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 正文

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6篇

2022-09-19 10:15:04

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6篇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基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调查RemarkableAchievementsofTarg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6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6篇

篇一: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基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调查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tiguous Areas of Extreme Poverty 作

 者:

 蔡其勇/毋锶锶

 作者简介:

 蔡其勇,长江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毋锶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京)2019 年第 201952 期 第⑩页

 期刊名称:

 《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

 2019 年 07 期

  标题注释: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7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评价与跟踪研究”[BHA 170115]成果。

 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民生工程。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强调“精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战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是帮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路径。本研究选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县、市)义务

 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视角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

  一、调查概况

  通过实地教育考察和对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助力工程项目初中和小学校长进行调查,并使用“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除吕梁山区和罗霄山区外的国家 12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 16 个省(***、直辖市)、近 100 个区(市、县)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教师。在线总计填写问卷 2260 份,有效问卷共计 2231 份,有效率 98.7%。

  自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评价与跟踪研究调查问卷》,分学校问卷、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采用封闭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设计。问卷主体部分采用 Likert 5 级量表计分方法。采用 EXCEL2016 和 SPSS24.0 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高度评价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

  1.校长教师对扶贫政策认识清晰

  在对学校校长、教师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认识程度调查中,“对扶贫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经常关注扶贫各项政策和通知”“能意识到扶贫政策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三项调查问题中,校长群体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共同占比 88.02%,教师群体占比达到 83.05%,其中“非常同意”所占比例均值为56.58%,表明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对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2.充分肯定扶贫及项目管理制度

  在对扶贫项目制度和管理状况的调查中,八成以上的校长和教师认为本地区的教育扶贫建设项目有“标准化的日常管理规范流程”“周全的规章制度”“较为规范的实施流程”。在问卷调查中,校长群体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占 85.67%,教师群体占 84.21%,表明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校长和教师对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和项目管理具体实施较为满意。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现行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较好地结合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改善本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

  3.学校薄弱环节得到较大改善

  在调查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当地学校的实际影响中,79.75%的校长和79.73%的教师认为在扶贫政策指引和项目的支持下,“学校的薄弱环节得到了较大改善”,教育精准扶贫建设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贡献,提高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利于探索符合学校的发展路径。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4.特困地区学校及师生充分受益

  在调查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学校师生的切实影响中,82.37%的校长和79.49%的教师认为教育扶贫项目的开展较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项目,显著改

 善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况,切实帮扶了贫困群众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教育精准扶贫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受益。

  (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全国水平

  本次调查的学校样本中,对其校舍建筑总面积和学生总人数进行了统计,得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 14.88 平方米。2017 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 13.48 平方米,从数据可以得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全国水平相当。

  2.学校运动场地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在对学校运动场地的调查中,大部分学校建有运动场及跑道(73.21%)、篮球场(98.81%)、羽毛球场(52.98%)、乒乓球台(99.40%)。在问卷调查的“其他”选项中,有 9.52%的学校填写还有足球场。有 42.26%学校有排球场,占比例较小。调查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数学校能够满足中小学生日常体育课教学、学生锻炼、大型活动、文化娱乐等需求。

  3.学校教学辅助用场地有待增加

  根据学校教学场地用途分为五大类。调查表明,基本类中的普通教室和图书馆达到 100%的学校覆盖率。平均每个学校约有 15 间普通教室,而学校的平均学生人数为 528 人,平均班级数为 13 个,表明普通教室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基本要求。并且平均班级人均数和最大班额数都不超过 40 人,低于小学 45 人、初中 50 人的标准班额。科学类中理化生地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基本建有,且功能较完善,达到80%以上覆盖率。地理教室虽然比例较低,但有数据显示地理专用教室在全国的普

 及程度不高,且使用率较低,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大。艺术类中音乐和美术教室均达到 80%以上普及率,书法教室普及率有待提升。信息类中计算机教室(94.64%)、电子白板教室(87.50%)、多媒体教室(77.38%)均有较高的普及率。健康类教室是五类教学用场地中最为薄弱的,卫生室(59.52%)、心理咨询室(53.57%)、体育活动室(47.62%)、学生活动室(29.76%),这表明需要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状况的关注和保护。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乐观

  有资料显示,过去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师资队伍存在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严重,年轻教师留不下、稳不住,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缺乏优秀师资等问题。调查表明,目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大。

  1.教师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本次参与调查的学校样本中,男女教师比例均值为 1∶1.20,男教师平均比例45.43%,男女比例基本均等。2017 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为 1∶1.69,男教师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中仅占 37.13%,而女教师占到62.87%。调查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教师的性别比例相对均衡,且优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状况。

