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 正文

乡村振兴网评8篇

2022-09-16 08:15:02

乡村振兴网评8篇乡村振兴网评 乡村振兴网评四篇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感四篇篇 乡村振兴网评四篇【篇一】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党中央、全社会高度重视下,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网评8篇,供大家参考。

乡村振兴网评8篇

篇一: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 四 篇 与 推进乡村振兴有感 四篇 篇

  乡村振兴网评 四 篇 【篇一】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党中央、全社会高度重视下,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建设美丽农村,高质量写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是当前值得全社会去探索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人才推动是关键,党建助力是保障。

 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的建设道路上,要夯实基础,巩固提升。乡村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排头兵,是助农增收的好帮手。促进乡村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种养殖业,现代化农业等产业,不断创新,建立绿色产业发展机制,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实现乡村振兴,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

 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实际,补齐短板,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乡村特色产业项目,以点带面,采取特色产业+旅游业+N 模式,不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农增收。

 人才推动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靠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大批青年涌向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这将严重影响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乡村人才在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培养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乡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从乡村实际出发,全盘谋划、优化人才引进条件,创新引进机制,建立乡村人才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优化环境,增加机遇,为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不仅要引进外来人才,还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引导优秀的乡贤人才、大学生等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献言献策。

 党建助力是保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要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党建如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一是要始终将党建工作贯穿全过程,将党建工作抓好、抓实,依靠党建,抓住

 新的机遇。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的作用,将党支部建在产业车间,将组织工作带到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结合乡村特色,探索“党建+N”模式,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化农业、农牧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形成具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新局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篇二】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民的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也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降低贫困发生率。作为基层政府,如何利用现有的“绿水青山”,加以开发打造,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紧迫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定规划、优产业。从抓规划入手,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并按计划、分步骤严格按规划进行推进,以确保突出自身特色,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体系。

 二是扩规模、壮产业。坚持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原则,相对集中连片地安排主导产业、产品生产,实现一村一品、以优促势、以优聚势,向规模要效益。

 三是建设施、固产业。要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 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凝聚党支部、农民及城乡资源“三股力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发挥“支部堡垒作用”,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组织力,

 通过党的基层建设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支部引领、支书带头、党员带富、能人带头”乡村致富新路子。

 培育“新型农民主力军”,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热情。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发展的有生力量,坚持加强培养“专业型”农民,充分利用农民尤其是脱贫农民这个人力资源,使其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融合城乡资源,因地制宜结出振兴硕果。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从自身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策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支持。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动规模化生产,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念好“一字诀”,在人才上做文章、在产业下功夫、在民生上求实效,奋力实现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选好乡村振兴“一队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选准党支部书记带头人。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

 生、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人才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充分释放“头雁效应”。要选好三农工作技术“带头人”,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走向基层,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要选好乡土人才“带头人”,让爱农村、有情怀的“田秀才”“土专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当地人愿意扎根农村,振兴乡村。

 绘好产业发展“一张图”。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产业兴,则群众富。产业兴旺是增加人民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源泉。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做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规划蓝图。要以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突出人文优势、地理优势,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围绕“一区域一特色、一产业一品牌”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集体经济。要注重产业间的合理衔接与融合和产业的配套规划,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依靠智慧农业和“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用好群众满意“一杆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推动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满意作为推动工作的价值追求和不竭动力。不能自圆其说、想当然地为人民做主,替人民决策,

 要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心系群众、情牵百姓,把群众当亲人,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以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点赞。

 推进乡村振兴有感 四 篇

  【篇一】

 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当前我国各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载体,显现出新一轮的发展活力。

 乡村振兴集产业发展、社会繁荣、环境宜居、文化复兴、人气集聚、组织建设完善等内容于一体,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实践领域,有着自己的振兴路径。

 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要找准产业,

 重点要基于更高效、更生态、更智慧的农业;其次应注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针对有工矿、商贸、旅游基础的乡村,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新工业、互联网、旅游、养老等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等新业态,但应注意不要村村搞旅游,村村搞工业。

 注重乡村乡土性,保留原始风貌,复兴乡土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不同于建设美丽城市,要坚持村要像村。在乡村建造中,需要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运用现代手段,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

 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活乡村力量,培养新乡贤。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顺应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新机遇,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和村集体、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予式的帮助,要把乡村人的利益考虑好,多培养乡村能人,多给予政策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要把“老乡”

 的思维方式摸透弄清楚,遵循他们的思路去引导,自下而上,上下联动,从而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化思想,提高意识,提高为人民谋福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在我们农村,有着这样的说法: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是否真正当好一个基层的干部,在群众的心里自然都有一杆秤,是否真正的俯下身子为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千方百计找出路,改变乡村面貌。这在群众心中也是不言而喻的。

 乡村干部要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手持农业发展大计,手握乡村振兴大权,责任重大,绝对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要把自己与乡村的命运连紧紧的连在一起。

 乡村振兴,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都要有一个全面的提升,把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放在首位,结合乡村实际,选定规划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强化自我,加强学习,练就过硬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我们的目标。打铁先需自身硬,要把自己置身与学与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素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好把式。

 【篇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平稳转型的过渡时期。从贫困县、贫困村再到贫困家庭,中国的扶贫开发强调对贫困对象的全方位帮扶,在组织领导、资金、人才和政策投入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帮扶体系。正是由于这一帮扶体系,中国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取得卓越成就。然而,这种针对扶贫开发形成的帮扶理念并不适合乡村振兴。因为扶贫开发只是针对少数贫困对象,聚焦贫困户脱贫增收,扶贫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而乡村振兴则是面向全部农村和农民家庭,促进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生态和组织等的全面振兴。因此,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首先必须改变观念,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实现由“被动扶”到“主动兴”的转变。我国现行的农村贫困标准是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2300 元,同时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这是一条能够满足“不愁吃不愁穿”的稳定温饱标准。同时,为了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国家采取了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

 量的超常规脱贫攻坚举措。在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我国的减贫战略将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由收入贫困治理向多维贫困治理、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根据发展阶段和情况变化做好规划衔接,推动国家减贫战略转型。要编制好“十四五”时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发展规划,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要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国家贫困标准,明确未来减少相对贫困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并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减贫的长效机制。我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形成了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接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助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需要认真总结并借鉴脱贫攻坚中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逐步建立一个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新...

