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 正文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11篇

2022-12-14 16:20:08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11篇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心得体会范文】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11篇,供大家参考。

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11篇

篇一: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心得体会范文】发挥“三大战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我行应充分发挥我行“普惠金融”战略优势,结合浙江城乡发展阶段和产业特征,对城乡领域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创新打好“裕农通”、善融商务等系列“组合拳”,做大消费扶贫,做好乡村振兴,充分运用善融商务等平台,使城里资源下得去、农村产品上得来、外来产品接得住,运用科技和金融相结合,助力“智慧乡村”建设,力促浙江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金融服务共同富裕实现新突破。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

  1

  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扶贫慰问活动结束了,可是我的心却一直难以平静,连续几天晚上久久难以入睡,眼前不断的浮现出原来只有在电影电视里才得一见的画面:风一吹好象就要坍塌的歪歪歪斜斜的茅草屋,屋里是黑乎乎的木头屋顶;厨房里是黑乎乎的锅灶,边上放着一个没有了上半截的带着高低不平的碴的缸,是用来装水的;炕上摊着黑乎乎的最少得二、三十年的被褥;除了黑乎乎的老式的木头柜子外,没有见到任何家具和电器……整个屋子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黑乎乎的,很平民、很压抑、也很艰辛。在这样的小屋里,墙角的最上方张贴着三、四幅毛主席的画像,纸已经发黄变旧了,估计也是有年头的了,也许这就是这一家人生活的支柱吧。这就是在活动中我见到的最贫困的一户人家,家里三口人,70多岁的老两口带着一个30多岁的没有自理能力的傻儿子。见我们去了,老两口眼里满含泪水,我知道那是感激的泪、辛酸的泪、无奈的泪;老人的手好象老树皮一样,一道道深深的黑色的沟,那是艰辛的劳作筑成的。从老人的口里得知,他的儿子由于小时候一次意外摔伤,大脑受损,因为没钱医治,越来越重,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不只是傻,还要不断的闹腾,半夜经常起来闹,把家里的炕刨得都是坑。对于没有生活来源的老两口,傻儿子是最大的心病。老人说,他只能把苦水吞在肚子里,出门在外时装也要把笑容挂在脸上。穷点没关系,精神上的折磨让老人心力交瘁,无路可走。

  看着饱经风霜的老人不断用袖口擦眼泪,我心酸极了。没想到还有这么穷困的家庭,这么令人辛酸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辛辛苦苦、认认真真的生活一辈子,把儿子养到三十还得继续,却没有任何盼头和出路,这需要多么大的承受力。回来的路上,大家都在为老人的生活担忧和唏嘘。我们的到来多少能为老人送去一丝慰藉,但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就好了,就比如想办法治好老人儿子的病。

  回到单位,与其他组的同志们交流,也都见到如老人一样的困境,大家都说“穷,真穷啊!”只是穷的原因不一样。我盼望国家能够尽快的建立起全民的医疗、

  2

  养老保障,给这些新世纪仍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善良的穷苦百姓们一点点依靠和慰藉!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已所能,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尽一点力。哪怕是一个盛水的桶、一件御寒的衣裤、一套半新的被褥,都会给那些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人送去一丝温暖。

  这次活动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义、收获最大、感触最多的一次教育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相比那些弱势群体,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有完整的家庭,健康的身体,整洁的楼房和风吹不到、雨淋不着的工作。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社会多创造价值,尽自己全力为需要的人尽一份爱心。我也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携起手来,就会帮助那些无助的善良的人们拨开云雾,重现一片蓝天。

  3

  

  

篇二: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共同富裕思想是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论文在线:s://

  

  

篇三: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怎样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站在新阶段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长期奋斗、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史。

  (二)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富裕是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就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就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是大家都有份的富裕,是一个也不能掉队的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共同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是全体人民对于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相对于两极分化而