  2.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样本中,30 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均值为 28.98%,31 岁到 45 岁的中年教师占 39.78%,而 46 岁及以上的教师占 32.40%。中青年教师共占 68.76%,占比近七成。根据 2017 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

 年龄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30 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在这些地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得到改善、较为合理,并没有出现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象。

  3.教师职称结构有待优化

  参与本次调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样本中,高级教师占 16.04%,一级教师占 36.76%,二级教师占 36.18%,三级教师平均占比 7.29%。2017 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中高级教师占 38.51%,一级教师占35.79%,二级教师占 13.54%,三级教师平均占比 0.6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职称结构相比全国水平,一级教师比例差距不大,高级教师比例较低,二级和三级教师比例较高。表明这些地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为中等水平,缺少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

  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提升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均值为 54.07%,拥有专科及以下学历占 43.71%,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0.29%。2017 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 1.57%,本科学历占 64.55%,专科及以下学历占 33.88%。调查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缺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教师,而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重较大,接近半数。

  (四)贫困家庭学生生活有保障

  参与调查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辍学率平均值为 0.37%,最高辍学率达 5%。在校学生中特困家庭子女比例平均值为 22.26%,在校学生生源地平均来自 9.37 个村,最多来自近 100 个村社,学生距学校最远距离均值为 15.24 公里。所有学校均

 建有食堂,大部分学校食堂提供一天的早餐(82.74%)、午餐(98.81%)和晚餐(68.45%)。98.20%的学校有营养午餐计划,营养午餐标准平均 5.12 元/人/餐,高出国家每生每天 3 元的标准。其中 43.60%的学校营养午餐由政府全部出资,其余学校由政府和家长共同分担,政府出资额平均占到 78.81%。学校食堂提供的饮食种类以主食、肉蛋类、蔬菜为主,但较为缺少豆类、牛奶、水果等。这些地区的中心校、初中都建有学生公寓,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都能入住学生公寓,贫困家庭学生住宿费全免。

  三、对策建议

  在调查问卷最后的开放式问题中,对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改善之处进行意见征集,参与调查的教师和校长提出了许多真实具体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整理、科学分析、精确判断,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做到精准识别,扶真贫真扶贫

  1.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在征集的意见中不少教师提出“要摸准真贫还是假贫”“让真正的贫困户得到扶贫,杜绝虚假”“摸清贫困家庭学生的家底,不能滥扶贫”等类似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对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要精准掌握扶贫对象的类型、致贫原因,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做到落实到村、社、组,落实到贫困家庭和学生,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此外,还应建立动态的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进退机制,每半年或一年,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重新识别和更新扶贫对象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2.教育精准扶贫要因地施策

 针对校长和教师提出的“要与地区实际相结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杜绝形式主义”“要分地区制定适合的政策,特别关注地区差异”“教育扶贫要切合实际,不搞一刀切”等问题,要保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达到真正脱贫的目的,必须根据各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校科学设计教育扶贫计划和实施方案,“一地一方案,一校一措施,一人一对策”。校长和教师对策建议中多次提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不能一味地从经济上给予特困家庭和特困学生帮扶,否则将会造就一群‘不愿意脱贫的懒汉’”。同时,要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公平公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

  1.着力改善特困地区薄弱学校条件

  针对“学校软硬件设施需改善”“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还不够”“农村校舍建设不完善”“多媒体设备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等意见,表明当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信息化水平低,特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学用房、教师周转房、学生寢室和食堂设施等不足,边远特困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难以保证。为此,要继续扎实推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特别要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完善学生食堂设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调查结果显示,特困地区学校在校生来自多个村社,最多的学校有来自近 100个村社的生源,学生家距学校较远。因此,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解决特困地区学生上学远、花费贵的问题尤为重要。同时,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寄宿制

 学校软硬件达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搞好寄宿制学校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寄宿生课余生活。增加寄宿制学校运行经费,政府应对寄宿制学校的水费、电费、食堂宿舍聘请的员工工资等给予补贴,降低学生食宿等费用,从而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提升师资水平,保障教师待遇

  1.精准补充特困地区师资

  问卷征集意见中反映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音体美教师短缺”“教师编制不足”“优秀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特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实施“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公费培养“小学全科”“初中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大力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身体健康、刚退休的中小学教师到这些地区去讲学、支教,带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乡村教育改革,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要增加教师编制,落实编外教师与代课教师同工同酬政策。

  2.精准培训特困地区教师

  征集意见中普遍反映,希望“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多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各级政府要构建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及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保障体系,在加强国家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特困地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实施“‘国培计划’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培训行动”,重点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双语教师和百人以下小...