篇二: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 5 篇 【篇一】

 2021 年 2 月 16 日出版的《求是》杂志 2021 年第 4 期发表“中共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的署名文章《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表明“国家乡村振兴局”已经成立。“八年弹指一挥间,多少心酸换笑颜。”新春伊始,让我们道一声:你好,乡村振兴!让我们一起,在崭新的时光里,与时俱进,蓬勃向前。

 党员干部要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基本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闻令而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真正扛起来,把乡村振兴的鲜明旗帜竖起来,担当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振兴首先要看党员干部,所以,党员干部必须要把落实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基本功,发扬踏实肯干、担当作为的精神,以锐意进取、固本开新的意志品质把乡村振兴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乡村的田间地头。

 党员干部要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磨刀石”。“温室里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乡村振兴工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最好的“磨刀石”。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修炼“内功”,做到思想“不断电”、行动“不缺位”,努力成为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多面手”。持续发扬脱贫攻坚工作中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以“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和一大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披

 荆斩棘的同志为榜样,永葆初心、勇担使命、乐于奉献,进一步激发主动投入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带领群众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党员干部要把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必答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写好乡村振兴工作这篇“大文章”、答好乡村振兴工作这道“必答题”,必然离不开党员干部的苦干实干,要保持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敢于担当、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恪尽职守、求真务实的为民情怀,以身作则、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不忘党员责任,把群众装在心里,用双脚丈量乡村这片沃土。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把忠诚与信仰书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确保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让时代满意的乡村振兴“满分答卷”。

 【篇二】

 过去几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经各级部门多年艰苦努力,脱贫攻坚成果斐然。新时代,新气象。全面脱贫绝非终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它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乡村振兴”或许将和“脱贫攻坚”一样困难重重。乡村发

 展面临困境,它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人气,好像什么都缺。这些问题常年被媒体讨论,好像很难得到什么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方法总比困难多”,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新的一年里,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在“乡村振兴”政策来临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新的思想及具体工作准备。

 发展特色产业促致富。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应是: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要让乡村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提高其物质生活水平,就需要发展当地工商业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增收机会。但引进外资进行产业发展投资,对于普通乡镇来说也绝非易事。因此关注乡村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地探索出适合乡镇自己的发展路线非常重要。比如,一些乡村自己烧的拐枣酒、甜杆酒,自己制作的粉条,自己家养的猪肉,非常受当地区域群众的喜欢。我们基层工作者日常应多多留意这些,多多思考——如何发展当地的特色产品?如何做出“小而美”的精品产品?如何使群众从乡村发展中受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有深入地了解与探索,才能寻找到当地产业发展的契机,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丰富文化生活促和谐。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应是:满足乡村居民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既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精神积淀、文化滋养。但让乡镇大力投资发展大型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如建大型影院、游乐园),也有些不切实际。而且不同地区乡村居民

 的文化娱乐需求大多也不尽相同。因此关注乡村居民实际生活中的精神娱乐需求,提供丰富、适合的精神食粮是乡村振兴的应然之举。现实生活中,一些乡村居民喜欢当地传统的方言戏曲,一些乡村年轻人喜欢小众、新颖的“二次元”文化。我们基层工作者在下村、驻村工作中应多多交流,积极了解当地不同年龄群体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并创新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逐步满足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建立当地方言戏曲协会,并组织巡演;创新尝试新的影院模式——私人影院等)。

 享受政策红利促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应是:让一切创造乡村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家对乡村出台专项重大政策的鼎力支持。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然会逐步释放政策红利。比如:设立乡镇专项创业资金,吸引创业者关注乡镇市场机遇;出台乡镇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吸引成熟企业投资建厂;甚至激励公职人员再次“下海”在乡镇创业,在当地乡镇区域掀起类似上世纪 90 年代的“下海潮”。这对个人、企业都将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基层工作人员要做好积极相应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思想准备,理解相关政策,结合自身实际,以多种方式和形式,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乡村振兴建设的浪潮中去。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有“6 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左右”。我国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居

 民收入水平依然偏低,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形势严峻。但我们应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广大人民群众智慧与力量的参与下,我们一定能攻坚克难,将乡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家园。我们基层工作人员也要相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时代在召唤我们——要在乡村干出一番事业。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1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我县于 2019 年在试点镇推行“镇村工作一体化”,成效显著,该项机制将作为我县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夯实“镇村工作一体化”,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瞄准目标。“镇村工作一体化”即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以创新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重点,通过整合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力量,按工作责任定到村、镇上干部派到村、监督管理跟到村,实行镇村干部优化组合,融为一体推进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其中“干部下沉”是方法,旨在解决人才困境,形成人才集聚效应;镇村一体发展是目标核心,做好镇村联动,把集镇和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统筹谋划,进行“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联动推进,打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

 平台,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增强,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使农民身份向“非农”身份自然过渡,实现“就近市民化”和“就地市民化”。

 二是抓好“领头雁”。做好试点镇和精准选人工作,当好“领头雁”。结合镇工作实际及各村基本情况,在充分调研和论证之后才能实施试点工作;优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干部,躬身入局,把镇村一体化工作当做事业来做,挺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最前沿,面对面直接服务群众。总结经验、迭代推进,在试点中逐步完善机制,围绕目标,明确分工,建立考核奖惩制度,适用“容错纠错”机制,对一些先行先试出现失误的能够进行合理容错纠错,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三是把好规划引领。以全域理念把集镇、中心村和基础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科学编制城乡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村民生活区、商贸区、休闲区、农旅融合区、轻加工业区等。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统筹、镇村共同发展的要求,统筹考虑镇村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各项内容,使镇村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四是推动社会共建。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公共服务转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以合理参与、互利

 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入镇村联动建设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合作开发、资源竞争、捐资帮扶、自主投入等形式,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建设当前农村社会所急需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扶持一批镇村一体化建设的示范点,努力拓宽社会参与镇村一体化建设的渠道,引导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增强社会参与的实效,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减轻政府负担和运行成本。

 【篇四】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了短板弱项,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和做法。目前,一定要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要在政策导向上做好衔接。一方面,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另一方面,要按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工作,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等的政策,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

 要在产业规划上做好衔接。要着眼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强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要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强化县域统筹,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促进镇村联动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篇五】

 12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乡村“空心化”问题也越发凸显,因此乡村振兴的第一步就是夯实人才,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旺,则乡村旺。

 夯实人才,首先是需要搭建交流平台。总体来说乡村本土人才、新兴职业农民、乡村能工巧匠、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大、覆盖广,但缺乏有效引导,形成的人才效能有限。必须搭建联系服务平台,将散落在农村各行各业的人才找出来,建立数据库,组织交流活动和竞赛比拼,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其次是加强乡村人才培养。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创业培训等培训项目,把知识技能、农业技术、经营理念送到田间地头,帮助乡村人才快速成长。最后要完善机制。要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逐步完善激励扶持政策,激励和引导人才到乡村干事兴业,扎根乡村奉献才智。

篇三: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 0 10 篇

  【篇一】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千百年的乡村文化,底蕴丰厚,是农民生活和理念上最具典型的代表。因此,激发内生性机制,打造社区共同体,树立创新设计理念,用好文化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灵魂。

 激发内生性机制,重塑新时代乡村文化的“魂”。要唤起乡村崭新的活力生机,一方面,培育新型农民,尊重乡村居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因地制宜组织培训,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创业、创造能力,让新型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加大乡村产业建设投入,推动消费产业振兴;组织企业及公益组织开展对口帮扶服务,形成合力机制;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产业发展向更高层次的阶段迈进;并加强农村改革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组织实施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建立一个良好的乡村发展动力机制。

 打造社区共同体,扎稳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根”。乡村社区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指导思想理念和动力支持系统。通过活化乡村文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价值,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筑牢文化之魂,推动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尊重不同社区的文化差异,注重乡村社区文化的融合与形成,借助新型文化创意、科技手段、市场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打破乡村文化发展的限制,全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增强凝聚力。

 树立创新设计理念,繁茂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下,中国乡村文明建设正充满活力,通过新设计理念的引入,既保留

