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 > / 正文

《梁家河》的读后感7篇

2022-09-20 16:40:03

《梁家河》的读后感7篇《梁家河》的读后感 读《梁家河》有感在厚重广袤的黄土高原,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这就是延安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留下了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梁家河》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梁家河》的读后感7篇

篇一:《梁家河》的读后感

梁家河》有感 在厚重广袤的黄土高原,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小村庄,这就是延安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留下了人人传颂的故事。初识梁家河,还是大学时候看到的一则新闻采访报道,那是一则 2002 年左右的采访视频,从画面来看,就感觉有点“年代”,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接受了延安电视台记者的专访,详细讲述了他在延安梁家河当知青的故事。

 在采访中,习近平动情的讲述,让我感觉他为人不但有趣,还有智慧和志气。那时候的习近平,刚从大城市出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兴趣,一开始是高兴,但随之而来的是失落,可以说,一个城里人来到农村插队当知青,梁家河是让人十分的不适应。从无法忍受跳蚤到“虱子多了不怕咬”、从只吃饼干白面馍到和老乡一起吃窝窝头、从不喜欢劳动到带头主动劳动,从坚持几天就离开的思想到坚持下去做好知青,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接受了人生的历练。最让习近平难忘的是,在梁家河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少有人入党,再加上自己身份上的一些问题,加入共产党成为一种奢望,习近平不灰心,他提交了申请。但是,在梁家河父老乡亲的眼里,习近平是一个能干的后生,村里推荐他入党,就这样习近平在那个年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成为梁家河村的书记,

 他更是不忘乡亲们,他先后和知青们在村里办起了磨坊、代销店、缝纫社,极大的方便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和乡亲们一起打淤地坝,办铁业社,还外出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回来后和乡亲们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群众吃饭电灯的问题。

 采访结束时,记者邀请习近平常回家看看,习近平欣然接受。多少年来,习近平一直牵挂梁家河的乡亲们,2015 年他再次回到了梁家河,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回顾自己的知青岁月,习近平说“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 7 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而我在阅读《梁家河》一书时,不时会想起习近平所描述的种种场面。“树高千丈,落叶有根”,这是《梁家河》一书中一个章节的标题,让我记忆犹新,习近平也说“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读到这里是我不禁自豪感油然而起,因为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而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艰苦奋斗,为民服务,信念坚定,都值得我去了解和学习,习近平在陕北养成了“为民”的信念。而我作为一个地道的陕北人,我从一开始就想要回到家乡,我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服务家乡。

 读完《梁家河》一书,让我对习近平的奋斗历程、个人魅力有了更多的认识。他的奋斗历程是多么的激励人心,他的个人魅力是多么的让人钦佩。如今,我已经走出了校门,

 进入工作岗位一年多了,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可能比较多,但到了实践岗位上,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我刚来榆林高新七小的时候,就好像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觉得什么事情都应该是我想的那样,就觉得品德课就应该条条框框,按照课本而讲,觉得上课应该老师讲、学生听,觉得小学里面应该抓学习成绩等等。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校我不懂、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就拿上课来说吧,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课堂气氛不活跃,我有时表述的话学生听不懂,总之,一堂课下来后,自我感觉不好,更不要提学生了。此时,我才发现我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学习如何上课上的更生动趣味、学习如何和学生相处交流、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历练,我已经可以在某些方面独当一面了,这是让我最自豪的地方,但我仍然觉得自己要学习和实践的地方还有很多,在高新七小,这里也有“大学问”。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努力奋斗应该成为这一人生阶段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品德老师,宣传主旋律更是我的责任,我现在就有一个梦想,今天的“梁家河”精神激励自己,让我有了深深的感触,但我还想把故事分享传递下去,让我的学生也听听梁家河的故事,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让这“红色”的基因传递下去。

篇二:《梁家河》的读后感

梁家河》感想 “一物丌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总乢记将这句话做为自己的左右铭,做为知青在梁家河期插队期间,习总乢记时刻丌忘学习,丌了解的事物,他总是丌断的吐他人请教、琢磨,最终掌握。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当我们感到自己无知时,更要具备羞耻之心,知耻而后迚,知耻而后勇,要学会把耻辱化为前迚的劢力。

