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策划方案 > / 正文

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6篇

2022-09-23 08:40:02

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6篇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XX市人大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6篇

篇一: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市人大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和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农业民族宗教侨务工委于 7 月中下旬对全市民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本次调研在全面了解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的同时,重点就《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委发〔〕12 号)在市级相关部门及县、区贯彻落实情况作了深入调查。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村等少数民族村,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扶持情况进行了查看,深入部分农户家中就住房、饮水、广播电视、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进行了了解,在充分听取县、乡、村三级干部和基层群众情况介绍的同时,还专门召开了由市及各县(区)民宗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民族工作情况座谈会。通过这次调研,对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工作开展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 41 个少数民族共 17 万余人散杂居住,占全市总人口的 14.4%;民族乡镇 17 个(其中仁和区 5 个,米易县 5 个,盐边县 7 个),占全市 44 个乡镇的 39%,全市共有少数民族村171个,占全市352个村的48.6%;民族地区面积3940平方公里,

 占全市总面积的 54%。

  近年来,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把民族工作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全市工作的大局统筹安排部署,着力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各级政府抓住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定点扶贫等措施,不断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部分地区开始从贫穷逐渐走向富裕。坚持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入手,整合民宗、农牧、交通、水务、扶贫等部门资金加强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村通工程初步改善了民族地区 3.65 万群众的交通条件;通过水利建设和抗旱救灾工程改善了民族地区 1.12 万群众饮水及1.1 万亩土地灌溉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扩大了民族地区核桃、烤烟、芒果等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和牲畜养殖总量,不断拓宽民区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实施两免一补、新农合等工程,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享受民族待遇县税收分享政策、凉山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后期扶持政策、增加省级民族资金投入额度等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XX 年 8 月,在奋力推进**跨越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地区全

 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边远民族地区发展座谈会和**市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同时印发了《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委发〔〕12 号)。县(区)基层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认为,该文件体现了民族工作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结合,是促进我市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较长时期内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民族地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民族工作的重点及措施,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步夯实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增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委认为:当前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民族关系更加和睦,近年来的民族工作卓有成效并取得了很大成绩。

  二、困难及问题

 在调研中,调研组发现:我市少数民族大多散杂居住在地处边远的高寒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依然很差,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等诸多要素仍然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民族地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在民族工作推进当中,还存在部分政府部门的干部主动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的工作意识不够强,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好的问题,特别是对《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委发〔〕12 号)贯彻落实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部分干部对主动做好民族工作的思想意识不够强,政策落实不够好

  委发〔〕12 号文件出台后,县(区)部分领导和基层干部就文件中相关工作要求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县(区)至今未建立落实此项重要政策的工作机制,相关政府部门之间还未形成工作合力,事实上存在涉及民族工作的诸多综合事务,本应由多部门共同协作推进,而目前仅靠民宗委(局)一个部门来承担处理,这种情况比较突出。为进一步加大全市民族地区发展投入,委发〔〕12 号文件明确规定,享受民族地区政策待遇的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三个县(区)按增值税、一般营业税等 8个税种原省级分享部分留给县(区)收入的 20%,设立本县(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不宜列入新村建设的农户实施住房、厨房、厕所、庭院、圈舍改造补助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金。目前,各县(区)在贯彻落实该项政策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打折现象,该项资金在个别县(区)至今仍没有落实到位,存在利用民族地区其它各项事业专项投入进行综合拼凑,账面冲抵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额度。目前全市统一规范该专项资金的提取及管理使用的办法还没有制定出台。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不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调研中了解到,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投入力度的现实局限,民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依然落后,

 加快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如:道路交通方面,目前仅初步解决了主要行政村所在地的道路通畅,由于建设投入强度不足和规划覆盖限制,再加上洪水、泥石流等灾害影响,多数社(组)道晴通雨阻现象十分普遍,全市民族地区仍有 51 个村的村道完全未硬化,47 个村的村道局部硬化,106 个社仍不通公路;由于水利设施老化和建设不足,民族地区和二半山区以上的还有近9 万群众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问题;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缺乏中长期规划,发展种、养植培育主导产业过程中存在投入少、产量小、品质差等问题,特别是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后期管护粗放,相关方面综合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培育中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缓慢,产出效益不高。总的来看,基础设施落后和产业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突出。

  (三)科技普及不足,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难度大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劳动技能的青壮年普遍外出务工,留守群体由于整体素质偏低,加上观念滞后,对现代农业发展及新型农业技术接受程度低,进一步加强科技普及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在技术人才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基层实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很难在这些地区安心工作,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情况严重,不利于农业新品种、种(养)殖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产业发展。当前还存在少数民族考生很难

 考进公务员队伍的情况,导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匮乏、基层干部队伍老化现象突出,干部和人才面临断层危险。县、乡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十分希望组织上加大民族干部培训交流的力度,村、组干部、产业示范大户业主普遍要求组织必要的外出参观学习,借鉴与拓展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成长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几点建议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就没有全市的发展进步,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民族地区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全市四个翻番目标的实现。对民族地区而言,巩固发展成果、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缩小与全市发展差距,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这也是开展民族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对加强和做好全市民族工作,特别是进一步做好对《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委发〔〕12 号)贯彻落实工作,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住地区,民族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事关全市稳定和发展大局。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各级干部对民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全市各级干部应当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解决和深化认识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落实市委对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把民族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工作位置,纳入工作大局统筹安排部署,强化措施,凝聚力量,壮大工作合力,奋力推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二)强化委发〔〕12 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要在继续切实用好国家和省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委发〔〕12 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机制,建议市政府对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县(区)贯彻落实委发〔〕12 号文件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导和检查,及时解决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各项政策具体落实到民族工作事务中去,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均衡发展等方面的建设步伐。

  (三)重点督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的落实,研究制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此项资金推动民族地区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

  委发〔〕12 号文件对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设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做出了明确规定,市政府应对各县(区)专项资金提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尽快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和