 文化特色,又提高文化建设质量,打造出新型农业经济业态、新型农村景观、新型乡村旅游业,使乡村特色经济发展在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发展阶段上做文章,昭示了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内涵。同时通过开展设计服务民生研究,推动设计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乡村生活向更高层次升级,建设出生态宜居、美丽绿色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篇二】

 近期,热播电视剧《山海情》完美收官,该剧不仅呈现了西北贫困恶劣的环境,还直面了真实的人性阴暗面与阳光面,更揭露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干部心理、资源匮乏、社会矛盾、利益纠纷、体制弊病,剧情精彩绝伦,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踔厉奋发,务实村主干“开路带路”。老支书与代理村主任马喊水带头“吊庄移民”,艰苦卓绝,不辞劳苦。老支书恩威并用,动员村民积极开展“吊庄移民”行动,杜绝“等靠要”思想。老支书、马喊水与众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必然面临诸多困难,但正如古罗马名言所说,“跌倒总是向前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必然会催使着我们的进步”。诚然,再漂亮的口号喊上千万遍,不兑现,只会是空洞无物;再美好的蓝图勾勒千百次,不落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脱贫致富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诚如《东周列国志》所提到的“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作为挂村干部、村主干,更应发扬蒙古马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各项工作,重实际,务实事,说实话,求实效。

 踵事增华,惠民好政策“落地生根”。乡村蕴藏着群众的无尽智慧,潜藏着人心的无穷力量,利民政策推出虽易,但落实生根难,正如剧中通电政策虽然已经实施,但是由于户数限制的规定,无法为金滩村的村民真正落实,若不是水花长途跋涉的到来改变了这个窘境,用电对于金滩村村民来说都是奢侈之事。丈夫残疾、拖家带口步行千里的水花尚且如此,作为干部,我们更应不畏艰难险阻,令政策、制度向下扎根,要发扬工匠精神,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能新官不理旧事。特别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能图形式、搞花架子。落

 实政策应当既看眼前、也重长远。“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致富之花才能更好地向上生长。

 日升月恒,利民优资源“倾斜下沉”。正所谓,“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事业呼唤乡村振兴的人才,多引进,留住人才资源才是硬道理。戏好要靠唱戏人,兴村就要先兴人,振兴乡村从“人”开始。再者,灌溉用水、生活用电水资源的缺乏再加上地形原因导致的沙尘暴的来袭令村民绝望,有的人想逃贫瘠的涌泉村,而青年却想离家出走,去见识更广阔的的天地,逃出这一方荒凉之地。本地人尚且不想在此处定居,更不用说吸引外地人才。然而,却有这么一个例外,白校长虽不是涌泉村当地人,但作为支教老师,为了涌泉村的教育,他甘之如饴。若能够为贫困地区提供优质资源,像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共同推进扶贫工作一般,更加能令乡村振兴之船驶入更加广阔的海域,让乡村振兴之剑斩破利益的藩篱,把新时代的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篇三】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这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提醒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不能因为脱贫攻坚取得成功就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懈怠思想,而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进程、节奏和质量,既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全面振兴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实现的进程和质量。

 实现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重点是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方面,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

 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要同步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继续精准施策。另一方面,抓住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主要是继续对脱贫地区开展产业帮扶,尽快清理并明晰产业扶贫形成的经营性资产及其权属,并根据具体情况补齐产业扶贫项目的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质升级;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继续推进并持续优化扶贫车间和公益岗位的优惠政策;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兜底保障方面的工作,保障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保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平稳。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 5 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好过渡期机制、政策和工作衔接的计划。事关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帮扶工作和政策,在没有确定具体的接续方式之前要继续保持,防止在没有准备好的条件下贸然停止。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对于要退出的政策要提前做好宣传、解释和应对预案,对于需要调整的政策要先期做好试点和方案,保证政策的平稳过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就一定能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基础上把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现实。

 【篇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始“强人大战”,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服务机制,优化人才发展服务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推动人才振兴发展。做到人才振兴应做到一下几点。

 “引”上做文章。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和工作需求,多措并举吸进符合基层现状乡村实用人才。注重本土人才返乡,让“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来。创新激励机制。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才在不违反政策的情况下,给予大力扶持,不断完善收益分配、人才评价、荣誉激励等机制。

 “留”上下功夫。要降低政策实施门槛。将乡土人才纳入进来,用政策留住人才,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从不同角度下工夫,切实为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创造人才发展空间。要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不断新闻媒体对乡村人才政策与人才事迹的宣传,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良好的氛围。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用心用情服务好乡村振兴事业的各类人才,使广大乡村成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大舞台,增强各类人才的荣誉感和收获感。

 “育”上求突破。要构建人才梯次化制度,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向地实施定向分类培养。要注重学用结合,依托科研院所等平台,强化乡村人才理论结合实践能力。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通过专家授课、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方式,重点对本土性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开展技能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篇五】

 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2020 年 12 月 28 日至 29 日,中央农村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如何总结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的成熟经验,有效实现决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也将是目前我镇“三农”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我镇实

 际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惠民政策的有效衔接。通过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产业等一系列特定政策的精准实施,贫困群体的“两不愁三保障”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家庭面貌明显改观。脱贫攻坚政策强调帮扶对象的特惠性、阶段性,而乡村振兴政策重视的是广大农民的普惠性、延续性。所以做好政策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一要制定好过渡期政策。对退出的贫困村、建档立卡人口,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完善提升相关扶贫政策的前提下,使现有帮扶政策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和防止发生新的贫困。二要精准确定特惠性政策的受益对象。脱贫攻坚[size=;16]主要针对建档立卡户的扶持政策,存在一定的人员及区域限制,要逐渐转变为乡村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确保扶持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受益对象精准,同时也研究修订针对一般农户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产业等方面的普惠性政策,让农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和政策红利,激发全员开展乡村振兴事业积极性。三要不断优化奖补政策体系。重点对有意愿、有能力发展农业产业的,以及在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群众,要出台普惠性、常规性、长期性的奖补政策,旗帜鲜明的予以支持鼓励。

 二、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近年来,我镇非常重视村产业发展工作,重点打造完成,扶持各个村发展种养殖业、社区工厂,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但是,我镇大部分的非贫困村的集体经济仍然较为薄弱,“一村一品”成效尚不明显,农户的主导产业较少。因此,建议结合“村社合一”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因地制宜引导发展村集体产业,增强村级经济实力。这就需要做到: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优势产业。改变土地种植思维,转变传统种植作物,加大土地流转承包力度,连片种植烤烟作物,扩大烤烟基地建设,形成烤烟产业规模化、系统化。二要做好市场调查创新收入。坚持市场导向,从市场需求出发,把准消费者的脉搏,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农产品能“卖出去”上。要采取观察、实验、访问、问卷等方法,有目的、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分析市场情况,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市场预测,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三要继续打造村域特色创品牌。不管是“村

 社合一”、还是古镇旅游文化景区打造,都要结合本村实际,继续开发镇内水面、土地、林地、荒山等资源,建成示范园区,打造“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特色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乡村振兴力量的有效衔接。为有效推进脱贫攻坚以来,我镇在推进“支部引领·村社合一”模式中进行了有意探索实践,曼湾村组建注册的硒菊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收入与农户盈利双丰收成效,但是过程之中也...

