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 正文

纪念傅雷的性格5篇

2023-08-03 11:44:02

篇一:纪念傅雷的性格

  

  大学语文

  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授课方式

  (请打√)

  第10周

  第1节

  理论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次

  课时

  安排

  2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纪念傅雷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让学生了解作者施蛰存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

  熟悉傅雷的艺术人生

  3.让学生掌握文章以“怒”为骨、叙议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让学生感受到傅雷艺德俱隆、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性。

  2、对文章艺术特色的把握

  教学基本内容:

  方

  法

  手

  段

  讲授

  1.作者简介

  2.傅雷小传

  3.文章解读

  作业和思考题:

  具体分析傅雷的人格内涵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课后小结:通过《纪念傅雷》的鉴赏学习,让学生感受傅雷忠于艺术、襟怀坦荡、刚直不阿的崇高品格。

  一、作者简介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笔名青萍、安华等。

  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编的《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後,他曾先後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後他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施蛰存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由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新涌入中国,他的文学创作才又重新开始受到重视。

  施蛰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37年以前,除进行编辑工作外,主要创作短篇小说、诗歌及翻译外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进行散文创作;1950年—1958年期间,翻译了200万字的外国文学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于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说注重心理分析,着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二、傅雷小传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批评家。1908年4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南汇县同浦镇渔潭乡西傅家宅,族中长者因其出生时哭声震天而取名傅雷,以怒安为字,别号怒庵。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1966年9月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1979年,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隆重举行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郑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十年浩劫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2008年4月22日北京国家图书馆举办纪念傅雷百年诞辰展览。首次公开了傅雷先生的100多件译著手稿和家书。能够看到傅雷用毛笔手书的英文家信长卷。文汇报的报道标题是傅雷百年诞辰,为人刚直不阿,治学一丝不苟,对傅雷先生一生的评价除了上述两点外,还应加上多艺兼通、卓见精深。傅雷一生的重要成就涉足文学、美术、音乐多门艺术领域,并且他在这些领域中所达到的深度是罕见的。

  在文学方面,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在美术领域,出版《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用他优美细腻的笔触,向中国读者介绍了西方最伟大的画家与雕塑家,同时他还是最早对国画大师黄宾虹的艺术创作进行高度评价的美术批评家,是傅雷发现了黄宾虹这位国画大师。在音乐领域,培养出国际知名钢琴家傅聪,在《傅雷家书》中撰写了大量音乐欣赏文字。

  三、文章解读

  《纪念傅雷》一文是傅雷于“文革”期间自杀二十年后,施蜇存对友人的一篇纪念散文。施蜇存以上世纪30年代的心里分析小说实验著名,译有欧洲文学名著多种,特别是东欧文学作品。而小他三岁的傅雷一生译有大量世界文学名著,写过一些有影响的文学论文,以及散文集《傅雷家书》。两人在作文为人上有一个共同点是个性鲜明,坚执己见,坚持知识分子立场,以致在动荡年代被边缘化,乃至失去生命。这两个人,一个大磁场面对着另一个大磁场,理应触碰出一些非凡的火花,而这篇纪念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却似明清小品文一般,简洁得只是传神会意,无疑浸透着一些“过来人”的痛楚而平淡的历史记忆。

  挚爱的友人或亲人逝世二十年,其间世事纷杂,感慨万千,如何下笔是个大问题。施蜇存选择了这样倒叙句:“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二十周年纪念。”这一时间优先呈现的话语首先容易让人想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开头,傅雷不能与马克思相比,不能精确到几点几刻,但他逝世至少拥有一个明确的年月日,而且这个年月日的主要功能实际是交代他逝世的年代背景,那个“文革”正式发动的一年,那个“五·一六通知”,那个“知识分子受难日”。在此时间段里,那些曾被定位“右派分子”、“黑五类”的众多作家艺术家,面临着更大的身心煎熬和生活动荡,邓拓、老舍、傅雷等人于“文革”之初就不幸被迫害而死,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看来无疑是兔死狐悲、岌岌可危。这句话的设置也比较巧妙,“今年今天”,将前后二十年连接起来,过渡到此刻提笔的犹疑心情,将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组接一起,不觉让人感觉时光倒流、影像交叠、心态老化。