 使用办法,规范提取、限定用途,专项管理,严格审计,确保该项资金按要求足额落实,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相关项目提供投入支持,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发展能力。

篇二: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日期:2013 -12 -18作者简介:吴瑶(1981 - ),女(达斡尔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丁聪(1982 - ),女,黑龙江穆棱人,副主任科员,主要从事民族法制研究;吴景芳(1954 - ),男(达斡尔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处长,主要从事民族文化、民族法制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14 年第 1 期(总第 138 期)民族问题研究创新民族工作思路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关于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的调研报告吴 瑶1,丁聪2 ,吴景芳 3(1.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哈尔滨 150008;2、3. 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哈尔滨 150001)摘 要:城市民族工作是以处理城市中的民族事务、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相应的对策建议。关 键 词: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问题;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4)01-0030-07城市民族工作是以处理城市中的民族事务、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重要内容。黑龙江省民委协调有关部门于 1989 年 12 月 13日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使全省城市民族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阶段。但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城市民族工作在我国民族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边疆省份,全省共有 55 个民族成分,总人口 38 312 224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1 374 727 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3. 59%。黑龙江省建有 13 个市(地),包括 1个副省级城市(哈尔滨市),11 个地级市,1 个地区(大兴安岭地区)。这 13 个市(地)的城镇人口为 21 646 265 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746 032人[1] ,占全省城市总人口的 3. 45%。黑龙江省城市少数民族居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只有朝鲜族、达斡尔族和回族在有些城市居住相对集中。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使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少数民族平等权利得到有效保障黑龙江省在国家、省和市的各级人大、政协中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城市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例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据统计,全省 13 个市(地)中城市少数民族人大、政协代表和委员的人数达到 719 人,占人大政协代表委员比例的 8. 5%,这些少数民族代表委员参与着国家事务的管理。黑龙江省对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非常重视,有些市(地)的少数民族享受传统节日放假的待遇,哈尔滨市有关单位还为少数民族发放节日补贴。此外,黑龙江省各地对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清真食品供应、节庆、丧葬习俗等方面都给予了尊重,保障和满足了这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要。如佳木斯和双鸭山两市为了满足回族等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需求,通过· 0 3 ·DOI:10.16415/j.cnki.23-1021/c.2014.01.012

 财政拨款 800 多万元,分别新建了清真寺,使寺院的面积、条件都比原来改善许多;鹤岗市政府专门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设立市回民殡葬管理所,划拨事业编制 2 人,还制定了《鹤岗市回民公墓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对回民墓地进行合理规划、有序管理,杜绝了私挖乱埋现象。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普遍尊重。(二)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巩固与加强黑龙江省各市(地)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黑龙江省政府从 1983 年起已召开 6 次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976 个。同时,黑龙江省各地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如今,全省已有 101 个单位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和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和省民委于2011 年制发了《黑龙江省关于在全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见》,加大了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得到广泛开展,成为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上述有关活动,使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得到了巩固。(三)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国家和黑龙江省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和扶持城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使城市少数民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省城市民族企业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的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据统计,黑龙江省城市民族企业(含餐饮等)有 4 500 多家(其中,国家民族贸易企业 29 家),这些企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同时也为满足少数民族生活需要和少数民族就业安置作出了贡献。城市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得到加强,民族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目前,黑龙江省有市级少数民族文化馆 4 个;市级民族图书馆 1 个;县(市)级民族文化馆 9 个;有省、市、县级民族博物馆 3 处。此外,有的市还在市博物馆设立少数民族展厅,对外宣传和介绍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各地还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不定期举办各类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这些场馆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少数民族业余文化生活,受到广大少数民族的欢迎。民族教育环境得到改善,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有条件的城市都设立了民族中小学和民族职业高中,省里还在哈尔滨市于 2007 年合并组建了黑龙江省民族职业学院。在省属 16 所高校设民族预科生,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每年达到 800 人。另外,在高考时,“省属高校对户籍为黑龙江省的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达斡尔、蒙古、锡伯、俄罗斯族考生或者使用本民族文字答卷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绩上加 10分;对户籍为黑龙江省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在最低录取分数线降 5 分投档”① 。与此同时,有的市(地)还在中考时制定了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录取政策。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民族教育的发展,为全省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四)少数民族群团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黑龙江省各城市都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社团工作,为各类社团开展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截止到2012 年底,全省有城市少数民族各类社团 28 个,会员达 13 800 多人。哈尔滨市已先后成立各民族联谊会 6 个,市里除为各联谊会解决办公用房外,每年还从少数民族专项经费中划拨一定数额的经费用于各联谊会开展工作和活动。各民族联谊会不仅为常住少数民族同胞解决一些问题,还为外地来哈尔滨经商的少数民族协调工商、城管、税务、房屋租赁和法律援助等事宜,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鹤岗市伊斯兰教协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严把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关。凡在该市申请创办清真食品生产加工和清真餐饮业的业主需先到市伊协审核,伊协出具证明到市民委,市民委确认没有问题后,业主再到市工商局申请办理营业执照,整个前期许可工作十分严谨。十几年来该市没有出现清真服务业“顶帽”和清真· 1 3 ·① 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2012。

