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 正文

兰花主题美文8篇

2022-09-14 15:45:04

兰花主题美文8篇兰花主题美文 课标分析《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花主题美文8篇,供大家参考。

兰花主题美文8篇

篇一:兰花主题美文

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2 的“阅 读鉴赏”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一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先生运用娴熟细腻的描写,悉心遣词布字,把自己的淡淡 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阅之动容,为之陶醉,心随文动。它是一篇典范的,又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精品。对于这样的文 本,披文入情,因情动心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因而《荷塘月色》这篇文学作品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 审美教育的责任,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 审美境界,就成为教学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在整个高中阶段,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而这一文本也站在了初高中衔接的承上启下的位置上。

 同时,教师通过这个文本的教学,能够加深对朱自清作品的内涵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并在教学中进行课改尝试,也能在与学生互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此文本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之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多篇写景抒情散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等,对写景状 物、借景抒情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高一学生在认识问题上还不够深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质疑探究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审美情感也停留在较浅层 次,基于这样的基础,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突破口,而兼顾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完善,进而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提升的教学定位,是附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的,也是科学的。

  设计思想

 根据文本,《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质疑自觉和质疑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 力。因而,本课教学设计拟通过引导启发,引起学生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整合。下一步,通过师生互动,对文本阅读进行 深化、拓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掌握,探究方法的习得,探究过程中情感体验的丰富。

 教学的内容可设计安排一课时,内容为导入,介绍,词语积累,启发质疑和阅读的深化,拓展,探究解决问题,总结评价。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有些问题可能会偏离中心,可先看看有无价值,若无多大意义,可以删去,有些重要问题学生 也可能没有发现,可对之进行启发、引导,引出问题,总之,要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整合,以保证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这样的设计突变因素可能较多,有些问 题也可能是教师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跟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启发,甚至可以超越课堂,课后带学生去请教专家,查阅资料,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师 生就都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提高发展。

 同时,本课设计也注重教师在新课程中与学生的情感互动,从而完成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B.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D.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6.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课内文段阅读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 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 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 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效果分析 本设计努力实践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富有创新精神。

 在第一课时设计中,通过任务(提出的问题)的布置、指导来引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并能注意到问题在教学目标框架下的整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整合过程中,也注意到细节问题,如对“意义不大”的问题只略加评价,突出重点。

 第二课时的设计,比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问题的创设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主要体现在:

 1.对问题的探究比较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问题①的探究。

 2.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优良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如问题③⑦⑧的探究。

 3.教学民主精神也得到较好贯彻,如问题⑨的探究。

 4. 利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贯彻“多元评价”,检阅自己的学习情况。

 5. 在学生表达能力提高方面,通过作业来完成。

 本设计还有一个亮点: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与学生一起表达自己的感情体验,这样,如本人在教学反思中所说的:“教师也在新课程中获得新鲜的知识,能力的提高,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获得职业的满足感、崇高感和幸福感。”

 本设计在可操作性方面,还可以有更具体的交待,如关于每个问题的探究,如何落实,如何安排等,有的可用小组讨论,有的则 须先讲解再探究。此外,本设计只是对实际教学的预设,在实践过程中,学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以及课堂生成的问题都要求教师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堂整合与 宏观调控能力。

  一、 导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 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莲“谐音”怜“,爱怜喜爱的”莲“。

 ”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莲,这个美丽的生物也代表了爱情,是恋爱男女常用来传递爱 情的媒介 莲别名”芙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 是与芙蓉有关, 与爱情有关。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涉江采芙蓉》。

 二、 文学常识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 19 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 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 朗读(重点)

 1. 请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首诗。(老师点评)

 2. 老师介绍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五言诗在短剧上一般构成二三格式或者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但朗读时可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五言诗在音乐上奇偶相配,富于音乐美。

 3. 播放配音朗诵。(老师下载音乐播放)

 4. 同学齐读《涉江采芙蓉》。

 四、 翻译诗句。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 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五、 师生互动,描摹画面。

 同学们,这首诗看是明了简单,可是这首诗歌中却蕴藏着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同学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摹这首诗的画面,可以选其中 的一句或几句或全诗。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加入细节描写,比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 我给大家一个例子,供参考一下。

 这个季节里,沿江的芙蓉开的霎时灿烂,红白相间的花朵竞相争艳着,时而飘下来的绒球,好似飞雪,一朵朵轻轻的坠落。

 的韵味。

 六、分析及赏析 1 主题:表达别离情绪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

 2 、乐景写哀情 ”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

篇二:兰花主题美文

兰 亭 集 序 序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 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 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我们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

 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引入

  大家知道吗?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 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2、《兰亭集序》的相关背景

  A、兰亭: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从浙江绍兴城向西南,约 20 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B、《兰亭集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 41 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他们这些人围坐在小溪边,然后把一个酒杯放在水流中,如果这个酒杯随着水流流在谁的面前不动了,谁就饮酒作诗。后来他们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在醉酒的状态下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从书法而言,它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王羲之曾一度做官,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C、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三、放录音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一些字的读音

 癸(ɡ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ɡ)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ɡ)怀

  齐彭殇(shānɡ)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xì)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ɡ)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讲解着重的知识要点: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 353 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

 “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2)“修禊事也”: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4)“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7)“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

 “一死生与齐彭觞”:

 语出《庄子•齐物论》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庄子认为寿命长短相对,故而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区别。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疏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昨天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精读这篇美文。

  二、.具体讲解。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第一段 :老师先朗读第一段,让同学们思考何为乐。

 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信可乐也”,何为乐呢?每个人都又自己的见解,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看法。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可见在王实甫的眼中,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人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他的快乐。那么本文作者的乐趣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第一段中又哪些时间是描写时间和天气的。一起回答(学生回答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宜人爽目的天气的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大家再找一下文中描写地点和环境的句子又哪些呢?(同学回答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这个环境清秀的地方集会,可谓是具备了”地利”的条件,这是作

  者乐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已经有了天时,地利,还缺一个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了。大家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场景的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长须幽情)。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名士,故人坐在一起,饮酒作诗,畅叙幽情,可谓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真是可以成为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而有之,作者想要不乐都很难啊。

  (二)第二段 :点同学起来朗读第二段,其他的同学在下面思考,作者是如何由乐转为痛的,作者为何而痛,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来。(朗读课文)

  ( 点同学起来回答文中表达作者悲痛原因的句子,在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行归纳总结)痛的原因

  A 人生短暂:“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B 世事无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C 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 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三)第三段 :请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从文中的相关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难体会出,在这里作者的悲是指向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并不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悲哀,正如文中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具有千古同悲的特点的,。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和曹操的“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感慨就是对千古同悲的回音。

  总结:这篇文章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作者在清丽的环境和其乐融融的场景中,着重写一乐字,然后由乐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

  字,在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个悲字做结。虽然情感色彩迥然不同,但是前后过渡却协调自然,可见作者行文的高妙。

 三、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板书设计 :

 天时

 乐

  地利

 信可乐也

 乐

  人和

 尽

 人生短暂之痛

  悲

 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死生亦大矣

 生死难测之痛

  来

  古人

  千古同悲

 悲

  今人

  后人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突出难点,归纳词类用法 教学过程:归纳字词常识

  一、学生齐读本文

  二、作者的悲叹与前面的叙事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第一节写行修禊事,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三、作者的这种悲哀之情是否消极悲观? 学生回答可以有多种答案,参考意见:

 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

篇三:兰花主题美文

、 雪地烤红薯

 ①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 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

 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 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 十几个红薯, 让他手忙脚乱。

 第一次做这种营生, 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A)

 天空平飘着雪花, 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正是放学的时候, 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 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 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 嘴张着, 却并不吆喝。

 ③有人停下来, 看他的红薯。

 他立刻打起精神, 从旁边操起小秤。

 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 拉起提绳。

 “啪” 的一声, 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 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 这让他很伤心。

 现在, 除了他, 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 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 闹着要去吃洋快餐。

 儿子点了一份薯条, 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 蜷缩扭曲着, 他不知为何物。

 尝一个, 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

 他说:

 “这能比得上烤红薯? ” 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可乐他也尝了尝, 不好喝, 麻舌头。

 他想, 烤红薯多好啊, 剥了 皮, 又香又甜, 含在嘴里, 不用嚼, 直接化成蜜淌下去, 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 那滋味, 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 扭过头, 眼睛盯住校门。

 这时, 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 走了出来。

 男人眼睛一亮, 清清嗓子, 喊了起来:

 “卖烤红薯啰!