  紧接着又是一段一石二鸟的话:“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第一层意思,用传统的话,叫睹物思人,思念是纪念的感情基础,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亭亭如盖矣”,多么真切感人。第二层意思,交代傅雷的主要文化成就和贡献,他的人生事业所达到的高度,是值得我们“高山仰止”的。归有光的妻子是个传统妇女,能留下一棵树已经是不错了,而傅雷是现代著名翻译家和学者,他留下的就是这些大部头的书,这正是“一介书生”的本色,是其自然生命转化和延续的重要形式。下面一句“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也是别有用心。杨柳是古人惜别亲友的自然表征,黄花则是秋天的花,生命灿烂的花,生命肃穆的花,所谓“一瓣心香祭故人”。马克思走在春天,傅雷走在秋天,正是“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的时节。而默对“二字,正是心灵的沟通,洞察苍苍历史与人生的无言,显示作者对傅雷之死的情感是内敛的,冷静的,惟其如此,才见真知。不是知识的知,而是知己的知。

  接下来重点记述作者与傅雷的交往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简笔勾勒,由傅雷与滕固吵架、潜心译书教子、傅雷与作者翻译观的差别、“右派”时期的相互隔绝、摘“帽子”后的兴趣差别、“文革”之初的突然自杀等六个情节片段组成,突出刻画了傅雷的“怒”。一是在昆明与滕固吵架,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二是傅雷与作者关于翻译方法和黄宾虹作品的两次争论,直接批评作者这样的朋友,堪称“铮友”;三是“文革”之初不堪凌辱,以死抗争,“士可杀不可辱”。一个“怒”字,就是傅雷的个性追求,是他的文化人格(他自号“怒庵”,有别于其他文学家的“庸庵”、“晦庵”、“知堂”等)也是全篇的“神”,傅雷的文学翻译讲求传神,施蜇存写给他的纪念文章就传他的神,这是心灵的契合,对亡者最大的安慰。

  古人说“择邻而居”、“择善而从”,可见中国人在交友上是很认真的,个性张扬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还出现过孔宁割席、嵇康写绝交书的事。傅雷与文学研究会小说家滕固吵翻的原因,我们不必细究,总之是一个文艺沙龙里,傅雷与人意见不合,就远远躲开。吴三桂“一怒为红颜”,而傅雷也许是认为这个文艺沙龙“乌烟瘴气”,连昆明这座美丽的城市也给污染了,一直从昆明恨到上海,怒气冲天。杨绛在《记傅雷》一文中说,“其实他并不是一味板着脸的人。我闭上眼,最先浮现在眼前的,却是个含笑的傅雷,他两手捧着个烟斗,待要放到嘴里去抽,又拿出来,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傅雷夫妇与钱钟夫妇始终和睦相处,在上海有许多文艺沙龙和长久的夜谈。这至少说明傅雷有幽默、和蔼的一面,而“怒”和严肃只是他在人生关键问题上的处理原则,并不妨碍他与人交往,或与志同道合的人融洽相处。

  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纪念傅雷》一文中,作为心里分析小说家的施蜇存,始终珍重各自的文化心里状态,将他与傅雷的交往史写成他对傅雷的理解史,接纳史。以耿介著称的嵇康曾表明他的交游之道:“夫人之相知,贵知其天性,因而济之”。作者与傅雷初次见面,傅雷不顾面子与滕固吵翻,这给作者无疑是个警告的信息:“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果然,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产生了“二元文化碰撞”(施蜇存小说中常用的结构方法),“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作者主张翻译只要达意,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哈姆雷特》中同一个例子,是翻译成“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还是翻译“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作者认识到这只是文学翻译观念的问题,并不影响他们的交往,1961年摘了“右派帽子”后,“我又常去看他”。傅雷给施蜇存看一些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施蜇存却有不同意见,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墨猪”,这是书画界对作品批评讽刺的惯用语,自然激起他的“怒”来,反过来批评施蜇存不懂国画的水墨笔法,坚持自己的艺术见解和感觉。可以想象,作者对他的“怒”也是“不以为然”,求同存异,不至于因此绝交。“文革”爆发后,作者自己被人“示众”,还关心傅雷,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对傅雷夫妇双双自杀,作者表示理解:“我知道傅雷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

