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 正文

共同富裕的思考9篇

2022-09-14 20:45:02

共同富裕的思考9篇共同富裕的思考 (社会科学·总第67期)李德阳:关于共同富裕的理性思考关于共同富裕的理性思考李德阳自从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全面阐述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的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共同富裕的思考9篇

篇一:共同富裕的思考

会 科 学·总 第 6 7 期 )李德 阳:关 于 共 同富 裕的理 性 思 考关 于 共 同 富裕 的 理 性 思 考李 德 阳自从 邓 小平同 志发 表南 巡 讲 话,全面阐 述 社 会 主义 的 本质 后,共 同富裕 成 了 全 中 国 人 民 心 中 的 理 想。但 为 什 么 要 实现 共 同富裕 ? 如 何 看待 现 时 存 在的 贫富差 距 ? 怎 样实 现 共同富裕 ? 必 须 进 行 深 入 研 究。一、共 同 富 裕 是社 会 主 义 的本 质 特征邓 小平 曾 经严 肃 地 指 出: “社会 主义 是 什 么,马 克思 主 义 是什 么,过 去我 们 并没 有 完 全 搞 清 楚。阅 要 弄清 楚 社 会 主 义 究 竟 是 什 么 的 间 题,就 要 深 入 研 究 社 会主 义 的 本质。针 对 这 一 点,邓 小 平 在 他 的 著作 里 提出了 不同 于 传统 的 新 社会 主 义 本 质 观。1 9 8 4年 他同 日本 朋 友 谈 话 时 说: “社 会 主义 阶 段 的 最根 本 任务 就 是发 展生 产 力.社会 主 义 的 优 越性 归 根 结 底 要 体 现 在 它的 生 产力 比 资本 主 义 发 展得更 快 一 些,更 高 一 些,并且 在发 展 生 产 力 的 基础上 不 断 改 善 人 民的物 质 文 化生 活。’ , ②与 此 同时, 邓小平 强 调了社 会 主 义 的 原 则是共 同富裕,实 现 共 同富裕的 先 决 条 件 是 发 展 生 产力。1 , 8 6 年,邓 小平 在 回 答 美 国 记 者 提 问 时 指 出: “社 会主 义 原 则,第 一 是发 展生 产,第 二 是共同致富” ⑧ 。1 992年 南巡 讲 话,更 明 确地 把 发 展生产 力 和 共 同 富 裕作为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他说: “社 会 主义 的 本质 是解放生 产力,发 展 生 产 力,消 灭 剥 削,消 除 两 极 分 化,最 终 达 到共 同 富裕” ①。“如 果富 的愈来 愈 富,穷 的愈来愈 穷,两极分化就 会 产 生, 而社 会 主义 就 应 该 而 且 能 够 避免两极 分 化” ③ 。其依 据 是:1.生 产资 料公 有制 是 实现 共 同 富 裕 的物质基 础。生产 资 料 归全 体 劳 动者 共 同 占有的 公有 制形式,确立 了 劳 动 人 民是生 产 资 料、劳动 产 品 的 主人,这 就 从根 本 上否 决 了 资 本 主 义 私 有制的 剥 削性,它 所内含的 公平 原 则,意 味 着 国家 可 以 从宏观 上调 节 生 产各 要 素在 空 间 位 置 的 合 理 布 局,以 发 挥其 最 大效 能。同时,广 大 劳 动 人 民根 本 利 益 的 一 致 性,亦 决 定了政府 可 运 用政 策手段、经 济 手 段,在 不同群 体 之 间调 剂余缺, 避 免不同 区域、不 同 群 体 之 间 的 两 极分 化,实 现共同 富 裕。2.共 产党 的领 导是 实现共 同 富 裕 的 政 治保 证。中 国 共 产 党 自 它 诞 生之 日 起,就 以 消 灭 剥削、消 除 两极 分化为 己 任,以 实现 共 产 主义 为 目 标。但 一段 时 期内,由 于 认 识 上 的 误 导,过 早 地 把 消除分 配 不均 当 作 头 等 大 事来 抓,结 果 是 以 牺牲 效 率 为 代价,换取所谓的公平,导 致 了 平均的 贫 穷。十 一 届 三 中 全会以 后,党 纠 正 了 认识 上 的 偏 差, 提 出了 效 率优 先 、兼 顾公平的原则,随 着 这 一 原则的贯彻 实 施,在 中 国 大 地上 迅 速崛起了 东南沿海 经 济 发 达 区,但 也 相 对 形 成 了西 部 贫 困 区,并与中部 发 展 区 形成级 差。面对 迅 速拉大的 东 西 差 距 与个 人 收 入 差距,党在 十 三 大报告 中提出了 共 同 富 裕 的 指 导 思 想:“坚 持共 同 富 裕的方 向,在促 进 效率 提高 的前 提 下体 现 社 会 公 平。”正 如邓 小 平同志所说: “我 们 提 倡 一 部 分 地 区 先 富裕起 来,是为 了激 励 和 带动其 它 地 区 也富裕起 来,并 使先富 裕起 来 的地 区 帮 助 落 后 的 地 区 更 好 地发 展。提 倡 人民 中 有 一 部分 人 先富裕起 来,也是 同 样 的道 理。

 ”⑦ 为 了防 止 两 极分 化,党 积极 主 动 地采 取措 施,一 方 面,在 个 人 收 入 分配中,通过 征 收 所 得税,调节 利 益 分配,防 止 暴 富,在党政 干 部中 开展 反腐 败斗 争,防 止 个 人 利 用 职 权 聚 敛钱 财;另 一 方 面,在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中,通 过 横 向联 合 及政 策、投 资、人 才、技 术倾斜等,提 高 中 西部 自 我 发 展的能 力。同 时,通过 大 批 党政 干 部 到 贫 困 区 包 区 蹲点,开发扶 贫,使 这些地 区 摆 脱 贫 困,获 得 发展。据统计,19 75年 至1 9 93年间, 全国 累计有1.55亿农 民 脱 贫,贫 困 人 口 由2.5亿 减 少到65 0 0万,绝 对 贫 困 发 生 率由3 0.7 % 降 至 7.1 %。以 上 表明,中 国 共 产 党有 决 心,有能力,既能 让 一部分 人 先 富,一 部 分 地 区 先 发 展,又 能 有效 控 制 贫富悬 殊,避 免 两极 分 化,所 以,党 的 领 导 是 实 现 共 同富裕的政治 保 证。收 稿 日 期:19 9 7 一 0 1 一 2 7李德 阳:湖南娄底师范高 等专科 学校 政 史系