 ” 嗓音很小, 又哑又沙, 像被砂纸打磨过。

 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 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 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于是, 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

 “烤红薯白送啰! ” 这时, 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 并转身朝男人走来。

 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 可是没能将他拉住。

 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 问道:

 “烤红薯白送? ”

 ⑦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 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

 “你们宿舍几个人? ”长脖子少年说:

 “四个。

 ” 男人接着问:

 “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 ”长脖子少年说:

 “不错。

 ” 男人说:

 “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

 ” 于是又挑了四个。

 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 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天渐渐黑下来。

 (B)

 男人看了 看天空, 雪越下越大, 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

 他推起三轮车, 慢慢往回走。

 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 就着昏黄的路灯, 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

 他仔细地剥掉皮, 慢慢地吃起来。

 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 又掏出第二个。

 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

 吃到最后, 他不再剥皮, 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 直接塞进嘴巴。

 男人想, 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 因为现在, 那里钻心地痛……

  ⑨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 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

 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 即使是白送, 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

 终于, 快熄灯的时候, 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 取出一个烤红薯, 托在手里, 细细端详。

 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

 “都烤糊了。

 ” 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 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

 电灯恰在这时熄灭, 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 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 狠狠地咬了一口。

 他没有剥皮, 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长脖子少年突然说:

 “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

 ⑾黑暗里, 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 一滴眼泪。

 (选自《知识窗》 2011 年第 1期, 有删改)

  1. 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 完成下面的填空。

 (2 分)

 (考查梳理小说情节)

 手忙脚乱烤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 →高声吆喝送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 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

 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举例说明。

 (4 分)(考查筛选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上关爱儿子, 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 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 在精神上尊重、 宽容儿子, 如顾及儿子的自尊, 没有与儿子相认。

 3. 结合上文,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分析其表达效果。

 (4 分)

 (品析词语的妙用)

 (1)

 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 中“笑” 字, 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2)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 扭过头, 眼睛盯住校门。

 男人“眼睛盯住校门” 中“盯” 字, 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 更盼见到儿子。

  4. 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 分)

 (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A)

 天空飘着雪花, 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

 男人看了看天空, 雪越下越大, 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暗示时间的推移; 交待天气变得更冷; 烘托人物失落、 苦涩的心情; 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

 5. 第⑨段“他没有剥皮, 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中的“微涩” 和“甘甜”意蕴丰富, 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3 分)

 平头少年想:

  捧着这只烤红薯, 我像捧着父亲博大的爱心。

 父亲的爱, 使我品尝到这只烤红薯的甘甜, 心底涌起阵阵暖流。

 捧着这只烤红薯, 我像捧着父亲沉重的艰辛。父亲的付出, 让我尝到生活的苦涩, 肩上压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 冬夜里唱歌的鱼

 查一路

  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 鸟儿去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 风一阵冷过一阵, 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 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 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 和父亲手中的鱼。

 胖头鱼, 头重尾轻, 一种乡 村廉价的鱼, 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 要养活一家六口。

 所以很少笑, 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 牙齿很白, 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我飞跑着, 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 刮鳞、

 剔腮、 破肚, 整条的鱼分成小块。

 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时, 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

 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 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 忽大忽小, 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 屋里的温度升起来, 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锅中的水, 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 鱼开始在水中歌唱, 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 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 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 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 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 妹妹和我, 绕着灶台打架, 虚张声势, 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 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 矫揉造作, 故作娇嗔。

 黝黑、 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 父亲还在沉默独坐, 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 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 母亲撮起嘴, 吹锅盖上的蒸汽。

 揭开锅盖, 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 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 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 让蒸汽闷在锅里, 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母亲只用鱼汤淘饭。

 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 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佬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 他说辣椒太辣, 不知道是不是太。

 辣的缘故?同样是一个冬夜, 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 他告诉在场的人, 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 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 说, 这里很暖!

  另一个冬天, 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 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 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严寒来袭时, 需要取暖, 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 A 题目中, ‘歌唱’ 指‘我们’ 内心在歌唱, 鱼比喻我们的几个孩子 B 文章以鱼为线索, 等鱼。

 剖鱼, 煮鱼, 岀鱼, 送鱼给瞎爷爷吃等材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C 文章人物虽多, 但几乎没语言与描写, 任务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事情与行动描写来表现的 D 结尾‘黄昏我没问你不再去那个山冈’ 与开头‘我们’ 在山岗等父亲的情景首尾呼应 2.

 人物 具体表现 心理 大姐 (在灶台上作作业, )

 不忘做弟妹的表率 二姐 (炖鱼的蒸汽升高,

 )

 吃鱼的渴望变得更强 我和妹妹 绕着灶台打架 (有别与平时的争斗变得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

 父亲 沉默独坐, 脸上露着笑容 (心里掠起阵阵喜悦)

 3. 第 1 段中‘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 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 逐渐 清晰’ 选择 2 个妙处评析 “一道道山梁” , 暗示出这里的交通并不方便, 且可以由此想象到这里的生活水平应该不高, “逐渐清晰” 又可以说明观望的人一直在看, 表达了那种盼望的心情。

 4. 第 6 段‘他拨开贪婪的交叉的筷子’ 筷子‘交叉着’ 是什么意思?

 在这个艰苦的家庭中, 鱼的香味是没有办法阻挡的, 而且就后文也可以看出,这家的人也是要吃鱼的, 所以在鱼出锅的时候, 难免会让孩子迫不及待, 那些交叉的筷子想必就是孩子的着急的表现了。

 5. 第 8 段’ 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 寒冷和温暖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寒冷的比喻孤寡老人困难的境况和这家人送去的关怀所产生的温暖可以对比, 就象雪中送炭。

 6. 写出文中母亲的性格特点 善良, 勤劳 7. 谈谈对‘严寒来袭, 需要温暖, 并且不让一个人孤独’ 的理解

 当别人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 一点关怀会产生的很大的作用, 它会给人们希望, 温暖, 力量。

 3、 光明行

 杨轻抒

  ①母亲不知出去干什么了, 我一个人独自扶墙出了家门, 门外下在下着雨,雨打在芭蕉上面, 嘀嘀嗒嗒地响。

 我已经没有心思听雨打芭蕉的美妙音乐了, 因为我再也看不见那丛我亲手种植的芭蕉了。

 ②以前我从没想过什么叫做黑暗, 没有。

 我抱怨过城市是那样的拥挤, 天空有好多的灰尘, 抱怨过房间是那样的窄小。

 人群中有那么多丑陋的面孔, 然而,当我终于看不见这一切的时候, 我才突然感觉这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③我从没想过我也许会在黑暗中度过我的大半生, 从没!而今。

 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一切, 我绝不认为这样活着有任何意义。

 我独自走进了雨中。

 如果这时有一辆车向我撞来, 如果身旁的建筑物突然倒下了 , 如果我一脚踏进了深渊,我会坦然接受的, 我会!

  ④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⑤我只听到了汽车紧急的刹车声和司机的惊呼声, 听到人群急急走过的声音--我竟然畅通无阻地在城市的雨中行走, 雨中的城市第一次变得这样宽广。

 ⑥然后, 我听到了一声狗叫, 一种友善的、 我能想象出的一种乖乖巧巧的狗的叫声。

 头顶的雨突然停了。

 ⑦"走开!"我咆哮,

  "我不需要同情, 我不需要可怜!"我使劲地挥动手臂,要甩开身边的一切, 但我无论怎样努力, 始终甩不掉那把罩在我头顶上的雨伞。我终于失声痛哭起来。

 ⑧"能陪我走一程吗?"一个声音说。

 是一个女孩子的声音, 软软的, 柔柔的。

  ⑨女孩把手伸过来, 拉住我的手。

 "阿明--"女孩叫一声, 我听见小狗汪汪地叫着跑过来, 围着我转圈, 然后伸出舌头舔我的脚。

 我们在雨中走着, 雨声在伞外浙淅沥沥地响, 女孩的手热乎乎的。

 天地间很静, 只有雨, 沙沙的雨落在身前身后。

 不知走了多久, 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⑩女孩问:

 "你的眼睛是谁治的?"我说出了医生的名字。

 "原来你就是我叔叔的那个病人!"女孩有些惊喜地说,

  "我叔叔说了, 你的眼睛能治好, 他还说,治好你的眼睛将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手术之一。

 "

  ⑾"真的?"我还是有些怀疑, 因为母亲无意中说过, 我的眼睛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五, 也就是说, 失败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⑿"真的, 不骗你!"女孩说, 语气是那么肯定。

 ⒀"你喜欢音乐吗?我拉二胡给你听吧。

 "一阵寒感卒率的声音, 我听见女孩试了一下弓, 顿一下, 一种激越的欢快的音符突然跳跃而出, 是刘天华的著名二胡曲《光明行》 !

  ⒁女孩拉得真好!我曾经多次听过二胡曲《光明行》 , 但我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感到过有一大片的光明水一样猛然落满我的头上、 肩上, 沐浴着我的全部身心。

  ⒂"看到阳光了吗?"女孩轻声说,

  "你一定会看到光明的!到那时你采栀(zhT) 子花送给我吧, 我最喜欢栀子花了。

 小时候院子里有好多的栀子花, 洁白的, 像阳光一样的灿烂光明。

 ⒃手术很成功, 百分之二十五的奇迹出现了!医生感慨地说:

 "这么坚强自信的病人不多见啊!"我没有时间去理会医生的感慨, 拆线那天, 我跑到城外的农家院里, 折了一大捧栀子花。

 我要去找那个喜欢栀子花的女孩!

  ⒄然而, 当我认定已经走到了 曾经和女孩呆过的地方时, 我才发现在我面前的, 哪有什么房子, 有的只是一片满是砖头瓦块长了青草的废墟。

 我想, 是不是我走错了地方?于是我重新回到起点, 闭了眼, 凭着感觉走, 走到了, 睁眼, 仍是那片废墟!

  ⒅我见人就问:

 "这儿曾有个会拉二胡带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吗?"

  ⒆有人想了半天说:

 "你是问那个卖艺的盲女孩吗?她早 走了, 不知上哪儿了。

 是牵条小狗背把二胡--她曾经在这搭过一个临时的棚。

 "

  ⒇我说:

 "她叔叔是眼科医生呢!"

 (21)

 那人说:

 "哪有这事!她只是个卖艺的女孩, 胸前常戴朵栀子花。

 "

 (22)

 是这样!我发疯似的跑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我见人就问, 所有的人都冲我摇头。

  (23)

 我跑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 那么多的人呢, 那么多的人中没有那个牵着一条叫阿明的小狗的女孩。

 有的只是大块大块的阳光在那个清晨猛然...