  写到傅雷自杀后,作者笔锋顺势一转,说:“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这“更深一步的了解”主要在于两点:第一点是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心切。傅雷像《红楼梦》中贾政管教贾宝玉一样管教着两个儿子,为将傅聪塑造成世界著名钢琴家,送他到音乐大师肖邦的故乡、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波兰去留学,还通过家书的形式遥控他的精神。作者认为,“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实际上是委婉的批评,这里不过是从家庭教育的方面印证傅雷为人严肃的特点。如此成功者还有晚清的曾国藩,也是通过家书的形式教导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著名的外交家。当然,关于家庭教育观念的问题,鲁迅早在1919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就提出“解放子女”的口号,自己身体力行,不要求儿子从文,然而事实情况是复杂的,这里不便深入讨论。

  作者“更深一步的了解”的第二点,是傅雷性格的刚直,他年轻时候还近于狂妄。年轻人天资聪明,领悟力强,容易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如孔子所说的“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钱钟书曾说:“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才狂没出息。”经过艺术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傅雷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得到的”,也如孔子所说的“吾未见刚者”,因为大部分人的刚性都被严酷的现实生活磨平了,圆融通达,委曲求全,只有傅雷、梁漱溟、王实味、储安平、胡凤这样的少数人,才是将科学真理坚持到底的。而且有意思的是,施蜇存和傅雷都是外国文学专家,在这里没有援引西方人关于坚持真理的话语(那是信手拈来),却引用《论语》、《孟子》这些中国文化元典里的句子,这是一个曲笔,表明作者确切关注的是中国特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问题,两人的文艺实践和人格心理都始终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这是难能可贵的。文章最后以一句话结束,主题点到为止:“只愿他的刚劲(浩然之气),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突然收笔,似乎有难言之隐,或者是意味深长,因为知识分子的话题十分复杂,至今都在被人探讨、言说。

  以上是对施蜇存《纪念傅雷》一文的详细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作者在思想艺术上的一些追求:

  一是以神统摄全篇,不蔓不枝。散文结构自由灵活,不拘格套,但“行文之道,神为主”,所谓形散神聚是传统散文创作的第一要求。本文第一自然段表明纪念的是个特别的文人;第二自然段展开记述了六个片段,突出刻画了傅雷的“怒”。第三自然段对傅雷的个性人格进行议论;第四自然段点明坚持知识分子立场的主题。本文不仅注意技术操作层面的文眼的设置,而且注重人物精神内涵特征的把握,“拟容取心”(刘勰),“传神写照”(顾恺

  之),就是一个“怒”字,从情绪特征上透视出傅雷所具有的建安风骨般的文化人格。从这一文化心理状态出发,本文还将他们的交往史写成作者对傅雷的认识史、理解史,层层递进,达到对傅雷的完整理解和准确定位,即一个个性真实的文化奇才,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全文14段,几乎都是整齐的短句,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节奏性强,几乎没有一句闲笔,可见明清小品文简洁文风对作者的影响。文中写作者在上海看望傅雷时,“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这似乎无关主旨,却是为后面评价其教子观的铺笔。

  二是语言自然朴实,多用白描手法。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的著名论文中说;“少一些光芒,多一些深度,少一些词藻,多一些实质,作品只会有更完满的收获”。本文正好响应了这一理论主张。这方面的“道法自然”等哲学基础就不提,只是像本文这样能够自然朴实、反朴归真的纪念文章,往往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正如大鱼大肉之后喜欢萝卜青菜,才是养生之道一样。这种境界往往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必须时间间隔长,感情积淀的清澈,处于似曾相识的回忆状态,才能客观冷静,“神伸则气静”。如同样是鲁迅的两篇纪念性文章,“女师大风波”发生于1926年3月,《纪念刘和珍君》写于一个月之后,就难免偏于议论、抒情;“左联五烈士”死于1931年2月,《为了忘却的纪念》写于两周年之后,就朴实、舒缓得多。《纪念傅雷》间隔了二十年,留下来的都是些破碎的影像,通过白描勾勒(也只有如此)就能传达出来,那是永不磨灭的一部分。其次是最好有一段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凝聚人物的形象和感情。朱自清的《背影》中,那父亲爬上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至今感人尤深,这是个细节描写,朱自清是将所有感情都归结于一组爬上翻下的动作。巴金《怀念萧珊》也是遭受“文革”劫后余生的悼念文章写得质朴自然,而且令人难忘的是萧珊在病床上始终睁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的细节描写。由此看来,《纪念傅雷》简笔勾勒过多,缺少一段精彩的细节白描。