篇二: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通用范文

 推进 X XX 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目

 录

 目

 录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推进 XX 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 2 一、我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 2 (一)取得的成效 ................................... 2 (二)存在的问题 ................................... 5 二、对策及建议 ........................................ 6 (一)创新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发挥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 6 (二)明晰职业教育扶贫定位,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方向 ... 7 (三)优化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9 (四)强化职业教育扶贫条件保障,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贡献率 .................................................. 10

 推进 XX 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坚持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 XX 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消除贫困作为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促使贫困人口获得一技之长,帮助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为此,民进 XX 省委立足我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发挥民主党派界别优势,于 2019 年上半年组织会内专家学者赴省教育厅职成处、省教育学院职成教育研培中心及省内中高职院校进行调研。通过资料收集、专题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我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总结经验,剖析问题,为进一步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服务龙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

 (一)取得的成效 我省是边疆农业大省,有 28 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国家级 20 个、省级 8 个),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1778 个贫困村,42.3 万贫困户,211.6 万贫困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5.5%,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将

 职业教育作为“造血式”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求精准上下功夫,在拔穷根上做文章,着力打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组合拳”,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找准定位,职教扶贫惠及更多的贫困 人口。按照《XX 省十三五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部署要求,我省职业教育将精准扶贫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通过落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贫困学生全免学费,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生活补助等政策,落实职业教育帮扶计划和职业教育圆梦专项行动。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向涉农、艰苦、紧缺专业的学生倾斜,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政策,为贫困学生提供教育机会,使贫困家庭靠技能脱贫,彻底拔除贫困代际传递的穷根。2007 至 2017年,我省高职院校发放国家助学金 50.63 万人次、11.09 亿元,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 26%;中职学校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总人数为 79.02万人,资助金额近 12.20 亿元,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 26%;享受国家免学费总人数为 62.18 万人,资助金额为 13.8 亿元,资助比例占在校生的 90%,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可以享受免学费政策。职业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有用的”“实惠的”选择,成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精准的脱贫举措,是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惠及几代的民生工程。

 。

 二是夯实基础,补齐职教扶贫短板。我省职业教育注重分类指导、梯次推进,通过差异化的项目导向支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基础建设,统筹职业教育资金使用,向精准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市县倾斜。2017

 年,从省职教专项资金中投入 1400 万元用于支持甘南县、桦南县、汤原县等 14 个贫困县职教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更好满足县域脱贫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开展省部共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项目,将试验区试点县和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到目前总投入达 7.2 亿,约为“十五”期间投入的 12 倍,拉动地方投入接近 1:1。充分发挥优质职教资源优势,在优质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设计中,将精准扶贫作为重要建设内容,支持示范骨干院校与精准扶贫户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精准扶贫户寻找脱贫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解决难题,尽快走上致富道路。

 三是打好“组合拳”,打造脱贫攻坚生力军。十八大以来,我省职业教育面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采取送教下乡、订单培养等形式,走乡入户,精准对接,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技能脱贫,共培养致富带头人 350 余名、各类农业技术人才 26 万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2.7 万人,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近 12 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299.54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625.57 万人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 300余项。积极推进高校对口志愿帮扶贫困县发展机制,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智力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引导高校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途径,深入贫困地区进行志愿帮扶,取得较好效果。如 XX 省商务学校结合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优势,与龙广乡村台、龙广开心调频长期合作,为农民提供电子商务公益培训;与 XX 省科教兴省促进会签订培训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在省内各市县农村开展农民合作社带头人

 培训、农村科技“明白人”培训、庄稼医生培训和产教融合助农服务等多种形式活动,为我省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渠道和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虽然我省基于职业教育的“造血式”精准扶贫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习*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我们正视不足,修正问题,有的放矢地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统筹管理不够,导致职业教育扶贫体制机制不健全,保障条件不到位,扶贫工作实效性不高。如部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资源分散;职业院校科技扶贫举措不适切、不深入;行业企业参与扶贫动力不足等。

 , 二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定位把握不准,导致职业教育扶贫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较低,扶贫成效不明显,甚至出现一些地方职业教育扶贫举措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错位的情况。在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新形势下,全省各职业教育院校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束缚,针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需求,积极践行“精准”发展理念和服务定位,促使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是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经费投, 入不够,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发展及资源建设服务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实施与有效落实。