篇四:兰花主题美文

 千年之前远古,临湖自太湖之中孕育而生;千年之后的今天,她被烟波浩淼的太湖东西相拥。从草长莺飞的暮春,到桂子飘香的金秋;从红荷映日的盛夏,到香雪似海的冬末,她总将最美风光展示在世人面前。远山翠岭美如画,浩渺太湖碧如玉,苏东运河曲如带;绿树掩青砖粉墙,烟水环水乡人家;老街曲巷小桥流水,古朴幽雅,新街大道商场高楼,现代繁华; 菱湖渚公园优雅闲适, 农林大世界自然生态; 七桅古船诉说历史沧桑,腾飞骏马吟唱未来梦想„„让我们走进家乡的优美风光, 去采撷最美的片断,去感受家乡勃勃生机的古韵今风。

 活动建议:

 1、游览参观,利用假期约上几位好友,去家乡景点游览参观。

 2、调查采访,了解家乡人对家乡优美风光的认知情况。

 3、撰写美文,用笔描绘家乡优美风光,并试向报社投稿。

 4、创新设计,为家乡景点设计宣传广告或设计家乡一日游导游词。

  2

  太湖位于长江下游的江南平原,跨江苏、浙江两省,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很久很久以前,太湖地区还是东海的海湾,随着长江和钱塘江泥沙的冲积,南北两条沙嘴成钳状相接,海湾变浅,形成与大海若断若连的潟湖,最后与东海完全隔绝,封淤成一大片碟形洼地,主体部分即是太湖的雏形。这“海湾成湖”的说法只是学术界对太湖成因较公认的说法。其他还有“沉降成湖说” “地质构造成湖说” “河流淤塞说” ,至于太湖真正的成因还有待研究。正因为如此,美丽的太湖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成湖以后,太湖曾有数种名称,夏时叫“震泽” ,是太湖最早的名称。周时叫“具区” 。后又被称为“笠泽” “洞庭” “五湖” 。公元前十一世纪,生活在渭水流域的周太王之子,为避让王位给弟弟,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 ,与当地部落结合,创建“勾吴” ,初号“太伯邑” ,太湖亦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太湖旧时“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 ,但由于受到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影响,现湖面面积 2000 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 48 个,峰 72 座。这里碧波万顷,峰峦叠翠、朝晖夕阴、雾霭晴光、风景优美、变化万千。湖水与周围群山和湖中小岛相依相偎,把娇艳、神秀融于一体,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1986 年国务院批准太湖风景名胜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有 13 个景区,69 个景点。其中吴中区辖太湖水面 1500 平方公里,占太湖总面积的 61.86%,72 峰中 58 座,因此拥有太湖风景名胜区的 6 个景区,34 个景点,故有“太湖风光美,一半在吴中”的说法。

 我们的家乡临湖,坐落在太湖东山半岛中部,东西两面濒临太湖。我们常把它们称为东太湖,西太湖。全镇东西最长 3 公里,东西湖岸线绵延 10 余公里。只要十几分钟的车程,向东或向西都可以饱览太湖风光。

 东太湖是湖上观日出的胜地。如今多为太湖蟹养殖基地,其中有占地两千亩的太湖中华绒蟹省级蟹苗养殖基地。金秋时节,到这里赏太湖秋色,品太湖大闸蟹,真是惬意。

 西太湖是观太湖风光的最佳去处。环太湖大道宽广美丽,沿湖所建的湿地小公园随处可见。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极目远眺,只见水天一色、烟波浩淼;而在穷尽处, 棋盘般散落的翠绿小岛、 悠然飘行的点点白帆总能不失时机地闯入你的眼帘。其中菱湖渚湿地公园,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是两大著名景点,是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里向同学们具体介绍。

 太湖是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 是太湖滋润和哺育了临湖的土地和人民,使临湖更加美丽富饶。如今合理开发好太湖、治理、保护好太湖是我们这

  3 一代人的重任。

 (摘编自《吴中史话》 《情系太湖》 )

 唱一唱 下面是苏州民歌《太湖美》的歌词。从网上下载歌曲跟着学唱。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 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哎咳唷……太湖美呀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红旗映绿波哪啊,春风湖面吹哪啊,水是丰收酒,湖是碧玉杯。盛出深情献出爱,捧给祖国报春晖。哎咳唷……太湖美呀太湖美!做一做 利用双休日,骑车沿太湖大道走一走,感受太湖的优美风光。

 查一查 关于太湖的介绍,网上资料很多,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上网查找,并与同学交流,或制作电子小报向同学们宣传。

  4

  太湖、水岸、绿树、芦苇、古建筑构成的菱湖渚公园,建于 2005 年,是环太湖地区一个新的生态湿地公园。它位于太湖中的洞庭湾,占地 22 万平方米。菱湖是太湖深入洞庭东山东侧与渡村西侧之间的湖湾, 湖湾东西被岱松嘴和菱湖嘴相钳,湖湾出口的余山岛如龙口之珠,湾内的水域与莫湖相通。古时太湖称五湖,即菱湖、胥湖、游湖、莫湖、贡湖。早在公元前 500 多年,吴王阖闾曾派人在此水中植菱,由此便得菱湖之名。伸入湖中干余米的菱湖渚,环境秀美幽静,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休闲揽胜的佳处。

 菱湖渚公园以生态景观和水上游为特色。

 作为一个生态公园, 菱湖渚公园将天然湿地植物和四季花草搭配种植。正门是大片的生态林,以香樟、广玉兰以及苏州一些乡土树种如桂花树为主,同时花、灌、草结合,营造一种原始林地的野趣。湖边则为公园式景观,以大片草坪为衬托,树木数量少、品种精,树型以观赏性为主。

 园内的几间仿古建筑, 湖边停泊的七桅古船, 巧妙地点出了“吴文化”的主题。坐在古色古香的临湖茶室内远眺, 虞山和东山就在眼前, 东山脚下的人家也隐约可见。供奉天妃的天后行宫将带给你一段美丽的传说。清乾隆年间,东山反清义士席文贤被擒,其妻西金花人称花太太,欲往苏州救夫,手持双剑,脚踏芦扉为舟, 一身轻功过太湖, 行至菱湖嘴, 却遇清廷一奸细扮作白胡子老者守候在此(亦有说当方土地爷显灵), 告之其夫已枭首苏州阊门(实乃谎言, 以免花太太开杀戒)。花太太闻知顿时浑身脱力,便自刎而亡,双剑与身首沉人湖中,芦扉随水漂走。后人感其是义烈女子,为其塑像供奉于菱湖嘴的天后行宫。

 乘上小木船,沿着太湖水岸进入芦苇丛,绿油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几只白鹭在眼前掠过。为做出水上游特色,目前,菱湖渚已种植 50 亩芦苇,初步形成了芦苇河道、水上游线路。下一步还将增加手摇、脚踏、电动游船;搭建景观木栈桥、生态木屋、垂钓平台等亲水景观;养殖水禽等,让游客在戏水区里亲近太湖。

 新建的天然游泳场和湖滨休闲茶室也是休闲的好去处, 同时, 公园内还将兴建游船码头, 让游客可以乘兴泛舟太湖。

 不断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将令游客得到无限的乐趣。

 菱湖渚,一个让游客尽情感受生态太湖,领略吴中浓郁风情的好地方。

 写一写 游览参观菱湖渚公园,并写一篇游记。

 想一想 菱湖渚公园是一个湿地公园,想一想湿地公园的作用有哪些?

  5

  在渡村菱湖渚公园内太湖水面上, 漂浮着几艘仿制的质朴古老的帆船, 那就是著名的“太湖七桅船” 。

 太湖七桅船,是我国淡水渔业中最大的捕捞船。船长 25 米,船宽 5 米,载重 60 吨以上。因船上竖有七根粗大的桅杆而得名。又称“七扇子” 。该船历史悠久,有“活化石”的美称,也是太湖的标志物。七桅船在历史的长河中,充当过战船、渔船、游船等不同角色,在卫疆争霸、渔业生产、人民生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们顺着它的足迹穿越时空,去窥探七桅船的兴衰盛败。

 说起七桅船的“老祖宗” ,要从春秋时期的吴相伍子胥说起。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其父伍奢、兄伍尚皆为楚臣,因平王听信谗言,被杀。伍子胥出逃,历尽艰险,最后投奔吴国,得到公子光的赏识。在公元前 515 年帮助公子光夺得了王位,即吴王阖闾,得以重用。伍子胥根据吴国湖泊密布、水道纵横的地理环境和“习于水斗,善于用舟”的民族特性,建议吴王建立水师。并根据陆地的车战法,结合水战的特点,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水师编制和水战法。大翼相当于陵军之重车,是主力战船,小翼相当于陵军之轻车;突冒相当于冲车;公元前 506 年,吴国水师由太湖入荆溪, 经胥溪至芜湖进入长江, 攻人楚都郢。

 伍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家仇。吴国水师又北上开“邗沟” , “筑邗城,沟通江淮,直接威胁晋、齐诸国。吴国的吴楚伯川之战,吴越的携李之战,夫椒之战,都是用水师在水上交战,还跨海远征伐齐。水师在争霸战争中立了赫赫战功,使吴国得以黄池称霸。

 吴国的造船业得到王室的重视, 建立了众多的造船场所。

 吴国的造船场分 “船宫”和“石塘” 。船宫是建造大翼、楼船等大船;石塘是建小翼、桥船、突冒等中小型战船。在今无锡附近的溪城尚有船宫遗址。沿太湖的苏州、无锡等地,至今仍有石塘、石塘湾的地名。越灭吴后,将吴国的造船场所改为“舟室” ,既造征战的战船,也造民用的民船,造船技术一直保留下来。