篇四: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合集 5 5 篇

  【篇一】

 贫困县清零,可喜可贺,但我们须认识到,消除贫困,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新奋斗、新征程的新开始。因此,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增强产业扶贫。扶贫干部要深入调研、分析本地产业现状、规模,存在问题、制约因素、环境影响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找准适宜本地发展的项目,结合市场需求,在特色、优势上精准发力,筑牢产业发展基础。政府从资金、技术上提供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发挥作用,使扶贫产业办得起、旺得起,惠农惠民。

 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农村基层组织是扶贫工作、乡村振兴,农户致富奔小康的坚强保障。“富不富,看支部”、"“强不强,看力量”。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凝聚力,才能高质量推动扶贫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推进。实践充分证明,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领导最为根本的组织保证,基层组织建设得好,党的领导就能够坚强有力,就能克服千难万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班子、转好型,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增强内生动力。农村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广大农户是主力军、是主体,必须发挥好他们的作用。要加强对农户的教育、文化、科学帮扶,用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改变思想观念,使他们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文化也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多措、多手段,激发他们的发展动力,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内生动力。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广大农户就会满怀信心、充满希望地为自己美好生活、美丽家园辛勤劳动、奋斗。

 【篇二】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四五”时期

 “三农”工作的主题主线,必将带来农业大发展、农村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让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镇、农民与市民一起现代化,一个不能少。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农村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还在大量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城市比还是两个天地,“三农”还是全面现代化的“短腿”。在“四化”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都是快变量,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而农业农村是慢变量,动植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生产技术变革的制约因素更多、突破的周期更长,农村发展基础薄弱,更应快马加鞭,如果不能发展得快一点,城乡和工农差距会拉得更大。

 另一方面,农村有广大的市场、广阔的投资空间,农民的消费边际倾向明显高于城市居民,近 6 亿农村常住人口消费上来了,这是多大的市场。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农业农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全面小康阶段的底线任务是脱贫攻坚、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全面现代化阶段的重中之重则要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篇三】

 这些年从山乡到平原,送戏进村、送电影下乡、百姓大舞台等项目进村入巷,农家书屋、文化综合服务站等工程纷纷落地,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村民有了切实的文化获得感。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一些乡村“富口袋”的办法多、力度大,“富脑袋”的措施相对滞后了。究其原因,由于农村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有的乡镇文化站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产品对不上百姓的口味。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传承和发扬好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更有生命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要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与生活的融合,除了物质生活,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村规民约等,都是

 乡土环境孕育的乡村文化。从这一点来看,健全体制机制,要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依托“文化下乡、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载体,让农民自主参与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多创作一些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只有这样群众的精神需求才能“解渴”,乡村文化才会根深叶茂。

 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也要积极引导传统元素对接现代产业。事实上,农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那些庄稼汉口中唱出的调调,那些农村大妈捏出的“面花”,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让乡村文化焕发生机,离不开每一位传承和廉续的参与者。如何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不少村庄紧抓节庆时点,把乡亲们聚在一块儿,采用露天放映、村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农民参与度,让更多“身边最美”造福桑梓、守望邻里,通过乡里乡亲这个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村文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美丽乡村一定会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篇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推进乡村振兴阐释了深刻含义,指明了方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应扛起的历史使命,是必须要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各级各地围绕乡村振兴提出的战略任务,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多点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该看到的是,推动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农村实用人才缺失的问题,面临着产业单一、产业带动力不足的短板,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也依然没有彻底改变,这些问题,既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短板和问题,也说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难点突出。各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同时,就要做好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五篇文章”,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篇:“乡村产业振兴”文章。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习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对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的直播间这种销售模式给予了肯定。夯实产业这个乡村振兴的基础,各地基层党组织就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路子,构建起绿色安全、长远发展、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坚实保证。要注重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的质量与效益。

 第二篇:“乡村人才振兴”文章。当前,农村面临着产业人才缺乏、农村留不住人才、农民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而人才是乡村振兴关键,必须着力解决。要坚持产业留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要坚持就地育人,做好农村干部、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等的培训工作,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增强农村发展“内力”;要注重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创业,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带领更多农民致富。

 第三篇:“乡村文化振兴”文章。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基层党组织要加大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挖掘和整合资源,为群众创造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切实满足文化需求。结合群众需求办好农民夜校,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保护好农村文化,留住群众精神家园。

 第四篇:“乡村生态振兴”文章。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盼望解决的突出问题入手,加大乡村垃圾处理力度,加强农村饮用水治理和保护,加大推进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庄绿化、房屋美化、村道硬化等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以良好生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第五篇:“乡村组织振兴”文章。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持续深化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持续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能力,因地制宜发展好富民兴村产业,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落实、见到成效。坚持政治标准,

 持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的培养,建立村委会向村党支部报告重大事项制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乡村振兴,是战略安排,也是任务目标;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各级各地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就要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群众实干苦干、务求实效,奋力谱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篇五】

 “欲凌绝顶问苍宇,敢向蟾宫折桂枝”。近日,承载着华夏飞天揽月之梦的“长征五号”顺利升空,势拔五岳,行至苍宇。转眼看当下,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也正在声声吹响,贫困群众纷纷摘掉帽子振奋高歌。但放眼长远发展,脱贫事业仅仅是乡村振兴建设的起点,基层单位要统筹多项工作、保证可持续发展,在巩固成果的长效措施上下功夫,在战略规划的科学部署上抓落实,使脱贫事业如“火箭推进器”一般,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扶摇直上”。

 持之以恒做工作,不竭余力守成果。数年来,以解决贫困人口民生问题为目标的多项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而停滞不前,要追求“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的目标。做到及时巩固脱贫工作,扶贫政策不仅要长久落实,也要继续出台更具实效的新政策,勠力同心守住成之惟艰的成果。各基层单位要做到“四个不摘”“八个不减”,继续抓好贫困人口民生保障工作,继续抓好扶贫产业项目建设。对于贫困人口,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要及时化解返贫风险,坚持做好“回头看”,基层干部定期回访,了解老乡的想法,解决老乡的困难,动员老乡干事创业。

 多方联动做部署,同心同德抓落实。乡村振兴建设目标具体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基层单位要面面俱到地做好工作部署工作。因地制宜,找准市场,植根优势产业大力扩大产业生态覆盖面;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发掘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开展相关文化活动,让文明之风在乡村永驻;兴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生活设施短板,跟进后续管理服务;锤炼干部队伍,建立健全治理体系,推进规章制度落实。要做

 到乡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打造既有“丰年人乐业”,又有“绿树村百合”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各级干部、群众要马不停蹄地投入下一阶段工作,结合实情,精准施策,不竭余力地促进乡村发展,以实干促成效,以成效惠民生。共同提高“乡村振兴”加速度,携手共进,走上民族复兴路。

篇五: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合集 5 5 篇

 【篇一】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党中央、全社会高度重视下,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建设美丽农村,高质量写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是当前值得全社会去探索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基础,人才推动是关键,党建助力是保障。