 二、对策及建议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关系最为紧密,以培养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截至 2016 年底,我省共有高职(专科)院校 42 所,中等职业学校 368 所;高职(专科)在校生 22.19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 27.9 万人。实践表明,职业教育是提高贫困人口致富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探索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定位、模式构建与实施策略,对精准扶贫战略的落地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 创新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 发挥精准扶贫工作合力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工程的有效途径,肩负着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的重要使命,首先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在顶层设计上创新职业教育扶贫联动机制,在工作落实中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为此, 一要在省市级地方政府中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统筹机构,统一协调和组织开展本地区各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在统筹机构构成中,要纳入民政部门、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农业银行、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等机关单位

 的工作人员,以利于强化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引导与资源组织,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效率。

 二要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职业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广泛参与、贫困人口自主选择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由政府牵头管理,调动职业院校的科研资源、技术资源,激励行业组织和各类企业深入贫困地区,挖掘商业机会。同时鼓励扶贫对象自主选择自我发展方向。通过多层次、系统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联动机制的构建,全方位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明晰职业教育扶贫定位,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方向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既要承担教育责任,又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发挥扶贫功能,需要明晰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定位及方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此,一要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定位。基于习*平总书记强调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要求,一方面从思想观念、文化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等各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贫困地区将贫困人口负担转化为优质人力资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立足贫困地区的特殊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现状,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类型、结构和人才自身的个性化职业发展目标,注重应用型、操作型、管理型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增强贫困地区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二要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群体定位,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即职业教育要优先帮助那些急需致富思路和致富能力的贫困人群。

 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招生政策方面要向当地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加大对贫困家庭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力度。不仅有助于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还能够有效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对当地农民群体进行重点技能培训,夯实当地第一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当地农、林、牧、副、渔业向现代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向转型升级。

 三要明晰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服务定位,即职业院校应当深入贫困地区,了解区域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提出的新要求,摸清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短板,梳理差异,找准切入点,明确办学方向,突出就业导向,确保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与精准扶贫工作方向一致。为此,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培养与技能培训并举。教育培养就是要针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需求,为其提供文化知识教育和基础技术技能训练,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技能培训就是要针对农村地区的成年劳动者实施成人教育,重点是结合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对其进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拓展服务领域,将教育服务从校内人才培养延伸到贫困地区的家家户户,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技术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和就业服务等。同时,职业院校可以利用自身能够广泛联系人力资源市场、企事业单位的优势,把产供销、农工贸结合起来,为广大农户提供中介服务。

 (三)优化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助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职业教育“奖、助、贷、补”相结合的经费资助模式,加大职业院校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力度。一方面,要继续实施贫困家庭子女就读职业院校免学费政策和“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鼓励贫困家庭学困生就读职业院校,对其在学费、生活费方面给予特殊照顾。支持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到省(市、县)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在享受免学费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政策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住宿费、交通费和生活费等补助,帮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并实现高质量就业。设立专项帮困基金,对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创造条件为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参与助教、助管和助研等工作的机会,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二是探索长短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加快服务“两大平原”现代化发展的紧缺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职能,也是帮助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教育管理、资源调配等职能,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地方企业广泛参与的贫困人口技能培训工作机制,立足行业发展,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体系,实施长短结合的各种实用技能培训,如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等,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技能培训式扶贫模式。我省尤其要加快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涉农产业对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深度融入现代化农业产业链,

 重点建设一批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涉农专业或专业点,打造多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为“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实施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的对口帮扶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科技扶贫优势。地方政府要主导建立针对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与科技扶贫联系帮助制度,积极组织职业院校的科技专家、技术骨干人才深入贫困地区基层,发挥产业引领、项目带动、科技示范等作用,为贫困对象脱贫致富注入活力。地方政府要切实落实好国家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政策,鼓励职业院校科技人员与贫困地区的农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和服务,引导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集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四)强化职业教育扶贫条件保障,提高精准扶贫...

