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正文

2023年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五篇

2023-08-23 09:00:07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五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五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5篇

第1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学军

【期刊名称】《广西教育》

【年(卷),期】2004(000)09A

【摘要】近日,自治区教育厅集中收看了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总页数】1页(4)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课业负担;师资培训

【作者】学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扎实实施课程改革——2003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J], 余志丹

2.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J], 管培俊

3.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2003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会议综述 [J],

4.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J],

5.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J], 王湛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第2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中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究竟如何定位?乡村是否存在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农村基础教育的“受益者”参与政策生成的程度如何?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 基础 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项以民为本的“民心工程”,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科学决策。

一、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到20世纪末,我国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截至目前,仍有10%的地区尚未“普九”,还有0. 9%的儿童没有学上, 11. 4%的少年没读初中,而他们绝大部分为农民的孩子。即便在已“普九”的地区,农村中小学上学难问题还依然严重。不少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宿舍大多是年久失修的危房,课桌、板凳、讲台破旧,教室阴暗,师资短缺且质量偏差,教学理念陈腐,教材、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更令人忧心的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学龄儿童、青少年因贫困而中途辍学。虽然自2003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一费制”后,上学难和辍学问题略有好转,但对于农村许多贫困家庭来说, 这仍是个沉重的负担,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徒有虚名,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比较长足的发展。进入本世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农村教育得到加强。但是,“我国农村教育还相当落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引起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造成了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教育管理落后、教育目标错位,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偏低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农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社会发展,推动农村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这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思想,都必须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深入到农民兄弟的内心,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必须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得到发展。

第3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1.实施的准备与过渡(2000年至2001年9月)

课程改革正式实施之前,教育部于2000年开始组织力量对当时使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修改,作为正式实施课程改革的准备与过渡。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周期。应当始终贯彻‘积极进取、稳妥推进、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实行地方责任制。在改革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仍执行现行课程方案。教育部将组织力量修订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为过渡到新课程体系做好充分准备。”①当时教育部的一个基本想法是,在新课程大面积推行之前,对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有限的调整。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使一些先进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出来。如当时的数学教学大纲的修改中,要求每学期增加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同时,用最短的时间对相应的教材进行了修改。这种过渡性的调整,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起到准备和预热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更多的人(特别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课程改革,知道即将推行的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和方法。

2.国家级实验区的启动与推进(2001年至2002年)

2001年9月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实验。②为此,进行了前期的培训等准备工作。国家级培训采用集中参与的方式进行,组织实验区的教师、校长、教研人员和教育管理者,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例如,关于教师培训,是由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专家学者对实验区的教师代表进行培训。每个省只有一两个实验区,省里用较大的气力组织实施,尽可能动员人力和物力支持国家级实验区的工作。

3.省级实验区的启动与运行(2002年至2003年)

2002年开始启动省级实验区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由省(市、区)负责选择、组织与落实。2002年全国共启动520个省级实验区,有18%的县(区)使用新课程,平均每个省有将近18个实验区。第一批省级实验区的运行基本采用国家级实验区的方式,动用省和国家课程改革的智力资源和相当数量的物质资源。组织较系统的培训与指导,配置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与资源。2003年,又有910多个省级实验区启动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32%。2002年和2003年两年共有1400多个省级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占全国县(区)的50%左右。

4.大面积快速推进(2004年至2005年)

到2004年,全国就有90%的县(区)的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2005年除个别地方外,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全面使用新课程。这一阶段可以看做快速推广阶段。这意味着以前没有进入实验的学校此时必须无条件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5.逐步调适并实现常态化(2005年以来)

到2004年和2007年,国家级实验区的初中和小学分别完成一轮的实验,以后完成一轮实验的地区逐步增多。这些实验区中的部分学校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验研究经验,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课程实验策略与方法。部分地区和学校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常态阶段,同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发现和提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2005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2007年开始修订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与调适。当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完成后,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学校进入常态化的课程实施阶段,大多数学校仍需要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进行实验。

从课程改革实施的实际情形来看,我国课程改革的推进是分阶段进行的,开始实验区范围比较小,后期的推进速度较快。在短时间内进入改革实验的学校和教师越多,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越多,需要的专业支持和提供的资源也越多。实验范围的迅速扩大,给总结实验经验和研究新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需要更加及时有效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便保证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04年新课程开始进入实验区,从2004年到2007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酝酿与准备阶段(2003年至2004年)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公布前后,教育部组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教研员进行了几次专题研讨,为高中课程的实施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和一定范围的宣传。

从2003年7月到2004年6月,教育部先后在海口、青岛、北京和银川组织召开四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研讨会,会议就高中课程实施问题,特别是实验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进行深入的专题研讨,研讨的议题与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教育部领导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把课程改革放在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前途的重要位置上;
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实验是一项重大事件,不是做一项具体的工作,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历史性事件;
课程改革也是一种政府行为。

其二,明确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的规划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基本原则。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立足国情,改革创新;
国家指导,地方为主;
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以校为本,开展实验;
社会参与,形成合力。

第4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评价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个背景下,有关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下列因素的重要性。就这一点我有下列几点感受。1、评价语言要多样生动多样化从语言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是最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每个学生的表现都一样,我利用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出对学生的表现的评价的不同。例如,对于表现的不够好的学生,鼓励他:ok!youaregood!(不错,继续加油!;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对他说:good!youareright!(好!你答对了!);对于表现更好的学生,赞美他:youareverygood!(答的太好了!);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动情的对他说:youareexcellent!(太棒了,答的真好!或则是youarewonderful。当学生得到一般的评价时,他会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争取得到更好的评价;当学生听到最好的语言评价时,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