  言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对于财富的占有程度,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和富裕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团结互助,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共同担负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共享要建立在共建基础上,没有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也就无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更没有可供共享的成果。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生活富裕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自信自强,还包括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

  共同富裕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就每个劳动者来说,他们的智力、体力和技能不同,所获得的收入也不一样,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每个地区来说,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基础不同,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后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促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全体性、全面性、参与性、发展性和阶段性等特征,我们要对共同富裕面临的风险挑战有充分的估计,也要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总之,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在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一步一步、久久为功,在实践探索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从而更好绘就亿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

  

  

篇四: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丌用钱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教育问题4房价问题6在高消费方面应该要适当的增加税收而在基础消费方面要增加财政投入来减少基层人民的消费达到缩小差距实现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如何理解或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是共同富裕?先谈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就是不分地区,不分民族,全民都富裕起来,大家在满足物质方面的一般需求后,还有富余的金钱来满足精神上的消费,这样子大家就共同富裕了。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而现在似乎有钱人越来越有钱了,他们钱生钱,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在帮助暂时处于弱势的人们,带动其他人富裕起来,只是在累积自己的财富罢了;现在有很多处于社会基层的人,他们只有每天不停地工作干活才能来维持他一家的生计,一年到头,不能积累任何财富,这叫他们怎么富裕起来。因此国家必须的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帮助他们才行,就像扶持和帮助了第一批实现富裕的人那样。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

  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任务了,下阶段就是来实现共同富裕。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想国家应该先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教育问题4、房价问题。5、交通问题。6、在高消费方面,应该要适当的增加税收,而在基础消费方面,要增加财政投入,来减少基层人民的消费,达到缩小差距,实现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篇五: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主题,如何达到共同富裕更是大家奋斗的目的,因此如何更好的认识共同富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邓小平的理论体系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对共同富裕内涵的全面准确理解,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日益成熟起来的。共同富裕首先意味着要消灭贫穷,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其次,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富,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的“同步富”;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平均富”只能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最后,实行共同富裕不是要搞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也包括精神生活意义上的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那种片面强调发展生产力,以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是共同富裕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不是共同富裕;物质生活充裕、精神生活匮乏、社会风气恶化,同样不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还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才能真正地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共同富裕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哪个社会制度想实现就能实现的。迄今,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社会制度能够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原始社会的人过着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没有共同富裕可言;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也谈不上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剥削的本质决定了它也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因而“分三步”走是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部分先富是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基础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劳动者能力不同,生产发展水平不同,也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剥削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不会促长剥削思想的产生,因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构想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非平衡发展和波浪式前进这个大政策,以承认差别为前提,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中起了重大作用。对于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沿海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处理先富、后富和共富关系时,也要从大局看问题,以防止引起社会大动荡。重要的是,要鼓励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发展我们的经济,要有开拓的精神,不要去损害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损害了对社会主义事业不利。实践已经证明,实行这样一个发展战略,是我们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总之,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又不同于一部分先富,而是大家富起来,与贫穷彻底告别。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继往开来的不懈努力,加速前进。我们对走向共同富裕充满必胜的信心!

  

  