 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将水师布防在太湖水域,阻击金兵入侵。岳飞在太湖与金兵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挥师北上,在山东郾城大败金兀术。岳飞含冤而死后,驻守太湖的岳飞水师, “天高皇帝远” ,隐匿太湖,继续抗击金兵。粮响断绝,生活失去了来源,遵守“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纪律,不打扰老百姓,将战船改为渔船,捕鱼为生。到孝宗接位,距岳飞冤死已经 20 多年了,当年中青年的水军已垂垂老矣。捕鱼收入高,而且生活安定,就在太湖繁衍下来。

 如果你留心一下现存的七桅古船,还可以发现不少战船的痕迹。岳飞水师战

  6 船演变为渔船在太湖捕鱼,开创了我国淡水捕捞中两个第一。一是渔船最大,二是四条大船合拖一条网捕鱼的方法在全国独一无二。

 七桅渔船抗风抗浪, 捕获的鱼多,是太湖捕捞的主力军,使太湖捕捞渔业发生了质的飞跃。

 七桅古船,船长舱浅,平稳抗浪,无橹无桨,靠风行驶。顺风时篷开左右,似飞鸟展翅,六级顺风时速 20 公里,既快又稳。横风时下舷放两块“披水板” ,使船微斜向前直驶。逆风时“调戗”成“之”字形向前驶,宛如湖上的盘山公路。风大调节篷的受力度,篷过高,船会头重脚轻,摇摆不稳;篷过低,浪速超过船速,船在浪中左右摇晃;调节到船在浪尖前,快速安全。九级大风可正常行驶,有“浪里钻”之称。

 “千斛渔舟,风帆六道,远若浮鸥,近似山涌„„冲风驾浪,出没深波,见者胆寒” 。七桅渔船捕鱼在甲板上,生活休息在甲板下,船中部有“船楼” ,宽畅明亮,居住舒适。清代朱彝尊有“谁信罛船万斛宽,舟居反比陆居安;但得罛船为赘婿,千金不羡陆家姑”的感叹。

 七桅船捕鱼四条船为一个作业单位。每条船设 6 个工种(渔民称“穴子”),配 9 个岗位。即老大(船长)、看风(总值班)、挡橹(小老大)、伙舱(炊事员)各一人,下肩舱(水手)、半粒头(学徒)二三人,终年和衣而睡,坚守岗位。渔船实行老大负责制,老大具有绝对权威。对船之间用“篷语”联络,落头篷是 起网的预备信号,落梢篷起网,落半扇梢篷下网。形成“同舟共济”淳朴的民风。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太湖水域环境和水产资源发生了变化,野生鱼类日益减少,加上动力在渔船的应用和网具材料的改革, “船大调头慢” ,抢不过小快船,四船联网捕鱼改为双船作业。

 太湖实行半年封湖休渔, 中小渔船在休渔期转为运输船,七桅船大桅倒伏困难,只能“看驳岸” ,船大的优势成了劣势,尽失昔日的雄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渔船归私人所有,有的将七桅船改为中船,有的节约维修费用改用水泥船,到九十年代后期,全太湖只剩 3 艘七桅船,也是老态龙钟,满目疮痍。英雄迟暮,虽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志,但已无驰骋千里之能耐了,在有限的捕捞期内捕捕鱼,到了休渔期,只能放放“地龙” ,捉捉小鱼小虾了。

 “优胜劣汰” ,七桅渔船退出渔业的历史舞台,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但如何使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宝”不在我们手中消失,重新焕发青春,成了人们注目的焦点。媒体发表了《太湖七桅船起源初探》 《七桅船与渔俗文化》 《太湖最后的七桅船》 《岳飞战船今何在》等有关七桅船的报导,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先有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太湖, 从开价 12 万元人民币一直加到 18 万元想买它, 船主人不忍心让它离开太湖到外国去, 交易没有做成。

 无锡鼋头渚风景管理处慧眼识宝, 毅然出资 21 万人民币将它买去, 于 2000 年春放在景区作为招徕游客的新景

  7 点。最后的两艘七桅船由苏州国家旅游度假区和吴县市旅游局以每艘 20 万元买去,作旅游区的新景点。七桅古船安新家,找到了自己的“坐标” ,体现了自身的价值。

 最先到无锡太湖鼋头渚落户的是现存七桅船中惟一走出太湖到海上捕过鱼的“英雄” 。

 “登台亮相”第一天,无锡人奔走相告,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年过古稀的原船主随船当了风景区的工作人员,讲述自他父亲从爷爷手里传下来的“传家宝”的身世,成了景区的“镇湖之宝” 。不失时机打出“游太湖仙岛,看七桅古船”新项目,营造“到太湖不乘七桅古船,等于没到太湖”的感觉。又按照七桅古船“克隆”了两艘游船,连服务员也打扮成渔家姑娘,游客可在游船上赏景、品茗、尝鱼鲜。尽管两艘新七桅船是“假古董” ,论辈份是老船的小孙孙,但仍很吸引游人。另外两艘七桅古船,泊在“东山景区”的小北湖和有“内湖第一大桥”之称的太湖大桥旁的“桥岛景区”湖面上。太湖四周千姿百态的七十二峰,连接着苍翠欲滴的青山绿峦,在碧波万顷耀着银光的湖面上,七桅古船风鼓白帆, 成了美丽流动山水画中的亮点, 使绝佳风景更显得生机勃勃。

 在 “世飞赛” 、苏州丝绸节、太湖梅花节等活动中,七桅古船为太湖增色。有时也参加影视剧的拍摄。

 七桅古船象人一样, 也有着自己的命运, 兴衰盛败起落有时。

 它是太湖的 “精髓” ,也是太湖的骄傲。正是由于七桅古船的存在,太湖才如此妖媚多姿;正是七桅古船独特的文化内涵,吴地文化才如此丰富多彩。

 (摘编自《情系太湖》 )

 说一说 简要叙述一下太湖七桅古帆船...

篇五:兰花主题美文

阅读练习题 天堂之水 何国辉 看见过九寨的水吗?——那火花般跳跃的, 珍珠般滚动的, 云霞般柔曼的, 飞花溅玉的九寨的水, 看见它你就看见天堂之水了 。

 除了 匍匐和亲吻, 你无以赞叹。

 在这种匍匐与亲吻的姿势中, 你会发现, 无论眼中水的形态和色彩, 怎么变换, 它都把你的灵魂引向圣洁, 那时, 你便是朝圣者了。

 所有的季节, 九寨之水都是天堂之水。

 但朝圣者的路, 最好是秋草中的小径, 沿着小径, 便会瞻仰到大自然最美的图画。

 在创世之初的一个秋天, 大自然空闲了 , 她坐下"来. 作画。

 在她的画布上, 水, 流光溢彩, 山, 万紫千红; 好奇的灌木探足水中再也不愿意迈步, 只静静地感受水对脚踝的轻踏和缠绕, 忘记了 时光的飞逝。

 悠闲的鱼儿贪爱这水, 便永生永世留在了这里, 观赏或惊叹千年万年。

 一株古木踮起脚跟, 在某个月圆之夜跌入水中再也不愿起来,一任水草和苔藓爬满身躯。

 就连被大自然涂抹得万紫千红的山, 也忍不住把自己层层叠叠伟岸的身影, 投射到那流光溢彩的水中, 献上自己最成熟的爱。

 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 大自然的图画隐没在白云深处, 只有山鹰和洁净的灵魂能够开启这个秘密。

 或许, 那也是一个秋天, 我的那些传说里的祖先骑着牦牛呐喊着, 从喜玛拉雅山麓来到这秋草里的小

 径。

 他们看见了天堂之水, 他们滚鞍而下, 闯入了大自然的图画。

 后来, 寨子出现了, 寺庙出现了。

 白色的经塔和彩色的经幡, 歌舞和牛羊, 那都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朝圣者呵, 你的灵魂是洁净的, 大自然的图画为你而展现, 和我们一道赞美大自然吧。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用什么方式, 你的寨子都会炊烟缭绕, 你都会子孙延绵。

 沿着秋草中的小径来吧, 愿你的脚步轻盈而安祥。

 那火花般跳跃的, 珍珠般滚动的, 云霞般柔曼的, 飞花溅玉的九寨的水啊, 你看见它就看见天堂之水了。

 如果你愿意, 就掬一捧这天堂之水, 只是你要轻些, 别惊扰了 鱼儿, 它们可是大自然所看顾的呀!

 1. 第二段中有一个词语与文章题目相照应, 这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 。

 2. 文章一开始就对九寨的水极尽铺陈赞美, 但作者仍然感到意犹未尽, 后面又一次使用了相同的句式。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种表达之妙用。

 3. 品析全文, 理解为什么作者称九寨的水为“天堂之水” ?

  4. 根据文章内容, 概括描述九寨水的情状。

 5. 作者认为在哪个季节到九寨看水最合适?他的理由是什么?

  6. 末尾一段除了照应上文之外, 还有什么用意?