  三是对知识分子气节与命运的思考。刚直不阿,看重名节,视操守为生命,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特色,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舍生取义,一身护法”。中国各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分子能保持这种可贵的品格,除了所受的教育、所处的地位外,与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傅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不能违背自己的心灵,不能违背自己的逻辑,不能忍受自己的思想被霸占,更不能让自己的灵魂被否定,所以他选择了死。傅雷是一位博爱人类、渴望和平的学者,他的理想接近贝多芬、罗曼·罗兰,就是顽强追求人类的博爱精神,以爱化解仇恨,但是在“红卫兵”这一代青年身上,他的理想破灭了,内心和现实同时折磨着他,他躲避了残酷的现实,却最终没有挽回内心的冲撞。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说“人生一切都是斗争”,可惜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没有顽强的斗争下去,也不可能斗争下去,他只有以死换取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宁静。实际上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往往被人忽略的话,“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孔子遇到这种厄运,也许不至自杀,宁愿循迹海外。关注人文精神,克服技术模式,也是当前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一大人生问题。

篇二:纪念傅雷的性格

  

  傅雷性格分析兼谈傅雷之死

  傅雷小传: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他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傅雷被定为右派,受到了造反派长达四天三夜的抄家。在1966年9月3日的夜晚,58岁的翻译大师傅雷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这种抄家、殴打、凌辱愤而与他的夫

  人朱梅馥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上撕下两条长条,打圈,系在铁窗横框上离开了这个带给他们深重苦难的世界。"文革"结束后,傅雷被平反并且举行了追悼会。为了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傅雷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对法国的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作家作品的翻译为我国外国文学作品在国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然而他的命运却是相当坎坷。在他的这传奇一生中受到了无数次的打击:丧父、丧母、丧子、被错划为右派、长子傅聪奔走英国。但是在这些打击的来到之后,他仍然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在自己的小书屋中翻译那些享誉世界的西方作家的作品。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傅雷一家遭受到了长达四天三夜的大抄家,被抄出了那些所谓的“反革命罪证”,傅雷悲愤异常,实在无法再忍受这种侮辱,所以与夫人双双上吊自杀,以死亡向这个社会表达自己的愤慨,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的事迹之所以能够让世人知晓并且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一部奇书的出版密不可分,那就是享誉中外的《傅雷家书》。这部家书中收录的是傅雷寄给远在海外求学,生活的长子傅聪两百多封信件。其中包含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意,对儿子成才的殷切期盼。在信中,傅雷不厌其烦地指出傅聪的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与坏习惯,大到登台演出,小到写信应该注意的问题他都提出了改正的建议。在这部家书中,还有着大量的傅雷的美学思想,对各种艺术的深刻的见解,并且不可忽视的是,这部书更是傅雷饱满的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父子互通信件的集合的《傅雷家书》中,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作为一个父亲的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深深的爱。看到了一个平凡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够成才,望子成龙的殷切期盼。他和傅聪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父子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两人由父子关系变为了朋友关系。傅雷重视儿子的教育,时时刻刻的关注着儿子的学习生活和事业,他在儿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欢欣鼓舞,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为儿子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感到高兴,同时又不忘对儿子的缺点进行批评教育。在1954年2月10日的信中告诉傅聪应该怎样去学习俄语,叮嘱他学习俄语的时候千万不可以贪快,做人做事千万不可以冒进,而要做到从容不迫。3月19日和3月24日的信中傅雷都提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傅聪的乐理学习的问题,他对此总是放心不下,急儿子之所急。他还在信中多次提到傅聪的感情生活,在8月11日午前所写的信中以自己当年在瑞士时的感情出轨作为对儿子的告诫,希望傅聪不要把太多时间放在恋爱上边而应该多多的关注自己的学习。这些都可以作为傅雷对儿子深切的爱的最好的证明。