 食品不清真的问题,受到全市广大穆斯林群众的拥护。活跃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社团按照协会章程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活动,他们急少数民族之所急,想少数民族之所想,帮少数民族之所需,发挥着政府有关部门难以发挥的作用,起到了党和各级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摆上日程目前,除本省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外,主要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四川阿坝地区的藏族和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族等民族,全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 11. 6 万人左右。根据工作特点,黑龙江省建立了以工商、公安、城管、安全、民族(宗教)、社区等多个部门参加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特别是发挥各民族社团组织作用,组织有关人员经常深入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和经商比较集中的地方,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积极与领头人接触交朋友,引导他们增强守法意识、社会意识,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哈尔滨市还探索加强外来穆斯林群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了解他们的情况和诉求,通过讲解“新卧尔兹”① 加强教育引导,主动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清真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需求和问题。近几年来,通过市伊协共资助在哈尔滨市经商有困难的维吾尔族群众 20 余人,此举在经商的维吾尔族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在服务与管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方面,黑龙江省针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始终坚持“讲服务、讲管理、讲感情”的原则,及时帮助解决和妥善处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种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 60多起。通过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黑龙江省摸索出了必须完善四项机制的工作方法:一是完善各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真正实现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二是预警机制,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及时作出相应的预警;三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民族问题分类管,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促进民族关系协调发展;四是完善民族关系调控机制,采取法律调控、制度调控、政策调控,使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全省通过在各城市开展试点工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氛围正在形成。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二、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纵观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飞速发展的城市各项事业相比,民族工作滞后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层面的问题,也有地方层面的原因,需要各级政府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一)城市民族工作开展的相对滞后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有利地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工作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进。然而,就城市民族工作而言,理论研究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两部大法中都没有对城市民族工作进行阐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 1987 年批转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要求,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提到“城市民族工作”这一概念。1993 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是国家层面上第一个城市民族工作法规。这之后,国家民委在 1999 年和 2010 年先后在湖北和浙江召开了两次全国城市民族工作座谈会。2012 年,国家民委和民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使社区民族工作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真正摆上了日程。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城市民族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一些突破。由于城市民族工作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致使许多地方城市民族工作开展得比较迟缓,缺乏科学系统的民族理论去指导城市民族工作,在工作出现问题时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二)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管理水平还不高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城市民族工作过多强调和关注的是城市少数民族个体的政治待遇和权益保障问题。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的政策不· 2 3 ·① “新卧尔兹”指“讲经传道”。

 多,特别是如何发展城市民族经济,如何发展城市少数民族社会事业,如何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如何对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服务与管理,这类指导性的文件并不多,使城市民族工作缺少政策法规作支撑。虽然近些年有的地方出台了一些旨在指导和规范城市民族工作的文件,但由于缺少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撑,没有上位法作为保障,地方政策法规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许多尴尬的问题。国家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才有了一个专门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法规。由于条例出台时间较长,好多条款已不适应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的需要。随着城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日益增长,城市民族工作量不断增多,城市民族工作管理水平与现实不相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民族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涉及许多部门,由于还没有形成社会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的社会化管理机制,在处理城市突发事件和民族矛盾纠纷时,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显得十分薄弱。各部门都是“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在与少数民族商贩发生矛盾时、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才想起了民族工作部门。由于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各部门对城市民族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完全形成部门间沟通协调、密切配合的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管理的格局。(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不容乐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眼光放在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大量人口离开户籍地,开始由农村转向城镇,由经济欠发达地区转向了经济发达地区[2] 。目前,我国城市里的流动和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 3 000 万以上,约占我国少数民...

篇三: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社区民族工作实践创新研究— — 以东部某省的社区民族工作为例[ 文章编号 ] 1001

 -5558

 ( 2019

 )04-0041-14•乌小花康旭摘要 :

 克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障碍 , 做好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 , 关键在于将

 民族工作融入城市基层工作 , 推动社区民族工作的实践创新 。

 我国东部某省 X 社区和 J 社区

 通过创新工作机制 , 将民族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有机结合 , 形成了既具备社区和地方特色 ,

 又有一定普遍意义的 “ 跨地域协作 ” 与 “ 专业化嵌入 ” 社区民族工作模式 , 以有针对性 、 专业化

 的社会服务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面临的一些难题 , 为进一步深化城市民族工

 作创新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关键词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 社会融入 ; 社区民族工作 ; 民族工作创新中图分类号 :

 C95

 文献标识码 :

 A2019 年 7 月 15 日 ,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 :

 “ 社区是各族群众共同的家泯

 族团结一家亲 。

 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社区,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

 的大家庭 , 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社区环境 。

 ” ⑴在当前我国人口大流动的背景

 下,城市民族工作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 社区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

 出 。

 本文在深入调研我国东部某省社区民族工作的基础上 ,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

 代化背景下 , 探讨如何通过民族工作实践创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这一议题 。一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亟须民族工作创新近年来 , 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很多学者将民族工作的社会[ 基金项目 ] 本文为 2016 年度教育部人丈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视域下的城

 市民族工作研究 ” (编号 :

 16JJD850020) 的阶段性成果 。[ 收稿日期 ] 2019-08-30[ 作者简介 ] 乌小花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 教授 。

 北京 100081康旭 , 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民族干部教育研究中心 。

 北京 100081西北民族研究N.W.Journal

 of

 Ethnology2019 年第 4 期(总第 103 期)20 19.No.4(

 Total

 No.

 103)

 2019 年第 4 期 ( 总第 103 期 )

 城市民族学No 二 hwesiern Journa- of Eihno-ogy化作为解决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适应和融入城市社会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 。

 社会

 学 、 民族学等学科的有关研究 , 从不同视角发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质与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社会融入需求的高度契合性 。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为导向 , 围绕少数民

 族群众城市社会融入的结构性障碍 、 少数民族个体能力的发展 、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

 和社会结构等议题 , 有关研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 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

 入社会化实践进行了多维度探索,总结出不少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范式和实践经验 。有部分学者认为 , 政府的民族工作是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提供基本公共服

 务的重要环节 , 民族工作主体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少数民族群众社会融入的主要因素 。

 在

 民族工作主体构成方面 , 社会主体参与民族工作的主动性 、 灵活性 , 社会工作专业化 、 群众性

 的特点 , 恰好能够弥补城市中包括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在少数民族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适应 。

 抛开关门主义 、 放任自流⑵等主观性制约因素不谈 ,

 散杂居地区的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面临着 “ 突如其来 ” “ 前所未见 ” 的城市民族工

 作局面 , 城市民族工作法制化的相对滞后和城市管理部门对民族工作的不了解 , 在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有效性①⑷ 。