在注重语言多样性的同时,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堂上参与活动的活动量。例如,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参与游戏、表演会话、表演唱歌、及时完成家庭作业等等。2、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后,对于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如果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他可以奖励自己一颗红星;
如果他认为表现还不错,他可以取下一颗黄星;
如果他认为自己还须加油,他自己取下一颗蓝星。学生的小组互评则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在一个小组表演完英语对话或节目之后,由其他的小组对这个小组进行评价,评价等级同样分为红星、黄星和蓝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对自己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活动的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用动态及表情参与评价动作是无声的语言,调动体态语言进行评价,能起到口头评价达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内涵。例如,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
此外,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因为我相信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掌握良好的评价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也能很好的保护学生那一份学习英语的热情。

第5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基础教育改革论文题目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需要各个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学,起着教学奠基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篇一
《浅谈“有教无类”在当今小学基础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末的近20年中,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终于在20世纪末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的梦想。但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投射却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教育的不公,孔子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蓝本,为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有教无类;教师;学生
基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明确指出:义务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
[1]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20世纪末的近20年中,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改进学校管理,加强分类指导,改
第1页共5页

革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终于在20世纪末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实现让所有适龄儿童“有学上”的梦想。
而教学作为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更是被人民大众所高度关注。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引导学的人为着特定教育目的、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在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为着特定教学目标,以课程为载体,张扬学习价值,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经验、促进身心发展的专门活动。[2]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效果
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充当着缺一不可的角色。教师是“教”的主体,运用自身的基础知识,教育技巧,人格魅力,组织引导教育孩子们学习知识,获取经验,加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学生担当“学”的主体,有选择性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识内涵,丰富发展自身的内在潜力,为将来踏上社会而做准备。胡锦涛指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3]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突出公平、均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经过多年来的教学授课,站在一样高的讲台上,扮演着园丁的角色,浇灌着同样娇小可爱的花儿,但孩子们的成长还是会呈现参差不齐的现状,有高大茁壮的,有矮小虚弱的。这时,教师总会把眼光投注在那些高大茁壮的孩子身上,给他们以最无微不至的关注,这些孩子往往都会更加出类拔萃;而另外的孩子就采取
第2页共5页

有自生自灭的方式,自觉性强的还能徘徊在中游,担当一个平凡的学生,但相反那些自觉性差的,他们会充当班上的破坏大王,脾气暴躁,行为恶劣,甚至欺负班上的同学,往往令教师无计可施,目露凶光,实在是可气又可恨。
可是,凡是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知道这些孩子只不过是想得到更多的关注,不甘于平庸而采取的错误方式罢了。其实,才刚上二年级的孩子们正是开始处于敏感阶段的时期,给予同样的关注,将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构建健全的学习模式,避免过早形成一种叛逆的性格。
而这正是我这次想强调的课题:有教无类。二、探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
这就要追述到两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了。据载,孔子有弟子三千,来源非常广泛,来自各行各业的都有,入师门后从事各种职业的都有。他的开放式办学甚至把“蛮夷之邦”的子弟招进来,而且走出去,要把他的教育制度和学说推广到“蛮夷之邦”去。“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比较充分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有一地名为互乡,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受之,门人惑矣,孔子释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第3页共5页

(《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他愿意进步,就不应该叫他转而放弃。不管他以前是怎样的,他现在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以此来接受教育,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
孔子所处时代久远,但其教育思想在当今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孔子热潮在全世界也掀起了一轮漩涡,无时无刻不在挑拨我们对当代教育模式的思考。就如“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原则,时刻警醒我们:人是无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应该时刻要求全部学生都达到教师所认知的优等生行列,同时剥夺他本身所拥有的选择及接受权利。
现实当中不难发现,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较大,但每个人在生命的意义上是一样的,教师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的主宰,不应该随便把爱分成大小不一的形状,再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分发给孩子,造成个别孩子扭曲的人格。在孩子们还在孕育的前期阶段,让“有教无类”驻足课堂,让孩子们乐学,致远!
三、“有教无类”的现实积极意义
(一因为“有教无类”,我与孩子们的心灵进行碰撞简单的来说,平等地对待孩子,有利于建立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从而有利于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不为成绩,不为出身,不为表现,只为是我的学生,教师就应该同等地呵护尊重学生。正如卡克露夫(Carhuff所说:“教师如能将他对学生的最深切的尊重传递给学
第4页共5页

生,让学生充分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潜能的自由个体,那么,学生才会真正地进步。”
[5]
曾几何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聆听着另一位教师的课。因为小学生的课总是单纯可爱的,所以那时的课堂气氛特别的活跃,而有一个小男孩就活跃得太过了,居然趁机骚扰前面的小女孩,弄得好尴尬。这小小的骚动当然是逃不过老师的法眼的,他走到那小男孩的旁边,就这样突然地用眼睛斜瞪了小男孩一下,而小男孩似乎也静了下来。
课后我就在想,不错,这是大多数教师都会采取的方式,甚至有可能我平时都会流露出这样的表情,只为制止这种类型的调皮孩子。但当我亲眼看到时,我的心情异常地沉重。就在思考,这些孩子到底是怎么了,他们天生就会如此调皮好动吗?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第5页共5页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统筹 推进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五篇 统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