  这部家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的傅雷,在这部书的很多地方我们看到了傅雷的严谨,细致,注重细节,做事情有规律,不是一个随随便便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的人。在6月24日的信中,他嘱咐傅聪一定要把琴谱整理一个彻底,要用英文写一份目录,并且要在临行之前必须把带在身上的衣服什物记在一个“小册子”上边,把其他留在北京以及寄往家里的东西写出一个清单。8月7日晚上的信中,傅雷提出了傅聪写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告诉他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诉傅聪说写信的时候写直式比较快,而且一定要用薄的航空纸写

  字,要把字写得小小的,只用通过这些方法才可以减少邮费支出。通过这些话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傅雷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可以看出他对身边的事情的关注极其深刻,可以发现他的严谨认真。他做一切事情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傅雷夫人朱梅馥的语言感受到:“爸爸还在三楼工作,他对工作的有规律,你是深知的。服尔德的作品译了三分之二,每天总得十小时以上,预计九月可出版。近来工作紧张了,晚上不容易睡好,我叫他少做些,他总是每天非把规定的做完不可性格如此,也没办法。”傅雷办事认真、有条有理有时到了令人难以接受的程度。他规定几点钟工作,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吃饭,都是准时的,不能更改的。在他工作时,谁也不能去惊动他。与人交谈也有时间的限制,到了点他便会请人家回去。让人感觉真的是有些不近人情。

  傅雷是一个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的人。他明白傅聪留学在外,必然会想念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所以嘱咐傅聪如果想念家人就多看看相簿。这是一个多么体贴,多么细心的父亲啊!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傅聪进行言传身教。当年他留学法国,身在异国他乡,语言就首当其冲地成为了一个最大的障碍,但是在他到了法国之后的半年之间通过私人教师对他的语法教育和房东太太的发音矫正就可以和当地人非常顺畅地进行交流了。以此来教育傅聪学习俄语切不可操之过急,绝不可以将学习俄语变成“突击式”的学习,教导他这样子学习是无法取得明显的效果的,而是要踏踏实实的学习乐理,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一定的乐理基础,对以后的音乐

  学习才会有所帮助。

  傅雷高傲,脆弱、不愿受辱。他小时候的班主任、著名书法家苏局仙先生认为:“怒安(指傅雷)有些孤高自赏。”傅雷的内兄朱人秀,在傅雷去世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傅雷性格刚直,看不入眼的事,就要讲;看不惯的人,就合不来。后来,他选择闭门译书为职业,恐怕就是这个原因。”朱人秀的话对于我们理解性格与事业的关系不无启发。

  就人与人和谐相处而言,傅雷的性格或许只能够的一个及格分数,这种性格是相当容易得罪人的,估计很多人都是不愿意与他交朋友,都会离他而去的。我想要是放在现代社会,傅雷的这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只能够孤孤单单,一个人承担所有的苦难挫折连一个倾诉的对象,真心的朋友都不会有。放眼现代世界如傅雷这样的人还有几人!

  但从事业的角度看,他的性格却又是一个难得的长处,使他能够极端认真地对待事业,敢于蔑视庸常,独立思考,保持高洁的精神品格。在《艺术哲学》的《译者弁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本世纪20年代末面对西方文化时,年仅21岁的傅雷即有一种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格。1981年傅聪回国探亲,当被问及他的父亲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时,他回答说:“独立思考。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独立思考,一切都不人云亦云,决不盲从。”傅雷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从处世角度来说可能不容于世,但就搞翻译做学问来说,又绝对是一大长处,因为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一丝不苟,决不向任何错误、歪曲和混淆黑白的思想低头,正是著书译书最可贵的品格。这一点,《傅雷家书》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

  谈傅雷,就不得不谈一下他的死亡。死是什么?死是升华,是夏日清晨荷叶上的最后一滴露珠;死是绝唱,是深秋孤寂寒蝉的最后一声哀鸣;死是平淡,是惆怅夏夜无奈间蚊虫的一次叮咬;死是悲壮,是撕心裂肺时惊天动地的一声呐喊,死是无助、是悲凉、是凄苦、是无奈、是解脱、是慰藉、是湮灭、是叹息。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以不同的方式结束了他们自己的生命。屈原见祖国复兴无望,国家落败,自己的报国理想无法实现而自沉汨罗江中。项羽因自己与刘邦在垓下交战失利四面楚歌,自认无颜见江东父老愤而拨剑自绝。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后知道已经没有任何希望,所以为了让自己少受病痛的折磨于1961年7月用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大劫难,在这场大劫难中,文明被大量的破坏,历史古迹毁于一旦。人性也被完全泯灭,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揭发,互相指责,变得冷漠非常,甚至于父子反目,兄弟成仇。人间应有的亲情、友情、爱情荡然无存。这场大浩劫导致了大量的人无法继续在这种黑暗的,缺乏人性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自杀,以自杀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愤慨,以此来警醒世人,希望唤起人们胸中的那颗炽热的带着人性光辉的心。如果要罗列一个名单的话,我们随口就可以说出好多好多的在“文革”中遭受抄家,批判,受到非人待遇,受到侮辱的人的名字:邓拓、吴晗、翦伯