 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乡村兴。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振兴的建设道路上,要夯实基础,巩固提升。乡村产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排头兵,是助农增收的好帮手。促进乡村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种养殖业,现代化农业等产业,不断创新,建立绿色产业发展机制,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实现乡村振兴,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现代化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实际,补齐短板,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一批乡村特色产业项目,以点带面,采取特色产业+旅游业+N 模式,不断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农增收。

 人才推动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靠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大批青年涌向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这将严重影响农村产业发展。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乡村人才在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培养一批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乡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从乡村实际出发,全盘谋划、优化人才引进条件,创新引进机制,建立乡村人才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优化环境,增加机遇,为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不仅要引进外来人才,还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引

 导优秀的乡贤人才、大学生等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献言献策。

 党建助力是保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要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党建如何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一是要始终将党建工作贯穿全过程,将党建工作抓好、抓实,依靠党建,抓住新的机遇。二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的作用,将党支部建在产业车间,将组织工作带到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结合乡村特色,探索“党建+N”模式,围绕一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化农业、农牧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增收,形成具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新局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篇二】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民的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也可以有效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降低贫困发生率。作为基层政府,如何利用现有的“绿水青山”,加以开发打造,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紧迫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定规划、优产业。从抓规划入手,制定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区位优势的当地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并按计划、分步骤严格按规划进行推进,以确保突出自身特色,科学发展。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体系。

 二是扩规模、壮产业。坚持区域布局、规模经营的原则,相对集中连片地安排主导产业、产品生产,实现一村一品、以优促势、以优聚势,向规模要效益。

 三是建设施、固产业。要加大投入,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科技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凝聚党支部、农民及城乡资源“三股力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发挥“支部堡垒作用”,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基础。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组织力,通过党的基层建设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支部引领、支书带头、党员带富、能人带头”乡村致富新路子。

 培育“新型农民主力军”,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热情。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认识到农民才是农村发展的有生力量,坚持加强培养“专业型”农民,充分利用农民尤其是脱贫农民这个人力资源,使其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领头雁”。

 融合城乡资源,因地制宜结出振兴硕果。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因地制宜,从自身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方法策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支持。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动规模化生产,形成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念好“一字诀”,在人才上做文章、在产业下功夫、在民生上求实效,奋力实现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选好乡村振兴“一队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选准党支部书记带头人。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要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发现培养人才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充分释放“头雁效应”。要选好三

 农工作技术“带头人”,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走向基层,提升乡村振兴质量。要选好乡土人才“带头人”,让爱农村、有情怀的“田秀才”“土专家”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当地人愿意扎根农村,振兴乡村。

 绘好产业发展“一张图”。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产业兴,则群众富。产业兴旺是增加人民收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源泉。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做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规划蓝图。要以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依托当地资源禀赋,突出人文优势、地理优势,科学统筹、因地制宜,围绕“一区域一特色、一产业一品牌”做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集体经济。要注重产业间的合理衔接与融合和产业的配套规划,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依靠智慧农业和“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用好群众满意“一杆秤”。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推动乡村振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满意作为推动工作的价值追求和不竭动力。不能自圆其说、想当然地为人民做主,替人民决策,要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心系群众、情牵百姓,把群众当亲人,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权益,以实际成效赢得人民点赞。

 【篇五】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了关键时刻、接近目标和终点就更要凝神静气,做好一鼓作气、全力以赴的准备。“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各地区、各部门经过八年的精准扶贫、五年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绩。今年国家对剩余的 52 个贫困县实施挂牌督战,干群一心克服疫情的影响,在挑战中攻坚克难。2020 年 11 月 23 日,贵州省宣布剩余 9 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 832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

 脱贫摘帽的胜利固然可喜,但是如果认为“摘帽”就是终点、是大战告捷,从此以后就一劳永逸、高枕无忧,有停下来放松放松、歇息歇息的想法,就会让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变为空谈。“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乎?”告诉我们“马上赢得天下”只是得天下、治理天下的开始,如以为打了胜仗就可以一劳永逸,必定得而复失。犹如脱贫摘帽只是群众开启致富门的第一步,我们只是取得了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而已。我们的扶贫干部唯有认清形势,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克服麻痹大意,摒弃“歇歇脚、喘口气”的侥幸心理,以崭新的面貌抖擞精神、整装待发,以“钉钉子”的作风真抓实干,为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功能、防止返贫而不懈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攻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够完成的,在清零之后保持清醒才能够书写好“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当前,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这为我们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指明了方向。

 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首先要抓好思想建设,保持思想上的不松懈。不断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理论指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以思想为指引,克服盲目乐观、松气歇脚、疲惫厌战的心态,为全力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奠定坚实思想基础。其实,是要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帮扶队伍,继续发挥脱贫攻坚机制的效力,确保帮扶队伍不散、帮扶力量不撤、帮扶政策不减,推动扶贫队伍在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发挥好承前启后的作用。最后,要大力做好“产业文章”,以产业筑牢基础,因地制宜找到区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产业文章,坚持短期增效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以“产业”激活农民、农村、农业的新动能,不断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真正实现乡村由脱贫到致富之路。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时刻保持脱贫攻坚的“战斗姿态”,时刻

 保持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时刻保持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这不仅仅是党中央对扶贫干部的告诫,更是人民对扶贫干部的殷切期望。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就需要蓄力而为,将脱贫摘帽当成新起点,继续以乘风破浪之势、愚公移山之志、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姿,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书写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篇六: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文章 5 5 篇

 【篇一】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中重要关键词之一。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抓好推进乡村振兴的“三件大事”,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不懈奋斗。

 突出队伍建设夯基础,确保“有人干事”。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农村是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基层、最前沿,基层工作情况复杂、与群众利益联系最为密切,做好农村工作,对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夯实党在基层的治理根基意义十分重大。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层引人难、留人难,乡村振兴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因此,突出队伍建设,确保有人干事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要从增强农村吸引力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完善的引才政策体系,确保人才引得进;要从增强队伍向心力上做文章,结合换届选举,坚持“储备一批、

 选拔一批”原则,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在提升干部队伍新活力上下功夫,通过提能强素、严管厚爱、蹲苗历练等举措激活干部队伍担当能力和活力。

 创新治理机制强管理,确保“有章理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是确保工作有条不紊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升治理成效迫切需要一套规范有序的管理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三治融合”中“自治”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效途径。当前,乡村治理中仍然存在办事不公、财务不清、服务不周等现象。因此,成熟完善的乡村治理机制是确保乡村振兴“有章理事”的关键。要科学设置治理制度,建立完善涉及村级事务、财务管理、资产处置、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运行机制;要规范操作程序,使乡村治理的过程公开透明、合法合规,切实保障村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提升自治水平。

 保障组织运转促增收,确保“有钱办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确保村党组织运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当前,发展村集体经济观念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要加大对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强化考核激励,增强其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区实际突出产业特

 色,以村“两委”名义成立产业发展专合社,吸纳村民入社,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发展物业,创新乡村旅游等项目,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拓展村集体经济来源;要强化联营合作,鼓励外来资本投资设立市场主体,通过集体资产、农民资金入股分红,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致富的造血功能。

