反哺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问题 ,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11 城市和工业资本回流到农村地区。

 首先 ,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当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很小的时候 ,在反哺时期发达国家政府投入了更多的资金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

 第二 ,金融部门通过建立农村政策性支农银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 ,并加大金融支农的力度增加农民贷款 ,完善农村信用制度。

 第三 ,通过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限制农村资金向城市和工业的过度转移 ,把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

 第四 ,通过工农产品的价格机制反映农产品的稀缺性 ,从而缩小工农产品的收益率差距 ,增加——   李建桥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两个反哺 ”的理论构架与实现途径研究12

 农民的农业收入。21 农民的生活保障以及福利得到实质性改善。

 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作为商品以及劳动者自身的潜力发展特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 ,应当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农村医疗和生活保障体系覆盖更广泛的地区和农民群体 ,稳定劳动者作为劳动力输出者的商品属性 ,保障资本雇佣下的劳动能够得到合理的收益。

 另一方面 ,劳动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具有提高自身素质的权利和自由 ,所有农村家庭均能够接受平等的基础教育 ,劳动力素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增加劳动力的劳动价格。31 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净收益。

 土地的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市场化下的土地流转价格以及单位面积上的土地产值。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由于不可避免的要征占农村耕地或进行流转 ,耕地的非农化后的增值收益应当更多的留在农民手中 ,作为失地补偿以及就业安置等费用 ,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稳定。

 单位面积上的产出值则是衡量土地的产出效率指标 ,是土地作为活生产要素存量的一个明显特征 ,同时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率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二、“ 两个反哺 ”的理论构架与现实约束条件从系统学角度来看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可以看作为农村与城市两个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的子系统 ,“ 两个反哺 ”实质则是城市与农村两个子系统之间实现要素的定向流动。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里为了发展城市工业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腾飞 ,中央政府通过户籍、工农产品剪刀差等强制手段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的流动。

 当城市子系统能够自生发展 ,即工业体系已经健全和完备 ,通过城市工业对农村子系统反向输入生产要素 ,引起农村子系统和城市子系统的结构发生质变的过程 ,最终达到两个系统间的融合 ,从而实现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因此必然涉及到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结构调整和变化。

 生产要素的输入数量及其制度安排决定了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 ,同时对于农村子系统而言其内部的结构特性也影响着要素效率的发挥。表 1  资金供求双方情况资金需求方主要需求项目主要资金供给方农村村内公益服务和基础设施政府财政、银行、集体农民农业投资、生活支出银行、家庭、亲朋借贷农业基本农田水利设施政府财政、银行、集体(一)制约资金要素流转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 ,我国国家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以及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的投资比例严重偏低。

 例如1952—1990 年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农村取得的积累资金为 9530亿元 ,而国家对工农业的基建投资比例为 61 4ζ 1 ,远不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1 8ζ 1。

 这些项目 ,例如修桥、补路、自来水引用等工程 ,由于资金投入大 ,周期长 ,正外部性高 ,个人与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投入 ,而原有村级集体经济的瓦解使得村集体更加缺少资金投入。

 农村家庭资金需求主要来自于生产的扩大再生产以及医疗和教育等生活消费 ,资金来源一般通过家庭内部积累和村内的互借 ,其中由于医疗、教育等硬性支出数额相对较高 ,农民诉诸与乡村高利贷往往成为导致农民返贫的重要因素。我国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 ,一方面源于工业化优先发展的赶超思维下形成的路径依赖 ,投资重点短时间内难以转移到农业生产领域;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农业本身的特点 ,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风险高 ,政府决策部门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非农生产领域。

 金融部门由于自身的逐利特性 ,逐渐全部的商业化运作 ,资金均流向比较效益高的行业。

 另外农民借贷资金少、群体分散 ,导致还贷风险大、交易成本较高 ,也是农村金融支农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 ,房产与土地均不能作抵押 ,因此个体农民很难在一般金融部门贷款。

 农村家庭的借贷主要还是来自于亲朋之间的互借 ,一方面更容易得到小额度资金 ,另一方面形式也比较灵活 ,一般只需要口头的协议即可完成。——《 农业经济问题 》2008年增刊   22

 图 1   近 30 年来用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二)制约农村劳动力要素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劳动力要素主要长期面临三个问题 : 大量的人才流失、创业困难和从事行业层次低。

 这三个问题造成了农民增收变缓 ,农村持续凋敝和农业生产落后 。

 由 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大量有头脑善经营的农村经营离开农业 ,进入到城市或其他非农领域从事生产活动。