篇三: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理论研究区域教育扶贫政策的创新实践——石家庄市山区中小学教育扶贫工程调研报告常振亮( 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1)摘要:为了改变山区教育的现状,本着教育要优先发展的理念,石家庄市委市政府下决心通过教育扶贫从根本上解决深山区群众的脱贫问题。在此背景下,为全面了解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以来的成果和经验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决策咨询服务,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履行“ 决策服务、决策咨询” 的职能,对石家庄市“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的实施状况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并据此提出工作新建议。关键词:区域教育;石家庄市;山区;中小学教育;基本情况;分析思考;扶贫机帝l中图分类号:G 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4) 15—0011—06一、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基本情况2011年3月下旬石家庄市启动实施“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 ,涉及赞皇、灵寿、元氏、行唐、井陉、平山6个山区县的45个乡镇,覆盖人口60万人,共有小学生33835人,初中生16916人,高中阶段与初中阶段学生数量大体相当。共有45个乡镇需转移安置小学生15892人( 含教学点学生12335人) ;初中生8349人;高中阶段学生已基本得到妥善安置,重点是引导未升人普通高中的学生接受中职教育或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二、调查研究内容及结果分析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涉及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小学和初级中学两个学段。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全市6个扶贫县进行了调研,并依据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石家庄市教育局相关政策精神,编制了《石家庄市山区教育扶贫县中小学现状调查问卷》,该套问卷共包括学校管理人员调查表( 小学、初中共用一套问卷) 、在校学生调查表(小学、初中)、教师调查表(小学、初中)等五份调查问卷。其中小学管理人员问卷共发放24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95%;中学管理人员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100%;中学教师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4份,有效率98%;小学教师问卷共发放420份,回收4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15份,有效率98.9%;中学生问卷共发放540份,回收54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32份,有效率98.5%;小学生问卷发放720份,回收72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14份,有效率99%。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山区扶贫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情况、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情况、学校后勤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及山区教育扶贫总体评价等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一) 对山区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评价超过七成受访者对所在地区教育扶贫工程落实情况总体评价较高,受访者对所在地区教育扶贫落实情况总体评价数据如下:20iq年第i5III/B(5)Ed教uca惠。I实Pr。橐。烹d研Re。e究arch专>>11万方数据

 图一对山区教育扶贫工作的总体评价超过七成的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所在地区教育扶贫落实情况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满意程度最高的是小学生,对所在地区教育扶贫落实情况总体评价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到8I%,相比来说,初中生的满意率偏低,为52%;不满意率初中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按分类来看,小学( 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 的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程度高于初中( 包括管理人员、教师、学生) 。( 二) 对所在地区教育教学及管理情况评价山区教育扶贫地区教育教学及管理情况主要通过小学教师问卷和中学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来分析。从小学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山区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教学设施情况。对于教学仪器的配备,45%的教师表示学校只有“ 部分教学仪器” ,这说明山区学校的硬件水平亟待提高。二是学科的整体理解方面。对于“ 所任学科好课的标准” ,67%的教师都认为自己了解所任学科好课的标准,这一调查结果与从事扶贫培训的教研员和教师的访谈结果比较一致,说明山区教师的学科认知水平并不低。三是教学目标的把握方面。对于教学目标,72%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定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语言” ,这说明多数教师教学的主旨与中心是正确的;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7l %的教师“ 结合教参目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实际而设定” 。这样的教学目标应该比较客观、准确。四是课堂教学方面。在是否每节课给学生看书自习的时间上,45%的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5-6分钟的自学看书时间。比起以往的“ 满堂灌” 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对于小学的知识难度来说,教师可以给学生再多一些时间,自学理解。对于“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 ,43%的教师每节课会让学生进行2~4分钟的讨论。可见山区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还不够“ 放手” 。对待“ 当堂动笔训练” ,41%的教师每节课让学生动笔训练10~15分钟。这样的课堂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质疑,76%的教师表示喜欢。教师能有一个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学习的困惑,学生才能不断探索研究。五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对于“ 在教学中常用多媒体所展示内容” ,一半的教师选择了将“ 教学知识点” 作为多媒体展示的主要内容,说明山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说明教师对多媒体的特性认识有所欠缺,没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 不使用多媒体的原因” 中,有18%的教师选择了“ 不会做课件,制作课件花时间嫌麻烦”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自制课件的普及率在山区学校比较低,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六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面。对于预习和预习指导,55%的教师都选择了“ 要求;经常指导” 。这说明通过多年来的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有针对性的山区教育扶贫培训,教师重视学生的预习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七是教师培训情况。对于“ 是否经常外出学习” ,50%的教师每年外出学习1。2次,显然对于地处偏僻的山区教师而言,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接受的先进教学理念就少,所以还应加大教师外出学习的力度。对初中教师的调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纬度:一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山区初中教师的专业幸福感主要从教师对工作状况的满意度和对工资待遇的满意度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65%的初中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况最不满意的选项“ 工资待遇问题” ,63%的教师对目前山区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表示“ 一般” 或“ 不满意” 。非常满意的只占15%。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山区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主要从课标的使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开发、教20iq年第151tl/ill5)E苎。烹。奉陪巍。与nd研。e究ar。。j>>12万方数据