 习总乢记回忆说:“插队本身这是一个标志,界定这一个阶段。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年轻的习总乢记,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丌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习总乢记说过,在梁家河当大队党支部乢记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为了让大家梁家河的粮食增产,大家都能吃饱,习总乢记提出了修建水坠坝的建议,梁家河山上植被稀少,土壤存丌住水,极易形成山洪。一般的坝梁根本无法抵挡。考虑到这个问题,习总乢记丌断咨询与业人士,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幵丏丌断吐群众解释水坠坝给群众带来的好处,鼓励群众踊跃参不到水坠坝的建设中。习总乢记带领群众建成的水坠坝给梁家河的群众带来了福音,也成为了梁家河永进的财富。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总乢记还建立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使梁家河人民家家通上电,有了燃气做饭,减弱了村民上山砍伐的力度,极大程度上的保护了群众的安全和梁家河的生态环境。

 习总乢记说过:“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做为一名干部,我们要有泥土味,要有汗水味,也要有人情味。”

 习总乢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利用奖励的偏斗三轮换的磨面机,为群众修大坝、沼气池等,给梁家河的群众带来了希望,也有效地团结了梁家河的群众们。这给我以深刻的启发,我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要多走入群众中,不群众交流,了解群众的需求,为群众解决问题。加深不群众间的鱼水情,建设美丽和谐的新乡镇。

 习总乢记说:“做为共产党人,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的为他们办实事,否则我们的良知在哪里啊。”1994 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花了 6000 多元治疗,仍丌见好,就吐习总乢记写信说明了自己的情况,丌到半个月,习总乢记就给他寄来了 500 元路费,请他到福州去治病。在福州治疗期间,习近平只要在市里,几乎每天晚上都到吕侯生病床前来一趟,对他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有了好转。要回陕北了,习总乢记给他乣了飞机票,还把 2000 元钱塞到他手里。99 年 10 月底,吕侯生在太原做了截肢手术。习总乢记闻讯后,支付了全部的医疗费,还联系当地干部帮劣照顾他。每次,吕侯生提起这事就眼眶发热说:“近平待我可好哩,为我这腿费了丌少心。”武晖说:“村里的老乡有困难找他,他都会帮劣,只要写信他就回复。”习总乢记时时刻刻牵挂着群众的这份深情,让我为之劢容。我们只有真诚的对待群众,群众才会信任我们,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的开展,我们的群众才能更并福的生活,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更快实现。

 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习总乢记特别爱看乢,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吏出来的痰都是黑的。习总乢记说,好的文艺作品丌仅能给人启迪,也是丌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的方式,读乢丌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

 是一个丌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丐界的过程。“乢籍是人类迚步的阶梯。”我们需要丌断的学习、积累、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要善亍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我们也会更好的成长。

 对《梁家河》一遍遍的阅读,我看到了习总乢记不梁家河人民相互融合、相互团结。习总乢记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丌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过程。在我的工作中我也要时刻谨记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办实事。

篇三:《梁家河》的读后感

之心——读《梁家河》有感

 拿到封面以红色为底,习总书记带领村民走在康庄大道上的照片置于其上的《梁家河》一书时,我脑海瞬间闪过“赤子之心”几个字,遂执笔将其写于书的扉页。读完之后,以《赤子之心》为题,书写自己的阅读感想。

 梁家河,一个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普通小山村,十八大以后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人们纷纷来此寻找习总书记当年插队的痕迹,寻找陕北农村在年岁增添中的发展变迁,寻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大地与赤子,互相增益,共耀星空。

 大地 陕北,一个神奇的地方。20 世纪 30 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土地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完整的红色区域,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提供了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做出了巨大贡献。陕北沟壑纵横贫瘠的土地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1969 年 1 月 13 日到 1975 年 10 月 8 日七年间,当年受到文革迫害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村,陕北淳朴的农民接纳了这个受到伤害的孩子,给予他吃穿用度。习总书记过“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观,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培养了自信心,坚定了一生为人民做事的志向,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新时代擎旗指向,奋力拼搏。

 陕北这块土地何以如此神奇,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我想,是她苍茫大地上的大河大川大起大落,造就了人们的磅礴气魄;是她刀削斧斫的悬崖陡壁纵横沟壑,磨炼着人们的坚韧意志;是她自然条件造成的贫困坎坷,形成了人们的淳朴善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造就一方人。