 此外 , 民族工作部门自身的能力不足比较突出 。

 在少

 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 , 民族工作部门化 、 高位化 、 单一化的倾向与基层民族工作

 力量的不足同时暴露出来⑷ 。

 在国家机构改革 、 调整的过程中 , 各地基层民族工作专职岗位

 的精简成为大趋势,这进一步凸显了新形势下单一主体从事城市民族工作的能力短板② 。

 因

 此有学者指出 , 推进民族事务主体多元化 , 构建立体化 、 网络化的民族事务主体机制 , 是克服

 民族事务主体部门化和工作力量不足困境的可行出路⑸ 。有部分学者认为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结构性障碍突出表现在经济 、 社

 会 、 文化 、 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资源排斥和社会心理区隔上 。

 面对城市社会结构快速分化产生

 的多元化利益群体 , 以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对城市公共资源配置形成的压力 , 城市

 民族事务治理如果能够建立 “ 社会本位 ” 的治理格局 , 通过政府对社会力量的整合增加公共

 服务供给 , 培育城市基层社区自治与自我服务的能力 , 将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性 、 单一性权利

 保障更多转向技能培训 、 法律援助 、 语言文化适应等流动人口融入的基本权利保障 , 可以实

 质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⑹ , 一定程度上消解少数民族城市社会融入面临的

 结构性障碍 。在理论层面 , 有学者认为 , 通过社区民族工作构建多民族相互嵌入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

 构 , 是民族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创造性结合的重要目标 。

 社会资源分享过程中实际存在的

 差异造成了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不畅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少数民族群众流向城市的过程很

 可能伴随着社会资源排斥 , 因此更加重视鼓励和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融合是消除族际差距

 的最终手段 。

 少数民族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则需要构建社会认同 , 通过不同民族个体构建①

 有学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为中国民族政策的 “ 路径依赖 ” 。

 不同研究奢对于问题原因的分析可能存在

 较大差别 , 而对于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客观制约和不适应则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②

 2019 年 9 月 , 笔者在对中东部多个地市统战 、 民族宗教部门调研时发现 , 机构改革 、 调整后各地普遍

 存在民族宗教部门地位提升而工作力量弱化的情况 , 中央和省级统战 、 民族宗教部门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

 与地市 、 县 、 乡镇层级民族工作力量的相对弱化并存 。— — 42

 —

 N.W乌小花

 康

 旭•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实践创新研究 — — 以东部某省的社区民族工作为例共同社会身份 , 跨越不同民族群体间的身份区隔以及宗教 、 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 7 )

 。

 少

 数民族群众通过就业 、 学习等社会生活过程 , 形成与城市其他居民共同的社会身份,这是他

 们在城市中实现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居民形成共同社会认同的基础性条件 。

 社

 区民族工作中社会工作的嵌入,可以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在就业创业 , 学习 、 遵守和应用政策

 与法规 , 适应 、 融入当地社会环境方面得到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支持⑷ 。有学者从实践角度认为 , 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能力必须与民族工作的具体需求相

 结合 , 才能发挥其专业性与针对性优势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存在经济 、 社

 会 、 文化 、 心理等不同层面的障碍 , 社区社会工作以参与式服务嵌入民族工作 , 促成社区 、

 社会团体 、 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结构性互动 , 最终能够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

 城市⑼ 。综合目前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研究可以看出 , 学术界对于少数民

 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 、 障碍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 。

 有关研究比较关注城

 乡 、 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的结构性障碍在少数民族群众经济 、 社会和文化融入过程

 中的限制作用 。

 围绕中央提出的 “ 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 ” 这一重大理论

 创新和政策命题 , 研究者将构建共同社会身份作为实现最终社会融入的基础性标志 。

 在

 实践路径方面 , 多数研究都将培育支持民族工作的社会力量作为民族工作主体多元化的

 主要发展方向 , 将社区民族工作作为促进少数民族社会融入的突破口 〔 ⑹ 。

 那么 , 如何理

 解社会力量在社区民族工作中的独特重要性 ? 社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又如何才能转换为

 城市民族工作的动力 ?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的启发和实地调研 , 本文重点关注以少数民族

 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为目标的社区民族工作的实践创新 , 通过考察东部沿海某省两个典型

 多民族社区的治理中形成的社区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的结合方式 , 探究社会力量在嵌入

 社区民族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 , 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实现经济融入基础上

 的社会和文化融入 。本研究对东部某省 X 社区和 J 社区两个多民族社区的民族工作进行了调研 。

 该省地处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 是改革开放之后连续多年外来人口大规模流入的典型地区之一 。

 党的

 十八大以来,该省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创造性结合方面探索出了一系列

 先进经验 。

 X 社区地处该省省会城市 , 当地经济活力强 , 城市发展迅速,社会环境和谐包容 。

 该社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 , 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吸引少数民族群众在这里工作生活 ,

 现有回族 、 壮族 、 满族 、 水族 、 土家族五个民族 , 少数民族居民近百人 。

 J 社区位于该省产业特

 色显著的 Y 市 , 经济以对外贸易服务为主 , 吸引了多国客商前来经商 , 也同时吸引了很多少

 数民族群众前来创业和生活 。

 J 社区的户籍人口

 3500 余人 , 外来人口则达到约 2.5 万人 , 包

 括 28 个少数民族的两千余名居民 , 和来自 58 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名境外人员① 。

 这两个

 地处同一省份的多民族社区 , 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面临很多相似的情况 , 但

 两者在社区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相结合的动力来源 、 结合方式 、 工作重点等方面各具特点 ,

 形成了两种比较典型的社区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结合的模式 。① X 社区 、 J 社区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均由社区的工作人员提供 。— 43

 —

 2019 年第 4 期 ( 总第 103 期 )

 城市民族学Norihwesiem Journa- of Eihno-ogy二 、 “ 跨地域协作 ” 与 “ 专业化嵌入 ” :

