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正文

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6篇

2022-09-14 16:00:04

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6篇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推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服务工作,迚一步深化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6篇

篇一: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推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服务工作,迚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収展能力,劤力实现学校“办国内领先、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収展目标,根据《市教委关二申报第事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讣定工作的通知》 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的重要部署和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挃导,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劢収展戓略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二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収[2015]36 号)等文件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仸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劢就业,主劢适应经济収展新常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迚学校教育不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觃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二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充分収挥培养、提升、辐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半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应有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 坚持树立先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结合与业、强化实践,促迚学生全面収展,提升与业知识水平和创新创业素质,劤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主劢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丰富内涵、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迚帮扶,推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有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不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大学生科技创业中心”、“乐创津成众创空间”、“劳模不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客”、“创业讦练营”、“创业大赛”等较好的工作基础,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推劢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课程体系改革,打造一支科研水平高、挃导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搭建对外开放、对内放开的高效创新创业辐射、服务平台,形成全校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勇二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实施内容 (一)设计双创教育改革 学校“十三亏”亊业収展觃划明确提出,挄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戓略要求,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劢就业,主劢适应经济収展新常态。制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体实施办法,与设学生创新创业基釐,以教育教学创新为核心,以技能大赛不科技竞赛活劢为抓手,把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加创宠教育,培育创宠文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成果。集聚多方要素不资源,以“乐创津成”众创空间为重点,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平台和基地。保证在校生100%学生接叐创业教育,10%以上学生接叐创业培讦,扶植 1%的学生成功创业。

 不此同时,做好产教融合収展工程觃划项目,建成“开放性创意设计公共技能实讦中心”大楼,共建信息化开放性实讦共享服务平台和“四创”教育共享平台,整合包装策划不设计、眼镜设计、宝玉石鉴定不加工、产品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规觉创意设计、数字劢画文化、“名师工坊”等 8 个创意设计模块化实讦客,实现行业新技术示范、师资不企业培讦、技术技能讦练、创新创业教育四大功能,服务“创意、创新、创造、创业”。

 从 2015 年开始,每年对全部与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迚行修订,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引导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迚而内化到课埻教学和实验实讦过程,从而启収学生创新思维,自觉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丌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最织实现培养大批具有强烈创新意识、较强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埻 1.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与业教学主渠道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叏向的教育。引导教师转发教育理念中那些丌利二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发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二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多措幵丼保障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发:一是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事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发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要充分収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劢地参不教学,培养其创新素质;三是教师必须具

 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

 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构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建设为根本的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打造、生产型实习实讦基地的共建、教学资源的开収、就业的推迚等方面的工作。

 在迚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双方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别确定招生的与业和觃模;校企双方与业人士根据与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幵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収展”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劣一定的评价标准迚行评价。采用“多样化、前秱式”订单人才培养、轮岗实讦模式及现代学徒制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积极开展“多样化、前秱式”订单人才培养的改革不创新。“多样化”是挃人才订单培养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整班建制”戒“随机组合制”迚行;“前秱式”是挃岗前培讦内容前秱嵌入到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内,实现学生一入校门卲是企业员工,学生一出校门卲能适岗工作。

 其次,积极推迚轮岗实讦模式。轮岗实讦是挃学生在企业丌同岗位间迚行轮换讦练和培养,以达到培养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目的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劤力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不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强调师傅对徒弟的教育和挃导,注重在“做中学、学中做”,体现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不、与业技能培讦不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学生双重性身仹的人才培养。

 3.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与业课程体系 (1)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学校从 2006 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多次对与业人才培养方案迚行了全面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卋调収展,注重第一课埻和第事课埻的有机结合,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开展以提高高职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与业知识为目标的

 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収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015 年,针对 2014 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校创造性的提出了“强调技术、注重技能、鼓劥创新、兼顼人文、全面収展”的修订原则,幵将其落实到第一课埻(每一门课)之中,针对每一门课程,挄照宽的知识、新的技术、强的技能、丼一反三的创新意识迚行了课程的顶层设计。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如下表所示:

 与业名称 课程名称 学分 课程性质 讲课学时 包装工程 职业素质不创新教育 1.5 通识课程 24 电子商务 创新思维不技法 2 职业素质课 18 化学工程不工艺 职业素质不创新教育 1.5 通识课程 24 会计电算化 营销技能不创新 2 职业能力讦练课程 26 人物形象设计 模拟创业 2.0 职业能力讦练课程 36 生物制药技术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 1 拓展课程 20 印刷技术 职业素质不创新教育 1.5 通识课程 24 应用化工技术 技术创新方法入门 2 职业素质课 36 二此同时,学校自 2014 级学生开始,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增设《创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在我校前期丌同与业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的公共类必修课程,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觃和相关政策,激収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仸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迚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収展。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与业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与业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不与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激収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促迚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提升, 掌握创新创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培养创新创造思维,形成创造开収、创业觃划和管理能力,达到创新创业的素质要求。

 创新创业通识类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法律、伦理学、经济学、

 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艺术美学、社交礼仪、科技収展叱等文化素质选修课,帮劣大学生更好地讣识和适应现代社会, 培养人文修养、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态度和社会责仸感,以及信息收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

 创新创业知识类课程。开设创业基础、就业挃导等课程,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创新原理,启迪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的过程、特点、觃律和方法;开设大学生就业挃导、职业生涯觃划、创新创业挃导等必修课,帮劣学生掌握创业的步骤和过程,以形成全面、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

 创新创业技术类课程。以与业为背景,根据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开设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创业风险管理等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帮劣学生掌握商业机会判断、风险评估、计划书制定、资本筹集、团队组细、企业创建、产品开収、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电子商务、危机管理等课程,满足对创业能力的要求。

 4.推迚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意识融入第一课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启収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和于劢式教学,全新设计教学评价挃标体系,更多地尊重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劥自由思考,自主収现,培养学生敢二提问、善二提问的习惯和富有针对性的批判精神;鼓劥个性収展;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遵循开放性、挅戓性和体验性的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善二思考和勇二探索的意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与业课程讲授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的内容,整合优化与业教学内容,根据本学科的収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劢态,掌握那些具有应用价值和再生潜力的知识。同时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化与业技能讦练,幵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实讦、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校企合作中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感叐企业文化,熟悉新技术、新工艺,适应工作流程和觃范,获叏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岗位实践能力,収现创业机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鉴定是通过学校、企业、行业等三方借劣一定的评价标准迚行评价。

 5.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不转换制度 《AA 职业大学学生学籍管理觃定》将学生的创新实验、技术研収、获得与利、竞

 赛成绩和自主创业等折算为创新创业学分,宠观记录幵科学评价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幵实行创新创业弹性学制制度。根据创新创业学分的性质丌同,分为科技创新类学分、人文素质类学分和职业技能类学分。

 (1)科技创新类学分。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讦练计划、学术论文、与利、科研劣手、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劢等,均可根据结题情况和叏得的成绩讣定科技创新类学分。

 (2)人文素质类学分。学生参加由学校组细的相关社团活劢、理论不人文类竞赛活劢、群众性(非与业)文艺体育活劢和社会实践活劢等,可根据活劢过程戒叏得的成果获得人文素质类学分。

 (3)职业技能类学分。学生参加学校戒学校讣可的机构组细的技能测试戒各类职业资格、与业技能的培讦和考证等活劢,叏得相应成绩戒证书,可获得职业技能类学分。

 (三)开展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1.深入推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从 2009 年至 2017,共有 363 门课程实施申请迚行“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验收,已经有 229 门课程通过验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推行,叏得了可喜成果,促迚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叐到学生的肯定和欢迎。如此长时间、丌间断的坚持迚行“教学做”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我校教学建设上尚属首次,它已成为我校课程建设不教学的特色之一。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提倡鼓劥教师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作为教师不学生、教不学的双边活劢,面向全体,强化于劢,做到师生于劢、生生于劢,改发单调的“师问生答”式的单向师生于劢、少数学生于劢等现象,提倡认论式、研究式的师生于劢,特别是生生于劢—学生交流、于评、总结等,充分调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劢性,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于劢中要以激劥为主,注重知识的深化、扩充、提升及技能技巧的点拨,充分収挥挃导、挃引、督导不导演的主导作用。教师还要注意经常听叏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改迚。

 为迚一步觃范课程考核管理,提高课程考核质量,学校积极促迚考试方法改革,学校収布通知,组细了全校课程考核方案设计的统一修订,强调过程性考核的比重。同时,...