 结果造成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多数是年龄较大或者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 ,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衰败。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素质偏低 ,而且缺乏生产技术培训和学习 ,因此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也就造成了劳动力价格低 ,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到高薪行业。

 根据马克思的论述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水平会压缩到仅仅维持再生产水平 ,即不存在任何的个人储蓄资本。

 由于个人收入的减少 ,市场的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反过来抑制了商品的销售和生产 ,从而进一步压缩了 商品的消费市场。

 因此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增加公共品的提供 ,就能够刺激市场的消费 ,从而拉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另外无限供给条件下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必然低到边际收益为零的状态 ,即工资水平等于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而在我国全国统一的基本劳动力生活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条件下 ,劳动力工资水平其实已经低到了基本生活保障之下 ,因此也就必然出现劳动力要素的自发性流动 ,出现了经济学无法解释的“ 民工潮 ”变成了“ 民工荒 ”。(三)制约土地要素增殖的因素分析土地的增殖主要来自于土地市场化以后的供求均衡决定的价格反映 ,另一方面则涉及土地的产出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土地的征占过程中农民分享不到土地增值收益;第二 ,土地的转包期过长 ,失去了土地作为生活保障的基本功能 ;第三 ,土地集体所有制中主体的的模糊型与农民土地使用权确定性之间的冲突。

 我国政府实际上是土地资源供应垄断者 ,政府同时成为土地的需求方和供给方 ,在流转过程中获得了极大土地利差 ,而农民难以享受到增值的收益。

 一旦农民在城市中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可以为农民外出打工的缓冲风险。

 土地的产出效率作为衡量地方产业化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土地价面积的减小产出效率必然是上升的。

 通过对我国 2005年各省份的产业密度分布分析 ,前 10位依次是 :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辽宁、河北。

 2005年产业密度最高的上海为 1437071 69万元 /平方公里 ,而 2002的香港和澳门的产业密度分别为 11 6135万元 /平方公里和 203133万元 /平方公里①,能够看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利用效率还是很低 ,土地的增殖潜力非常巨大。—3—   李建桥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两个反哺 ”的理论构架与实现途径研究① 曾照英 1 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研究 1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2007 10

 图 2  “ 两个反哺 ”实施示意图三、“ 两个反哺 ”的现实路径选择(一)通过制度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资金投入机制 ,促进资金要素能够大量回流农村资金在我国农村是长期稀缺的生产要素 ,一些地区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进行招商引资 ,造成资本要素大量的被雇用 ,形成了要素间不平等交换。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 ,中央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增加财政支农力度 ,间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并提供更多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

 财政资金可以先由各村进行项目申报 ,然后根据各村的项目 计划直接发放到村级组织以防止资金的截留。

 同时设立村级的监督机构 ,由农民自己来管理资金的使用 。

 在融资渠道上要进行多方筹措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鼓励各种民间金融互助合作;改革现有金融系统的服务功能 ,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扩大农村抵押物的范围 ;壮大集体经济 ,通过集体经济资金建设村庄 ;鼓励私人投资农村发展项目 ,提供相关优惠条件。(二 )大力改善农村劳动力福利水平 ,提高劳动者素质 ,吸引人才回流 ,改善农村创业环境对劳动力的反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劳动力创业环境 ,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 ,相应的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来支持产业结构升级 ,否则低端产业最终因为竞争过度而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因此必须增加教育经费的支出 ,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工的培训再就业。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福利水平可以通过提高非农收入以及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两条途径实现 :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力总体过剩导致的劳动力价格降低 ,从而引发农民的购买力下降 ,进而国内的需求严重不足 ,导致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 ,因此提高农民非农收入中的工资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过低直接导致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往往负债累累 。

 因此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基本需求和生活保障 ,必须建立初级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医疗卫生保障制度。

 农村的发展需要农村的经济产业作为根本支撑 ,因此鼓励农民创业发展经济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当从贷款、税收、经营领域进行政策倾斜和服务 ,可以允许农民在部分农业生产领域进行垄断经营 ,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减少外部大资本进入农村的市场化竞争。(三)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 ,灵活土地流转形式 ,重新确立土地价值评估体系 ,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劳动力福利保障体制之前 ,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保障了土地作为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 ,起到了稳定农村社会安定的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基本制度不变 ,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的制度变革。

 地租反映了土地的资本收益 ,包含了土地流转的各种...