 【篇二】

 随着村(社区)“两委”集中换届的有序推进,书记主任“一肩挑”将实现从试点工作向全国性政策的华丽转变,这一新鲜事物也在大众面前正式亮相。全面推行村级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既是落实中央要求、省市县统一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趋势,也是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切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

 在基层实行村(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既能取得广大党员的支持,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效实现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一肩挑”干部需要党务村务一起抓、各项工作全面管,有利于干部全面了解本村工作,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实现干部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很大程度解

 决了推诿扯皮、冲突内耗等难题,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凝聚村“两委”干部的奋斗合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但与以往相比,“一肩挑”干部集责任权力于一身,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自治组织的功能,存在书记“在工作上大包大揽,在决策中一人做主”的风险,导致班子整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进而影响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另外,若“一肩挑”干部缺乏有效监督,任由“家长式”作风、“帮派式”风气蔓延,轻则产生权力任性,重则导致违纪违法、滋生腐败。

 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千斤靠舵人。书记主任“一肩挑”,挑的是责任,更是民生,要持续在优化提升党支部书记队伍上做文章,让“挑担人”真正挑起乡村振兴新篇章。

 加强干部选育,让“一肩挑”干部挑得“起”。要将“一肩挑”干部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增强干部的政治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和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从而消除部分群众对“一肩挑”的质疑,赢得村民信任。同时,要拓宽用人视野,打破用人局限,及时将年轻党员、致富能手、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才纳入考察范围,充分挖掘潜能,重点培育,不断壮大后备干部队伍。

 健全工作机制,让“一肩挑”干部挑得“稳”。要完善设岗定责制度,细化责任清单,厘清权责边界,真正让干部的每一项工作都能按章办事、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备案等制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严格决策实施,推动形成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工作机制。

 增强监管力度,让“一肩挑”干部“挑得实”。要不断健全村级权力监督检查机制,畅通村民大会、民主评议会等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村民、“两委”成员等方面的民主监督力量,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纠正提醒和警示教育,同时,“一肩挑”干部要向上级政府定期述职,构建群众监督、村监会监督、上级部门监督有机统一的三级监督体系,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篇三】

 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大批基层干部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无怨无悔地奔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为农民播种下希望的种子。你看,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菜苗,那整整齐齐的田间大棚,那不断壮大的村集体经济……

 基层干部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动力、中坚力量和最基

 础的力量。群众无小事,凡事要抓小抓早,抓实抓细,才能有有条不紊,才能有序发展。只有一直将基层工作做真做实,和群众一起,一切立足于实、立足于干,形成一股强大的循环合力,才能长长久久。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基层干部更应当发挥关键作用,做好乡村建设的建造者,百姓群众的带领者。

 一是从思想上认识到“三农”工作的艰巨性。要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不断拓展视野,多学习,多向书本、农民和有关专家请教,立足乡村实际,创新生产思维,提升工作能力,采取全新的方法路径,带领群众寻找切合实际的致富发展道路,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从行动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农村是农民生活的载体,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领域,保护和爱护农村是一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增加群众幸福感的基础和前提。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产发展相协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的生态循环农业,践行绿色生产方式,解决好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的问题,要让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继续认真履职,干净做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摒弃不良作风和懒惰思想,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基层人民谋福利,从人民群众中

 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努力做百姓的指明灯和带领者。

 【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农村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但是,部分乡村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村人居环境差,基层组织力量不足,造成了群众增收难。因此,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立足“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产业振兴是指优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即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产业化。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餐饮服务业,实现三产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陕南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了解脱贫攻坚工作情况。金米村位于曾经是极度贫困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木耳、中药材、旅游等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金米村的成功经验印证了推进三产融合才能试下产业振兴,进而实现产业兴旺。因此,产业振兴应该加大技术投入,完善现代化农业设施,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乡村发展,鼓励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要立足“人才振兴”,实现“生活富裕”。人才振

 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带来新技术、新思路、新理念,当前人才振兴主要靠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当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从乡村向城市流动。这就造成了乡村经济发展乏力,出现乡村的“空心化”,阻碍了乡村全面振的步伐,不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究其原因,乡村缺少干事创业的环境,缺少就业的机会,难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挖掘乡土实用性人才,积极吸引人才创业,为基层发展注入活力。

 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组织振兴”实现“治理有效”。组织振兴是要发挥基层党建引领,筑牢基层组织建设的堡垒,让党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发基层觉建引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而如果基层组织涣散、软弱就会造成治理水平的滞后,进而导致基层为何会问题的产生。因此,从优秀干部中选派“第一书记”,同时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展年轻党员,增加组织活力。

 实现全面坚持小康社会,同时攻坚进入收之年。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同时要站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期,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也到了关键时刻,更应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信心,让乡村振兴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力量。

  【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篇中强调领导干部“谋事”能力。他说: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而绝不能靠作秀、取宠、讨巧,博取一些廉价的掌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干部的配备和使用要注重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结合起来,注重用创新的思维解决传统问题。这就要求着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扎实推进融合党建,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干部是我国干部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的骨干力量,也是带领着我国广大农民由穷变富、发家致富的领导者和主力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新型农村干部的系统化培训是当前推进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一是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村干部。培养拥有高素质的农村干部人才目前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的战略制高点,农村干部作为农民的骨干和带头人,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农业专业知识,把握农业发展规律等,在农村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动员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提高综合素质。二是要培养廉洁

 奉公的村干部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他们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作为农村的基层干部,有必要事情和思考问题时都要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尊重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上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关心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础干部要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始终记得党的庄严使命,保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发扬思维,开拓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艰苦奋斗。三是要培养协调能力强的村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必须能够分析、综合、总结和判断复杂的农村社会活动,具有必要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能力。只有具备相应的协调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农村基层干部需要在在分析大量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统筹农村工作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离开农村基层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发挥不出全力。

篇七: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文章 0 10 篇

  【篇一】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笔者认为,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在农村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发展上用功夫,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是着力农村人才培养。古人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凡事先有人气,才有生机。不论是精准脱贫还是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名党员一盏灯,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要充分发掘和讴歌乡村振兴实践中涌现的先锋人物,凝聚基层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的正能量。突出严管与厚爱,制定村书记“县乡共管”制度,建立村干部“双向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

 二是着力基础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可见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一要逐步完善道路交通、机耕道、产业路建设,进一步加强灌溉水渠修建,为农村产业发展打造基础条件;二要加强农村消防设施建设,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要加强农村水、电、通讯等设施优化增强,为乡村旅游、电商发展创造条件。

 三是着力人居环境整治。良好的人居环境对招商引资、乡村旅游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善人居环境,要以“民风淳朴、村庄整洁、风貌秀美”为目标,一是要加强村民教育,完善村规民约,及时调解矛盾纠纷,创造和谐的乡村氛围;二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开展厕所革命,拆除废弃猪牛圈等手段,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三是通过修边沟、除杂草、种花带、美庭院等。

 四是着力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支持。结合村情,做好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党建+合作社+农户”、“分

 散发展、集中销售”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加强产销对接,确保能生产、能销售、有收入。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就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留下年轻人就近发展,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篇二】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唱响主旋律,如何将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设有机衔接,成为当下亟需思考的命题。