 民族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实践创新( 一 )

 以少数民族群众融入需求为导向 :

 X 社区 “ 跨地域协作 ” 的社区民族工作实践创新

 开展社区民族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高效的民族工作力量 。

 X 社区地处城市居民

 区,社区内少数民族居民相对少而分散 , 大多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行业工作,并且具有很强

 的流动性特点 。2014 年以来 , 社区依托内部民族工作资源建设的 TX 少数民族服务中心 ( 下文简称 “ TX

 中心 ” )

 , 帮助社区内的少数民族群众较好实现了社会融入 。

 随着城市的发展 , 原来租住在

 社区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因生活成本等原因选择流向城市周边地区 。

 面对这一变化 , 该

 社区专业化的民族工作力量不但没有逐渐削弱 , 反而依托当地少数民族企业家的爱心投

 入 , 整合当地其他爱心企业 、 社会组织 、 政协委员等各方面力量 , 将工作范围从社区内部向

 城市周边乃至省内其他城乡扩展 , 开展面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 、 民族村农产品

 进社区等民族工作 , 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创业 、 生活改善持续提供服务,形成发

 源于社区内部 、 整合社会资源 、 跨地域协同服务的社区民族工作新模式 , 展现出民族工作与

 社区社会工作成功结合后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的潜力 。

 本文将这种社区民族工作概括为 “ 跨

 地域协作 ” 模式 。1. X 社区民族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的模式分析( 1 )

 专业化社区社会工作经验助推民族工作平台的建设X 社区民族工作的开展以储备社会工作的基础性力量为条件 。

 在开展社区民族工作之

 前 , 当地有着多年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社会工作经验 。

 面对基层社区社会工作的各项议

 题 , 政府 、 社区社会工作者 、 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在不同领域的实践已经卓有成效 。

 随着少

 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该社区居住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多 ,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的需

 求给社区提出了开展民族工作的新课题 。

 社区借鉴社区治理体系的成熟经验 , 将现有的社

 区社会工作平台 、 人员和其他资源嵌入社区民族工作 。TX 中心是由该省少数民族企业家协会 、 X 社区居民委员会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各族群

 众共同建立,专门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 。

 2014 年以来, TX 中心承担起宣传党

 的民族理论政策 , 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就业 、 就学 、 法律 、 心理援助.与民族村合作共建

 等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新渠道 。

 社区与 TX 中心以流入流出地

 跨地域协作为主要抓手 , 以城市少数民族现实需求为导向 , 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工作 , 形

 成了以社区社会工作与民族工作深度结合为特点的本社区民族工作机制 。( 2 )

 社区社会工作成熟模式与民族工作相结合在 TX 中心建立之前 , 社区在党建和自治方面就已经探索出较为成熟的工作模式 。

 针对

 少数民族群众融入社区的需求,这一模式被快速应用到民族工作过程中 。

 社区广泛吸纳少

 数民族群众参与社区自治决策 , 并积极组建少数民族临时党支部 。

 2016 年 11 月 , 社区少数

 民族临时党支部成立 , 党员共八名 , 包括来自街道辖区内的少数民族企业家 、 非公企业...

篇四: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日期:2021-03-25基金项目:

 2020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20YJC840021);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时代社区建设与治理思想研究”(19CXSXJ28);2020 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 2020 年度青岛统一战线智库课题“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体制机制构建与创新研究” (QDSKL20166)。作者简介:陆继锋(1980— ),男,山东嘉祥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化与城市社区治理、应急与安全管理;孙玉梅(1983-),女,山东嘉祥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018 级公共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化与城市社区治理;陈思思(1987— ),女,江苏无锡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学理论与实践。新时代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个案陆继锋1孙玉梅1陈思思2(1.山东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90 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摘 要:城市化推动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多民族社区数量双增长,凸显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重要性。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在各地实践中,青岛社区民族工作有一定代表性,有其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就新时代社区民族工作而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明确工作思路,注重研究探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工作水平。关键词:城市化;民族关系;社区民族工作;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73(2021)02—0001—06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Ethnic Work in Urban Communities in the New Era: A Case Study of QingdaoLU Jifeng 1 ,SUN Yumei 1 ,CHEN Sisi 2(1.College of Humanity and Law,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5902.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Xingyi Guizhou 562400)Abstract:Urbanization has promoted population mobility, the growth of both ethnic minority populations and multi-ethnic com-munities in urban communities, and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ethnic work in urban communities. Currently, ethnic work in urbancommunities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practice, the ethnic work in Qingdao community has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promotion value. In terms of community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working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Focus on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promot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Innovat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improve our work.Key words:urbanization; ethnic relations; community ethnic work; community governance2021 年 4 月第 2 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Apr. 2021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o.21 ·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事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和祖国统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强大吸引力和少数民族群众强烈进城意愿双向推动了各族人口从边疆到内地、沿海,从乡村到城市流动。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改变了既有少数民族居住和分布格局,又推动了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和多民族社区数量“双增长”。多民族共处业已成为当下和未来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和布局新常态,形成了当代城市社区工作复杂性特征,凸显了社区民族工作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