 赤子 习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

 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掌舵者、人民的领路人。他何以能够如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他的心思纯洁无暇,善良温暖,充满热爱。《梁家河》一书所展示的习总书记的点点滴滴,展现着一个赤子的成长之路。

 习总书记始终走的是群众路线。当他被从北京送到太行山区时,姨夫魏震五和姨母齐云劝说他:

 “我们那个时候都找机会往群众里钻,你现在不靠群众靠谁?当然要靠群众。”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干活不“撒奸儿”,舍得出力气;不管穷家富家,他都看得起;不管什么性格的人,他都能相处。他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以后,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群众没柴烧,他就带领大家修沼气池;群众吃不饱,他就带领大家打坝造田;群众不识字,他就办扫盲班;群众生活不方便,他就在村上办缝纫社,铁业社,代销店…… 习总书记始终不忘根本。“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是他对梁家河的眷恋,也是他有情有义的表现。他多次写信回信,关心梁家河群众的生产生活,在 1993 年,2015 年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他为吕侯生治腿疾,安义肢,送给张卫庞两床被子,两件大衣和绣着“娘的心”的针线包;他回到梁家河村,还记得当年小伙伴们的小名,记得每家每户的情况。

 习总书记始终爱学习和善于思考。他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他放羊时看书,劳动休息间隙看书,睡觉前看书,他把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都看了。他处处留心学习,即使一个小小的梁家河村,也是他长大学问的地方。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他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立下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梁家河,因习近平而声名鹊起,习近平因梁家河而成长成熟。大地陕北与赤子习近平,七年因缘际会,永恒情深意长。大地养育了赤子,赤子依恋着大地,大地与赤子一片情深,凝视,回望…… 作为教育局机关干部,我要以青年时代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以一颗赤子深情,满怀热情与激情,积极投入到推动大荔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在奉献与坚守中,弘扬青春的力量,闪耀青春的光芒。

篇四:《梁家河》的读后感

《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的经历给青年的习总书记奠定了人生发展的基础,在 40 多年前习总书记用实际行动深刻的诠释了“三严三实”的内涵,《梁家河》一书更是为我们立了标杆,树了榜样。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是严以修身坚定信念。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其间,虽然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但没有压垮他的脊梁,他在劳动之余借助微弱的煤油灯光挑灯夜读、利用放羊空闲时间学习,为了看《浮士德》,他不惜走 30 里路去借书看,抓住一点一滴的时间学习。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各个方面学说,他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他撤被褥,睡光板炕,去淋雨、去搓雪、洗冷水澡,来磨练自己的毅力,通过学习严以修身,坚定自己的信念。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该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要严以修身,不断学习,学习党章、党规、学马克思主义、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业务知识,做工作的行家里手。坚定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严以用权服务群众。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带领群众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 改善生活,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实事做起,服务群众,身体力行地诠释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年轻干部要以更强的党性意

 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做一名优秀的人民公仆。

 三是敢于创新勤政务实。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成功修建沼气池,攻破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特别是在四川调研期间,在 40 多天的时间里他一口气跑了四川 5 个地区 xx 个县,把各种情况、各种地形的沼气地挖法建法都学了,他还想把手摇脱粒机的制作方法,还考虑把烤烟引种到陕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时刻带着问题学,学先进、学经验,对一些困扰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他善于思考,换角度、换途径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正是在他敢于创新勤政务实的带动下,梁家河建沼气的难题一个一个的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得到大力改善。作为年轻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怕苦不怕累,要大胆创新、勤劳务实、立足岗位苦干实干,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篇五:《梁家河》的读后感