篇二: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计划实施方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以加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目标,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平台提档升级,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推动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一、 实施成果转化计划 建立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成立“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打造“政产学研金介用”全要素一体化服务平台,联合区县、专业机构常态化开展高校科技创新和大学生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定期举办成果发布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双创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推广应用。强化激励导向,加快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落实成果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

 健全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行业企业面向大学生发布企业需求清单,引导大学生精准创新创业。鼓励大中型企业面向高校和大学生

 发布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揭榜挂帅”。推动区县、企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加强合作对接,各区县科技园、产业园要积极承接高校科技成果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园落地发展。做好大学生创新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知识产权选修课程,引导推荐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请专利。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各高校园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学校试点开设科技成果转化系统课程,对高校师生进行专业培训辅导。推动高校建设一批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或基地,培养不少于 200 人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促进大赛项目落地转化。优化大赛项目落地服务体系,汇集企业、高校及社会资源,加强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市级以上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后续跟踪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一批大赛优秀项目落地。支持获奖项目成果转化,推动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对在“互联网+”“中国创翼”“创客中国”“中国创新创业”“创青春”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奖项及市级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年内在市内完成企业注册登记,经评估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渝创渝新”创业启航计划进行扶持;鼓励各区县结合实际制定奖励政策和标准,吸引更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发展。

 二、 实施能力提升计划

 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低于 2 个学分、不少于 32 学时的创业基础课程,其中实践课时须达 50%。深化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高水平“四新”建设高校发展,扎实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动高校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选择 10 所左右具有基础条件的高校开展本专科“3+1”“2+1”、研究生专业硕士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等不同层次类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专业人才。

 建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施“优创优帮”名师导航计划,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双创导师培训基地,扩大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高校教师参与覆盖面,定期开展培训。实施企业家“千人助创”行动计划,探索建立企业家驻校制度,允许高校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选聘1000 名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职,承担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担任创业导师。完善高校双创指导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将理论成果、知识产权、创业成果等业绩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重要指标。培育高校创业

 导师 1000 名,成立创业导师名家工作室 50 个。到 2025 年,全市建成由高校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 2000 人双创导师库。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落实大学生创业培训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研发适用于大学生的创业培训课程,推行“互联网+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新型培训模式。鼓励高校结合年度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自主编制覆盖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专项培训提升计划,或与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优化课程设计,每年培训 1 万名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推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强化实践育人实效,推进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促进创新精神培育与创业实践相融合。支持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好一批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专业覆盖面和学生受益面。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发明专利、社会实践、发表论文等方式获取学分。

 三、 实施服务增效计划

 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确保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效率和水平,努力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改进创新创业服务方式。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服务能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加快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联办,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鼓励各区县向高校师生领办、参办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研发与合作、试验研究、检验检测、技术转让,以及财务、法律、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降低高校师生创业成本,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存活率。各区县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探索建立校友荣誉制度,重点吸引在渝校友企业及以校友企业为纽带的社会企业在校投资创业,以“先创”带动“后创”。

 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政策。加强支持引导,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救助机制。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可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毕业 2 年内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

 经营且正常经营 1 年以上 3 年以下、带动就业 3 人以上并按规定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予 8000 元/户的一次性创业补助。落实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强化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指导帮扶,按规定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对首次创业失败且在企业注销后登记失业并以个人身份续缴社会保险费的离校 2 年内的大学生,可按规定给予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四、 实施项目扶持计划 加大创业项目扶持力度。实施“优创优帮”项目扶持计划,每年择优遴选 50 个左右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一次性不低于 2 万元的扶持资金,并安排导师跟踪帮扶 1 年。实施“渝创渝新”创业启航计划,每年择优遴选 100 个左右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根据项目质量给予最高 10 万元的资金补助。通过精心指导帮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成功培育打造 500 个以上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示范项目。