 武陵 学 刊1 9 9 7 年 第 2 期3.社 会 主 义 精神 文 明 建设 是 实现共 同富裕的 内推 力。中 华 民 族素有 团 结、互助、济贫 的 传统美 德,在 这 一 基础 上 完 善 起 来 的社 会 主义 精神文 明,要 求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具 有忧 国 优 民 的 优 患意 识,助 人 为乐、大公无 私 的 集体 主 义 精神,追 求 社 会 进 步的 价值目 标,吃 苦 在 前、享 受 在 后 的 生 活 作 风。在社 会 主义 精神 文 明的感 召 下,贫 困地 区 的 人 民 群 众 定 能发扬 自 强不 息 的 精 神,艰 苦 奋 斗,自 力 更 生,加 快 自 身 发 展 步伐,尽 快 摘掉 贫 困 帽;先 富 裕 起 来 的 地 区 和 人 民也 会心 系祖 国,心 优 天 下,用 资 金和 技 术 无 私 支援贫 困 地区,带动 贫 困地 区一 齐 致 富奔 小康。近 年来, “希 望工程” 、 “温暖工 程” 、 “手 拉 手 工 程”等 的构 建,无 疑 是社会主义 精神 文明 建 设 的 硕 果。为实现 共 同富 裕提 供 了强 大 的 精神动 力。4.区 域 经 济 相 互 依 存 导 向决 定 着 区 域 经济 发 展 有共 同 繁 荣、共 同 富 裕的 态势。由 于 各 区域资 源 察赋的不 同, 经济发 展 的 条 件 优 劣并存,因 此,在客观 上 彼此 都 有所求,互 相取 长补短。随着 三 大经济 地 带城 乡 经 济 关 系 的发 展,区 域之间的 经 济 协作将会 全面展开。如 果 中、西部 经 济 地 带 的 经 济 仍 处 于 极其 落 后 的 状 况,那 么,东 部 经 济 地 带 的 经 济 发 展 必 将受 到很 大 限 制。从 某种 意 义上 讲,东部 经 济 地 带 帮 助、带动 中、西部 经 济 地 带 的发 展,实 质 上 是在 为自 身 的更 快 发 展 创造 一 个 更 好的 空 间 环 境。因此,区 域 经 济发 展 内 存 着 共 同 繁荣、共同 富 裕 的 态势。间 的 贫 富不 均,地 区 之 间的 发 展 不 平 衡。3.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段 的 人 们,文化素 质参 差不 齐,思 想觉 悟 高 低 不 一,吃“大锅饭” ,搞 平 均 主 义,只 能 挫 伤 人 们的 生 产积极性,助 长 坐 享其成 的懒 惰 风气,终 将 导 致平均 的贫 穷,这是历 史的 教 训。: 比 ,在双 阶 段,只 能实 行让 一 部 分 人、一 部 分 地 区 先 窗 裕 起来 的政策。正 确 理 解共 同富裕的 科 学涵 义, 要 求 我们 在 实际工 作中克 服 两 种错 误 思 想:一 种是 因 存在着贫富 差距而 对 实 现 共 同富 裕产 生 怀 疑的 右 的 思 想;一 种 是 认 为要 实 现 共 同富 裕,就 不 能 允 许有收 入 不 均,而 主 张在分 配 中搞 一 刀 切的“左”的 思 想。三、实 现 共同 富裕 的长 期 性和艰 巨 性二、共 同 富裕 不 是同 步富裕无 庸 讳言,共 同 富裕是 社会 主 义 的本 质特 征,是由社会 主义 的 生产 目 的 决定 的。通 过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 体制,推动 生 产力 加 速 发 展,最 终 必 将 实 现 共同 富 裕。但 是 共 同富裕 是 一 个 相 对 概 念, 它 虽然 排 斥贫 富悬 殊,排斥 两 极 分化,却 容 许 一 定 程 度、一 定时 空的 贫 富 差距 的 存 在。这 就 是 说,共 同富裕不 是 同步富裕 或 同 等 富 裕。这是 因 为:1.中 国地 广、人 众,加之历 史 造 成的 区 域 经 济 发展 起点不同,而 使 得 个 人 或 地 区 之 间的 主 客 观 条件 存在着或 大 或 小 的 差 别,且这 种 差 别 不 可能在 短 期 内 消除,必 然 表 现 为各个 人及 各个 地 区 在 富裕 程 度 上 出 现某 些差 距。2.市场 机 制的作 用,打破 了 条条、块块的 界 限,冲决 了 地 方 保 护主 义 的 牢笼, 造成 国内 乃 至 国 际间统 一大市场的激 烈竞争,其 优 胜 劣 汰,也 必 然 造 成个 人 之实 现 共 同富裕 是一 项 长 期 而艰 巨 的任务。这是因为:第 一,从 宏 观 看,目 前 全 国 平 均 生活 水平 还 不 高,国 民人 均 收 入 还 比 较低,距 离 发 达国 家 经 济 发 展 水 平还 很远,需 要 抓 住 机 遇,克服 困 难,加 快 发 展。第 二, 从微观 看。随着 经 济体 制改 革 的深 入和 效率优先 原则的实 施, 地区 个 人 之 间的 收 入 差 距 日 趋 扩大 从 城 乡居民 收 入 差 距 看,据 国 家统计 局 农 调队分 析.城 乡 居 民收 入 差 距1 9 8 0年为3.0 9 倍,295 7 年 为 2.6 9倍,1 9 9 0年 为2.8 4倍,199 3 年 为 5.之倍,1 99 1年_ !丁 1一到3.3 6倍。从 地 区 个 人 收 入 差距 来看,农村社 区 差 距 最 为 明显,19 8 0年各 省市 间农 民 收 入 分 配 的不 平等 指 数 为4 2.9 6 环,1 99 0年 不平 等指数 上 升 到 4 6.7 4 %。庆 不同所有 制 职 工 收 入 差 距 来 看,1 9 9 0 年 我 国 非 公 有制 企业 职 工 平均 工 资, 分别 是 集体 所有制 企 业 和 全 民 所 有制 企 业 职 工 的2.2 3 倍 和1.7 7 倍。1 9 9 3年 《 中 国 统 计年 鉴 》 资 料表 明,1 992年城 镇被 调 查 的36 。。

 。

 个 居民户 中,1 0 % 的 最 低 收 入 户 人 均 年 收 入 为1 1 2 7元,而10 % 的 最 高收 入 户人 均年 收 入 为 3 66 3 元,差 别 为3.25 倍;农村被 调查 的67 0 00 个 居 民户 中,有6.9 % 的居 民 人 均 年 收 入 低 于30 0 元,8.8 8 % 的 居 民户 人 均 年纯收 入 为15 0 0 元,最 高 户 为最低 户的5 倍。第 三,在我 国 尚有6 5 00 万 人 口 没 有 脱 贫,他们 主要 集 中 在 西部 地 区、少 数 民 族 地 区。19 92年 全国 有5 9 2个 贫 困 县,东部、中部、西 部 三 个 经 济 地 带贫 困县 的分布 是1 0 5个、18 0 个、3 0 7 个,比 例分别 为17.7 3 %、30.41 %、51.8 6 %。从这 些 贫 困人 口 的 地理 分布看,主要 集中 在中西 部 的 深 山 区、石 山 区、荒漠 区、高 寒 山 区、黄 土 高 原区 等,这些地 区 远 离 中 心 城市,交 通通 讯 设施 落 后,信息闭 塞,资 金 短 缺, 土 地 级 差地 租 少 。从 贫 困人口 的家

 ( 社 会科学·总 第 7 6 期)李德 阳:关J几 共 同富裕 的 理 性 思 考庭 结构 及 文化素养看,一 般 都家 庭 规 模大,低龄、老 龄人 口 多,劳 动 力 负 担 系 数 大,劳 动者受教育 程 度 较低,接 受科 学 技 术 与把握 市场信 息变 化 的能 力较 差。此外,农村 地 区、西 部 地 区 的 贫 困 是 由 于 长 期 的政策 影响,使农 民 在 分 享国 民经 济 增 长 成 果 中 处 于 不 利 的分配地 位 而 形成 的结 构性 贫 困。以 上 表 明,相 对 贫 困 的形 式 将 会长 期存在。共 同富裕 的长 期 性、艰 巨 性、要 求 全 国人 民 团 结一 致,既要 脚踏 实 地,艰 苦 创 业,反 对 铺 张浪 费; 又 要力戒 急 躁 冒 进,一 跳 而 就。四、共同 富裕 的 根 本 出路 在 于 彻 底贯 彻“效率优先、兼顾 公 平”的原则目 前,我 国生 产力 尚 不 发 达,社会 经 济 正 处 于 起飞 前期 阶 段,全国 人 民面 临的 最 紧迫的 任 务 是 抓 住 机遇,发 展经 济。这 就 要 求我 们 在 生 产 和 管 理 中, 最 大限度 地调动劳 动 者的 积极 性,最 大限度 地 实 现 社会 生产效率的 提 高。因 而,在现 阶 段,对 劳动者、管 理 者 个 人收 入 的分 配,必 需 而 且 只 能实行 以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优 罚 劣、奖勤罚懒的按 劳 分配 为 主 体 的 分 配 制度,即在 分 配 中 坚 持效率优先 的 原 则。只 有 坚 持效 率优 先 的 分 配 原则,才 能充 分 激发 劳 动 者的 工 作热 情,促进社 会 生产的 发展 和 社 会 财富 的增长、积 累,为实现 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 件。也 就 是 说, 要 实 现 共同富裕,就 要 讲求 效率,大 力 发 展 生 产。共 同富裕是 等 不 来的,空想想 不出 来的,它 必 须建 立在 效 益加 效 率 的基础上。同时,我 们 必 须 清 醒 地 认 识 到,在个 人 收 入 分 配中 坚 持效率优先 的原 则,仅仅 是 一 种 手段,一 种方 法,绝 不是 我们的 最 终 目 的。我 们 的 最 终 目 的是 在社 会 生产充 分发 展,社 会 财富 极 大丰富 的 条 件 下实 现全国 人民 的 共 同富裕。随着效 率 优 先 原 则 的 贯 彻 实 施,一 方 面,必 然造成 地 区 之间、个 人 之 间 收 入 差 距 扩大,贫 富 不 均;另 一方 面,在 效率 优 先 原则 指 导 下,国民经 济 迅 速发 展,社会 财 富 日 益 增 多,国 家财 政收 入 大 大增 加,国 家有 较强 的 经 济 实 力去调...