篇八:《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18年第 9期 No.9,2018 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2018年 9月 Sep.,2018 老区与新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 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 口 李文峰 姜佳将 内容提要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转 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 向。在 乡村 振兴战略下,以余姚市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对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 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 探索,认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反哺并重 ,通过传承将记忆转变为技艺,通过反哺提升乡村现代化, 是老 区代 际文化传承 的破题之道 ,通过 乡风建设 、乡智培训和 乡愁重构等实现 能力再造 ,以期 为 乡村 振 兴战 略 的实施 提供 经验 借 鉴和路 径选 择 。

 关键 词 乡村振 兴 文化传 承 文化 反 哺 革命老 区 作者李文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姜佳将,南京大学博士研究 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杭州 310025)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 ,并 明确提 出了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 有效 、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战 略 ,也是浙江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 的关键 。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 团审议时强调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加强农村思 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 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 思想观念 、人文精神 、道德规范 ,培育挖掘乡土文 化人才 ,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培育文 明乡风 、 良好家风 、淳朴 民风 .改善农 民精神风貌 .提高 乡 村社会文明程度 ,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 振兴是 乡村振兴 的灵魂 ,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 动力和发展方 向,是“留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 的必然路径 ,也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弘扬 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策略。由此 .如何让 乡土文化和 传统优秀文化回归 ,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 乡村振兴的动力 ,如何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价值 , 如何创新时代文化、跨越代际间的“文化鸿沟”,实 现转型跨越 ,成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破题 的关 键所在。

 一、 文化取 向 :乡村振兴 的理 论转 向 和 实践逻辑 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 的福特主义理论逐渐 衰落、跨学科研究的兴起以及 2O世纪后半期西方 学界对于农业政治经济学的反思等都是促进海内 外乡村振兴研究向前推进的理论思潮 。①国内外乡 村振兴研究 主要涉及经济学 、社会学 、政治学和地 理学等学科 ,研究的主题主要包括城乡关系 、农业 经济 、产业融合 、基层治理 、乡村景观 、乡村社 区、 乡村社会建设等方面。

 就理论转 向而言 ,2O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 }本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妇女生活方式 的变迁研究》(15CSH034)的阶段研究成果。