 巩固脱贫攻坚的“果”。脱贫攻坚进入收尾阶段,笔者认为,可以借着“人口普查”时机,重新大走访一次建档立卡贫困户,了解贫困户的最新家庭情况,进一步了解扶贫措施落实和产业发展情况,总结亮点、挖掘典型、发挥优势,巩固脱贫成果、扩大脱贫战果,切实保障贫困户形成长期稳定脱贫的良好局面。

 弹奏乡村振兴的“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唱响胜利之歌,亟需弹奏乡村振兴的“谱”。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就是构建乡村振兴的五线谱。产业振兴为基础,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产业兴,农民才能安居乐业;人才振兴是关键。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也不例外,引进人才是破除乡村振兴“空壳村”瓶颈的必要措施;文化振兴是灵魂。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了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就如同行尸走肉般,没有灵魂;生态振兴是根本。生态文明是延续乡村振兴命脉的源泉,绿色发展将成为主旋律;组织振兴是保障。乡村振兴需要领路人,只有坚持正确的基层组织导向,才能“把好”乡村振兴的“方向盘”。

 架设美丽乡村“桥”。打好脱贫攻坚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有效推进。笔者认为,建设美丽乡村,要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寻求搭建连通二者的“桥梁”。抓住脱贫攻坚成果,利用脱贫攻坚的战果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扶贫特色产业”,激发贫困内生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少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不搞重复建设。

 【篇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名在村任职的选调生,要把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政治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既抓住关键,在“干什么”上明确重点,更要讲求方法,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抓手,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十四五”新征程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抓好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一要保护和发展基本农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防范化解土壤污染问题;同时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提高耕地生产效率。二要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建设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子库,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积极向群众推广,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应用好无人机、“生物兵器”等工具,加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三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向农户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等服务,带动农户发展。

 抓好农村宜居化,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一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改善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条件,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巩固提高农村学校、村卫生室设施条件,提高基层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能力。二要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的基层上做好村庄规划设计,系统开展农村绿化、硬化、亮化工程,积极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工作,协调规范农村房屋建设,统筹农村生活区与家畜养殖区设置,切实提高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抓好“农民”知识化,不断做好农村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一要引进人才不断“加血”,针对大部分农村“失血”十分严重的问题,实施本地在外人才引进工作,依托本村项目、乡愁、生态等资源,激发人才回乡创业就业的动力,并以

 村集体土地、扶贫资金、劳动力等入股方式助力人才发展规模化经营,带动农民发展;同时积极引导本地乡贤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动员乡贤返乡创业,推动产业、资金、技术“三回归”,促进信息、文化、人气“三回流”。二要培养人才不断“造血”,做好农村后备干部人才培养,选拔培养以返乡大学生、乡贤、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主的后备村干部,依托党校、职业学校开展集“入库管理、教育培训、对接服务、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成果展示”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学院,建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造就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篇四】

 11 月 23 日,贵州宣布最后 9 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全国 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然而,脱贫不等于脱责,乡村振兴的使命已至,如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沉下身子,党员干部身上的能力可曾赋足? “撸起袖子”——做新时代先干敢干的“弄潮儿”。有句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当作事业干,一门心思搞建设谋发展。党员干部要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凡事“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谋其责”,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勇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扛最重的责任,在攻坚克难中推进工作落实,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甩开膀子”——做新时代能干会干的“领头雁”。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832 到 0”,这个圆,是咱们中国人一点点拼出来的。新时代有新要求,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群众,脚沾泥土、心怀真情地关心群众疾苦,感受群众冷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并有的放矢地解决真问题,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党员干部要拿出“实干家”精神,在工作中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群众形成共同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切地参与到群众工作中,当好基层工作发展的“领头雁”。

 “沉下身子”——做新时代真干苦干的“孺子牛”。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小康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党员干部要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扑下身子,行而为之。把自己定位成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把务实的事业心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党员干部要身上多点“烟火气”,习惯于坐在小板凳上和群众唠家常,坚持在“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中解决好群众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坚持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中提升各项工作质量水平。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干工作,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恪尽职守,永不懈怠。

 【篇五】

 新时代,“农村”不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新发展新动力的杰出代表。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你挽起了裤脚、撸起了袖子,把握分分秒秒,抓好点点滴滴,随时准备以容光焕发、英姿飒爽的崭新形象,共赴我们的时代之约。乡村振兴迸发出的能量令人惊喜,如何使乡村更好更快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公平发展,值得我们关注,更值得我们深思。

 生态振兴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你一直坚持把生态宜居作为正己修身的“必修课”,整洁淳朴是你特有的代名词,绿色自然亦是你的生命底色。人居环境整治掀起了同心协力美化家园的热潮,锣鼓声声、不绝于耳。人心齐泰山移,垃圾分类有序推进、硬化道路平整干净、污水沟渠逐渐消失、美丽庭院家家拥有……你彻头彻尾变了个模样,扯掉了泥泞破烂的外衣,穿上了简单整洁的外套,褪去了青涩卑微的面庞,变得更加自信俊朗。

 文化振兴助力乡村生活水平提升。你一贯反对没有灵魂地活着,讲文明、树新风是你孜孜不懈的追求,你视文化因子为精神食粮,视文化生活为人间天堂。文化振兴的浪潮席卷而来,文化长廊、法律大讲堂、党员活动室、多功能教室等活动载体配备齐全,法律知识讲座、主题教育党课、父母沙龙等活动增添了文化涵养,广场舞大赛、纳凉晚会、趣味运动会等文娱活动丰富了精神生活。现如今,你完全摆脱了幼稚鲁莽的孩子气,变得德才兼备、风采卓著。

 民主善治助力治理能力提高。就基层治理而言,你崇尚老子提倡的善治思想,

 主张以柔性管理实现民主自治。为了扩大基层民主,市民议事会、居民代表大会定期开展,做到广纳民意、科学决策。为了保证权力阳光运行,阳光长廊把家底亮了出来,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村务活动,“两委”坐班积极听取居民意见,居民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切实得到了保障。为了提高治理效能,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体系日渐健全,组织管理、人员流动、安全检查、服务保障等实现了无缝隙、全覆盖。你以一身正气、坦荡如砥的秉性,不仅深刻诠释了真正的民主自治,更为广大居民提供了安稳的宜居环境。

 时间的齿轮转动向前,从不停歇。与你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是荣幸,是幸运,也是幸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牵引下,在众多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密切协作下,你的形象、内涵都有了质的改变,我为你深感骄傲和自豪。

 【篇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选好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人。村级两委班子是乡村的直接管理者,是党的政策方针在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抓住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村两委班子建设强,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增收,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切实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无数脱贫攻坚的典型示范证明了,村两委班子是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始终坚守一线、冲锋在前,对决胜脱贫攻坚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依法有序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重要前提,坚持和加强党对换届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旗帜鲜明地把党的领导贯穿换届工作的全过程,牢牢把握住主动权,确保村选举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是严把选人标准。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鲜明的“以事择人”导向,要严格标准程序,把好选人关、程序关和纪律关,真正选出一批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带头人,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的人选进村“两

 委”班子,努力实现“壮大基层战斗堡垒,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目标 三是拓宽选人渠道。要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和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等积极参选,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提高班子战斗力。

 四是提高待遇保障。首先加强对村干部自身能力培养,完善培训教育机制,激励村干部提升学历层次,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其次应制订相关政策和招录计划,打通村干部晋升通道,从村干部中每年招录一批进入到乡镇事业或公务员岗位,最后要在保证村干部收入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生活待遇,让村干部付出应与收入成正比。

 【篇七】

 通过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及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直击心灵、感触最深、触及灵魂的一句话的是:“脱贫摘帽不是终...