  (答案)1. 朝圣者 2. 文章兼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从九寨水的色彩、 质感和纯净方面对其进行了热烈而深情的赞美。

  3. 作者认为九寨沟的水太美了, 太圣洁了, 让人在她面前只能像朝圣者一样“匍匐和赞叹”, 而且这里还有朝圣者居住, 朝圣者是把她看作天堂才在此居住的。

  4. 水, 流光溢彩, 里面有万紫千红的山的倒影, 浅水中生长着丛丛的灌木, 并有悠闲的鱼儿来往, 还有水草苔藓爬满全身的古树。

 5. 秋天最美。

 只有在秋天, 山才会万紫千红, 倒映入水中才会火花般跳跃, 珍珠般滚动, 云霞般柔曼, 才会飞花溅玉。

  6. 提醒人们不要破坏这样圣洁美好的大自然。

  野荷 沈重光 早就听说故乡 的滆湖里有一片诱人的野荷。

 万顷碧波中怎会有荷花绽放?野荷源于何年何月?这些, 谁也说不清。

 故乡 的滆湖, 原本是一泓默默无闻的水域。

 多少年来, 她以博大无私的胸怀, 滋润着一方土地。

 然而除了这些水上人家与之息息相关外, 很少有人问津了。

 可是, 自从有了野荷, 湖光便格外灿烂。

 该当是:

 水不在深, 有荷则灵了。

 当野荷盛开的季节, 滆湖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 就连水中的小生灵们也有了理想的乐园。

 它们无忧无虑, 悠然而忘情, 是野荷的无私默默为它们营造出一方安祥、 平和。

 一枝枝紫红色荷花箭荷挺立着探出头来, 俨然似几个稚气未脱的幼童挣脱慈母的怀抱, 仰望着新奇的世界。

 这一对对并蒂莲, 卿卿我我, 恰似鸳鸯戏水、“梁祝” 飞蝶, 更像热恋的情人。

 我顷刻沉浸在一个温馨的爱的氛围中。这轻柔而甜润的感觉叩开我的心灵, 让我读懂了爱的真谛。

 在这野荷盛开的湖上, 你会体验一种鲜见的昂扬, 你会突然感到野荷存在的亲切气息, 心中注入一丝万物皆有灵性的思绪。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雨露缔造出一颗颗滚动着的珍珠。

 呼吸着湖上清新的空气, 亲吻着野荷的芳香, 此刻的我, 似乎与众不同, 似乎有了某种特别的气质。

 也许, 这就是野荷与心的融合吧; 也许, 再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摹 “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风举荷”的绝妙佳境,再著名的音乐家也难以弹奏出“清风徐来绿云涌, 闻于疏处窥渔人”的醉人乐章吧!

  野荷终有花开花落, 人生定有几多沉浮。

 可是, 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 一切乐于奉献的人, 有谁会忘记它们呢?

 1. 细读文章, 说说作者在赞美野荷的同时, 还赞美了什么?

  2. 由“水不在深, 有荷则灵” 化用了 课文《__________》 中的句子“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表达了 作者对野 荷的_____________之情。

 3.联系全文, 说说为什么“一切乐于奉献的人” 都不会忘记野荷?

  4. 作者在欣赏野荷的同时, 还有哪些感悟?

  5. 作者赏荷与课文《爱莲说》 的作者周敦颐赏莲相比, 虽然都抒发了对莲的赞美, 但感悟却不同。

 由此洱以看出, 境遇不同, 经历不同, 看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也会不同。

 结合你的生活经历, 谈谈你曾从某一事物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答案)1. 还赞美了 具有博大无私的胸怀, 昂扬的、 默默无闻奉献精神的人们。

  2. 陋室铭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极度赞美。

  3. 乐于奉献的人从野荷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中获得一种情感上的认同, 会更加乐于奉献。,

  4. 作者从野荷身上读懂了爱的真谛, 明白了人生应该有昂扬向上的姿态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5. 略

 腊梅花开 ◇叶公觉

  在郊外小山坡上. 我看到一棵独自在冬日的阳光下盛开的腊梅一那黑褐色的枝条显得苍劲而坚韧. 就从这黑皮斑驳苍老黝黑的枝干中, 竞爆出了这样使人赏心悦目的一树金黄!

  远望去。

 这棵盛开的腊梅. 就如冬天里燃起的一堆火. 也如在暮

 色中点燃的一个火把. 它把人心头烧得暖洋洋的。

 看着这棵腊梅, 我觉得它在冬天里点燃了我心头对春的希望。在暗夜里使我看到了 黎明初露时的金色曙光。

 我慢慢地走近这棵腊梅. 就像走近一位我十分知己的朋友, 或者,是一位我十分敬仰的前辈. 它的高风亮节使我钦敬不已。

 因为. 它能笑傲严冬, 它能不随流俗. 在别的花都香销匿迹的时候, 它却独自开放金色的花朵、 金色的希望、 金色的精神、 金色的品格。

 它不单以金色的外形给人以振奋, 还以它那缕缕馨香给人温馨的情意, 这香味清而不腻、 雅而不俗, 使人胸怀大畅、 神清气爽。

 在这样寒冷的冬天里. 闻到这样的香味, 不禁使人想到了和煦的春风、 温暖的艳阳。

 我走近它。

 仔细端详它的模样。

 它的外层花瓣像一个个蜂蜡制成的小小铃铛. 倒垂着. 下缘像古钟那样有一浪一浪的边

 而内层花瓣则是紫色的. 比外层花瓣短, 花蕊是粉白的. 呵. 这是一棵有名的 “磬口梅” 呢!所以叫“磬口梅”, 因为它花开半含. 似钟磬倒挂. 形似磬口之故。

 磬口梅还有一个别称, 叫做“檀香梅”, 因为它的内层花瓣紫如檀香之色, 又因它的香味幽幽, 就像檀香一样。

 我真的很喜欢它这 “玉质紫金衣, 香雪随风荡”的神韵我记起古人咏腊梅的两句诗 “枝横碧玉天然瘦, 蕾破黄金分外香”. 除了 它的枝干因多年长于野外而显得苍老不像碧玉之外. 其余都与诗意相合。

 过了 几天. 忽然北风呼啸, 寒风劲吹, 我不禁顾念起山坡上那棵腊梅来。

 我来到郊外, 在小山坡上重又见到了 这棵“磬口梅”。

 它的

 枝干在风中左右摇摆, 像在跳舞似的, 不过它的花仍旧金黄灿烂。

 一点也没有因风而坠落. 我真为腊梅花迎风而舞不折不屈的精神而鼓舞。

 我折了一枝腊梅花带回家中, 插在花瓶里, 放在窗台上。

 阳光照射在腊梅的花朵上. 闪烁着烨烨的金黄色泽. 它给我的居室增添了一缕温馨、 一束亮丽。

 而且, 在不知不觉间, 我的房间里渐渐地氤氲着一股清香, 使我在冬日里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这枝腊梅在我的房间里静静地安了 家. 它的花朵很长时间不凋谢。

 当原来盛开的一批花渐渐零落, 而那些含苞的花蕾又陆续开放出来, 真有点前赴后继的意思。

 于是, 我的房间里也就很长时间充溢着淡淡的檀香似的腊梅的芬芳……

  (选自《新民晚报>>2007. 1. 15)

 1. 根据文章内容, 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2. 简要说出全文围绕“腊梅” 行文的思路。

 (每空须有“腊梅”二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并联系本文, 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1)兰是花之骄子。

 从兰花的外形、 姿态、 生存环境、 内在气质方面, 人们更多地习惯于对兰的象征意义进行诠释, 并且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 定向的语码。

 所有爱兰、 植兰、 赏兰、 咏兰之人, 都从兰花身上吸取道德的力量, 从而自觉地塑造、 提升、 升华自身的人格与胸怀。

 (2)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 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菊花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 人们欣赏它那千姿百态的花朵、 姹紫嫣红的色彩和清隽高雅的香气, 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 菊花傲霜怒放, 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 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腊梅花开》

 1

 考查综合概括的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主旨内容常常在开头提出, 结尾呼应, 各段落多次点明。

 根据散文的这种结构特点, 概括提炼时, 先在这些关键地方寻找信息, 然后合并提炼。

 本题的解答按照此法就可迎刃而解。

 参考答案:

 文章通过描写腊梅凌冬盛开的景象, 热情讴歌了腊梅顽强的生命力和不随流俗的高风亮节, 并由此启发人们去学习腊梅的这种精神。

 追求人生的高尚品质。

  2 考查概括文章写作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用结构思维, 从散文构思的手法入手分析。

 借物抒情散文的一般思路是:

 点出事物——描写事物——抒发感情。

 参考答案:

 在郊外看到一树盛开的腊梅

 仔细端详腊梅

 再次看到迎风而舞不折不屈的腊梅

 折一枝腊梅把腊梅精神带回家

  3 考查推理概括的能力。

 答这种题要先看链接材料的共同点, 结合文章的主旨, 进行推理、 概括。

 参考答案:

 自古以来, 人们从许多花的身上感悟到了高尚的品质, 汲取了精神力量。

  枫叶如丹

 春天, 绿的世界。

 秋天, 丹的天地。

 绿, 是播种者的颜色, 是开拓者的颜色。

 人们说它是希望, 是青春, 是生命。

 这是至理名言。

 到夏季, 绿得更浓, 更深, 更密。

 生命在充实, 在丰富。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 在炽热和郁闷中成长, 在暴风骤雨中经受考验。

  于是, 凉风起天末, 秋天到了。

 万山红遍, 枫叶如丹。

 丹, 是成熟的颜色, 是果实的颜色, 是收获者的颜色, 又是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

 撒种, 发芽, 吐叶, 开花, 结实。

 孕育, 诞生, 长大, 挫折, 成熟。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无一不贯穿这个共同的过程。

 而且, 自然与人世, 处处相通。

 今年五月, 曾访问澳大利亚。

 五月在南半球, 正是深秋。

 草木,是金黄色的; 树林, 是金黄色的。

 一天, 在新南威尔士州青山山谷一位陶瓷美术家 R 先生家作客。到时天色已晚, 看不清周遭景色, 仿佛是一座林中木屋。

 次日清晨起床, 整个青山全在静憩中。

 走到院里, 迎面是株枫树, 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 铺满一地。

 我回屋取了相机, 把镜头试了又试, 总觉得缺少些什么。

 若是画家, 会描绘出一幅绚烂的油画。

 可我又不是。

 再望望那株枫树, 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这时, 木屋门开了, 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蹦了出来。

 她是 R 先生的外孙女莉贝卡, 他们全家的宝贝。

 小莉贝卡见我凝视枫树, 就跑到

 树下, 捡起两片红叶, 来回地跳跃, 哼只有她自己懂的曲调。

 最初的一缕朝阳投进山谷, 照到红艳艳的枫叶上, 照到莉贝卡金色的头发上。

 就在这一刹那间, 我揿动快门, 留下一张自己很满意、朋友们也都喜欢的照片。后来有位澳大利亚朋友为那张照片起了 个题目:

 秋之生命。

 也就在那一刹那问, 我恍然明白:

 枫叶如丹, 也许由于跳跃的、欢乐的生命, 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 才更使人感到真、善、 美, 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

 北京的香山红叶(是黄栌树。

 并非枫树), 自然能使人心旷神怡:

 若是没有那满山流水般的游人, 没有树林中鸣声上下的小鸟, 也许又会使人感到寂寞了。

  枫叶如丹, 显示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 经历了 这个境界, 才是真正的成熟, 真正的美。

 (朱霄龙选自《中国当代散文经典》, 春风文艺出版社)

  1. 秋天如丹的美景因为什么而如此美丽?