篇六: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学习报告理解共同富裕概念可从理解“富裕”和“共同”词汇入手,《现代汉语词典》对“富裕”的解释是:(财物)充裕;对“共同”的解释是:属于大家的,公有的,有天下为公的政治意蕴。因此,共同富裕的传统解释主要是指物质财富的分配与生产关系问题。“富裕”之前的“共同”,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不患寡患不均的深刻忧虑,也是人们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分配关系的关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理解实际就是“共同对物质财富的支配权”,但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角度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基本是以实现多层次、多需求、多领域的“人的共同发展”为基本前提,这一共同发展既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含义,也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区域等诸多领域。因此,理解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就不能局限于单一维度、地域、时代理解。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曾提出过“大同思想”。《礼记·礼运》大同章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语又曰:“不忠寡而忠不均,不忠贫而患不安”。中国古代“大同思想”可谓是中国的共同富裕基本概念的雏形。实际上,从诸子百家的理想描绘看,农家的“并耕而食”、儒家的“社会大同”、道家的“小田寡民”、墨家的“兼爱天下”、法家的“富国强兵”等,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本真向往。从历代王朝农民起义的诉求看,“等贵贱,均贫富”的生活状态是普遍诉求。唐朝末年,均平思想开始显现于农民起义实践中,自王仙芝首提“平均”要求后,历次农民起义均受此影响。例如,北宋初期,王小波和李顺明确强调:“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南宋钟相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元朝末年的“摧富益贫”:明朝末年的“均田免赋”:等等。而从西方国家脉络看,早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产生之前,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典型代表,英因的托马斯·莫尔、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人,就深刻地揭露了私有制的种种罪恶,并在批判现有社会的基础上,构想理想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例如,托马斯·莫尔提出建立“最完美最和谐的社会制度”,

  托马斯·康帕内拉虚构了共同富裕的公社制空想社会主义,除此之外,最为典型的则属于空想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代表人物圣西门预言了成果共享的“实业制度”,以及相关的还包括傅立叶构想了和谐生活的“和谐制度”,欧文设计了劳动“公社制度”。因此,共同富裕的内涵式具有不同的需求标尺。

  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一般认为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私有上实现,体现为剥削制度与两极分化的消除。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够实现生产的社会化,能够使社会中的全体人民劳动协作最终实现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这种美好愿景中首先就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市场作为公平交换的平台本身不会带来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现象主要是来自于生产资料私有的不公平。正如马克思所言“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通俗的讲,共同富裕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的劳动生产中去,在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升华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精神与物质上的富足,也就是共同富裕。

  

  

篇七: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心得体会

  近来各大媒体有关浙江探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透过这些文字和镜头,人们对共同富裕的目标愿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但客观上看,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这些都与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当前实际,共同富裕在短期内还难以全面铺开,迫切需要选取部分条件相对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在此背景下,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浙江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

  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有基础、有优势的。从主要指标看,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年、36年居全国各省份第一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的2.56,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当然,除了富裕程度高、发展均衡性好之外,当地干部群众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

  也是“加分项”,从这里创造的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等诸多改革经验在全国广泛推广。

  浙江今天的成绩,是几代干部群众接续奋斗的结果。未来,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同样不会一蹴而就,仍需要保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干劲,在新赛道上勇闯“无人区”、在优势领域里跨出“舒适区”、在克难攻坚中勇蹚“深水区”。正如浙江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多个场合所指出的那样,共同富裕绝不会从天而降,共同富裕首先要共同奋斗!

  之所以强调共同奋斗,是因为共同富裕不是总量富裕、平均富裕,而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石的共同富裕,是在普遍富裕基础上的有差别的富裕。换言之,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做大做好“蛋糕”。

  在我国,共同富裕是涉及逾14亿人口的伟大事业。要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上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我们须付出加倍甚至数倍的努力。要树立“创新致富、勤劳致富、先富帮后富”理念,鼓励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增收致富,鼓励后发地区在深挖潜力、增强动力、释放创新活力中跨越发展,通过自身努力和相互帮助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之所以强调共同奋斗,是因为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裕,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跃升,是高度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社会发展概念,而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场社会变革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局外者,也只有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虽强调人人享有,但决不是靠政府大包大揽,更不允许出现“养懒汉”“等靠要”等现象,共同富裕必须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低层次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迈进。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全面小康建设,我们交上了一份高分答卷,实现共同富裕,将是一场新的赶考之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篇八: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我对共同富有的理解作文【最新2篇】

  共同富有理解作文:什么是共同富有?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有,又

  要精神上共同富有。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有

  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有必不行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觉,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殊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冲突削减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存,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有。

  如何推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有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有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乐观主动关怀没有富有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有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冲突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挡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特殊贵重,