五这天一直哗哗的下着雨,我坐在窗户边用一个上午仔细的阅读着纪实文学《梁家河》。书的封面醒目的印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当年在梁家河的窑洞里,十来岁的习近平点着自制的煤油灯读书、修身,汲取精神力量。对他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我尤其对这段话有很深的感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人自小就受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 15 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看到这里,我合上书不禁在想,我们基层干部还没有治国和平天下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今时代,知识总量成倍增长,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旦放松了学习,就有迷失方向、落后于时代的危险。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主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自己身为普通的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要根据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努力把学习的收获体现到推动工作上。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重点学习掌握那些与做好本职 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知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此外,还要多学习了解一些哲学、历史、文学以及科学技术、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握新鲜事物,以学益智、以学修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具体到我所在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当前需要学习的知识就有很多,在时事政策学习方面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加强党章学习培训和党史国史教育,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业务知识方面要认真开展陕西养老保险手机 APP 运用推广、学习掌握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政策等等;在岗位技能方面要提高公文写作、媒体应对、应急管理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工作效能和水平。树立全局观念,增强协作意识,

 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动员组织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说到底,作为年轻的我们这一代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业务和岗位知识的培训, 都要以青年习近平为标杆,立足本职岗位,提升工作水平,珍惜舞台,感恩时代,紧盯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推动养老保险经办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40 多年前年仅 15 岁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启了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党员,近期我认真研读了梁家河,感触颇深,在《梁家河》一书中,我看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真实体会到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这一切都让我不断加深对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到梁家河两三年后,习近平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延川话。他熟悉梁家河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熟悉梁家河村子里的每户人家。2015 年 2 月 13 日他回梁家河,即使 40 年没有联系的人,他一见面就能认出来,大名、小名都能叫出来。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中,与当地父老乡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到了人民疾苦,和人民建立了血肉联系,身体力行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善于接触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做到倾听民声、广聚民智、汇集民力,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名年轻大学生社区干部,学习习总书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激励着我们这代年轻人要敢于到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激情、热情挥洒在基层社区这片热土上去。把心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梁家河的几年当中习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苦干实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时刻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我们青年一代更要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愿每一位基层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

 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

  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在梁家河办沼气,试验成功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成立铁业社、代销店,习近平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缝纫社、磨房、菜园。他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使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一名来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党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树立的榜样,给我今后干好社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源泉,是一盏光辉永照的盏明灯,时刻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努力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基层社区党员干部。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一个能激发我们砥砺奋进的地方。

  一、志存高远修身修心

  总书记从当年一位十五岁的北京知青到如今的党的总书记,他的信念从未改变。他说:“15 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 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我如今面临着同总书记当年一样的困惑,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我要向总书记学习,在成长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一个坚定的人生信念,用信念为我们的情绪和欲望指引方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除了享受之外,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总书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这代人从小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上山下乡的时候我 15 岁,我当时想,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就是读书、修身。”

  我们还没有平天下的能力,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书记看书的涉猎面就很宽,就连美术书他都会认真鉴赏。所以,我们也要努力认真的去学跨专业的知识。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总书记都敢去弥补大自然的不足,我们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

  二、参赞天地之化育

  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而在梁家河,总书记敢于挑战从未有过的事,即使有人对总书记说:“好后生哩,别逞能,四川暖,延川冷,沼气在咱这儿办不成!沼气过不了秦岭”,有的表示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不可能!”有的人断言:“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正是在各种不赞同的声音下,总书记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在山沟里打河坝,做坝田,正是敢于攻坚克难,才能弥补天地造物的不足。

 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我们就不去做,任何一件没有做过的事都存在着不同大小的困难,经验是在实干中积累出来的,不干永远不知道怎么干,在平日的工作中,如何干好工作,如何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优化的。所以,我们需要考虑清楚面临的问题都可能有什么,如何去解决。

  三、最难的“修行”是平等心

  总书记还叫小伙伴们的小名,石春阳发言,刚念了开头:“尊敬的习近平副主席——”习近平马上打断他的话,说:“碎娃,你咋也这么称呼我呢!”王宪平说:“那时候咱们年纪都小,不过,我当年要知道你现在能当这么大的官,就不敢和你摔跤了!”总书记哈哈大笑,说:“你看你这是啥话嘛!”总书记并没有因为发小还是村民就高高在上,在总书记的心理,曾经梁家河的村民和他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我们组工这个大家庭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人胖,有人瘦,有人学习成绩好,有人学习成绩差,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总书记讲的“一碗水端平”。

  5 月 2 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为了第一时间阅读该书,当天下午,笔者立即去书店买了一本,中午“加班”一口气看完。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 10 余万字,40 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 40 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 年 8 月 14 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 “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一干就是七年。