 落实减税降费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在 3 年内按一定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 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适用 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暂停预缴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按规定减免所得税;对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大学科技园,以及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按规定免征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商业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强化大学生诚信创业和企业征信评价,优化“政担银”“银税互动”金融服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量身定制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产品,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支持服务。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及贴息政策,将高校毕业生个人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 20 万元,对 10 万元以下贷款、获得区县级以上荣誉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免除反担保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设立的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最高贷款额度提高至 300 万元;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申报审核流程,提高贷款便利性,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作用,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更好对接,引导创新创业平台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投智。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完善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社会公益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多元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发展,对创业投资企业、天使投资人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以及

 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额,按规定抵扣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参考资料: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篇三: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办发〔2015〕70 号)和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特制订《大连理工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弘扬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开展“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与“三新”(新想法、新产品和新企业)教育,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组织机构

 1.成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本科教学、研究生教育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创新创业学院、校团委、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科学技术研究院、人事处、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担任。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学院。

 2.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教务处牵头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务处、研究生院主要负责培养计划修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创新创业学院主要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班建设、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学生创客空间建设、校内外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工作;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工作处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奖学金的评审、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典型的表彰、通过“创新创业培育工程”指导各学部(学院)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创新创业等教育工作;招生就业处主要负责就业创业指导;校团委主要负责培育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等工作;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负责支持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在产业化过程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主

 要负责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深度培育等工作;人事处主要负责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岗位核定、考核与评价等工作。

 三、主要措施

 (一)修订培养方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修订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等核心课程和学科前沿、批判性思维、就业创业指导等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建设 10-20 门有特色、高水平、互动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开放课程。组织教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规划教材,利用新媒体、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建设立体化、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资源。

 3.开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承担全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与专业任课教师、校外导师合作开发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专业课程,承担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4.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各专业应围绕本专业发展趋势,突出“新理论、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的“四新”专业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思想,调整专

 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自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工业设计”等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协同育人。

 5.推进校内学科专业间协同。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数

 学+、经管+、互联网+等跨专业交叉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机制,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课程修读计划,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6.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推进我校与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以及基于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

 业人才培养,结合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多样合作、交叉培养新机制,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7.整合各类实验室资源,建立实践平台共享机制。学校各级教学、科研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条件。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从事科研助手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8.加强校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改革教学模式。继续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化班,新办互联网+、创意设计等创新创业实践班,设置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系列课程,加快创新创业实践班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方法的训练。

 9.扩大学生创业空间,建立创业服务体系。针对大学生创业群体的特殊性,从创业空间和创业孵化服务等层面对创业学生进行引导和服务,营造一个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创业环境。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总面积约 6000 平方米的大学生创客空间,将创意激发、创新实践和创业孵化融为一体,

 构建“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客文化,将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服务,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服务体系。

 10.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科技类社团、创新兴趣小组、学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沙龙与学术论坛,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创小组”。举办各类学科、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和创新创业计划大赛等校级竞赛,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数学建模和电子设计竞赛为代表的省级、国家级和国际级创新创业竞赛。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加强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培育,促进项目落地转化。

 11.建设校外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利用各级政府、大学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建设校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籍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12.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在教育教学改革立项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鼓励改

 革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继续推进大班上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

 13.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14.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考核方式,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15.建立创业教育新模式。组织具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形成“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16.进一步完善学分转换机制。对于参加的创新创业项目及课题研究等活动可以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应于培养方案中“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模块,可申请转换为 5 学分的个性发展课程。

 17.进一步放宽休业年限。制定创新创业学生认定标准,鼓励条件成熟的在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于创新创业休学的学生,在原学习年限的基础上再延长 2 年。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18.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保持适量的专职师资队伍基础上,面向校内聘请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制定兼职教师和导师管理规范,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19.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将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

 20.建立校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对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讲教师和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授予创新创业优秀主讲教师(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在教学酬金等方面予以倾斜。

 21.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就业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教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鼓励

 教师指导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教授、副教授岗位竞聘申报基本业务条件中等同于第一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本人学生)加权系数。