  2.“再望望那株枫树, 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3. 结合语境, 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枫叶如丹, 也许由于跳跃的、 欢乐的生命, 也许它本身正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 才更使人感到真、 善、 美, 感到它的真正价值, 而且感受得那么真切。

 4. 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甲:

 “我哭, 山河却在欢乐; 我掉落下来, 花草却昂起了头, 挺起了腰, 绽开了笑脸。” (纪伯伦《雨之歌》 )

  乙:“万山红遍, 枫叶如丹。

 丹, 是成熟的颜色, 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

 又是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 (《枫叶如...

篇六:兰花主题美文

颂祖国歌颂党的散文朗诵

  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散文朗诵

 早晨,雄壮的国歌声响彻大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阳一同升起,飘扬的国旗就像母亲微笑着张开双臂。此刻,站在国旗下的我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心中激动无比,感慨万学分。

 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散文朗诵

 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曾经打磨石斧石锤的手,从石头上打磨出智慧和力量。

  一曲颂歌为何?一片痴情为何?曾经那段被枪林弹雨异国铁蹄蹂躏过的记忆已被历史深深收藏,走过屈辱走过苦难的先辈们,用千年如一的信念凝聚成一面鲜红的旗帜。沸腾的黄河水咆哮着,激情澎湃,浪花翻滚,一阵高过一阵,驮载着祖国走过波折,走过屈辱,走向成熟,走进辉煌, 走向成功。

 我们有过解放的愉快,开拓的艰辛;有两弹一星成功的自豪,恢复港澳的快慰;有三峡工程的壮观,神舟号飞船升天的壮举;有开发西部的气概,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冰雪洪荒阻不住我们勇往直前的步伐,地震天灾撼不动我们众志成城的意志。我们沿着几位巨人铺下的路基,驾驶着科学发展的快车,一次又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

 新的高潮。当新世纪的春风又一次吹奏文明的序曲,一个个宏伟计划交替闪烁在电脑屏幕上,一扇扇窗口争先恐后向大海开放,一条条高速公路马不停蹄追逐着车轮的速度。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片姹紫嫣红,气象万千;全国人民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到处充满着青春活力,洋溢着胜利的豪情。全国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阔步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弹指瞬间、沧桑巨变,60 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今天,在党旗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我们,怀着一颗无比感恩的心,用着最诚挚、最感动、最虔诚的情感,深切地祝福着祖国六十岁生日,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强

 盛!

 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散文朗诵

 祖国母亲,你经历了茫茫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滋润着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你的快速发展让全世界看到了你的强大。你的锦秀山川使我们自豪!

  五千年来,祖国母亲成就了多少仁人志士。古人的“四大发明”威震四海;近代,林则徐烧毁英国鸦片,英名大振,三元里抗英斗争风起云涌。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从陈独秀到毛泽东,多少英雄浴血奋战,以天下事为己任,拯救多灾多难的中国......这些触动人心的画面都历历在目!

 《三国》《水浒》《红楼梦》《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了不起的著作。祖国母亲功劳甚大,让我们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从中受益!

 XX 年 7 月 13 日,中国申奥成功,我们流泪,我们欢呼,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倍感骄傲!雅典奥运会上,奥运健儿获得了 32 枚金牌。看着这沉甸甸而来之不易的金牌,中国人欢呼雀跃,再一次自豪!2016 年北京奥运会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从奥运会的开幕式到闭幕式,都使外国人震惊。中国在奥运会中一举赢得了 100 枚奖牌,位于奖牌榜第一。我们又一次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返航,实现了历代人类飞天的梦想。如今“神州七号”再次谱写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武器装备的跨越,也证明了中国的强大。中国

 从此结束了用高价向国外购买战斗机的时代。因为经过中国611 位科学家长达 20 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战斗机——“歼 10”战斗机,这是中国武器的历史性的跨越,中国已经走向了强大。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的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也不例外,也发生了大变化。爸爸小时候住的是草房子,而且还是八九个人住在里面,里面只有两张小床能够睡觉。平常是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帮家里人做事,跟我们现在简直不能比。现在好了,家家都盖起了大楼房,生活条件明显提高了,有一次,爸爸给我们吃个苹果。我吃了一口就吐掉了了,因为不好吃。爸爸生气的说:“苹果你都不吃,我们那时候能吃个苹果就算稀奇了,哪有你们现在这样好的条件。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我明白了爸爸的的意思,要我珍惜粮食,珍惜眼前的好生活,不要随意浪费,要努力读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滔滔江水,滚滚黄河,连绵不断的山川,都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山川雄奇,祖国河水秀逸,祖国风景迷人。同学们,当你立足于雄伟蜿蜒的万里长城之上;当你止步于滚滚黄河之边;当你静立于烟波浩渺的渤海之滨,你的心中是否感慨难平?是否热情奔涌?是否为自己美丽富饶的祖国而深感骄傲?

 同学们,我们是初开的鲜花,我们是初升的太阳,我们

 是中国强盛的主力军。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希望。让我们用百倍的努力,学得知识,学得能力,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再创祖国的辉煌!最后,让我们敞开心扉,一齐呐喊:“祖国,我为你骄傲!”

 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散文朗诵

 是谁走在历史的前沿,唱着领帅的歌?是谁脚蹬霸气金靴,迈出飒爽英姿?是谁举着飘摇红旗,呐喊革命誓言?

  是你!中国!

 1949 年 10 月 1 日。礼炮声中,崭新的你出现在我们眼前,一个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你!当热辣的太阳跳出东海,大地是一片风采。我们站在珠穆朗玛雪峰的顶端眺望,你是多么雄壮!你在战争中一次次跌倒,却又次次爬起。纯钢至阳的男儿气概,不卑不亢的中国本色。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你宽广的胸襟,阔大的胸怀。

 你,是柔情的。江南小调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你的呢喃细语。茉莉花的阵阵沁香中,我们仿佛闻到了你秀发的清香。婀娜多姿的舞姿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你的玲珑身段。西湖澹澹湖波中,我们仿佛感到了你轻柔的怀抱。

 你,是壮阔的。滚滚黄河水,冲向无边无际的未来。遥遥泰山高,窜向理想的云霄。帕米尔高原的皑皑白雪,如同你身体里未能沸腾的血液,在蓄力,在酝酿。万里长城,如同你的衣襟。张家界的座座陡峰,如同你宽厚的手掌。

 你,是多彩的。蜡梅是凌霜傲雪;牡丹是纵令群芳;菊花是独立冰霜;兰花是从容优雅;月季是热情如火;杜鹃是儒生婉约;荷花是清新脱俗;茶花是富丽堂皇;桂花是十里飘香;水仙是凌波玉立。

 你是怀揣着梦想的奋斗者,在历史的长河里摸索;你是耀眼新星,在辽阔的天空中闪烁;你是万吨巨轮,向新的时代驶去;你是艰辛的母亲,哺育着 14 亿儿女;你是历尽岁月沧桑的歌者,在不远的明天歌唱;你是疲惫的老人,准备着再一次用青春的活力迎接未来。你就是簇新的黎明,雄伟的壮歌!