篇二:共同富裕的思考

探讨  1999年第 2期“共同富裕”的经济学思考刘 勤 安丽军  〔内容提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确立下来。那么是否共同富裕只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运作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政治范畴的特殊规律呢?其实不然。

 共同富裕这一基本原则里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思想 ,它是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试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共同富裕的意义所在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共同富裕是经济规律运作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 J· B· Say)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著名的论点: 供给会创出自己的需求。其涵义是 ,供给与需求总是统一的 ,产品过剩的危机始终不会出现。

 然而本世纪 30年代的经济过剩的危机将萨伊神话彻底打破 ,凯恩斯对长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深信不疑的萨伊法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革命”。凯恩斯认为危机的关键就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因而有效需求不足指对消费品的需求不足和对投资品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由边际消费倾向决定 ,投资需求由资本边际效率和人们“心理上流动偏好”决定。因为此文只涉及与收入有关的消费 ,因此只讨论决定消费需求的边际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占收入的比例关系叫消费倾向 ,把增加的收入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叫边际消费倾向。

 但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的增加越来越少。

 因此 ,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这就意味着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 富裕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

 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的增加赶不上收入的增加 ,而富裕者的收入的增加比穷人更快 ,但其消费增加在收入中的比重相对穷人来说却较小。

 因此 ,如果听任富裕者的收入比穷人的收入较快增长 ,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将会降低 ,导致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其实早在凯恩斯之前 ,马克思就曾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只不过马克思并不是从心理规律 ,而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实质。

 马克思指出 ,这种过剩不是说生产出来的东西真的多得超过了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 ,而恰恰是由于劳动人民购买力不足 ,买不起这些东西 ,因而出现了过剩。

 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 ,而是相对的过剩 ,相对于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的过剩。抛开社会意识形态的争论不讲 ,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两极分化 ,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28DOI: 10.16354 /j.cnki . 23 -1013 /d.1999.02.007

 相当低下 ,那么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肯定会降低 ,社会有效需求肯定会不足 ,这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所以 ,为刺激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 ,政府应实行“征富济贫”的收入分配政策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因为共同富裕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的购买力 ,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扩大社会消费需求 ,从而可以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看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 ,必须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国家。

 那种仅仅实现物质产品生产的现代化 ,却保留着财富分配两极化、贫富极度悬殊的国家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 ,只能称之为畸型的或物质型的现代化国家。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国家不仅是物质现代化的国家 ,而且还必须是实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础之上的精神现代化国家。然而收入严重的集中化 ,强烈地 (从物质上和心理上 )阻碍了公众对发展的参与 ,损害了民众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 ,助长了国民的无责任化倾向。而国民的工作意愿及国民的高度责任感是衡量一国民众精神现代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财富分配两极化的国家绝对不会产生民众精神的现代化。

 所以共同富裕也是保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物质上、精神上健康、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所谓福利是指一个人获得的效用或感受到的满足 ,它不仅涉及到物质生活的需要 ,而且包括精神生活的需要 ,诸如艺术的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爱情和友谊以及“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的社会环境等。

 而可以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叫做“社会经济福利”。本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 ( J· A· Hobson)认为 ,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在于增进人类的福利 ,因此经济学的中心应是发现现行社会制度下财富分配所依据的原则 ,提出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现行制度下分配不均的办法。马歇尔在 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经济学的性质和任务应包括对一个社会的整个成员的经济福利的考察。

 后来 ,庇古承袭其师马歇尔的观点 ,并加以补充和发展。在 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 ,庇古认为国民收入是衡量社会经济福利的尺度 ,这包括国民收入的数量及其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状况。因此 ,在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中 ,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有两个: 国民收入的大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关于第一个标准 ,在此我们不予讨论 ,而只讨论第二点。由于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 ,一个人所得收入越多 ,则其在总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越小 (这一点已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所提出的著名的“恩格尔定理”所证实 )。因此 ,若把相对富裕者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 ,则穷人增加的满足程度大于富人减少的满足程度 ,从而使社会总福利得以增加。

 所以 ,庇古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干预 ,在不影响国民收入增加的条件下 ,通过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 ,增加穷人收入的绝对份额 ,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以增加社会经济福利。我国作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样存在着上述客观经济规律。通过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收入的不平等分配 ,避免两极分化的出现 ,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同样可以增加我国的社会经济福利。

 因而 ,共同富裕不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而且是我国社会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要求。29

   三、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共同富裕不是同步致富和贫穷致富。同步致富和贫穷致富都是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 ,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其结果必然是奖懒罚勤、奖劣罚优 ,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 ,导致社会物质财富的匮乏和人们的共同贫穷。

 而且 ,从哲学的意义上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 ,最后带动全体人民、落后地区共同致富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因为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都首先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而共同富裕就意味着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分配制度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努力发展社会生产 ,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而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又使共同富裕起来的人们购买所需物质产品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从而使社会中的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都能享受到改革和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而不是仅仅只让少数高收入者能够享受到社会的物质文明。

 因而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时的最后一句话就是: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四、共同富裕是维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震荡的基本要求当代政治学的研究表明 ,政治稳定有两种类型 ,即外控型和内生型。

 外控型政治稳定依赖于暴力与恐惧 ,其特征是官方组织和准官方组织过于庞大 ,社会结构畸型 ,政府控制机制日益刚化 ,各阶级之间的摩擦、冲突因这种刚性化而加强 ,这种控制机制日益丧失吸引、化解、消除致乱和无序因素的能力 ,社会运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简化为当事人与国家暴力之间的直接对抗 ,它们之间的矛盾此消彼长 ,无序力量一旦占有了优势 ,就要陷入动乱。内生型政治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稳定 ,它是在社会生活中能公正地维护一种对多数人有利的利益张力格局 ,因而能内在地生长出的一种秩序和规范 ,这种秩序和规范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与参与 ,形成一种动态的稳定 ,有利于实现长治久安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道行 ,人心平 ,天下宁”。

 这里的内生型政治稳定就指的是全社会共同富裕基础之上的社会稳定。只有保持社会财富的分散化而非两极化 ,即让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主体—— 人民群众 ,平等地享有人类共同创造的经济成果 ,这个社会才有可能保持稳定。如果说一个社会只让极少数人拥有绝大部分的物质财富 ,那么绝大部分的人就会产生社会不公平的观念 ,维持整个社会稳定的张力就会过度 ,这个社会就会面临动荡的危险。因此 ,要维持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就必须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

 基尼系数在 0. 3以下为平均状态 ,在 0. 3~ 0. 4之间为合理状态 ,而 0. 4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 ,如果达到 0. 6,暴发户和赤贫阶层同时出现 ,则社会动乱随时可能发生 ,所以 0. 6被定为警戒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 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和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分别为 0. 370和0. 411,而西方国家的基尼系数一般都在 0. 3~ 0. 4之间 ,这说明 ,我国已由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 ,转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可能引起社会不安的国家。而目前这种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公已成为社会公众最为敏感的话题 ,社会公众都已对当前贫富差距过大表示强烈的不满。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也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国家不采取措施扼制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 ,势必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阻滞我国改革的进程。

 在这方面印度尼西亚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引发印尼全国动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财富分配的两30

 极分化。以印尼总统苏哈托家族为代表的少数上层人物占有了全国绝大多数的财富 ,而广大印尼人民却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 ,这引起了广大印尼人民的强烈不满。而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一旦点燃人们心中的强烈不满 ,社会动乱就在所难免了 ,印尼全国因此遭受了一场全面的浩劫。

 俄罗斯在实行全面休克疗法后 ,由于全面私有化使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 ,两极分化严重 ,因而俄罗斯社会也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从以上两国的灾难中我们可以得出深刻的启示 ,那就是共同富裕是维持社会稳定、减少社会震荡的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的悲剧在我们国家上演。  五、共同富裕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经济增长乏力 ,大批企业效益低下 ,产品滞销 ,大量工人下岗失业 ,经济不景气已引起从中央领导到老百姓的严重关注。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经济增长乏力、速度放慢呢? 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增长 ,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吗? 据专家测算 ,中国的消费增长 1个百分点 , GDP增长 1. 05个百分点;投资和政府支出每增长 1个百分点 , GDP分别增长 0. 44和 0. 51个百分点;而净出口的增长对中国长期的 GDP增长率的影响尚不显著。这说明解决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还在于消费的增长。有人认为目前受改革及居民对预期收入降低的影响 ,消费需求不可能有增大的倾向 ,因此 ,只有靠国家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投资需求的增加来带动经济增长。其实若单从城市经济的现状来看 ,目前城市居民消费的绝大多数商品都是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 ,市场似乎没有扩张的余地。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市场 ,就可以发现许多在城市已经饱和的商品在农村还有广阔的市场。只要能把农村市场打开 ,那么不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需求 ,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加快。