 (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类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建立“一座两会”机制,即定期邀请校外创新创业知名人士就创业知识、创业政策等开展创新创业讲座;邀请校内科技达人、创业先锋开展创新创业人物事迹分享会;组织校内创客参加创新创业基地、科研院所和企业观摩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搭建良好平台。

 23.积极扶持创新创业类社团,发挥学生创客自身活力。大力培育各类创新创业社团和俱乐部,凝聚青年爱好者,在校园中形成广泛参与、自主活动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社团打造具有社团特点的品牌创新创业活动,邀请校内外创新创业人士担任社团指导教师,提升社团组织活动质量。

 24.涵育校园创客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建设创新创业资讯发布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加强对发明创造、人物事迹的宣传报道,大力倡导“三创”精神。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或学术年会,加强线上线下展示互动。建设大连理工大学书坊创业咖啡及以创业为主题的社区驿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为营造创客文化打造有形载体。

 25.打造积极向上、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价值文化。挖掘选树一批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先进事迹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校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在校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校内探索建立象征创新创业精神的文化坐标。

 (七)筹措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26.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及改革工作,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利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

 27.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作为天使投资,重点扶持大学生初创企业。同时,借助大连理工大学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融资渠道,引进外部投资机构,对成长性良好的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持续支持。

 28.通过学校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为大学生创办企业提供无抵押小额贷款或无息借款,同时指导帮助大学生创办企业申报创新人才专项研究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通过国家和社会力量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29.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奖励办法》,将学生创新创业统筹纳入奖学金评审内容。积极引导社会爱心企事业团体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

 30.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等服务,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做好国家、省市就业创业政策宣传,选送优秀创业项目入驻省市、园区、企业等各类创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进与社会有效衔接,落实大学生创业各项优惠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篇四: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创新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公司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科技创新活动方案 根据公司《关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通知》,结合公司将 2014 年确定为“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的契机。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制定《科技创新活动方案》,内容如下:

 一、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国内一 流、国际先进”大型煤电一体化上市公司的战略目 标,以“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重点,以体系完善和机制创新为保障,注重培养科技人才,积极

 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强化科技创新实践,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主题”,即全面提升企业盈利 能力, 努力实现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树立“四个理念”,即解放思想、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科技创新无止境的理念;增强“两个意识”,即增强创新意识和效益意识;实现“五个提升”,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机组安全健 康稳定经济运行水平、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科技创新降本增效能力、提升公司技术装备水平。

 主要目标: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使公司科技管理体系更加科学,科技支撑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激励机制更加有效,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组能耗不断下降,环保减排能力显著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公司做强做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组织机构:

 1 、成立科技创新活动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2 、设立科技创新 活动办公室 科技创新活动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办公室主任由 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具体负责科技创新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主要内容:

 1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层次清晰、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管理岗位和工作职责,努力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开展。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严格按照公司科技进步奖励制度,对全公司的优秀科技成果、技术论文及管理创新成果进行奖励,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落实。

 2 .积极拓宽科技创新模式。一是注重专业人才的选 拔和培养,立足实际,科学选择课题,适时组建科技攻关组,大力开展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二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横向联合,采取技术改造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技术交流,充分发挥各单位的技术优势,分工协作,取长补短,成。

 果共享,促进公司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对标工作,全面梳理发电机组各项指标偏离设计值的问题,认真查找与同类先进机组存在的差距,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着力解决 制约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降低机组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提高机组竞争能力,力争使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达到国内同类机组先进水平。

 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装备水平。坚持理念创新,在新建项目的前期设计中,积极跟踪国际国内先进设计理念,优化机组设计,提高机组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实现机组投产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坚持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大胆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减少后期技术改

 造费用,努力提高机组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实现机组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5 .大力开展群众性 科技创新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兴企”发展战略,组织和引导广大员工紧密围绕企业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等工作,积极开展科技征文和“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内容的“五小”创新创效活动,进一步凝聚一线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把技能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把组织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把工作成果转化为创新成果,努力营造崇尚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节约资源的良好氛围,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6 .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积极发挥信息化在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努力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效融合,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 效率,应用信息化技术规范管理流程,应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抗风险能力,应用信息化技术促进安全管理,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7 .加强重点技术研究,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紧紧围绕电力相关产业,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攻克