 学评价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角度对山区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及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山区初中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对《课标》和教材进行认真研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但是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情况可以看出,只有14%的教师经常会对整个学年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后进行教学,31%的教师经常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后进行教学,而55%的教师“ 经常对本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后教学” 或“ 经常按照教材内容及其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可见,山区初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师占了54%,对贴近学生生活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教师只有9%,可见山区初中教师大多数具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但是借鉴性的开发为主,自主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资源还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在教学评价方面,有20%的教师有学生成长记录袋,并充分运用记录袋进行过程性评价,有3l %的教师有学生成长记录袋,但是并没有充分运用。可以看到山区初中教师已经开始从关注对学生的结果性评价向关注过程性评价转变,但是从只有20%的教师运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又体现出课堂教学评价还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没有落实到教学行动中。有75%的教师都使用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说明大多数山区初中教师已经从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四是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86%的山区初中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是希望“ 在职学习,提高学历” 和“ 尽快成为学科骨干教师” ,说明山区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是很强的;46%的初中教师认为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是市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学科培训,这是对市级教研部门工作的肯定;64%的初中教师认为帮助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培训途径( 或方法) 是“ 同课异构” 和“ 校本教研” ,说明山区初中教师需要以课例为载体的有效校本教研活动。13%的山区初中教师选择了网络教研,说明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的能够让一线教师参与其中的教学研究模式是教师迫切需要的。( 三) 对所在地区教师工作和生活基本情况评价调查数据显示,一是山区中小学教师对自身工资福利待遇满意度较低,56%的小学教师和42%的初中教师对自身工资福利待遇不满意。二是山区中小学教师认为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工作量比较重,82%的小学教师和65%的初中教师认为工作量非常重或者比较重。三是68%的小学教师和72%的初中教师山区认为与过去相比,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更好一些。四是目前山区中小学的课程开设情况还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小学,只有28%的小学教师认为所在学校能够完全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全开足,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认为所在学校虽然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全,但并不能保证开足课时。初中情况稍好一些,56%的初中教师认为所在学校能够完全按照国家课程要求开全开足。五是山区中小学教师认为目前学校课程开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师资配备不够,有些学科缺乏专业教师。部分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或教师对一些学科不重视,课时经常被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占用,还有上级部门对~些小学科不重视。( 四) 关于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在此次问卷中,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情况调查主要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包括交通安全管理情况、学校卫生防疫管理情况、学校饮食管理情况、学校宿舍管理情况四个方面。从调查结果看,超过七成受访者对所在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情况评价还是比较满意的。1.对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的整体评价( 1) 学生评价方面从在校学生对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情况2【)iq年第i5翔,Bf5’ Ed教ucat育ionaI实Prac践tice与and研Rese究arch.—》>>13万方数据

 的评价来看,超过七成的中小学学生认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90%的小学生、84%的初中生对学校的13常行为规范管理是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95%的小学生、82%的初中生认为学校的总体感觉是非常安全或比较安全,89%的小学生、62%的初中生对所在学校的公共卫生情况的总体印象是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77%的小学生、44%的初中生对所在学校的食堂的总体印象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78%的小学生、52%的初中生对学校宿舍的住宿情况是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从数据中看,初中生对公共卫生、食堂、宿舍管理情况满意度比小学生都稍低,不满意度均超过10%。( 2) 管理人员评价方面超过七成的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员( 校长) 对所在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及生活管理情况评价较高,认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以来,所在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和管理制度建设进步较大,山区扶贫工程政策落实较好。具体数据如下:79%的小学管理人员、92%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86%的小学管理人员、82%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的安全排查制度非常严格或比较严格;76%的小学管理人员、50%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非常好或比较好;73%的小学管理人员、76%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学校已建立或正在筹建卫生室-77%的小学管理人员、78%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食堂管理非常严格或比较严格;85%的小学管理人员、84%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宿舍管理是非常严格或比较严格的。2.学校后勤管理人员配备问题从调查数据看,学校后勤管理人员配备情况中的突出问题是学校专职生活老师的配备及专业培训。只有35%的小学管理人员、57%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配有专职的生活教师;53%的小学管理人员、38%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还没有专职的生活老师,由学校教职工轮流值班管理住宿生。只有30%的小学管理人员、38%的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生活教师是按照学生实际需要严格或比较严格配备的。35%的小学管理人员、42%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的生活教师接受过专业的培训,6%的小学管理人员、10%中学管理人员认为所在学校的生活教师接受过县级及以上教育部门专业培训,大部分生活老师有学校自行组织培训或没有接受专业培训。3.寄宿生的课余生活方面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所在学校,特别是寄宿生的课外活动情况需要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外活动设施要进一步完善。调查数据显示,20%的小学管理人员、15%的中学管理人员表示所在学校寄宿生的课外活动情况非常丰富;38%的小学管理人员、27%的中学管理人员表示所在学校寄宿生的课外活动情况比较丰富;31%的小学管理人员、52%的中学管理人员表示所在学校寄宿生...