 “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2020 年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要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如何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精神,聚焦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问题和挑战,创新思路和方法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一、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成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围绕城市社区民族工作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既有前所未有之机遇,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一)多重转变与双向适应问题交织,影响各族互嵌交融。一是少数民族群众面临多重转变问题。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和定居社区会伴随“三大转变”[1] 。首先是角色转变,亦即由农(牧)民到产业工人、工商业者等角色转变,并伴随户籍、职业变化;其次,居住环境转变,少数民族从熟悉环境到陌生环境居住所引发的自我感觉改变;再者,生活方式要从传统和熟悉的少数民族特有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调适。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三种转变相互交织,会深刻影响进城少数民族群众心理变化,考验社区民族工作。二是多民族间的双向或多向适应问题。在快速的人口流动和社区人口构成变化中,社区原居民必然要面对新面孔和新成员进入的问题,考验其理解、尊重和包容、接纳能力。若民族政策和基本常识缺失,就会在日常交往交流中出现不当言行,易伤害民族感情,严重者会滋生矛盾纠纷。如何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加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让入城少数民族群众尽快适应社区、融入社区,打造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互嵌式社区环境和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民族工作格局,是社区民族工作需要研究的课题。(二)涉民问题增多且成因复杂,考验社区民族工作能力。一是各族群众流动和交往日益频繁,伴生敏感问题。近年来,城市人口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少数民族群众数量不断增多、族裔更加多元,使得城市基层民族关系呈现出“各族群众接触和交往交流趋势增强”与“涉民问题开始增多”新特征。尽管各族群众间多数矛盾纠纷属于一般经济或民事纠纷,却因涉及民族因素而赋予了其复杂性和敏感性特点 [2] ,一旦遭遇非理性表达或公务人员简单处理或粗暴对待时,极易激化为恶性事件;同时,国内外反华势力时刻谋划在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挑动族群矛盾,破坏民族关系,严重者有失控风险或连锁反应,为社会风险发酵和放大提供了可能,需要时刻高度警惕。二是城市社区面临矛盾和风险考验,超出社区调节能力。社区居民民族关系的处理会时刻影响社区治理实践 [3] ;居民族裔同质性和异质性均会赋予社区工作复杂性 [4] 。在社会转型力度不断加大的当下,传统矛盾风险依然存在,非传统矛盾风险又不断增多。城市化使传统民族问题出现了“时空转移”,亦即少数民族聚居地社区问题正在转移到非民族地区社区,一些隐性问题逐渐显性化 [5] 。进入城市和沉积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在面临融入城市的同时,也面临针对少数民族特点和需求的正当权益保障考验,若执行偏差或不到位,诱发新问题。借助社区民族工作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和情感支持,减少矛盾风险,也是社区民族工作的艰巨任务。(三)社区民族体制机制有待优化,法规制度体系待完善。一是体制机制待完善。当前,社区民族工作主体单一,基本上还是党委政府“唱主角”,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驾马车”缺少协同发力,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亦未实质性深度参2021 年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第 2 期2 · ·

 与,且相关主体职责范围、行为方式和工作水平等仍有不足。各相关职能部门间、层级间分工不明确,缺少有效监督考核,工作水平有待改进。如何建立协调联动的基层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打造合力是当前社区民族工作重要考验;二是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制度变迁决定社会演进方式 [6] 。民族工作制度体系是社区民族工作的抓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完善法规政策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尤为迫切和必要。对于社区民族工作而言,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在形塑工作模式、规定主体权责边界方面不可或缺。目前,《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为社区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但仍面临操作性差和体系化缺失挑战,滞后于不断变化的基层复杂形势和全面依法治理需要。(四)社区民族工作队伍专业化欠缺,积极参与程度不够。一是专业化缺失。数量充足和专业化队伍是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受人员和经费等因素制约,政府部门尤其街道缺少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社区民族工作;政府民族部门尤其街道民族工作专业人员和社区干部对民族政策解读和理解不够深入,有的缺乏基本民族知识,在工作中存在简单化、 “一刀切”现象,与社区少数民族群众数量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不匹配,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参与度不够。参与是社区治理精髓,也是社区民族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与一切社区建设治理相似,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中也存在居民参与意愿和热情不高、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等困境和难题,与当前复杂的基层治理形势和民族工作形势不相适应。如何激发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民族工作热情是当前城市社区民族工作又一挑战。二、青岛市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借鉴青岛城市民族工作基础好,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第一个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全国规模的专题会议就是在青岛召开的。近年来,青岛城市少数民族人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不断增多(图 1 示)。在社区建设和治理方面,青岛是“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青岛重视社区民族工作,进行了实践和探索。(一)完善社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注重顶层设计。一是加强领导,强化统筹。青岛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是城市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党委统战部门和政府民族宗教、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定期共商协调驻青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产生活中的突出、特殊和重大现实问题,强化统筹领导。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等工作统一纳入全市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配合、社会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二是齐抓共管,注重协调。市级层面统筹、民族宗教、民政、司法等相关单位齐抓社区民族事务治理,协调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注重重心下沉,确保“服务管理在社区、信息收集在社区、矛盾调解在社区”,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区级层面也建立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统战、民族宗教、公安、旅游、外事等部门和镇(街)组成的民族事务管理联席会制度,推进民族事务协同治理;三是“两头”对接,常态协作。近年来,青岛先后与青海循化、化隆等民族自治县建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定期联系制度,加强“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收集和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此外,青岛市有关部门还主动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入较多省份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对接,建立了“常态协作、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互利共赢”协作机制,打造双向合力。图 1:青岛市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示意图陆继锋 孙玉梅 陈思思 新时代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青岛市为个案 2021 年 第 2 期3 · ·

 图 2:青岛市社区民族工作信息系统构成示意图2021 年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第 2 期(二)抓住干部群众中“关键少数”,加强宣传教育。一是重视干部教育,培养骨干。青岛市将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和文件精神融入干部教育课堂,开发相应课程并列为干部必学科目,分专题开展民族政策和理论教育。依托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干部网络学院等,每年举办民族工作者培训班、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培训班等班次,组织社区民族工作骨干到中央民族干部学院等参加培训。重点学习中央精神和城市民族工作理论方法,提高受训人员民族工作能力;二是重视宣传教育,挖掘典型。遵循“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思路,注重挖掘先进典型榜样并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现身说法投身宣传教育。如,市直机关维吾尔族姑娘札蒂·赫里利,发挥自己语言优势和族裔身份,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校外辅导员,主动参与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调处涉民问题和纠纷,被评选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三)搭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一是提高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依托公安、社保、卫生计生等专门信息平台打造社区民族工作信息网,实现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信息集成。同时,借助网络宣传普及民族政策法规和基本知识,实现各部门相关信息共享共用。其次,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公众号,建立了“少数民族代表人士” “社区民族工作者之家”等微信群,宣传政策法规,分享工作经验,传递工作动态,讲好身边故事。为实现信息化助力,青岛市搭建了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化网络平台(如图 2 所示);研发了包括民族政策、民族实践、法治园地、就业培训等 8 个板块的“青岛民族 e 家亲”APP,提高社区民族工作信息化水平;二是构建流动人口服务体系。青岛市构建了“1+15+29+N”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体系,...