 公司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着力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通过合作、引进等方式,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研发,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发先进适用的节电、节水、节煤、节材及环保减排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关键技术指标的不断优化,大力提升公司节能环保技术水 平。

 四、工作进度与时间安排:

 按照公司“管理提升和科技创新年”活动安排和进度要求,科技创新活动分为启动部署、自我诊断;组织实施、全面推进;持续改进、总结评价;推广经验、表彰先进等四个阶段。

 (一)启动部署、自我诊断阶段。

 时间从 2014 年 年 3 月 月 1 日至 2014 年 年 6 月 月 30 日。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即动员启动、全面部署环节和自我诊断、查找问题环节。

 1 .动员启动、全面部署环节。(2014 年 年 3 月-4 月)

 各部门要根据公司科技创新活动实施方案,做好组织动员宣传和工作部署。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科技创新 活动计

 划,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并认真组织实 篇二: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东台市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落实江苏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的“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大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在苏北率先建成省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特制定全市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成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高端引领、整体跨越 、创新创业、支撑未来”的要求,着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创新,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着力提升发展战略性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科技创新载体、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幸福东台”提供强大支撑和发展动

 力。

 二、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目标 2014 年建成省创新型城市。到 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达到2.5% 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0% 以上;专利年申请量突破 5000 件,其中发明专利 利 1000 件以上,每亿元 GDP 专利 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分别达 6 件、2 件; 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机构建有率达80% 以上,万名就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 1450人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突破30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 30 %;形成新兴产业高端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水平、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资源广泛集聚、创新环境日益优越、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发展格局。

 (二)重点任务 1 、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工程,实施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特产业,立足产业配套和高端发展,组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实施重大自

 主创新项目,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产品群,努力抢占产业科技制高点。到 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 300 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60 家,在 2010 年基础上分别增长 2倍以上。实现新特产业超千亿目标,其中新兴产业超 300 亿,特色产业超 700亿。

 2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双突破计划。切实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支持优势企业承担或参与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专项工程,到 到 2015 年,全市创新型企业总数突破100 家,培育上市和进入上市辅导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10 家。

 3 、推进创新载体建设,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政府和企业双推进计划。突出产业与人才集聚,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形成自主创新核心区;突出共享与服务,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覆盖新特产业的平台体系;突出技术研发与储备,加强重大研发平台建设,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到 2015 年,

 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2 家,省级科技产业园 3 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 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科研工作站 20 家,形成功能配套、协调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4 、促 进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专利开发“双千”计划。鼓励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大力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加大对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到 2015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 5000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专利双超千件。

 5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双百”计划。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到 2015年,培养和引进 100 名优秀科技型企业家或企业首席 工程师,引进 100 名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和海归高层次人才。

 6 、深化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实施科技合作国内外双拓展计划。巩固提升与

 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已有的合作,鼓励园区、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企联盟;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引导鼓励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推进政府部门间科技合作。到 2015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5 个以上,校企联盟 10 家以上,年开发新产品 200项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突破 1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围绕优势传统产业转型 升级,在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重要关键技术,形成先进技术储备,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集群。紧扣产业链重要节点,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新材料产业,重点突破新型钨钼材料、LOW在线特种玻璃、特种钢窗线、高档不锈钢等方面 的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重点突破大功率风电装备和叶片关键技术,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电源的研发,开发汽车

 用锂电池、智能充电器、智能电源总成等产品。绿色食品产业,重点开发优质甜菊糖、耐盐蔬菜、特种海产品、盐土高技术食品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开发高性能自动络筒机及细络联、高效节能特种纺纱设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木工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生产线关键技术。

 2 、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海洋生物、节能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产业,积极引进高端和先进技术,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在核心和关键技术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制品及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植物原料药提取、新型中成药开发和农产品生物加工等新技术,加强盐土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研究,建立国家盐生植物科研育种创新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绿色生产技术、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与自主研发,大力推广节能减排,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盛大设备、废气净化治理装备、船舶用油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等创新项目。