篇四: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迎接市“八办两组”到我镇进行教育脱贫工作调研的安排各相关校园:27 日下午,接县局电话通知,市上“八办两组”将于本周三到镇安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其中一组将深入云镇、月河两镇校(园)就教育脱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专项调研。按照电话通知要求, 现将该项工作安排如下, 请各校园长认真落实,确保调研中不出问题。一、时间:

 2017 年 5 月 30 日下午 14 时至 17 时。二、内容:

 1、控辍保学、学生资助、 “1+N”教师 +学生结对帮扶等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2、控辍保学、资助育人、教育脱贫等方面典型案例。三、调研学校:黄家湾九一贯、太白小学、高河小学、东川九一贯、中心幼儿园共计 5所校园。四、相关要求:1、各相关学校要做好教育脱贫、学生资助、教育帮扶“一卡两册” 相关档案资料整理工作, 要入盒入柜, 有目录,便于查看。2、准备一份简要的汇报材料。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简介,控辍保学情况、学生资助情况,教师结对帮扶开展情况(其中精准户子女入学情况,资助人数及金额情况,要用精准数字说明,校长要做到一口清)

 。3、准备两份典型案例:一份是控辍保学方面的(怎样将学生劝返回来的,两所中学必须各有一份)

 ;另一份是资

 助育人方面的(每校 1份),对象是所在学区的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通过资助上了大学的(在读大学生和近年刚毕业的都行),也可以是通过资助上了职中然后就业,因而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的。4、黄家湾九一贯要准备一份校建情况的简要汇报材料。5、搞好将园环境卫生,尤其是宿舍、食堂、操作间及营养餐等相关管理。汇报材料和典型案例请各校于 5 月 29 日 14 时前给中心校报一份电子档。不要把材料发在群共享里, 请发至邮箱244457610@qq.com。其它如有临时变更待后通知。月河镇中心校2018 年 5 月 27 日

篇五: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17 年 09 月 20 期 ·11·

 脱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研究

 廖 权1

  李 林 2

 1.四川省邻水县冷家乡人民政府,四川 邻水 638500 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摘要:人力资本缺乏是导致贫困落后的重要原因,而教育是提高社会成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将教育扶贫纳入扶贫开发体系,推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贫政策,发挥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对人力资本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育扶贫在打破“因教致贫”,走出“输血式扶贫困境”的同时,能够从根源上砸碎贫困的恶性循环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关键词:脱贫攻坚;教育扶贫;贫困代际传递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7)9-0011-01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1986 年针对发展缓慢地区,我国政府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开始了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进入 21 世纪,我国扶贫工作则进一步深入到以贫困村瞄准为重点推进的开发式扶贫。中共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更是被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

 1 教育与贫困的内涵性分析

 贫困具有二元性,兼具绝对性和相对性特征。从相对性角度看,贫困是指在整个社会阶层体系中处于中下层。社会资源占有不同是造成社会成员分层差异的重要原因。教育程度本身就与经济收入、职业声望和权力等一道构成了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指标体系。

 贫困研究学者对贫困的产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释,如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制度再生产、生命周期理论、贫困功能论、贫困亚文化理论、社会资本论等。在个体层面上,多元化的因素导致了个体贫困。从发展学的角度看,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不足,即能力贫困。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教育是提高社会成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的缺乏使得个体在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换中,陷入“贫困陷阱”。

 2 教育扶贫的逻辑

 2.1 教育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要领域

 贫困首先表现为物质贫困,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文化综合现象。在类型划分上,贫困既包括物质贫困也包括精神贫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不仅是收入的提高,也是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在物质、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脱贫,从脱贫攻坚目标来看,贫困人口义务教育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涵。教育扶贫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优先任务。

 2.2 社会发展下的人力资本提升

 从相对性的角度,贫困可以理解为社会发展下部分人口的“止步不前”。社会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突出地表现为新兴产业兴起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个体不能有效融入新兴产业,就只能跻身于传统产业,不能受惠于社会发展。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文化素质教育为劳动者跳出传统产业提供了可能,而专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则为劳动者进入新兴产业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先导。脱贫攻坚需要调整传统的扶贫模式,走出“输血式扶贫困境”,将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作为重点[1] 。

 2.3 破除读书无用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子代教育支出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支出。低收入家庭“因教致贫”屡见不鲜。一项针对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村贫困户的调查显示:教育支出是导致贫困的第三大因素,47%的农村贫困家庭需要教育扶贫[2]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农村家庭结构类型与读书功用性观念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即越是贫困的农户家庭越认为读书无用,揭示了隐藏在村落空间中的中国式阶层再生产中的底层循环隐性逻辑[3] 。贫困滋生了读书无用论,进而再生产了贫困。