篇五: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市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安排,何建军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和民宗侨外工委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于 5 月中旬先后赴 XX 县 XX 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心特软食品有限公司,XX 区 XX 民族大学,XX 县 XX 回民村、XX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采取实地察看、走访干部群众、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全市民族进步创建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基本方针和《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积极开展了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

 行动、重在基层”理念,在我市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创建工作基础扎实。一是先后印发《XX 市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实施意见》、《XX 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规划(2020—2024)》、《关于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促进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在咸交融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并及时将民族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政治巡察范畴、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中心组学习内容以及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教学内容,为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依托宗教“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夯实了街办书记、社区书记民族工作第一责任,进一步统一思想,细化任务,明确责任,为创建工作明确了方向,夯实了工作责任。

 (二)创建工作载体丰富。一是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充分利用建党、国庆、中秋、春节等重要节日,结合“七进”(进机关、企业、社区、镇、学校、连队、宗教场所)活动,针对不同对象和受众特点进行“滴灌式”宣传教育。二是以“民

 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月”为契机,举办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会,深入开展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宣讲政策法规与热心市民互动,以及“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感恩党”等主题座谈慰问、联谊交友活动,引导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宇”等以群众性交流活动为主的创建活动,增强创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以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为舆论导向,利用今日头条、抖音等新媒体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集中宣讲民族理论政策、宣传民族团结示范典型,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推动民族共同体意识入心入脑。

 (三)示范创建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XX 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发展规划(2020—2024)》,以抓好示范单位建设为抓手,认真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选活动,截止目前,我市XX 县 XX 革命纪念馆、XX 民族大学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XX 县人民政府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XX 区文汇路街道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XX 县 XX 镇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XX 镇齐心九年制寄宿学校回族女教师丁海燕、XX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虎杰、XX 区道北中学退休教师呼秀珍被评为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极大地鼓舞和推动了创建工作热潮,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不断发展。以促进少数民族聚居村和少数民族特需企业发展作为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相关惠民政策,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发展。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先后投入 600 余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四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积极为企业争取纾困基金和技术改造专项奖励资金,协助落实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 2 个全国教育基地、2 个全国荣誉、1 个省级荣誉,但与新形势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仍有不小的差距。

 (一)政治引领不够到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一些干部对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政治引领高度不够、主题不突出、目标不明确。存在以文件、会议落实创建工作的现象,并把创建工作简单视为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工作,没有放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发力、协调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职能职责不够明确、落实不够到位,尚未形成全市一盘棋、各部门共促进的工作合力。

 (二)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少数民族获得感还需提升。部分县(市区)虽然将创建工作纳入到政治巡察、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但所占权重小,未能充分调动创建示范单位的积极性,没有形成你追我赶的争创氛围。全市虽然选树了一些国家级、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模范个人,但是已建成的示范点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代表性不强、亮点不突出、可复制的做法、举措较少,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创建工作队伍薄弱,经费保障不够有力。未设立创建工作专门机构,各地仅由统战、民族工作部门落实创建工作,力量薄弱,人才队伍缺乏,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创建经费保障有所欠缺,县(市区)目前列入财政预算的保障水平不能满足加强宣传、示范点打造、项目配套等创建工作资金需求。

 (四)宣传教育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够广。虽然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但是宣传教育形式不够丰富,主题宣传阵地较少,阶段性宣传较多,经常性宣传较少。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实体化、大众化宣传载体缺乏,“互联网+民族团结”方式应用较少。“七进”活动覆盖面不够广、内容不够

 丰富、形式缺乏创新。各行各业没有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宣传教育很好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宣传教育效果还没有入心入脑。

 三、工作建议 为了推动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好地发展,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政治引领。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对于维护稳定的重要性认识,加强创建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城市农村全面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履行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理念,打牢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坚强思想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机制拓宽载体。要把创建活动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细化创建任务、明确责任,夯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创建的主体责任,形成协调有力、调度及时的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的创建机制,形成主要

 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要在扎实推进“七进”活动基础上,积极鼓励各地开展“互联网+创建”活动,使创建工作在“七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工业园区、景区等行业领域,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现全覆盖。

 (三)进一步重视少数民族生产生活需求。按照“示范引领、点面结合,分类指导、同步推进”工作要求,不断丰富拓展创建活动内涵,加快打造一批有分量的示范单位。积极开展示范单位和示范点创建工作,树立一批可复制的示范典型,充分发挥 XX 历史文化博物馆、XX 革命纪念馆 2 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重视四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有力提升我市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四)进一步提高创建保障水平。要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的保障力度,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要显著提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标准,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创建工作有机构协调、有人员管理、有充足经费、有抓手推动,切实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落实落细,不断为我市经济社会一路向阳、高质量发展贡献民族团结进步力量 。

篇六: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区城市少数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近年来,XX 区通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社区民族工作等在城市民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城市民族工作法制建设滞后、城市少数民族服务和管理工作缺失、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和权益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应从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和法制建设、建立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服务管理和扎实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等方面入手,不断推进城市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

 一、XX 区城市少数民族工作基本情况 XX 市 XX 区是该市唯一城区,辖 X 个街道办事处 X 个社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其中少数民