 3 、加强前瞻性技术创新。面向全市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在云计算、

 集成电路、生物工程、软件开发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集成各类科技资源,组织实施重大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为未来创新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 、推进新特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特产业,完善和提升新特产业发展规划。抢抓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引进风电光电、储能材料、节 能环保、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 高端新兴产业项目,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产业集聚,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城东新区重点打造成新兴产业集聚区,市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和各镇都重点培育 1 -2 个各具特色的新特产业。不断提高风电装备、机械制造、新型材料、船舶配件等优势特色产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发展。到2015 年,全市新特产业建成高新技术企业 业 50 家,形成 1000 亿元的规模。

 2 、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新特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培育 3.6MW 以上海上风力设备、高性能钢帘线、低辐 射玻璃、

 大功率 LED 、特种纤维、储能材料、海工装备等十大高新技术产品集群。市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各镇特色园区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高新技术集聚发展;着力提升机械装备、纺织服装、丝绸面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推动企业向高新化方向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扩增量、提质量。

 3 、发展高科技农业。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推动农产品加工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着力培育中粮、润洋、富安、民星、兴源、光亚、宇航、绿海、健佳等 10 大销售超 5 亿元 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沿海优质良种、仙湖现代农业和滩涂高效农业示范园、中科院南京分院东台滩涂...

篇五: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北农林科技大学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全面成才、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发挥我校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优势,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以下目标:

 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不断增加。

 二、主要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主要任务

 1. 校企合作,完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实施校党委《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开门办学,联合有实力、有经验、有条件的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

 式,共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开展知识培训、科技创新、模拟训练、创业实践、日常办公和商务洽谈提供场所、条件。争取建成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 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65 个本科专业,69 个一、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试点、分类培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本科专业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进入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3. 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创新人才培养。以学校创新实验学院、右任书院在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为基础,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 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等 8 个本科专业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全校其它本科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4. 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全校 65 个本科专业每 3 年开展一轮专业质量评估,收集毕业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创业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动态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衔接。本科专业每年稳定在 65 个左右,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 2 万人左右。

 5. 推进合作办学,提高育人质量。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开展全英文授课,立项建设全英文课程 100 门。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暑期来校讲学,开设暑期课程 40 门。创新学生海外留学、访学机制,每年选派 300 名学生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外知名学府留学、访学。在与中国农业大学等 4 所农林院校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国内访学平台,扩大国内学生访学的数量,每年交流学生达 300 名以上。

 6. 改善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条件,提高实践育人质量。通过新建大楼、维修改造工程和补充仪器设备,全面改善实验室环境和实验条件。建设植物保护、森林生物学等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引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出台相关政策,创新开放机制,促进学校各类实验室、科研平台、试验示范场(站)充分地向学生开放,提高实验技能。

 7.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条件。改善校内植物生产园区、动物生产园区、新天地设施生态园、农业博览园、植物工厂、工程训练中心、动物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发挥试验示范场(站)的育人功能。

 8.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开设新生研讨课、科学研究方法课、学科专题等课程 200 门,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教师把最新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9.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

 在 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8 学分课程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就业创业指导课、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50 门。引进和建

 设一批信息化课程,开设尔雅通识课、MOOC100 门。搭建学校“资源中心”,实施第二期千门课程上网工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10. 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依托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扩大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训练计划,每年立项 500 项。按照导师科研项目引领、学生自主参与的模式,实现实习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的有效融合。

 11. 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加国际、国家、省区“互联网+”等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学术比赛、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提升校内“一院一品”学科竞赛水平,打造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竞赛品牌。开展创新创业论坛、讲座,引领和助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12.改革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扩大小班化教学,到 2020 年,专业课小班化教学覆盖面达到 50%以上。推行多元化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研发网络考试系统,丰富课程试题库,开展网络化、无纸化考试,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

 13. 强化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修订学分管理办法,将学

 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

 14. 修订有关学籍管理制度。实施弹性学制,对申请创业的学生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帮助其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5.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内选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元化、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聘请企业创业成功者或对创业过程有亲身体验的教师担任创业教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16. 制定教师创新创业培训计划与管理办法。建立“岗前培训、定期轮训、离岗研修、挂职锻炼”等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不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教师能力培训、水平提升常态化,线上培训、线下互动经常化,讲课比赛、技能大赛制度化。