  赞、老舍、储安平、傅雷、李立三、闻捷、杨朔、马连良。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到底有多少人因为不堪忍受这种迫害自杀或者被迫害致死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他们的死不是毫无意义的,他们的死唤醒了人们的良知,唤起了被泯灭的人性。

  1966年红卫兵抄家发现的“反党罪证”——一面嵌有蒋介石像的小镜子,可以看做是傅雷之死最直接的诱因。傅雷以译书为业,没有工资,以稿费为经济来源,但自从被错划为“右派”后,译稿不能出版,对于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人民文学出版社向傅雷提出改名出版的建议,傅雷一向淡于名利,改用笔名出书本也无妨,然而,由于当他知道是因为他头上的那顶“右派”帽子而改名换姓,傅雷就坚决不同意。他时时刻刻都坚持自己是清白的,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那股子倔强的文人气质使他不能容忍这种侮辱!经内部商定,人民文学出版社最终决定将他的译稿压下,等待摘帽后出版,并每月向他预支稿费,以维持他的生活。沉重的“右派”帽子压在了傅雷的头上,怀抱着一腔想要献身国家的热情然而最终却受到了无情的批判,他的“国家信念”在一瞬之间崩溃了,后来得知傅聪从波兰远赴英国伦敦,由此而被定为了“叛国罪”,想要儿子如他一样爱国为国不惜一切的“教子梦”破灭了。译作出版遥遥无期,醉心花鸟书画亦不能够,他觉得自我奋斗毫无意义完全被否定掉了,再加上日渐窘迫的生活让傅雷身心俱疲。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般理想全部都破灭了,不得己而选择了离开。他已经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所以他愤然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离开这个带给自己深重苦难

  生活的世界。

  傅雷愤而自戕,含泪离开了这个世界,傅夫人朱梅馥女士自然也不想苟且于世,于是也与其夫一同奔赴那黄泉之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等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用情是多么的专一,她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的同傅雷撒手西归。我想她是早就已经领悟了“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这个道理。傅夫人的死,就好比是刘兰芝和焦仲卿、梁山伯与祝英台。情之所至,已是了无牵挂。自古写夫妻生死相思之苦的诗句,莫出苏轼《江城子》之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种寸断肠般的痛苦,或许傅夫人早已知晓吧?傅夫人朱梅馥女士,就是以死而明其志、以死而就其节,其死直可惊天地、直可泣鬼神。生即无欢,死亦何憾?高昂的精神,蔑视着世俗的法则,正义浩荡,充盈天地间。

  推荐阅读:

  《傅雷家书》

  傅敏编

  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1月版

  《傅雷书简》

  傅敏编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1月版

  《傅雷画传》

  叶永烈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版

  《世界美术名著二十讲》

  傅雷

  北京三联书店

  2010年1月版

  《傅雷谈艺术》

  傅雷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年5月版

篇三:纪念傅雷的性格篇四:纪念傅雷的性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5~9题。

  纪念傅雷

  施蛰存

  ①1966年9月3日,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

  ②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沈仲章给我照的,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

  ③1939年,我在昆明江小鹣的新居中,遇到滕固和傅雷。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

  ④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知道他息影孤岛,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

  ⑤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

  ⑥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但纪德的法文译本,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

  ⑦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

  ⑧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

  ⑨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中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

  ⑩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

  ?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

  ?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

  ?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选自《施蛰存散文》,有删改)

  5.傅雷别号“怒庵”,文中三次写其“怒”,请分别概括“三怒”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赏析第⑩段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3分)