 [歌颂祖国歌颂党的散文朗诵]

篇七:兰花主题美文

本大学语文总资料

 语文专转本练习 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 等历史散文作品, 以“实录” 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 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 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法身边的琐事, 亲切动人。

 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 “桐城派” 的代表人物。

 C 茅盾的《子夜》 巴金的《家》、 老舍《骆驼祥子》 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 是我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 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 等都深受读者的喜欢。

 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近 500 年间的诗歌 305篇。

 它以四言诗为主, 普遍运用赋、 比、 兴的表现手法。

 B 杂剧在元代文学中有突出的地地位, 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孔尚任的《桃花扇》 和马致远的《汉宫秋》 等。

 C 巴金, 原名李芾甘,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

 小说《灭亡》《家》《寒夜》 及散文集《随感录》 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D 高尔基一生创作甚丰, 有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剧本、 散文等。

 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是他自传体三部曲。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梦龙编订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合称“三言”, 其中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 也有不少明人“拟话本”。

 B 冰心是“五四” 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女作家, 她的《笑》《往事》《寄小读者》 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C 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 而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旧体诗, 也被认为是现代诗歌。

 D 法国的莫泊桑和俄国的契诃夫是欧洲文学史少数几个只写短篇小说的杰出作家。

 4. 下列作品、 作家、 时代(国别)

 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浦歌》 -杜牧-唐代-诗歌 B《北京人》 -曹禺-现代-话剧 C《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英国-小说 D《欧根· 奥涅金》 -歌德-德国-诗体小说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希金被高尔基称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他创作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和小说《上尉的女儿》 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

 B 老舍, 原名舒庆春, 人民艺术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和剧本《龙须沟》《茶馆》 等。

 C 文艺复兴是指欧洲从 14 世纪至 16 世纪的文化和思想潮流。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成就卓越的作家, 如但丁、 薄伽丘、 莎士比亚等。

 D 楚辞, 原指楚地歌辞, 经屈原再创造, 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

 篇幅、 字句较长, 句式参差错落, 多用方言, 语气词“兮” 的使用频度很高。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

 A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 豪放两派, 婉约派代表有柳永、 李清照等, 豪放派作家有苏轼、 辛弃疾等。

 B 明清时期由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 有施耐庵的《水浒传》、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等。

 C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写有多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作品,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等。

 D 在我国, 现代戏剧主要指 20 世纪以来从西方传来的话剧、 歌剧和舞剧等, 话剧是其中的主体。

 7.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三秋” 中, “两表” 指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和李密的《陈情表》 B 司马迁的《史记》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C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写“三部曲” 的作家不少, 著名的有茅盾《农村三部曲》、 巴金《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 等。

 D《鲁滨逊漂流记》 的作者笛福, 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8. 下列作品、 作家、 时代(或国别)

 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琵琶记》 -白居易-唐代-诗歌 B《虎符》 -田汉-现代-戏剧 C《包身工》 -夏衍-现代-报告文学 D《死魂灵》 -屠格涅夫-俄国-小说 9.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言二拍” 合指的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三部话本小说集和清代小说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两部短篇小说集。

 B 刘鹗的《老残游记》,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和曾朴《文明小史》 被称为我国近代史上的四大谴责小说。

 C 英国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 代表作有《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四大悲剧。

 此外还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

 D 元曲可以分为散曲和杂剧, 其中的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

 10.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 的前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B 柳永, 世称柳七, 柳屯田。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长于抒写、 羁旅行役之情, 著有《乐章集》。

 C 朱自清, 字佩弦, 现代散文家、 诗人。

 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他的优美散文《春》《背影》《荷塘月色》《绿》 都选入中学教材。

 D 海明威, 英国著名小说家, 主要作品有《老人与海》《永别了, 武器》 等, 获 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

 1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官府, 后来把采集、 制作的乐歌称为乐府, 如《木兰辞》。

 中唐以后有所谓“新乐府”, 如《卖炭翁》。

 词的别称之一也叫乐府, 如《东坡乐府》。

 B 传奇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 多以神怪、 剑侠、 爱情为题材, 是我国小说成熟的标志, 代表作有《柳毅传》《长恨歌》。

 C 赵树理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的鼓舞下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等, 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D 高尔基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小说《母亲》、 散文诗《海燕》、 剧本《底层》。

 12. 下列有关文学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作家、 诗人、 历史学家、 剧作家。

 原名郭开贞, 笔名郭沫若。

 他是

 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第一本诗集是《女神》。

 B 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创作的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 比较有名的有《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

 C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 纪传体、 断代体史书, 分别是《三国志》《史记》《汉书》。

 D 王实甫的《西厢记》 以歌颂反对封建的爱情为主题, 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 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 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1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第一部文人诗集是《楚辞》,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离骚》,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B 有一副对联为:“铁板铜琶,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该联所写对象是指陆游。“悲黍” 即姜夔《扬州慢》 中的“黍离之悲”, 此处表达了对百姓遭乱的同情。

 C 自“五四” 以来的戏剧创作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 20 年代有郭沫若的《王昭君》, 30 年代有曹禺的《雷雨》, 40 年代有贺敬之《白毛女》, 50 年代的老舍《茶馆》。

 D 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红与黑》; 契诃夫是俄国批判主义作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

 1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著名的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 王实甫的《西厢记》 和汤显祖的《牡丹亭》。

 B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字留仙, 号柳泉居士, 他用数十年时间写了我国第一部文言长篇小说《聊斋志异》。

 C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 诗人和戏剧家。

 他的《女神》 是我国最早的新诗集之一,开创了我国新诗的新道路。

 D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 和《复活》 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 英国的狄更斯和俄国的列夫· 托尔斯泰。

 1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汉文学中极有活力的是乐府民歌。

 乐府民歌“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 着力反映现实生活, 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长于叙事铺陈, 语言富于生活气息, 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B 艾青, 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

 他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

 C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

 李白的诗飘逸豪放, 语言流传自然;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 而以沉郁为主, 语言极其精练。

 D 奥尼尔是美国现代最负盛名的戏剧家, 也是 20 世纪杰出的戏剧家之一。

 1936 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有《毛猿》 和《喧哗与骚动》。

 1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 在诗歌、 散文、 辞赋、 小说、 骈文等方面都有可喜收获。

 产生了以曹操、 曹丕、 曹植父子为核心, 以王粲等“建安七子” 为羽翼的邺下文学集团。

 B 安徒生, 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 作品《安徒生童话集》, 比较有名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丑小鸭》 等。

 C 词在唐、 五代时已经出现, 称曲、 杂曲或曲子词; 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 改为词。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两派:

 婉约派写闺情、 离绪为主, 代表作家有柳永、 李清照等; 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 对社会生活的中种种感受皆可入词, 代表作家有苏轼、 辛弃疾等。

 D 余秋雨、 现代作家, 学者。

 主要作品《余秋雨文集》, 其中《文化苦旅》 在当今文坛影响

 很大。

  1B

 2B

 3D

 4B

 5A

 6B 7A 8C 9D 10D 11B 12C 13B 14C 15D 16 B

  填空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 它运用了______的创作手法。

 2.

 雨果, ____国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___等。

 3.

 我国____代文学家_____在《六国论》 中, 论述了 六国灭亡的原因:

 “六国破灭, ____________________, 破灭之道也。”

 4.

 “衣带渐宽终不悔, ________”, 近代学者王国维用这句词形容治学过程中的执著境界, 这句词的原作者是_____, 我们学过他的词《雨霖铃》。

 1《诗经》

 赋、 比、 兴 2 法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3 宋(北宋)

  苏洵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4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判断题:

 1. 我国最早的国别体、 纪传体、 断代史史书, 分别是《国语》《史记》《汉书》。《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

 2. 盛唐时期, 诗歌创作繁荣, 流派纷呈,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有王维、 孟浩然、 陈子昂等, 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高适、 岑参等。(

  )

 3. 巴尔扎克是法国 19 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欧也妮· 葛朗台》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的主要人物老葛朗台是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 之一。(

  )

 (四大吝啬鬼:

 阿巴贡(一坛金子)、 泼留希金(死魂灵), 葛朗台、 夏洛克(威尼斯商人))

 4. 汤显祖的《牡丹亭》 是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 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 它与《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合称为“临川四梦”。(

 )

 5. 现代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通过祁老人一家的生活变迁, 反映了我国解放战争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

  )

  正确:

 1 3 4 错误: 2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核.查 隔阂. 弹劾. 言简意赅. 垓.下之围 B 懦.弱 蠕.动 儒.家 耳濡.目染 孺.子可教 C 銮.舆 孪.生 痉挛. 重峦.叠嶂 鸾.凤和鸣 D 脾.气 啤.酒 裨.益 纵横捭.阖 稗.官野史 2.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犄.角 稽.首 跻.身 缉.拿归案 畸.轻畸重 B 杀戮. 渗漉. 贿赂. 藏头露.尾 绿.林好汉 C 监.考 缄.默 信笺. 草菅.人命 披沙拣.金 D 炫.耀 漩.涡 汗腺. 喧.宾夺主 轩.然大波 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裁.判 栽.培 爱戴. 截.长补短 怨声载.道 B 渎.职 赎.罪 木椟. 穷兵黩.武 连篇累牍. C 茁.壮 拙.劣 罢黜.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D 精粹. 憔悴. 碎.石 鞠躬尽瘁. 猝.不及防 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拜谒. 揭.发 墓碣. 暮霭.沉沉 殚精竭.虑 B 柯.达 呵.护 荆轲. 荷.枪实弹 百舸.争流 C 泥淖. 悼.念 飞棹.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D 裂痕. 狠.心 憎恨. 叩石垦.壤 态度诚恳. 5.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饯.行 僭.越 间接. 从谏.如流 剑.拔弩张 B 采撷. 要挟. 提挈. 胁.肩谄笑 白头偕.老 C 妍.媸 屋檐. 筵.席 言.近旨远 垂涎.欲滴 D 戍.守 富庶. 宽恕. 束.之高阁 怵.目惊心 6.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焰.火 谚.语 赝.品 狼吞虎咽. 湮.没无闻 B 诀.窍 崛.起 爵.位 精神矍.铄 云诡波谲. C 怃.然 囹圄. 侮.蔑 徇私舞.弊 忤.逆不孝 D 譬.喻 媲.美 睥.睨 穷乡 僻.壤 偏袒庇.护 7.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韶.光 迢.远 沼.泽 狗尾续貂. 昭.然若揭 B 匾.额 蝙.蝠 扁.舟 翩.翩起舞 韦编.三绝 C 拥挤. 药剂. 侪.辈 人才济.济 跻.身文坛 D 拜谒. 石碣. 褐.色 竭.泽而渔 怒不可遏. 8.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 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挫.败 错.愕 锉.刀 厝.火积薪 措.手不及

 B 偕.同 和谐. 揩.油 挟.私报复 邪.门歪道 C 赎.罪 渎.职 牛犊. 独.断专行 毒.刑拷打 D 熨.帖 韵.律 晕.车 ...