 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0%以上。目前,城区总人口 X 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 X 万多人,约占城区总人口 X%。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的不断增加,城市民族工作已成为 XX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该区在城市民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XX 区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宣传活动进校园、主流媒体开专栏及学习培训等多种方式、多种载体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民族政策法规意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二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就民族工作重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具体措施,通过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等形式开展创建活动。举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文化宣传活动,召开民族团结进步座谈会,利用电子信息、电子屏幕、报刊、墙报、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三是开展社区民族工作。强化社区居委会服务工作机制。各社区依据民族政策结合实际,帮助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解决低保、住房等问题,确保居民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同时,XX

 区政府通过转变观念、创新机制和构建平台把社区少数民族群众纳入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使他们尽快融入社区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发展实践中,XX 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城市民族工作的法制建设滞后 XX 区城市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民族工作成为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XX 区目前还没有城市民族工作方面的相关法规、政策文件,城市民族法治建设比较滞后。针对城市民族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没有针对城市少数民族特殊需求的政策文件,与民族事务法制化管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影响 XX 区城市民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城市社区少数民族服务和管理工作缺失 1 .城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缺失。受到现代城市文化的影响以及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某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生存环境,正逐渐衰退。如特色饮食文化对外推广不够,未能发展成为拳头产品。民间老艺人渐渐退

 出历史舞台,年轻人传承意识淡漠,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城市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如抛绣球、跳竹杠、板鞋竞走等开展较少,有时甚至几年都不开展一次。景区景点内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表演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体育的宣传不够,没能让人们真正了解少数民族体育运动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

 2 .城市少数民族老龄人口服务水平不高。XX 区财政资金预算的投入较少,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老年活动场所不足,供给老龄人的公共娱乐设施略少,现有活动场地缺乏资金维修;老年人口居住分散,组织活动困难;老年人因子女赡养、财产分割、房屋产权等问题进行维权存在较大难度;相关部门干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够。

 3 .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效果不明显。单位、企业示范典型培育和选树力度不够,对榜样的宣传力度不够。创建工作进展不平衡,创建办只挂其名,开展工作较少。一些单位不能充分调动各民族基层群众参与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集中力量办一些让各民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不能使创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 .民族团结宣传氛围不浓厚,形式单一。XX 区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宣传教育氛围跟不上,在该区没有形成民族团结的舆论高潮、宣传声势。由于城市少数民族居住人员职业构成复杂,涉及行业广泛,工作开展难度较大。如何扩大民族团结教育的覆盖面,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三)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和权益保障不健全 1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流动性大、分散性强的特点,且主动接受管理的意识不强,情况难以掌握,管理和服务难度加大。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登记、动态监测工作中,特别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入地与输出地协作管理方面存在短板。目前,XX区只有卫健部门的流动人口与广西境内各地有信息交流平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入地与输出地协作管理机制还没有建立,各地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入地与输出地协作管理机制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虽然 XX 区民族关系监测评价处置机制已经建立和实施,但由于“三支队伍”人员对民族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反馈不及时等情况时有出现,职能作用发挥滞后。

 2 .少数民族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XX 区市场监管局在辖区范围内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从业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这

 些流动摊点大都没有办理营业执照。由于摊贩的季节性、流动性较强,使监管工作存在与其他市场主体监管不同的情况,一方面要文明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在执法中又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出台关于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根据 XX 区具体情况,明确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领导。把城市民族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评内容;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综合协调机构,政府牵头,民宗、公安、市场监管、城乡综合执法、教育、卫健、环保、信访等相关部门参加,并明确各自职责。二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和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在同等条件下,就安居、劳动就业、子女入学、计划生育、营业登记等方面提供方便和指引,在处置涉及民族方面矛盾纠纷时采取多部门联合处理机制。三是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法制教育。四是积极推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社会化管理,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纳入社区工作范围。

 (二)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和法制建设

 一是加大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的力度。通过各级党校、高校和中小学校,加强对党政领导、基层干部和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并把民族政策法规纳入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和城乡综合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增进他们对党的民族政策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自己的言行。二是完善法律援助工作制度。为城市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引导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三是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宣传,扩大宣传效应,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城市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机制和信息网络 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流动人口输出地和输入地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职责和义务的规定条例,统一要求输出地提供流动人员各项相关信息,便于输入地对流动人员管理及提供相关服务。以社区居委员会为服务和管理基础阵地,规范登记内容,对流动人口管理应以社区居委会为基础单位,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社区居委员会开展工作,并获得信息共享,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上给予帮助和支持。上级部门应加强对社区干部队伍及信息员队伍、专家顾问队伍、民族关系协调员队伍“三支队伍”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四)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服务和管理 一是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摊点的管理。充分尊重各民族在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性,帮助少数民族流动摊贩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经商人员办理合法经营所需相关手续,同时向有关企业推荐少数民族务工人员,使他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为政府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之间架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在少数民族经营业主中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好、民族威信高、热心于民族工作的人员作为他们的“联系人”,并以此为媒介,加强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适时向他们传播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培养他们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要依法从严管理,对那些随意违反市场监管规定的予以坚决取缔,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

 二是关注老龄人口,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倡导和鼓励民营和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事业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在国家层面,建议通过设立养老公益岗位等多种途径提高社区养老、护老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收社会上有相应技能和业务素质的人员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来,逐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在社区层面,建议打造专业化基

 层养老服务队伍,开办养老服务行业培训班,加强相关干部与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五)扎实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扶贫开发工作 要针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不同的致贫原因,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逐个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帮扶开发方案和措施。在实施帮扶上,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落实项目、介绍就业、捐款献物等途径,来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通过减免等政策性照顾,降低他们教育、医疗以及有关税费等开支,帮助贫困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实实在在地增加少数民族贫困户的实际收入。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创业致富能力,帮助他们增强自力更生的信心,提高脱贫致富所必需的知识水平和实用技术水平,同时资助相应资金,使他们积极投身开发致富工程,成为少数民族贫困户创业致富的领路人。

推荐访问: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方案 调研 民族 方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