 77

 李文峰 姜佳将:老 区与新 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 意识到以往关于乡村振兴 的研究重政治经济而轻 社会文化 ,长期忽视乡村社会 、文化生态等方面的 内容,学者们 的研究视角开始发生转向。乡村振兴 不应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 ,它应该超越产业 发展和经济范畴 ,涵盖经济 、社会 、民主法治 、生 态 、文化多个领域 ,更多地关注乡村性 、乡村文化 传承 、乡村 日常生活和秩序重构等文化取 向维度 的研究议题 ,即形成 了乡村振兴研究视角 的理论 转向。如 ,有学者认为当今乡村传统文化呈现碎片 化 ,乡村文化 的主体性逐渐消失 ,乡村传统文化的 价值回归 、文化重构与保护传承能使人们形成相 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能通过增进彼此认 同 来提高诚信度和凝聚力 。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 目 标 ;②认为乡村文化是维持乡村秩序的基础 。乡村 文化公共性的消解使乡村秩序失去了理论基础 . 乡村文化公共性再造涉及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应坚持以人 民群众为主体 ,把乡村社会各方面 的力量调动起来 ;⑧日本“造村运动”的成功在于调 动 了村 民 自主性 与积 极性 ,焕 发 了村 民热 爱 自己 故 乡 的文化 情怀 从 而 推动 了 乡村再 造 目标 的实 现 。⑧ 就 实践 逻辑 而言 ,发达 国家 和地 区普 遍重 视 乡村社会文化建设。例如 ,日本的“造村运动”,其 最 终 目标 是 “造 人 ”,发 掘 生 活在 本 地 的 年轻 人 的 热情和积极性 ,以生活工艺运动为载体 ,培养出一 大批 既 具有 实 践 能 力 而 又 能 扎 根 于 本 地 区 的人 才 ,振兴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韩国的 “新村运 动”,特别注重在精神上启蒙 ,政府主要强调 “勤 勉 、自助 、合作 ”的精神文化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 德 国的“村 庄更 新 ”,非 常强 调文 化认 同 ,对 一 些试 图吸引企业投资的村镇来说 ,如何改善维护其地 方特色风貌 ,提供 良好的生活空间 ,是其能否成功 的关键 ;台湾省的“富丽 乡村”,认 为文化是富丽农 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即以人为本 。尊重当地人的 生活习俗和生活追求 ,将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纳 入建设规划 ;以及其他如以恢复乡村价值 为依归 的美 国乡村小城镇建设 。以建设 乡村文化景观为 目标 的瑞士乡村建设计划 ,以重塑乡村农业繁荣 为价值的加拿大农村协作伙伴实践等等,均在文 化振兴的引导下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 路 。我 国 自 20世 纪 30年 代 ,就 兴起 了 由晏 阳初 、 梁漱溟 、卢作孚等人为代表发起的 “乡村建设运 78 动”。梁漱溟认为近代 中国衰弱的问题在于文化失 调 ,为了使中国社会形成“新秩序”,他成立了乡农 学校来实现文化重构 ,主要针对乡村领袖 、成年农 民和乡村运动者。以使农民的精神复苏而产生进取 心和团结心 ,发生文化 自觉 。并有齐心合力解决问 题 的机会 ;崾 阳初 则倡导 以文艺教 育治 愚 ,以生 计 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乱。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 转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向。可 见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 .审视和观察乡村 的视角也 应该发生转向,在各种“缺”(钱 、人、市场 、技术 、信 息 )的纷繁复杂中挑战先人为主的“匮乏视角”,去 发现并激活乡村 民众和乡村社 区所蕴含的巨大文 化潜力 ,探讨 “如何重拾乡村 的文化价值 ,如何激 发乡村的内在活力 ,如何传承乡村的文化传统 ,如 何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 、老 区与新乡 :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 与时代意义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 ,余姚市梁弄 镇是中国革命老 区之一 ,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 期 ,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根据地是 中国 l9个 抗 日根据地和南方七大游击区之一 ,“为革命事业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也为我们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进入新时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老区不能 落下 ,“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 ,绝不能忘记老区人 民.绝不能忘记老区的开发建设 ”。2003年 ,时任 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 同志在梁弄镇 考察时指 示 .要把梁弄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 康样板镇 。2018年 3月 ,习近平总书记 回信希望 老区人 民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传承好红色基 因”.要求“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 锋模范作用”,“努力建设 富裕 、文明 、宜居的美丽 乡村 ,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梁弄镇在“实 现小康样板镇”过程 中。高举红色旗 帜,弘扬优秀 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与农业 、旅游 、教育 、科技 、创 意、会展等深度融合 ,具有典型性和先进性。红色 文化对革命老区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乡村振兴 ,不 仅具有“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 ,更具有 “让 乡亲们 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的新时代意义。

 红色精神是革命老区的永恒价值。习近平总 书记 强调 .共 产 党人 唯有 不忘初 心 .方 可告 慰 历

 浙江 社会 科 学 2018年 第 9期 史 、告慰先辈 ,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 ,方可善作 善成 、一往无前。梁弄革命老区以自己独特的方 式 、艰苦卓绝的斗争 、顽强 的生命力在夹缝中求得 生存和发展 ,为浙东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 了 坚实 的基础 .为浙东人民的解放和 自由奠定 了坚 实的基础 ,在此特定历史情境下形成了包括“追求 真理 、敢为人先的求实精神 ,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的民本精神 ,百折不挠 、自强不息 的斗争精神 ,自 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的“四明精神”。求 实 、民本 、自强 和创业的“四明精神 ”,与“红船 精 神”一脉相承 ,具有超越时空、连接历史和现实的 永恒价值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始终发挥着红 色引领重要作用 ,是新时代老区奔小康的红色基 因、红色动力 。

 红色基 因是以人民为 中心的根本基因。红色 基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旧制度 的动 因 ,更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民开创新时代的动力 。

 从 2003年的“全面奔小康 ,老 区不落后 ”到如今的 “全面奔小康 ,老 区创示范”,十五年来 ,梁弄镇党 委、政府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 的重要指示精神 ,不 忘初 心 .不 断从 红 色基 因中汲 取 理想 力量 、创 新 力 量、实干力量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以美丽乡村建 设为载体 ,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 。扎实推 进文明村镇创建 ,争做全国革命老 区全 面奔小康 、 创文明的排头兵。通过传承红色基因 。矢志艰苦创 业 ,锐意改革创新 ,形成了实干求变、民生导向 、自 强不息 、创业创新的“新 四明精神”,实现 了跨越式 转型 .彰显了老区红色基 因强大的传动力推动力 生命力。