篇八:兰花主题美文

、 岳阳楼记范仲淹教学目标1、

 了 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熟练地翻译课文,了 解“以”“则” 等虚词用法; 学习本文叙事、 写景、 议论、 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反复诵读, 培养文言语感, 加强语言积累; 结合作者生平、 滕子京的生平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把握文章主题; 感受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

 理解名句“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所体现出的作者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所体现出的作者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从而树立起走出自我、 胸怀天下、 强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章融叙事、 描写、 抒情、 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6 课时预习:

 根据课文说注释的词语进行翻译, 并概括全文的大意, 理解作者写的什么内容。

 第一、 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 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 都留下了 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

 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 黄鹤楼、 岳阳楼上面就了 很多美文妙句。

 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令人神往;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让人回味无穷; 岳阳楼上,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传唱不衰,《岳阳楼记》 也因此成为景状物抒真情的名篇。

 今天, 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 看看它描写

 了 什么样的景色, 抒发了 什么样的感情。

 二、

 作者简介范仲淹, 字希文,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 文学家。

 公元 1015 年考取进士。

 1043 年任参政事, 任职期间, 敢于直言, 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 不幸遭到排斥, 被贬到邓州做太守。《岳阳楼记》 便是他在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做。

 以后还做过杭州、 青州的太守。

 死后谥号文正。

 他的作品收在《范文正公集》 里。

 三、

 写作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 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 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

 滕子京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 想找机会劝他。

 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身在河南, 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 就借题发挥, 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 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 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 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

 题目解说岳阳楼是岳阳城的西门楼, 紧靠洞庭湖, 可以饱览“八百里洞庭” 的湖光山色。

 楼址在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 其前身是三国时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 年), 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 取名岳阳楼, 常与文士们登临赋诗。

 自宋滕子京重修、 范仲淹作记后, 岳阳楼遂名扬天下, 成了 历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代名家李白、 杜甫、韩愈、 白居易也都有题咏。

 五、

 文体介绍“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散文的一种。。

 主要是记载事物, 并通过记事、 记物, 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即景抒情, 托物言志。

  范仲淹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一方面重申自己的抱负, 另一方面借此勉励、规劝老朋友。

 六、

 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结构:

 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2、

 抓住关键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七、

 课文全解

 第一段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兴盛 于是 代它的 在 代词, 我指岳阳楼 作文以记之。

 这件事情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 滕子京降职调任巴陵郡太守。

 到了第二年,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了 起来。

 于是重修岳阳楼, 扩大它原有的规模, 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

 嘱托我写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文意解析: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 的缘由。

 概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缘由, 一方面 表达对好友政绩的赞赏, 同时也反映了 作者的人生态度, 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 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

 下文的写景、 抒情、 议论都是围绕如何对待贬谪展开的。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写作记的缘由。

 第二段: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感叹 连接 吞吐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就是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通向 聚会之情, 得无异乎?

 译文: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 全在洞庭湖之中。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 浩浩荡荡, 无边无际, 早晨阳光照耀、 傍晚阴气凝结,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这样, 那么北面通向巫峡, 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 被贬的政客和来往的诗人, 大多在这里聚会, 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 大概会有不同吧? 文意解析:

 承上“属予”, 以“予观……” 引出岳阳楼景物的特点, 采用概述的方式写出岳阳楼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 既壮观由富于变化。

 用“前人之述备矣” 一句收住写景后, 笔锋一转, 转入写人, 自然地引出“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总领下文。

 小结:

 概述岳阳楼的风光, 写出洞庭湖全景并由景入情提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八、

 作业布置1、

 2、

 抄写第一二段原文两遍, 带译文一遍。

 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 三课时教学过程一、

 课文全解第三段:

  光辉若夫淫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耀,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啸猿啼; 登斯楼前行 这, 代词也, 则有去国怀乡 ,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者矣。

 就 凄凉冷 到极点落的样子 译文:

 像那连绵的雨不断如织的时候, 整月不晴, 阴冷的风呼啸着, 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 太阳和星星隐匿了 自己的光辉, 山峦掩藏起自己的形迹;商贾和旅客不能赶路, 桅杆倾倒船浆断折; 傍晚天色暗淡, 猛虎吼叫猿猴哀啼。

 登上这座楼来, 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之意, 担心遭到诽谤害怕别人嘲讽, 满目萧条景象, 感慨尽生而十分悲伤了。

 文意解析:

 这一段即景生情, 写出因天气恶劣引起“迁客骚人” 悲伤的感情, 抒发悲凉气氛中的悲凉感受。

 小结:

 由天气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写悲。

 第四段:

 至若春和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 春天和暖 日光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形容草木茂盛 有时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 则有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形容高兴得样子译文:

 至于春意融融日光明丽的时候, 波浪平静, 天空湖面光色交映, 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沙欧们时飞时歇, 漂亮的鱼儿游来游去; 岸边的小草和平地上的兰花, 香气浓郁青绿葱茏。

 有时大片烟雾全部消散, 明月朗照千里,水中浮光闪耀着金色, 静静的月影仿佛沉在水中的宝玉, 渔歌对唱, 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

 登上这座楼, 就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荣辱全忘的感觉, 端酒迎风, 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啊。

 文意解析:

 这一段即景生情, 从天气美好生出欢乐的感情。

 抒写了 “喜洋洋” 气

 氛中的欢喜心情, 与上段形成鲜明对比小结:

 由景色明丽而写出迁客骚人喜洋洋之情。

 第二部分(第 2~4 段):

 写岳阳楼的壮观景象 和“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

 第五段: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感叹词, 唉 探求 古时品德 思想感情 为什么呢? 高尚的人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代他是进亦忧, 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代词, 这 连词, 相当于“才” 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译文:

 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 或许与以上两种心理活动不同, 这是为什么呢? 不因外物而喜, 不因自己而悲; 在朝廷做官就是为平民百姓而忧虑; 退处江湖就为君主而担忧。

 这就是做官也担忧, 不做官也担忧。

 这样说来, 那什么时候才是快乐的呢? 这些人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虑之前忧虑, 在天下人的快乐之后快乐” 吧。

 啊!

 没有这种人,我将和谁在一道呢? 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文意解析:

 有“嗟夫” 表示对上述两种览物之情的叹息, 仍扣住“异” 字进行对比, 指出古仁人“异二者之为”, 又用设问句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

 这是全文的主旨, 作者一方面用来申述自己的抱负——自勉, 另一方面用以规劝好友——劝友。

 小结:

 直接用古仁人的忧乐观, 表露心志, 劝勉友人。

 第三部分(第 5 段):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

 给予相关图片,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文言文核对图片进一步了解, 加深印象。

 三、

 布置作业1、

 2、

 3、

 抄写古文两遍, 译文一遍。

 背诵最后一段课外作业第五、 六课时教学过程一、 思考与讨论研讨第一段1、 第 1 自然段写了 什么内容? 属详写还是略写? 写作缘由, 包括时间、 滕子京的遭遇与政绩、 重修岳阳楼。

 由于不是重点, 写得异常简洁, 如写滕子京的政绩就只用八个字: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2、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 什么问题? 说明他在逆境中“不以己悲”, 仍奋发有为, 有宽广的胸襟, 和一般的“迁客” 不同。

 研讨第二部分(2‐4 节):

 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第二段:

 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3、 写他们看到的洞庭湖之景有哪些特征? (1)、 气势宏大(2)、 气象变化多端(3)、 南北流向之长4、 第二段先写景再抒情, 如何写景? (1)、 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 渲染浩瀚的气势。

 (2)、 接着从空间上写浩瀚的湖面。

 (3)、 最后从时间上写湖面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

 5、 第 2 自然段写洞庭湖壮观的景象, 哪两个词能表现这层意思? 胜景、 壮观6、“谪守“与哪个词对应? “谪守” 与“迁客” 对应。

 7、“前人之述备矣” 怎样理解? 与第 1 自然段哪里照应? “前人之述备矣” 是说很多著名诗人已经写过许多咏岳阳楼的名篇佳作。

 与“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照应。

 8、 说说“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的“异” 字, 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的“异” 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 不同的感触, 即“悲” 与“喜” 两种不同的心境。

 9、 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进行详细描绘, 原因是什么? 第一, “前人之述备矣”, 因为不必再去重复; 第二, 从全文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 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 而在于借景抒情。

 赏析:

 衔远山, 吞长江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山在湖中, 湖蓄江水的壮阔景象, 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

 10 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 而用“然则” 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 转入些什么? 写“迁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

 11、 第三段写了哪些景物? 霪雨、 阴风、 浊浪、 日、 星、 山岳、 商旅、 樯、 楫、 虎、 猿 12、 这些景物体现了洞庭湖景观的什么特征? 萧然凄凉13、 通过这些景物又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朝廷中遭遇谗言诽谤, 离开家乡 , 悲伤至极之情(物暗己悲)

 14、 第四段写了哪些景物? 春风、 日光、 波澜、 湖光、 天色、 沙鸥、 美丽的鱼、 芷、 兰、 月影15、 这些景物体现出洞庭湖的什么特征? 明媚艳丽16、 通过这些景观体现出作者的什么感情? 因美景而忘乎官场世俗的喜悦之情(景明则喜)

 17、 课文三、 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一、 阴雨凄凉 二、 明媚晴朗 18、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 “迁客骚人”的“悲”与“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 , 忧谗畏讥” 概括了 “迁客...

推荐访问:兰花主题美文 兰花 美文 主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