  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结合选文和你读过的《傅雷家书》,简要说说傅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关于本文的语言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质朴无华

  B.生动形象

  C.言简意丰

  D.饱含深情

  5.(3分)第一怒:在昆明,和滕固吵翻,一怒回上海。

  第二怒:在上海,和作者因对黄宾虹晚年画作意见不同而发怒。

  第三怒:文革期间,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一怒,1分;意近即可)

  6.(3分)“踱”,慢步行走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1分),形象地写出了“我”既关心(担心)傅雷又因其性格刚直不敢靠近的矛盾心理(2分)。(意近即可)

  7.(3分)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蕴含了作者对傅雷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2分),他希望傅雷刚直不屈,坚持真理的品德能在知识分子间传承(1分)。(意近即可)

  8.(4分)傅雷是一个性情刚直(性格刚劲、刚直不屈)、教子严格、治学严谨、舐犊情深、坚持真理、工作专注、德艺双馨、人格高贵、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写出其中四方面,每方面1分;语句完整,意近即可)

  9.(3分)B

篇五:纪念傅雷的性格

  

  文和而不同的君子,淡如水的交情——施蛰存《纪念傅雷》赏析○李松摘

  要:在《纪念傅雷》一文中,作者以点带面,不露痕迹,借人抒怀,直陈事实,融对比于明晰简洁的叙事中,把深厚的情谊托付于内敛冷静的表达中,化传统儒家文化精神为文章筋骨,暗点时弊,体现出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不灭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勇气和宽容睿智。关键词:刚性和而不同君子一、弥足珍贵的刚性《纪念傅雷》是施蛰存在1986年9月3日写的一篇纪念友人的散文,在20年前的这一天,正是文革时期,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自杀了。历经世事沧桑八十多岁的老人施蛰存,经过20年的情感沉淀,让这篇纪念的文章显出一种平淡、冷静、内敛的“气质”。文章以倒叙的时间顺序组织全篇,简笔勾勒出与傅雷相识后的几个片段,特别抓住了傅雷易“怒”的突出个性,塑造了一个刚性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傅雷的成就作者并没有高颂赞歌,只是把事实列在那里让人去判断。写法上颇为巧妙,开头部分说自己就是对着书架上十五卷的《傅雷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悼念傅雷的。这样客观介绍了傅雷翻译作品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又表达了对傅雷悼念之情,尊敬之情,一举两得,写法简洁而巧妙。作者第一次见识到的傅雷的怒,并不知道原因,因为他和一个人吵翻了,以至于连一座城都厌恶,一怒之下回了上海,这怒气之大也实在出乎人意料,这可以算作他们定交时的小插曲。作者说:“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可见傅雷脾气火爆得让周围的人都有如履薄之意。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君子讲究平和而有节度,一个时常发怒的人,性格可谓不好。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最受其苦。他的妻子朱梅馥说:“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终是难免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也因此知道这是一个复杂鲜活的人,这个性格下才能有那种做法。接下来作者简单介绍两人翻译方法的不很相同:一个讲究“达意”,一个讲究“传神”,且彼此对对方的方法都不以为然,又带出了傅雷的翻译理念。今天的人们认为在翻译思想、翻译精神上傅雷是一座不朽的丰碑。1931年回国到1966年去世,傅雷翻译了34部作品,共计500多万文字。他的笔译吸收了活泼生动地古小说语言,合理借鉴了“骈散错杂”的文言,糅合了富有生命气息的方言,创造了“傅雷体华文语言”。法语翻译家柳鸣九认为,在所有翻译家中,傅雷“拥有的读者群数量最大,他的翻译经验也深得译界有识之士的赞赏与信从,今天傅雷所开辟的翻译道路上,已经形成了前者呼后者应的盛况,傅雷翻译的传统后继有人”。然后作者提到了傅雷的艺术修养,同样没有做自我的主观评价,只是叙述了两人对黄宾虹的画作的鉴赏分歧,导致傅雷发怒这件事,暗示傅雷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黄宾虹在当代艺术界有很高的地位,与齐白石、张大千并称,他把握水墨纸的变化,达到了中国画十分微70冰之感。傅雷别号“怒庵”,取文王“一怒而安天下民”2017.12

推荐访问:纪念傅雷的性格 性格 纪念 傅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