  1

  在冲突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开小纠纷演化成大冲突,进而导致悲剧消逝。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期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冲突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布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殊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赐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遇到有老人由于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快,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共同富有理解作文:

  共享,往往制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题记共享,是一笔财宝。世界上最宏大的运动莫过于足球,足球就是一种共享运动,场上的十一个人都在不断的合作和共享,制造机会,擅长合作的球队往往会制造奇特的进球。世界上有两种足球,一种是巴式足球,一种是英式足球,巴式足球,自古以来,以共享传球为基础百年以来始终连续到现在。英式足球以力气见长。以个人突破为基础,就谈不上共享。当巴式足球遇上英式足球,不用说,你就知道,巴式足球确定会取胜,今年的欧洲冠军联赛就诠释了这一点,巴塞罗那战成功曼联。共享,是一把钥匙。篮球是一种炙手可热的运动,而篮球的至高境界莫过于总冠军,这始终每个球员的幻想,无兄弟不篮球。共享是一

  2

  把无形的钥匙,他能打开幻想的大门。去年的总冠军湖人队止步其次轮,湖人队自古以来以共享见长,但今年的他们各自为战,产生不和谐的因素。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里的人和关键在共享。大家都知道"黑八'的灰熊吧,由于他们共享成功是必定的。

  共享,是一条好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以爱国者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带领着中国人民制造财宝,始终代表最宽敞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有,共享是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享也使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共享,往往制造一种奇特的意境引领你走向成功。

  3

  

  

篇九: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如何理解或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是共同富裕?先谈我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共同富裕就是不分地区,不分民族,全民都富裕起来,大家在满足物质方面的一般需求后,还有富余的金钱来满足精神上的消费,这样子大家就共同富裕了。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而现在似乎有钱人越来越有钱了,他们钱生钱,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在帮助暂时处于弱势的人们,带动其他人富裕起来,只是在累积自己的财富罢了;现在有很多处于社会基层的人,他们只有每天不停地工作干活才能来维持他一家的生计,一年到头,不能积累任何财富,这叫他们怎么富裕起来。因此国家必须的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扶持帮助他们才行,就像扶持和帮助了第一批实现富裕的人那样。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

  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任务了,下阶段就是来实现共同富裕。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我想国家应该先解决好下面的几个问题: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教育问题4、房价问题。5、交通问题。6、在高消费方面,应该要适当的增加税收,而在基础消费方面,要增加财政投入,来减少基层人民的消费,达到缩小差距,实现更多的人富裕起来。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篇十: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论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在我国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共同富裕将成为我们的“中心课题”,并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充分的理解。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部分和整体的逐步富裕;是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关键词:共同富裕小康社会普遍富裕差别富裕全面富裕逐步富裕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围绕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构想。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对共同富裕思想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科学的认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对共同富裕内涵的把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因此,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全面理解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

  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文明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必须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

  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必须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

  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表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积极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助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

  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四、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今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里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今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

  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9.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XX:.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论文在线:s://

  

  

篇十一: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的理解

  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第一,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私人手里,生产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这就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弊病。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基本生产资料都是劳动人民的共有财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使国家能够运用统一的计划,协调各生产部门的关系,组织和指导整个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全社会的人力、物力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合理的使用。即使有时候由于工作指导的失误,发生了国民经济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也能够由国家自觉地进行调整,使之从新达到平衡,稳步地向前发展,避免资本主义国家那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第二,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这是对人剥削人的旧制度的彻底革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是在对社会产品作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以劳动为尺度,给劳动者分配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实现这一原则,劳动人民在也不是为地主资本家卖命,而是为自己,为社会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劳动,能激发劳动群众的极大热情,促进生产发展。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行按资分配,劳动人民创造的社会财富大多为资本家所占有。所以它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社会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受着广泛的民主权利。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民主选举,但并不代表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更民主。实际上,西方国家尽管有五光十色的民主形式,但它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只能是供资产阶级少数人享用的民主,是对劳动人民的专政。在那里,国家的真正主宰者,是各个垄断集团,大资本家及其政治代表,劳动人民谈不上有真正的民主权利。相比之下,社会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人民群众享受着广泛的民主权利,劳动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有权管理国家,管理各项经济文化事业,国家也从法律,物质上,为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保障。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所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