篇八: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网评 5 篇 【篇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级党委(党组)要总结完善脱贫攻坚有益经验,坚持统筹谋划、并轨推进,在有效衔接中绘就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

 筑“牢”堡垒。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切实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建立软弱涣散农村党组织排查机制,把集中整顿情况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县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包靠、选派第一书记帮扶等机制,全面加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推动村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突出抓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培养打造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增强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关键是要有钱办事。要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镇统筹、一村一策,支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大财政扶持资金和“强村贷”等政策支持力度,以集体经济增收带动群众发家致富,夯实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配“强”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推动干部和公务员力量下沉,加大县镇基层机构编制和公务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录力度,注重选配农林水利、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背景的干部,做到应配尽配,确保有人办事。基层干部既要有意愿、有激情干事,还要有功底、有能力干好工作。要加强农业农村领域干部的专题培训,组织精学细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完善涉农干部上下挂职和交流锻炼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大胆提拔重用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建立乡镇干部工作补贴稳步提升机制,落实落细就餐食宿、谈心谈话、健康查体等关爱措施,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日常监督,畅通群众参与监督的渠道,统筹做好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工作,及时发现解决苗头性问题,引导基层干部忠诚干净干事,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选“优”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先行。要深化产才融合,坚持边发展农业产业、边引进培育人才,实现融合并举、相互促进,让人才在农业农村一线经风雨受锻炼,让农业产业具备持续深化发展的潜质和空间。要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定期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评选,加大农业技能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党员人才、技术骨干“传帮带”作用,实现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良性循环。要加快农村人才平台载体建设,结合推动扶贫项目落地农村,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到农村开设农业研发中心、科学实验室、众创空间、实践基地等,进一步推动技术、信息、

 资源下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永无止境,群众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进一步壮大农村工作合力,严格落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督促指导各级农业农村委员会及办公室抓好统筹协调,推动参与部门单位密切协作,切实将“三农”工作摆在首位、把群众工作放在心上,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地生根。要把坚持问计民生和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每年确定和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强化城乡统筹、资源共享、服务延伸,重点向偏远农村、山村倾斜,进一步提升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服务便利度,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巩固和深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果,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激发群众参与自我管理和服务的热情,持续提升基层稳定和安全发展水平,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篇二】

 2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黔西县,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扶贫车间里,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苗绣服装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在向村民们详细询问其制作工艺后,习近平总书记不禁感叹:“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 “一针一线”织密人民情怀,为乡村振兴添“动力”。“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2020 年 11 月,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啃下了 66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最后“硬骨头”。春节前

 夕,总书记再次来到贵州,深入化屋村了解当地脱贫成果巩固情况,在这“一针一线”中,不仅深刻体现出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牵挂,更诠释了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心与决心。维护好人民的切实利益,要紧紧扭住“人民至上”这个“根”与“魂”,将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试金石”,将人民“口碑”作为工作开展的“晴雨表”与“风向标”,将扎根推动共同富裕做实做细,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盼人民之所盼。

 “一针一线”织密产业特色,为乡村振兴添“活力”。2017年,黔西县化屋村依托当地苗族服饰传统技艺,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扶持发展苗族服饰产业,助力当地 34户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在一针一线中,化屋村立足当地风土人情与产业特色,创新引入现代工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增强了产业发展的“造血”能力。在乡村振兴路上,要深入调研,全面研判,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大胆推行乡村产业改革试点,创新农产品直播带货、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文化产业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特色产业的“雁头效应”,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赋能添彩。

 “一针一线”织密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添“魅力”。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精美苗绣,不仅是当

 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美丽瑰宝。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绘就“美途佳境”。要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嵌入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助力推动乡村振兴;要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力弘扬优秀的家风家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在青山绿水中留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

 当下,乡村振兴“幸福网”正在“穿针引线”。“一针一线”中,织密了人民情怀,织密了产业特色,也织密了文化自信。

 【篇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国家全局的重大课题。在即将开启的我国全面现代化的起步期——“十四五”这一阶段,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不移推动这一战略落地生花。

 在 2020 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据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脱贫攻坚取得伟大成果的历史阶段,应当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以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为手段,以保障粮食安全、增强发展动能、建设宜居乡村、提升治理

 水平为任务,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动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夯实牢固根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迈向现代化的路途中,要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不断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员令,尤其需要我们基层干部守好“基石”,开创新征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需要我们稳住“基石”,产业结构调整、人居环境整治、改厕工作开展以来,农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土地流转,乡镇干部入户上门做工作,群众态度犹豫。如今规模化园区、新型农业产业遍地开花,群众踊跃流转土地,增加了技术知识,务工机会也多了,真正实现了群众增收,为群众办了实心事。我们要在发展良好的基础上,继续强基固本,保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态势。

 二是要学会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引领发函的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尤其需要大胆创新、推陈出新,抓好奇迹,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产业技术为支撑,长远发展为走向

 的新型发展体制。

 三是全面发展。乡村振兴不仅是发展产业,更要全面发展乡村面貌、人居环境、追求永续、开放,要全面按照乡村振兴 20字方针,抓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助推建设美丽乡村。

 【篇五】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思想先行。在基层弘扬新民风,铭记传统文化,让基层年味儿更加浓厚。人的记忆就像模糊淡雅的水墨画,飘渺不定。但谈到记忆中的新年,却是浓烈、热闹而清晰的:温馨喧闹的团聚、热气腾腾的年夜饭、贴春联时的手忙脚乱、窗外绚丽的烟花、期盼已久的红包、慈爱的长辈、淘气的孩子„„ 乡村振兴促发展,让基层饮食习俗韵味悠长。由于地处南北交汇地带,在饮食习俗上表现出鲜明的山地性和交融性。在城乡随处可见屋檐下挂着干辣椒、干豇豆、干萝卜,灶头上挂着熏腊肉、熏豆腐,盆盆罐罐里装着干豆豉、豆腐乳,大坛小坛腌制着各色素菜。这些五花八门的食品,或通过晒晾风干,或通过盐腌水泡,或通过烟熏火燎。时间是人类最为敏感的东西,尤其是对于食物来说,它即是食物的挚友,也是食物的死敌。在保鲜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对抗时间的办法更是脑洞大开。先辈们用腌腊、风干、烟熏等等方法保存食物,延长丰收的年月,直到寒冬还有

 美食。

 乡村振兴促发展,让传统文化为新民风注入力量。烧火狮子是地方年俗之一,也是流传地方传统文艺表演形式。玩耍的形式分为文耍、武耍两类,以文耍为主。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等。并一直延续至今,备受广大群众喜爱,也是每年春节必耍的社火。

 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让传统文化在充满基层年味儿,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竭的追求和目标。

推荐访问:乡村振兴网评 振兴 乡村 网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