 红色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革命老区 的红色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并没有丧失其价值和 作用 ,而是在时代发展 的进程中,历久弥坚。如 ,梁 弄镇横坎头村素有“浙东延安”“浙东红村 ”之称 . 十多年来 ,横坎头村谨遵习近平同志的嘱托 ,以红 色文化为引领 ,建设美丽乡村 ,使村民人均年可支 配收入从 2003年不足 2700元 .提高到 2017年的 27568元 ,增长 10倍 。老一辈在长期奋斗 中形成 的优 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始终是激励梁弄镇新一 代人 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的宝贵精神财富 ,是苦 干实干、创业创新 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一 如既往的关怀和传承好红色基因的要求将是梁弄 革命老区新时代建设美丽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的 宝贵精神财富。

 三、传承与反哺 :文化记忆 的当代重构 和代 际传承 文化就是记忆的一种形式 ,文化传承是乡村 振兴的必然要求。《现代汉语词典》对“传承”一词 做 了简短的界定 ,传承 即 “传授和继承”。文化传 承涉及一个社会如何 以某种方式将社会成员共有 的价值观 、生活态度 、知识体系、谋生技能、生活方 式和社会行为模式一代代传递下去 ,它是文化或 文 明 积 累的基 本 方式 。也 是 一个 民族或 社会 能 够 不断前行的基本条件 。

 乡村振兴战略下 ,通过 “文化传承”使得新一代不 断继承和创新先进传统 文化 。通过“文化反哺”使得老一辈感知新 问题、接 受新事物 ,从而走向文化 自觉和文化 自信。珍视历 史传承 ,延续乡村文化脉络 ,守护乡村 文化生态 ,

 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要求 ,也是乡村文化创新 的基本要素。

 (一 )从 记 忆到 技艺 扬·阿斯曼认为 .文化记忆与过去和未来均有 关 联 。文化 记忆 既 可 以被 理解 为一 个 过程 ,即记 忆 及其传承 、保存 和延续 的过程 ,又可以被理解为一 个结果 ,即被筛选 、被揭示 、被重新发现和重新建 构的一个结果 。④乡村振兴战略下 ,要保护乡村风 貌 、传承乡村文脉 、留住乡村记忆 、建设美丽乡村 ,

 必须注重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和代际传承。如何 将记忆转变为技艺 ,实现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和 传承 ,是代际文化传承的破题之道。

 文化传承和创新有助于红色基因的延续 。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 ,是红色文化 的根本细胞 ,新时 代 ,红色基因需要记忆 ,更需要在传承中弘扬光 大 。开 拓创新 。加 强基 层组 织建 设 ,“发 挥好 党组 织 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红色文化 传承和创新的关键。如 ,梁弄革命老 区在传承“四 明精神”基础上 ,形 成了“新四明精神 ”。基层党员 干部 ,初心不改 ,依 旧冲锋在前 。带领老 区百姓致 富增收、振兴乡村 。借助红色文化 的龙头效应 。积 极 发 展红 色旅 游 、乡村旅 游 ,以拓 展 红色 文化 内 涵 ,促进革命老区开拓创新。十五年前 ,横坎头村 还是一个交通闭塞 、房屋破旧、收入低下 的经济薄 弱村 ,十五年来 ,老区人民不负习近平同志的谆谆 嘱托和殷切期望 .充分发挥红色“记忆场”作用 。以 7q

 李文峰 姜佳将 :老 区与新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反哺—— 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 区为例 红色基 因拓展出了一条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的 致富新路 .蝶变成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 ,多项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列全国革命老区前茅 。

 文化传承和创新有助于乡土文化的弘扬 。习 近平同志指出.中华 民族在几千年历史 中创造和 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 民族的根和魂 。

 在长期 的生产生活 中积累和孕育 的如家风家训 、 亲情孝道 、书 院文化、乡贤文化 、农耕文化等 中的 许多中华优秀乡村文化 ,成为现代乡愁的情感寄 托和传承载体 。呈现出心理 、意识 、社会和文化之 间 的互 动关 系 。乡 土文化 具 有文 化 的历 时性 即它 起到稳定作用和再生产的功能。梁弄镇是浙江省 历史文化名镇 、中华诗词之乡 ,拥有五桂楼 、孝子 祠堂、王阳明手书真迹砖雕 、正蒙学堂等文化遗 存 ,通过大力挖掘和弘扬历时性...

推荐访问:《反哺——“人才反哺农村”启示录》研讨交流材料 反哺 启示录 研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