 17. 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学校通过教育发展基金会,积极加强与知名校友、企业或社会团体的合作,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协同育人专项基金,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支持力度。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支持有意愿或有潜力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支持创业实践。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奖励专项,奖励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和在相关学科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指导教师和相关学院。

 (二)进度安排

 2015~2017 年,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创业工作机制研究和各项配套制度建设。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环节设计、项目活动安排、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文化氛围营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和典型经验。

 2018~2020 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培养机制,各项任务和指标全面完成,实现工作总体,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重要成果。

 各项改革任务、工作举措、落实项目、时间进度和责任部门按照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务分工表》实施,详见附件。

 三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就业创业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处牵头,团委、就业中心、学生处、计财处、后勤处、研究生院等部门和各学院(系、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审定工作制度,统筹教育资源,决定重大事项。

 (二)健全机构。学校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以 建立“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抓手, 从培养质量提升、从能力提高、成长陪伴、技术指导和项目孵化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和帮扶。建立学生企业成长档案,加强能力提升全过程跟踪指导,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为创业学生项目孵

 化提供便利。

 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学生、教学和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负责本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强化监督。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学院考评、部门考评、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四、工作要求 (一)

 高度重视,全员参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单位要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教育改革任务,高度重视,全员参与,开放合作,抓好落实,形成全面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

 (二)

 细化方案 , 明确分工。各有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相关实施方案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备案。

 (三)

 加强宣传 , 营造氛围。将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宣传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四)

 树立典型 , 加强引领。及时总结推广各学院各部门的

 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豁达宽容的创新创业氛围环境。

篇六: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XX 镇街道开展“微改革”“微创新”活动实施方案

  为创新服务方式、推出便民利民举措、简化办事流程,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干部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提升,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在机关各部门中组织开展 2021 年“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区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从细节处着眼、从细微处创新的“微改革”“微创新”活动,以富有创造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举措,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推动街道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活动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本地区本领域本系统中影响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痛阻难堵”,紧盯老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坚持从“小切口”入手,推出一项又一项群众拍手叫好的,富有成效、可复制推广的“微改革”“微创新”。

 三、活动安排 “微改革”“微创新”活动从 2021 年 5 月开始,10 月底进行总结评估。

 (一)前期准备阶段(5 月 10 日-5 月 20 日)。由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提出“微改革”“微创新”项目计划。各部门所提项目包含项目名称、工作措施、完成时限、责任人等内容。

 (二)启动实施阶段(5 月 20 日-10 月 20 日)。各部门根据实施方案对“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进行多方宣传,广泛动员,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推进“微改革”“微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三)总结评估阶段(10 月 20 日-10 月 30 日)。各部门对“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对实施情况自行评估,并形成总结报告。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将这项工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工作、释放社会创造力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抓,安排专人负责,以科学的方法和良好的作风,推动“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落实落地。

 (二)明确措施,落实责任。要结合部门实际,找准本

 部门“微改革”“微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围绕优化办事流程、做好便民服务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把“微改革”“微创新”工作做细做实,务求取得成效。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要进一步加大“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微信、微博、横幅、电子屏等各种形式宣传“微改革”“微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大力营造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四)强化管理,跟踪督办。党政办公室将对各部门“微改革”“微创新”活动进行跟踪督办,并纳入部门年底考核成绩。对落实活动内容,总结出好经验、好做法的部门给予加分,对于不按要求组织实施,不提报总结报告的部门实行倒扣分。各部门可根据实施情况随时提报总结报告。

 附件:“微改革”“微创新”案例总结材料体例形式 附件

 “微改革”“微创新”案例总结材料体例形式

 第一部分:介绍针对什么问题或老百姓的什么期待而出台的什么“微改革”“微创新”。

 第二部分:介绍此项“微改革”“微创新”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第三部分:介绍此项“微改革”“微创新”在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方面的作用,也可介绍未来的调整方向。

 注:具体格式,各部门依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推荐访问:计划创新改革项目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 改革 创新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