 因为农村的消费需求完全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到 1997年底 ,我国还有农村人口 8. 7亿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 70% ,有农民家庭 2. 3亿户 ,是城镇居民家庭户数的 1. 5倍。如果在未来 10年里 ,全国 2. 3亿户农民家庭的家电普及率达到 1996年的城市居民水平 ,则需 1. 68亿台彩电 , 1. 5亿台电冰箱和 1. 76亿台洗衣机 ,按 1996年的产量计算 ,相当于 10年的彩电产量、 14年的冰箱产量和 16年的洗衣机产量。从潜在农资和农机的需求来看 ,全国每年可增加农资需求 1 500亿元以上 ,未来几年农用运输车的购买额也将在 500亿元以上。

 另根据综合测算 ,农民每增加消费支出1 000亿元 ,将对国民经济新增 2 008亿元的消费需求。以上情况表明 ,今后我国经济要实现快速、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市场的拉动力 ,因为农村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消费需求 ,农村市场的拉动将会极大改变消费需求停滞的局面。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工轻农政策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原因已使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农村的购买力水平得不到合理的增长。而光靠城市的消费增长已不能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了。

 因此 ,国家目前的政策应是实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 ,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起来的农村的有效消费需求总量必将超过城市 ,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因而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已对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唯有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才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单位: 刘 勤 湘潭大学国际经贸管理学院 湘 潭 411105  安丽军 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 哈尔滨 150001) 〔责任编辑: 惠国勤〕31

篇三:共同富裕的思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思考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1]。

 一、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地位 新时代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我们需要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理解共同富裕的价值所在。只有“知之愈深”,才能“行之愈笃”。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追求共同富裕是无数仁人志士的愿望。自古以来,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还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描述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人人都是富人”[2]的社会,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他们的观点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和“空想”色彩,既没有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也没有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马克思汲取空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合理因素,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尖锐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家总是加大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降低工人的工资标准。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尽管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工人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反而形成两极分化现象。“一極是财富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坠落的积累。”[3]而在共产主义新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从事劳动生产,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切国家都将走向现代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吉尔伯特·罗兹曼曾经指出:“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5]但是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却不完全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理论话语权占主导地位,似乎“西方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标杆,这显然窄化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西方现代化道路“以资本的力量作为推动社会生产的根本动力,利润的最大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资本的运行逻辑统摄着社会运行的逻辑”[6],结果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两极分化严重。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同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共同富裕确立为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走合作化道路,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设小康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共同富裕。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现代化具有明显的区别。

 (三)共同富裕是“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政治问题”[7] 任何一个政党想要谋求执政地位,实现政治稳定,保持长期执政,都需要一定的执政基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我国古代,荀子曾经运用“水”和“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统治阶级和群众基础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劝诫统治者要善待百姓,爱惜民力。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以往的一切政党。他们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没有自己的私利,能够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自己,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险而不衰,饱受磨难依然朝气蓬勃,夺取政权并保持长期执政,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民有所呼、党有所应,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工作。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它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

 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8]364因此,新发展阶段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善于从政治高度来把握其战略定位,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继续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二、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共同富裕并非一个新话题、新概念,而是经常出现在我国领导人讲话以及党和国家文献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广大人民群众对之也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读和误解。新时代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共同富裕的内涵进行界定和厘清,消除各种误解,廓清人们的思想认识。2021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这一论述为我们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不单是物质生活富裕,而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有的学者片面地从经济角度来理解共同富裕,认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不包含精神方面的内容”[9],用经济决定论来阐释共同富裕。这显然是对共同富裕的误读。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后应该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此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8]172 离开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有普遍的贫穷。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观点,强调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10]。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二)從对象上看,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共同”一般指属于大家的,彼此都具有的,指代的是范围;“富裕”一般指富足,经济宽裕,体现的是人民的一种生活状态。简而言之,共同富裕就是社会全体成员都过上富足的生活。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为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建立一个“大家一起共同富裕起来”[12]的新社会。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打破了“吃大锅饭”和绝对平均主义的现象,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渐被拉开,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起来,大多数人穷”,“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8]364,并且将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最大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过共同富裕的接力棒,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13]因此,从对象上看,共同富裕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有的、普遍的一种权利,是全体人民的富裕。

 (三)从标准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有差别的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愿望,但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平均地占有社会财富,实现同等富裕。一方面,从历史经验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过分地强调“一大二公”,人民的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起来。正如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8]155 另一方面,从现实来看,我国地域广阔,各个区域发展差距比较大,也不可能做到同步富裕,整齐划一。因此,共同富裕不是同一水平的、没有差距的富裕。

 (四)从过程上看,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分阶段的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现实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不现实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探索共同富裕的经验教训,指出“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8]155,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道路,即“先富—后富—共同富裕”道路。通过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形成示范,先富反哺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4],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把目标导向和立足现实结合起来,提出具体的、可行的举措,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就此而言,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15]。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共同富裕,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职责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承载着民族和人民的重托。自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了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前仆后继、接续奋斗。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始终是我们党努力的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无论是打江山还是守江山,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幸福、更有尊严的日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16]。首先,要坚持共同富裕为了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要让全体人民都富裕,享受共同富裕的成果。其次,要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喊口号、画大饼,而是奋斗出来的。人民群众既是共同富裕的享受主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主体。要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在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最后,要坚持共同富裕成效由人民来评价。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满意不满意是检验党的工作成效的标尺。共同富裕成效如何,只能由人民来评价。

 (二)根本途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8]265 没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其中,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经济越发展,物质财富越丰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就越大,共同富裕的水平就越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要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7]。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落后的面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 1978 年的 3678.7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101 万亿左右,首次突破了百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978 年的 171 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3.2 万元左右。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中华民族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我国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水平总体比较低等。同时,我国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解决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问题还要在发展中解决。因此,在新发展阶段着力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稳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

 (三)基本方式:做到收入分配公平

 分配是改善民生、减少收入差距的基本方式。实现共同富裕,既要狠抓发展,做大“蛋糕”,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要分好“蛋糕”,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

篇四:共同富裕的思考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五:共同富裕的思考

/p>

 9卷

 第

 4

 期

 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N

 A

 O

 L

 F

 S I

 T

 N

 G

 H

 U

 A

 U

 I

 N

 V

 E

 R

 SI

 Y

 T

 V

 o

 l

 .

 9

 N

 o

 .

 4

 9

 1

 9

 4

 关 于 实 现 共 同 富 裕 的 思 考

 李子奈

 在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共同富裕占据重要地位

 。

 他多次指

 出

 ,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15

 页

 。以下只注 页码

 。)社会主 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

 西

 。

 (3 6 4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 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灭 两级分化

 ,最终

 实现共同富裕

 。”

 (3 7 3页)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 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

 (1 7 2页)在我

 们讨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时

 ,无论 归纳成两条

 、三条或者更多

 ,共同富裕 必须是其中一条

 。

 由于本人对这一社会主 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本文只涉及对几个具体问题

 的看法

 。

 一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大多数著作家强调了 二者的矛 盾

 性

 ,以往的实践似乎也证实 了二者的矛盾性

 。

 问题在 哪里? 在 于对公平的理解

 。

 关于效率

 ,

 理解比较一致

 ,即高度的资源配置效率

 ,高度的劳动 生产率

 。

 关于公平

 ,认识则 很不一致

 。

 大

 体可以分为四种

 。

 一是认为公平即为均等

 。

 这不仅表现于改革前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平均主

 义

 ,也表现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中

 ,将均等(eq

 uial

 yt

 )与公平e(

 qiu

 t y)混淆

 ,然后去讨

 论均等与效率 的矛盾

 。二是将公平理解为所有相关的人的福利相等

 。承认收入的不均等

 ,但

 通过再分配

 ,使所有人最后得到的福利相等

 ,于是 出现了福利国家

 ,也就出现 了低效率的

 “北

 欧病

 ”