  第四,社会主义有着高度的精神文明,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公有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都与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分本的根本不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共同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各项工作的统一指导方针,指导着人们同心同德地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不懈。然而与此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依然存在着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思想,人们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腐朽文化充斥着社会,抢劫凶杀等犯罪活动猖狂,社会风气严重败坏。

  二、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经过深邃的

  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理解共同富裕,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对于共同富裕的理解,除了在概念上的把握之外,还应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概念进行更深层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过程中,基于对剥削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占有多数人的劳动成果,导致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片面、畸形的分析和批判,多次阐明“共同富裕”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因此,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其终极意义是指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发展的成果归全体人民所享有。

  另一方面,也不能不看到,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始终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始终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不同,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和实现程度也不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先富一后富一共富”的理论模式,其实质意义,就是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程度相一致。在底子薄、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基础上,试图人为地使所有的人同时富裕起来是不可能的。正确的途径只能是通过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多数人致富,进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五句话中,“共同富裕”被置于最后的位置,所凸显的正是: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只有经过一个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逐步变革的较长历史过程才能实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共同富裕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形态,邓小平指出:“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他的著作中讲社会主义优越性时,可以理解为,就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时,首先要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进行考察。而共同富裕正是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上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进行的描述,基于以上考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目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的生产方式方面的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是达到“富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发现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五种依次更迭的社会制度。每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初期能够适合生产力,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是进步的。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的社会制度逐步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发展缓慢停滞,成为了过时的落后的社会制度。依据这样一个客观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评价社会制度是否优越、进步的首要标准或最高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尽快发展。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而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

  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对于生产力发展在推动力上的区别可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观察中国从建国到现如今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看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步减弱,并且在许多方面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只有1%到4%。而发生经济危机时,就变成负增长。新中国成立已60年了,前30年经济年增长率为6.1%,后30年为9.8%。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制度对生产力的推动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此外,在最近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西方大国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实体经济,形成经济衰退,美英德日法意无一例外地连续两个季度以上经济负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2008年第四季度只有6.8%,但全年依然保持9%的增长率;2009年第一季度为6.1%,第二季度就回升到7.9%,进入了快车道(我国学者普遍认为8-10%的经济年增长率,都是快

  车道),全年“保八”的目标已无悬念。我国经济抵抗金融危机冲击的强大力量,同样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更有助于全人民实现富裕幸福,这是对“共同”的基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意味着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人民和国家手中,生产是为了人民,这正是我们党所强调的“利为民所谋”。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意味着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占人口少数的大资产阶级手中,生产是为他们谋取利润,这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就无法避免劳动人民的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也就无法保证全人民共同享有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也就意味着人民享有资料的方式是以自己的劳动付出为根本依据的,同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又解决了按劳分配在某些情况下的分配不均的问题。这样的分配制度无疑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施,也更好地体现了共同富裕所追求的全人民共同富裕的概念。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更有助于集中力量和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宏观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全局的宏观调控中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邓小平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同公有制为主体密切相关的。只有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才能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办大事。因此,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是从属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正因为如此,我国许多大事、重大困难,如水灾、非典、地震等,经过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顽强斗争,都能战胜克服。而这样的统筹规划使得实现共同富裕不因个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使得共同富裕的目标通过宏观的把握而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一定程度上说,正是体现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上的。正是由于有了共同富裕的这个本质的根本目标,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上都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比其他形式的社会制度更具有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在生产方式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推荐访问:谈谈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 共同富裕 理解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