  2015 年,习近平在英国伦敦时,回忆起梁家河:“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股一往无前的执着和永不松懈的劲头,源于总书记无比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坚定真挚的人民情怀。正是这种真情大爱,获得了群众的情感认同,让群众发自内心地崇敬爱戴,发自内心地坚定追随。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

  现如今,习近平的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该书中“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有意推荐石春阳当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习近平为了培养“随娃”,在一次给村民分配救济粮时恪守“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受益匪浅。

  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讲述了梁家河 40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我们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梁家河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种植高端水果,发展起观光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

 提高。同时,村上实施生态环境治理,营造美丽宜居环境,引导村民树家风、正民风,打造文明村庄,还办起了民间艺术馆,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乡村”。

  据了解,去年 12 月,在“2017 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经过专家学者和媒体公众评选,梁家河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梁家河,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一个把心留住的地方,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1969 年 1 月,不满 16 周岁的懵懂少年习近平从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

篇六:《梁家河》的读后感

《梁家河》有感

  《梁家河》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读了这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中深刻体悟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另一方面,是办事原则问题。当年习办事坚持原则,十分耿直。有一次,队里的拖拉机需要拉到县城维修,维修时,村民梁玉忠买了 3 包两毛钱的烟,用于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找报销,因为不符合队里规定,坚决不报销。不久后,梁玉忠的父亲病重,自掏腰包买了 3 斤肉去看望。在那个一年难得吃上一次肉的年代,这件事让梁玉忠一家十分感动。

 一是坚守原则,要储足脚跟底气; 二是坚守原则,要保持满腔锐气; 三是坚守原则,要频吹暖心之气; 四是坚守原则,要运足丹田真气。

 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能不能报发票这样的小事,我们也经常

  会遇到。在村里工作,时常遇到群众诉求不一、意见分歧、利益分配、决策决断等需要我们去裁决。比如村里财务支出、农村低保评定、公益事业建设等工作,时常闹争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原则,葫芦僧判葫芦案,那么什么都会变成一锅粥。这样,群众也看不起我们,我们在村里做工作也站不住脚,工作起来站在人前矮三分,说起话来低三度,较起真来怯三分。因此,我们一定要向习学习,坚持原则,依法依规办事。

 当然,坚持原则,必定会伤及部分人的利益,至少会让个别人心中不舒服,会得罪人。但是,只要我们行得端、做得正,不能办的事情坚决不办,不能开的口子坚决不开,始终坚持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关爱的关爱,我们还是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我决心以这次学习考察为新的起点,今后工作中以习重原则、重情义为榜样,做既当坚持原则的铁面包公,又当群众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读《梁家河》有感

  近日在我市掀起了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的热潮。笔者也认真阅读了此书,并有幸曾去梁家河参观,实地感受了习总书记当年生活和奋斗的风采。再读《梁家河》一书,

  跟随习总书记的脚步,我似乎看到了久违的黄土地,看到了那大片的黄色,硬实而奢侈地铺展,撑起了窑洞,长起了庄稼。坡转梁回之间,青年习近平出现在他熟悉的每一条沟、每一架山和梁家河的每一户人家里。在这里,他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把峥嵘青春燃烧在了革命的黄土地上。

 青年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

 总书记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众一起奋斗的青春之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贡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的注脚。是的,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没有虚度,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在我们青年之中,谈的最多的,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对自我的社会定位问题。我们从校园出发,怀揣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远走四方,如果这个四方不是诗和远方,而是条件似乎不尽如人意的基层,又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谋求未来和发展。的确,来到工作岗

  位的最初几年,我们就是在不断的对自己定位,寻找归属。这个时候,如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工作岗位、职责、性质,很容易在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漩涡之中跌跌撞撞,迷失方向。

 回想投身到基层岗位的这几年,也遇到过挫折,受到过质疑,也曾苦闷彷徨。是对无奋斗不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坚信,让我始终保持着内心深处的希望,让我拥有了直面人生困难和逼仄的勇气与力量。过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当看到自己的稿件变成一块块铅字,看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感谢自己还好没有放弃,终也收获了比诗和远方更辽阔的奋斗的荣光。

推荐访问:《梁家河》的读后感 读后感 梁家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