 。三是认为公平即为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得到的收入相符

 ,由于对贡献的理解不 同

 ,出现

 了按劳分配与要素报酬两种分配理论

 。按劳分配论并没有得 到真正的实施

 ,客观上 影响了效

 率

 ;要素报酬论实际 上造成了严重的收入悬殊与两极分化

 。

 第四种对公平的认识

 ,即是我们

 现在提出的消灭 剥削

 、消灭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

 是共同富裕

 ,不是共同贫穷

 ,就要追求

 效率

 ,发展生产 力

 ;公平的标志在于 没有剥削

 、没有两极分化

 ,而 不是扼杀效率的均等

 。

 在这

 个意义上

 ,公平与效率得 到 了统一

 。

 不 同的社会制度都宣称把效率与公平作为 目标

 ,但却有本质的不 同

 。资本主义制度讲公

 平是为了效率

 ,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

 。

 他们根据经济学 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发现货币的边

 际效用递减这一客观现实

 ,认为只有实现公平分配

 ,才能创造更大的需求

 ,从而带动经济的

 增长

 ,也带来更大的利润

 。

 所以当有效需求不足 没有成为经济停滞甚 至衰退的主要原因时

 ,

 尤其在资本积累初期

 ,公平是提不到 日程上来的

 ,有的只是残酷的剥削和 无 产阶级的贫困

 化

 。

 而社会主 义制度从她的价值标准 出发

 ,从一 开始就将公平和效率同时作为最终目标

 ,尽

 管有时要把效率摆在优先的位置

 ,但公平必 须始终得 到兼顾

 ,体现 了过程和 目标的统一

 。

 关于 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

 二

 、“一部分

 ”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先富起来

 ,逐 步实 现共同富裕

 ,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与实施的一项大政策

 ,是我国 经济连续 15 年快速增长的动因之 一

 ,

 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但是

 ,它也带来了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差距的扩大和 居 民收入

 差距的扩大

 ,由此在少数群众中引起了思想疑虑

 。对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再认识

 ,对 改革

 、

 发展与稳定都是重要的

 。

 首先

 ,必 须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逐 步实 现共

 同富裕

 ”的思 想

 。这一思想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由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并反复强调以统一全

 党的

 ,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其丰富的内涵

 。

 第一

 ,这是一个新办法和大政

 策

 ,对此不应有任何怀疑

 。

 1 9 8 3年邓小平同 志指出

 ,“农村

 、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

 ,勤劳致富是正 当的

 。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

 ,一部分地 区先富裕起来

 ,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

 法

 ,新办法 比老办法好

 。”(23 页) 1984年又进一步指出

 ,“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

 ,搞平

 均主义不行

 。这是个大政策

 ,大家要考虑

 。”(52 页)为什么是一个大政策

 、新办法?道理在于

 ,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过去搞平

 均主义

 ,吃

 `大锅饭

 ’

 ,实际上是共同落后

 ,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

 改革首先要打破

 平均主 义

 ,打破

 `大锅饭

 ’

 ,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

 。”

 (15 5页)第二

 ,允许一部分地 区

 、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

 ,是为了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 义最大的优 越性就 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364 页)

 “我们允许一 部分人先好 起来

 ,一部分地区先好起

 来

 ,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

 ( 172 页)

 “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

 ,带动大部分地区

 ,这是

 加快发展

 、达到共 同富裕的捷径

 。”

 (1 6 6页) 目前一些暂时还不发达的地区

 、还不富裕的个

 人

 ,认为 自己被遗忘了

 ,因而对这一大政策产生怀疑

 ;一些已经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比较富

 裕的地区与个人

 ,一旦让他们多交点税

 ,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

 ,就认为又是搞平均主 义

 、吃

 “大锅饭

 ”

 。

 所有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

 第三

 ,不同时期的着重点应该不同

 。

 80 年代初

 ,人

 们还习惯于平均主义大锅饭

 ,而不打破它

 ,改革无法进行

 ,效率无法提高

 ,经济不可能快速发

 展

 。

 所以在当时提 出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着重点在

 “一部分先富

 ”

 。

 国家宏

 观政策向地区倾斜

 ,向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倾斜

 ,目的 在于让这些地区先发

 展起来

 ,以带动 全国的发展

 ,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

 到 了 90 年代初

 ,邓小平同志在 进一步

 阐述这一政策时

 ,根据沿 海地 区 已经具有 相 当的发 展水平和贫富差距有了明显 扩大 的实际

 ,

 将着重点放在

 “沿海如何帮助内地

 ”

 、如何

 “共同致富

 ”方面

 ,指出

 “这是一个大问题

 ”

 ,

 “将来总

 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

 ,

 “社会 主 义 不是少数人 富 起来

 、大多数 人穷

 ,不是那个 样 子

 ”

 (364

 页)

 。

 在19 92年南巡讲话中

 ,更明确地提出

 ,“解决的办法之 一

 ,就是先富起来的地 区多交点

 利税

 ,支持贫困地 区的发展

 。”

 “什么时候突 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什么 基础 上提出和

 解决这个 问题

 ,要研究

 。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要 突 出地提出和解决

 这个问题

 。”(3 7 4页)第四

 ,政策所鼓励的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 起来

 。

 从邓小平同

 志第一 次 提 出允许一部分地 区

 、一 部分人 先 富 起来的 时候

 ,就 同 时强调

 “勤劳致 富 是 正 当

 的

 ”

 。

 个别地区

 、少数人通过其 它手段 致 富甚 至暴富

 ,尽 管是难以避免 的社会 现象

 ,但绝非政

 策所鼓励和允许的

 。把这些 现象作为

 “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

 ”这一政策的产物

 ,是不符合历史

 4

 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 版

 )

 事实的

 。

 ·

 其次

 ,必须充分认识到

 ,从

 “一部分

 ”先富起来到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符合经济发展客观

 规律

 。经济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是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从未放弃过共同富裕的目标

 ,

 但以前 曾试图走 一条同步 富裕的发展道路

 ,结果是违背了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

 ,失败了

 ,导

 致了共同贫穷

 。

 任何一个国家

 ,都要经历一个不平衡发展的过程

 。

 在发展初期

 ,由于资金

 、技

 术

 、人才等限制

 ,增长只能首先出现在现代部门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 区

 。例如在我国

 ,不同省

 区之间的资金利税率差距很大

 ,最高的和 最低的有5~

 6倍之 差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有限的

 资金

 、技术首先主要投 向比较发达的地区与部门

 ,可以产生较高的效益

 ,提高整个社会的效

 率

 ,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

 这也是为什么内地一些省区一方面希望得到中央更多的资金投入

 、

 另一方面却把 自己极有限的资金投向沿海 地 区的原 因

 。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力的增强

 ,发达

 地区

 、部门的资金

 、技术向落后地区与部门转移

 ,政府也可以集中较多的资源加强对落后 地

 区的投入

 ,实现落后地区的发 展

 。

 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带来收入增 长的不平衡性

 。

 随着一个

 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 内地区之间

 、居 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必然经历一个起初扩大

 、继而逐 步缩

 小的过程

 。

 这一规律在经济学中被称为

 “倒U形规律

 ”

 ,由S

 ·

 库兹涅茨于195 5年以英

 、美

 、

 德等国的时间序列资料为依据首先提出

 ,并为其后的经济学象对近百个国家的研究所证实

 。

 这一规律指出

 ,一个国家在发展初期

 ,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收入差距逐渐扩大

 ,当

 达到 一定水平后

 ,才又 随着人均国 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逐渐缩小

 ,转折点一般在人均1 0 0 0

 美元左右

 。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

 ,尤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

 ,可以使得这一倒U 形的

 顶点较低

 、转折点较快地到来

 ,但改变不 了倒U 形尽程

 。

 相反

 ,让人们的认识符合这一客观

 规律

 ,制定正确的政策

 ,才能够使经济更快地发展

 ,尽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

 让一部分地 区

 、一

 部分人先 富起来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正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

 。实际上

 ,这一政策

 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

 15 年来

 ,我国国 民生产总值以大于9%的年均增 长率增 长

 ,创造 了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但全国各地区的增长

 速度是很不相 同的

 ,最高的接近年均 15 %

 ,最低的只有5%

 。如果只看到差距扩大了

 ,就会从

 消极方面去认识这一政策

 。

 而站在国家的角度看

 ,如果没有发达地区的高速增长

 ,就不可能

 有全 国的高速度

 ;换句话讲

 ,如果没有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就不可能有今天全国的总体发

 展水平和富裕程度

 。

 “一部分

 ”先发展起来

 ,为全国的发展做 出了很大贡献

 。

 重要的是必须逐步地不失时机地将共同致富作为中心课题提出来

 。如果没有共同富裕

 ,

 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再富裕

 ,也不是社会主义

 。

 15 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 民生活水

 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

 根据城乡居 民家计调查

 ,农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从1 9 7 8年的134 元增

 至1 9 9 3年的921

 元

 ,年增长率为 13

 .

 7%

 ,消除价格因素后年实际增长率为6

 .

 7%

 ;城镇居 民

 人均生活费收入从

 1 9 78年的316 元增至1 9 9 3年23

 7元

 ,年增长率为1 4

 .

 3%

 ,消除价格因

 素后年实际增长率为6

 .

 3%

 。

 在人 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

 ,收入差距也有了明显的扩

 大

 ,甚 至出现了贫富悬殊的现象

 ,对此不能也不应否定

 。

 用国际上常用来描述居 民收入差距

 的基尼系数来反 映

 ,农村居 民纯收入基尼 系数由1 9 78年的0

 .

 2

 7增至 19 9 2年的.0

 320

 ,城

 镇居 民生 活费收入基尼 系数 由1 978 年的0

 .

 164 增 至1 9 9 2年的0

 .

 2

 4

 。

 虽然仍低于发展中

 资本主义 国家一般为0

 .

 5左右和 发达国家一般在0

 .

 3~

 0

 .

 4之 间的水平

 ,但差距扩大的趋势

 是明 显的

 。

 以省

 、市

 、自治 区为单位

 ,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在

 年最高地区是最低地 区的

 倍

 ,

 年为

 倍

 ;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在

 年最高地区最低地区的

 3倍

 。

 1 978

 2

 .

 1

 1992

 4

 .

 4

 197 8

 1

 .

 关于 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

 19 9

 2年为2

 .

 4倍

 。全国仍有

 8

 0 0 0

 万人未脱贫

 ,但也不乏百万富翁

 。收入 差距扩大了

 ,贫富悬

 殊现象出现 了

 ,如何认识?首先

 ,它是 由经济发展与相对不平等之间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是发

 展过程 中无法绕开的一个阶段

 ,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 中的一段 必由之路

 ,也是允许与鼓励一

 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必 然结果

 。

 因此而 否定改革与发展

 ,否定

 “一部分

 ”先

 富起来的大政策

 ,是错误的

 ,不能因噎废食

 。

 同时

 ,也要正视这一客观事实

 ,逐步地不失时机

 地将共同致富作为中心课题提出来

 。从总体上讲

 ,居民收入 差距主要是 由地区发展水平的差

 距造成的

 ,包括省与省之间

 、省内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

 。

 发达地区要将支持欠发达地

 区的发展作为 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

 在看到本地区高速发展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同时

 ,也要看到本地区的发展是与国家制定的向地区倾斜 的政策以及由此 导致的资金

 、技

 术

 、人才 的流入分不开的

 ,从这个意 义上讲

 ,是全国

 ,包括欠发达地 区支持了发达地区的发

 展

 。

 那么

 ,逐步地 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资金与技术

 ,变流入为流 出

 ,向中央多交点税

 ,使 中央有

 足够的调控能力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

 ,应是义不容辞的

 。

 在 当前

 ,重要的是支持财税体

 制的改革

 ,确保中央税收的征收

 ,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长

 。同时

 ,支持国家实施 向产业倾斜

 的政策

 ,使能源

 、原材料

 、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得到加强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 自然资源丰富的

 欠发达地区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已经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物质支持

 。国

 家的稳定

 ,是改革...

篇六:共同富裕的思考

富裕思想的理论思考及实现路径

  摘要: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其丰富的内涵体现在过程与结果、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价值取向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坚持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建立合理的工资机制,确保按劳分配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公有产权收益权利;必须完善国民再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内涵;路径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5-0292-02

 作者简介:张琼(1983-),女,浙江天台人,大学本科,宁夏银川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局问题的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邓小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今年恰逢小平同志诞辰110 周年,重温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理论,对于今日之中国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就职演说中讲到:“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站在历史

 的新起点,共同富裕依然是我们进一步追问“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价值之基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之维。

 一、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而且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和发展本身就构成了共同富裕的实际步骤,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从实现过程来看,是“全民共同致富”的奋斗过程。这个层面上的“富裕”,可以理解为和发展同义的动词。在邓小平的眼里,追求富裕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应该是全国人民应有之权利。共同富裕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中国人民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机会,都有实现富裕的现实可能性,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发展。只有从起点和过程上保证全民共同致富,才能结果上最终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从目标结果说,共同富裕是全国各族人民所享有的整体富裕。在邓小平看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有日子普遍好过。”应当注意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但也不能理解为遥远的未来。按照邓小平的解释是:“在本世纪末(即 20 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迟迟不不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在实际中就会存在重近期轻远期、重先富轻后富的现象,从而放任贫富差距扩大,加大社会风险。

 由此,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终极性价值和过程性价值的有

 机统一。作为终极性的理想价值,共同富裕意味着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意味着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作为过程性价值,共同富裕要求在实现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体现防止两极分化、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二)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力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要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就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这是共同富裕最重要的内容。小平同志在重视物质生产力的同时也关注精神力量,他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富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邓小平曾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主要内涵所在。等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在世界上达到中等富裕程度的二十一世纪中叶,各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要比同等物质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更高的水准。富裕的物质生、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较高的思想素质三者的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也是共同富裕思想完整的内涵所在。

 (三)共同富裕是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的统一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赋予社会主义丰富而崇高的价值追求,成为社会主义各项改革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实现共同富裕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制度价值。这也成为今天开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应该关注的方

 面。只有坚持共同富裕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有机统一,才能在现实中既能把握正确的道路方向,又能为此提供坚实可行的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避免走上“老路”或“邪路”。

 二、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合理的工资机制,确保按劳分配制度不打折扣

 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因此,必须打破目前由于强资本弱劳动的利益格局导致居民劳动收入低,其所得与付出不相称的现状,通过规范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收益。首先,设定工资形成的最大公约数,使工资成为实现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其次,建立工资随国民经济增长的动态机制,实行工资指数化。再次,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做好兜底线的工作。最后,积极推进有劳、资、政三方组成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打破单边工资制度,确保劳动者的话语权。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公有产权收益权利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物质基础,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虽然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内要积极鼓励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地位,要理直气壮地反对“国企私有化”和“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论调,更不允许通过所谓的“国企私有化”公然将公有制为主体变为私有制为主体的错误行为。否则,

 将失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无法体现。

 但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全面改革来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公共产权收益权。国有经济资产归全体人民所有,其资产收益也归全体人民共享。因此,应进一步明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划清集体土地归属权,保障人民大众从公有产权中获取收益之应有的权利,国有资源开发和国有资本经营所带来的经济剩余,其中相当的部分要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收入,而不应归开发经营者占有。

 (三)完善国民再分配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国民收入再分配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能够起到缓解矫正初次分配中不可避免的收入差距的功能。因此,必须着眼于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进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扭转某些领域的逆调节效应。首先,财政转移支付要打破城乡、地区和行业上的巨大差别,向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人口倾斜,特别要向基层、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更加关注公平性。其次,改革完善税制,适时推出不动产税、遗产税和赠予税等财产税,以加大对日益加剧的财产差距的调节。最后,完善制度,积极实施第三次分配。弥补第二次分配即以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带来的诸多不平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斌,彭卫民.共同富裕:历史的省思与中国梦的进路[J].西南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篇七:共同富裕的思考

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郑重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价值命题和实践课题,首次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和现代化道路选择有机结合起来,也把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与人民群众最大期盼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党的初心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来看,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共同富裕赖以支撑的物质条件的重要来源,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久远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迫切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高质量发展,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支撑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把握好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前提从一般意义上看,“富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物质形态,“共同”则反映着生产关系在分配、消费领域的价值体现,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人类社会追求和向往的一种理想形态和美好状态。以此观之,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现代化建设目标与社会主义本质之间关系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的发展理念与执政理念之间关系的有机统一。第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潜心构筑的思想蓝图和价值追求。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 中,深刻阐明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他指出:

 “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而科学地说明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共同富裕”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内涵。恩格斯指出:

 “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他还指出,要让“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使命所系;孜孜追求人民幸福、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几点思考文 / 裴泽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6。

 。. .。

 。

  四川党的建设

  www.scdjw.com.cn

 2021断推进共同富裕成为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论述共同富裕的发展取向,他指出: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而且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共同富裕及其实现途径作出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今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共同富裕被列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他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一个新高度,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个新高度。第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关键在通过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好蛋糕。从价值层面看,共同富裕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实践层面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浩瀚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一定意义上讲,富裕本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和体现,既体现在我们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现代化道路的不懈探索中,也体现在我们党逐步提出“三步走”战略的艰辛历程中。其中,我们党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一个巨大飞跃就是把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活宽裕”提升到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从中可以管窥富裕目标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及其实现路径。因此,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最大限度释放出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巨大推动力和根本保障力。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藉由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解放。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还指出:

 “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由此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同时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与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一方面要看到,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笃信实现人的个体解放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更高形态的制度形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不仅标志着“两个一百年”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而且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同时还要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富裕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37。

 。. .。

 。

  38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变得必要且紧迫。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的历史起点,全面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关注“物的分配”到“人的发展”的跨越,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也是持续做大做好蛋糕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支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共同富裕的主体和对象,也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和共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也鲜明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对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坚持以全体人民的富裕为中心。我们追求的富裕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镰刀和锤头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向世人宣示坚定而鲜明的人民立场。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人民的福祉。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庄严承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领会把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把“金钥匙”,也是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真谛。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人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二是坚持以整体意义上的富裕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的“两个创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高度归纳和理性概括,鲜明揭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既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其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一次从文明样态层面深刻指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明确指出了新发展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和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它启示我们,现代化不只是物质意义上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也不只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富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不只是经济意义上的复兴。“两个创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图景:在广袤农村,群众普遍过上富裕生活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内化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当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已然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三是坚持以共同享有的富裕为中心。如果说“共同”是从过程层面揭示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特征,那么“共享”则是从目标和结果双重层面揭示共同富裕的价值归宿特征。共享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共同享有是共同富裕的最终归宿。其关系三个层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内在体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性富裕。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过程和必要手段。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推进的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和个别地区的富裕,更不是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富裕。二是全面共享。即全面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内在属性的共享性富裕。它意味着以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

 。

  四川党的建设

  www.scdjw.com.cn

 2021 39食住行为标志的物质富裕、以文化娱乐为标志的精神富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代表的更高层次的富裕都集中迸发,共同构成共同富裕的价值尺度和表现形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共建共享。即完整体现人人参与、人人努力、人人享有的共享性富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青春是拿来奉献的。共同富裕不是坐而论道,也不可能坐享其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创造,需要不断完善公平分配机制,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先后差别和合理差距。以制度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党的百年奋斗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在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要全面释放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把舵定向、保驾护航。一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越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越是要突出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的统摄性地位,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不断砥砺共产党人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不断提高领导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本领,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撑。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归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各领域各层面充分彰显功能与优势的过程。这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基础,也是促进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新发展理念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旗帜和理念指南。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根本保障的发展取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分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从主体到内容再到区域循序渐进实现共同富裕,创新推进生产关系调整与生产力变革相适应,最大限度释放制度活力和治理效能;要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改革,发挥好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向互促,进一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与自主创新,提高要素使用效率,扩大居民收入来源;要发挥好精神谱系的思想引领和文化激励功能,教育引领全社会争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劳动致富、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良性机制和文化氛围,齐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责编/范吴瑕)

 。

 。. .。

 。

篇八:共同富裕的思考

十八大报告指出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近年来理论界积极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一、 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标、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对此, 邓小平曾经多次进行了阐述。

 他说:

 “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根本目 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155“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

 ”[1]110他强调, 共同富裕是我们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之一,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 大多数人穷,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3641992 年,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73这里,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十八大报告也指出 :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这也点明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基于价值论视域审视,学术界甚至认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是检验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的价值标准[2], 是衡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成败的重要价值标准[3], 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4], 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位于最高层次, 是衡量和判断一切价值手段或价值标准的标准。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是实 现共同 富 裕的 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共同富裕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在私有制条件下, 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由于存在剥削和两极分化, 根本不可能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也告诉我们,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结果只能是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任何人不能凭借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产品 ,这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共同富裕的意义, 概而言之, 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第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第三, 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内 的 社会主义制 度为实现共同 富裕提供根本保障。二、 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 标和价值追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 现阶段我们距离共同富裕的目 标还很远, 共同富裕的理想和当代中国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反差。

 这突出表现在:

 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关于“共同富裕”的几点思考周 丹萍摘要:

 共同 富裕是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 标和本质特征, 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则 为 实现共同 富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需要逐步实现共同 富裕; 也只有坚持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 能逐步实现共同 富裕。

 当 前, 共同 富裕的 理想和当 代中 国 现实之间 存在很大反差, 贫富差距较大, 但这有着复杂的 原因 , 并不 意味着我国 距离 共同 富裕的 目 标渐行渐远。

 推动共同 富裕, 既要“做大蛋糕”, 又要“分好蛋糕”, 深化分配制 度改革。关键词:

 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 富裕; 贫富差距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3)09-0001-02作者简介:

 周 丹萍(1983-), 女, 安徽歙县人, 硕士,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1131)思政部讲师 , 研究方向 为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收稿日 期:2013-03-26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 年第 9 期No. 9 20131——

 入差别明显, 已经超过合理的限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2012 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维持在0.47~0.49 之间 , 其中,2008 年高达 0.491。

 虽然从2008 年起开始回落, 但 2012 年仍高达 0.474, 远超过0.4 的警戒线。

 虽然有学者认为, “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从合理区间向过大区间发展的过程中, 还没有出 现两极分化”[5], 但也有人认为, 我国目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学者甚至指出 :

 “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加速的趋势。

 ”[6]虽然人们对此有不同看法, 但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过大则是不争的事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 有其客观必然性。

 这是因为:

 其一, 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 不是指同等程度的富裕; 其二, 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各异, 能力有大小, 实行按劳分配的结果必然是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 目 前我国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不同性质的企业工作, 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必然不同; 其四, 市场经济条件下, 由于价值规律以及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 , 具有不同 竞争能力 的 人在富裕程度上也必然存在差距; 其五,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 我们实行的是“让一部分人、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 一部分先富裕起来也属正常。还要看到,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有着复杂的原因:

 第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 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 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虽然有了 巨大的发展,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并且发展不平衡, 政府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完全消除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 市场经济的影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优胜劣汰的机制, 有着残酷的竞争性,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 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拥有金钱的不同, 即贫富差距。

 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马太效应”,也推动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第三, 社会转型期的影响。

 社会转型期, 旧的体制机制已破, 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有些人钻法律制度的空子, 利用不合法手段迅速聚敛大量财富。

 转型期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如权钱交易、灰色收入等,也加剧了贫富差距。

 第四, 共同富裕的实现还受到人们自 身主观条件的制约。

 由于个体素质、能力的差异性, 思想观念的层次性, 人与人之间社会分工的不同等, 一些人迅速致富的同时, 也有一些人的生活徘徊在“有饭吃, 但缺钱花”的水平[7]。虽然我国现阶段出 现贫富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离共同富裕的目 标渐行渐远。

 一方面共同富裕目 标的实现是一个逐步的、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另一方面, 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不发达, 人口 众多, 这也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事实上, 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 一个大台阶,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也都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现阶段我国的贫富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提高基础上产生的差距, 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伴生现象, 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先富后富的差别。

 这种差距是相对差距而不是绝对差距, 在本质上它与中国人民的致富实践是同向的而不是逆向的[8]。三、 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改革开放之初,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大政策, 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 邓小平还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他认为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 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

 他把这个时间节点设想为 20 世纪末, 认为到这个时候就要突出 解决“共富”问题。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 鉴于我国绝大多数人贫穷的事实, 当时突出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 那么, 当 前基于贫富差距的现实, 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性新课题,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时代召唤[9]。

 如果任由贫富差距扩大, 这势必引 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推动共同富裕, 既要“做大蛋糕”, 又要“分好蛋糕”。

 中国共产党执政要担负两大任务[10]:

 一是“做大蛋糕”, 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让国家尽快地富起来、强起来, 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二是要“分好蛋糕”, 解决好分配问题, 防止和避免两极分化, 让全体人民共同 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就是“做大蛋糕”的过程, 这将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做大蛋糕”的过程中, 还要“分好蛋糕”, 解决好分配问题。

 如果分配问题解决不好, 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这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下转第 14 页)2——

 (上接第 2 页)义。

 “分好蛋糕”是一个体现社会公平的过程, 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实现社会财富在初次分配领域中的公平分配, 就是使劳动、技术、资本、管理各要素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各自 体现其价值; 二是对于无法参与竞争的人以及低收入者, 公平地在社会财富再次分配中给予基本保障。为了 “分好蛋糕”, 当 前迫切需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第一, 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主要是做到“两个逐步提高”:

 一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为此, 需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二, 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第三, 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 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 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 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薪酬的制度。

 第四, 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 规范灰色收入, 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五,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力争到 2020 年, 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 标。参考文献:[1] 邓 小平文选: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 版社,1993.[2] 张民.共同 富 裕:

 社会主义的 最大价值[J].人大复印 资料· 社会主义研究,1999(3).[3] 唐莉.共同 富裕:

 衡量中 国 社会转型成败的 重要价值标准[J].宿州 学院学报,2010(1).[4] 孙武安.论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 核心 价值[J].毛泽东 邓 小 平理论研究,2006(6).[5] 孙居涛.合理调 整分配格局 逐步实现共同 富 裕[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5(3).[6] 杨承训.“共同 富裕”是根治深层次矛盾之本:

 重温邓小平“消除两极分化”的 思想[J].毛泽东 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1).[7] 全家悦, 张博.理想与 现实:

 共同 富裕的 价值承诺和“承诺危机”[J].中 共银川 市委党校学报,2010(1).[8] 朱步楼.论共同 富裕目 标与 现阶段贫富差距:

 兼论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的 共同 富裕思想[J].马 克思主义研究,2001(1).[9] 苏伟.论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 富裕的 几个理论问 题[J].马 克思主义研究,2011(12).[10] 王伟 光.走共同 富裕之路是发展中 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 战略选择[J].红旗文稿,2012(1).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 不能再犯片面的主观意志、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和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同时,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转变领导干部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 引 领人们健康的消费观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立人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从而实现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参考文献:[1] 曲格平.关注中 国 生态安全[M].北京:

 中 国 环境科学出 版社,2004:6-17.[2] 王宏斌.生态 文明 与 社会主义[M].北 京 :

 中 国 编 译出 版社,2011:155.[3] 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1 卷[M].北 京:

 人民出 版社,1982:25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 版社,1972:517.[5] 肖 显静.生态政治:

 面对环境问 题的 国 家抉择[M].太原:

 山 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3:110-111.[6] 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卷(上册)

 [M].北京:

 人民出 版社,1979:22.[7] 李抒望.牢 固 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政绩观[J].党 史纵横,2009(8).14——

篇九:共同富裕的思考

特别策划 SPECIAL PLANNING 北方经济蔡常青一、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科学判断历史方位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不断赢得主动、取得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就是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可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题中之义,也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思考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在要求的立足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根本使命。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 100年来所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部实践都是以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回顾历史,我们党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探索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 ;另一方面在于,在实践中始终坚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实际,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奋斗目标,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进而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同富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施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就提出了先让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行动路线,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充满信心地强调 :

 “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把促进共同富裕提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总体思路、原则立场、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促进共同富裕三个阶段目标,标志着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课题”。当然,对此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共同富裕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关于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思考摘

 要 :2021年 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以及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本文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关键词 :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15“中心课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需要在这一阶段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取得比以往更加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同时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样的宏伟目标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样需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阶段的推进。比如,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规定了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关键是搞好两个结合。由此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制度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只能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也由此决定了我们致力推动的共同富裕决不能搞“均贫富”,必须让企业家更有安全感,支持他们放手投资,做大财富“蛋糕”;同时引导企业家和公民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更多地为国家做贡献 ;此外,政府要担负起扶贫的主要责任,用财政资金更多地帮助贫困人口和落后地区发展生产,提高收入 ;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形成“中间大两头小”收入格局。从社会文化支撑条件看,新时代所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我们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大变局,而且面临着前所未有网络“多元化”意识形态的挑战、前所未有的现代科技竞争以及像疫情一样不可遇见的叠加因素影响,如何避免历史上其他国家反复出现的“修斯底德陷阱”“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仍是极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绝不是单纯追求经济上富裕,还必须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涨船高而不断提供相应的精神相支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信自强、提升民众文明程度,赋予公共富裕更为丰富的内涵。从现实国情看,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很大,由此也决定了我国推进共同富裕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因各地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起点上、分工上、路径上也会有所不同。局限到像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由上述情况所决定,新时代探索推进共同富裕这个“中心课题”,同样是一个极为艰巨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一场涉及利益调整的深层次革命,需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更为深层次社会变革,进行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二、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在 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体地指明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路径和方法。站在宏观上看这是民族工作适应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重心以及体制机制的变革,同时也是推进民族地区共同迈进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的重大变革举措。习总书记在此提出了把握好四个重大关系的问题。要求重点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中华民族意识与各民族意识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仔细分析这四个关系,本质讲都属于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或者说其中贯穿的主轴就是这个关系。因此 ,探索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首先要解决好如何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目前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存在着认识上、实践上多方面的差距,重点要理清几个问题。首先,要始终坚定不移增进共同性,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方向。增进共性就要求每个民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目标而奋斗,这是不可动摇的目标。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与全国共同实现这一目标的起点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改革发展的所有工作都要聚焦于这个主线、这个纲,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我们的所有改革发展都要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目标,也要以此为根本标准来检验工作成效。其次,客观认识和把握民族差异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一阶段,我们在处理这一关系上出现了弱化共性过分强调差异性、民族性的倾向,目前在纠偏过程中又出现了否定差异性、不敢差异性、或者把差异性与错误直接连起来的倾向。这两种认识和倾向都是不对的。其一,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回避不了的,对此我们不能搞那种费SPECIAL PLANNING 特别策划 2021 11

 16尔巴哈式“倒脏水连小孩一起倒掉”的错误。再次,要对差异性作具体分析,要看到差异性是复杂的、多样的,既有消极的方面,也有积极的方面。推进共同富裕过程,其本质要求就是要利用其积极的方面,消除其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最后,科学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律。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正确把握和处理这个关系,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逐步推进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过程。内蒙古之所以被党和国家给予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也是因为正确处理了两者关系。如果把这样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实现共同富裕的主题联系起来概括性描述,从本质上看,增强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本身就是一个以增强共同性为目标,利用差异化要素激发动力的过程,每一项应当解决的差异问题得到解决或弱化,每一项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要素得到挖掘利用弘扬,都是共同性因素的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在客观地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使之转化为推进民族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三、推进共同富裕关键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体现新作为关于如何推进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共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问题,党中央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在 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民族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 ,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推进共同富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全局性工作。(一)在对接落实国家发展战略上实现新突破目前涉及到自治区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已基本明确,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基本完成,现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抓落实,见行动。从自治区层面的抓落实显然不是去督查,而是重点梳理和抓一些牵一发带全身示范引领实践项目的内容、系统性和制约性的难题,主动融入本地发展全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国家战略。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充分发挥京蒙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等机制作用,加强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有序承接适宜产业转移 ,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培育发展商品和要素市场 ,更好融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与大战略对接,并予以推进突破。(二)在充分整合资源利用比较优势上实现新作为在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上,内蒙古这几年取得了明显成绩,这些成绩主要体现在筑牢祖国北疆安全屏障上,但探索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比如在“双碳”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发展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破题,推动能源资源类企业转型升级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深入探索资源型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正确看待煤炭的价值,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清洁能源,走出一条能源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要在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求突破,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三)在推进强化对外开放合作上实现新作为近年来内蒙古一直强调改革开放,在改革上力度大,而在开放上还没有实现大的突破,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仍有较大差距。这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开放促进改革发展的实践形成鲜明反差。实践证明。只有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才能更加重视营商环境的打造,进一步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实现双循环的新格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内蒙古建设向北开放重点桥头堡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着力探索以开放促发展、推进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四)在提升内蒙古自我发展能力上实现新作为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关键还是要自己有所作为。总结内蒙古近年来跨越式发展的经验,除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是激发活力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解放思想,要在鼓励各地、鼓励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创造、务实解决问题上求突破,形成一种鼓励干事创业的良好竞争环境。(作者系内蒙古北宸智库研究中心理事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莉莉特别策划 SPECIAL PLANNING 北方经济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的思考 共同富裕 思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