 3 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教育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往往也比较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地方财力有限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教育扶贫要将教育事业纳为扶贫重点,优化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这要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筹规划和资金筹集,推动区域内办学条件的整体改善,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水平,促使区域教师流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3.2 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资助体系

 教育支出仍是贫困家庭的重要支出。因教致贫和因贫辍学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教育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素质教育为劳动力离开传统经济部门进入新兴产业提供了可能。教育扶贫要减轻贫困家庭就学负担,让教育不再是脱贫的阻碍,增加贫困家庭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可能性。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完善资助政策,形成全方位的资助体系。精准识别贫困学生,加大资助力度,做到应助尽助,适时扩大免费教育覆盖范围。

 3.3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定向招生倾斜

 在鼓励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该继续增加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贫困地区事实上并不能均等化享受高等教育资源。高级人才培育不足,加之人才流失,使得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持续动力,面对巨大的发展差异无力实现赶超。教育扶贫需要从发展教育事业的过程扶贫和直接增加招生计划的结果扶贫两方面同时入手。

 3.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带动产业脱贫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国门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被社会所轻视。实际上专业人才资源储备不足极大地限制了贫困地区资源转化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对实现劳动力就业和产业脱贫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扶贫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鼓励职业院校发展,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的专业,加大助学补助,让未继续文化教育的毕业生都有机会能接受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傅佑全.教育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根本保障[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80-83. [2]黄路阳,王兆娣,郇红.精准扶贫背景下教育支出与贫困关系的调查研究——以安康市五里镇冉砭村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7,29(2):86-90. [3]李涛,邬志辉.“乡土中国”中的新“读书无用论”——基 于 社 会 分 层 视 角 下 的 雍 村 调 查 [J]. 探 索 与 争鸣,2015(6):11-12. 基金项目: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脱贫攻坚背景下教育扶贫研究”

篇六: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iddot;232·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教育扶贫让农村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调研报告—— 以广州市从化区城康村为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孙 萍

 马 庆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

 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升教育质量,

 是实现精准扶贫、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关键词: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 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据有关农村教育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发展比较滞后。教育匮乏是致贫的主要原因。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治贫先治愚,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识,发展就有了希望。2017 年 7 月,我们“三下乡”工作队在广州市从化区城康村开展了乡村儿童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调研活动。从化区城康村占地面积 29.8 平方公里,共有 2350 人,家庭 623户。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占 13%,中年人占 47%,青年人占40%,“学龄儿童”637 名,年龄在 4 ~ 15 岁,其中 102 名儿童的父母单方在外打工,535 名儿童的父母双方在外打工。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长辈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脱离了法定的监护人,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和教育,在管教上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儿童心理成长出现偏差比较明显。一、城康村学龄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 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十八大的报告中对教育公平这一问题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但是,距离广州市区只有 30 多公里的城康村,竟然没有一所学校。“撤点并校”后,村里的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每天都要坐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去上学,家长和学生为求学付出了更多的成本,然而当地孩子接收到的教育资源少之又少。2. 农村的教育设施不完善农村学校规模萎缩,教学设施简陋。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农村人口增长趋于平稳;加上有些家长进城务工,有条件的家庭就让孩子在城市就读。农村学校能招收的适学儿童人数已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教学设施得不到更新和补充,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简陋,教学条件较差,教学效果难于提高;一些家长千方百计地将孩子转学到市区读书。农村学校规模的萎缩,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造成农村教育的失衡发展。3. 教育资源平台单一化图 1 城康村学龄儿童的教育形式 调查显示,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发欠缺、教育形式单一,有的仅满足于提供一些简单刻板、停留于书本上的教育,尚未真正形成充分保障和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有效综合平台(见图 1)。学生们接受的教育知识过于单一;按现有教育资源的知识结构,不少农村儿童存在学业成绩不佳、教育基础不扎实、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质量。4. 学龄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失了亲情、教育、安全等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其健康成长将会引人忧思。调查显示,城康村儿童因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的不尽人意之处,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第一种是父母健在但在外务工的,由爷爷奶奶隔代教育;第二种是父母有一方不在世或者父母都不在,跟着爷爷奶奶等长辈共同生活。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 学龄儿童的学习态度不佳调查显示,城康村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属于一般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或者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学龄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减A 父母B 爷爷奶奶C 自己看书D 老师幼儿园

 小学

  初中AAABBBC CCDDD万方数据

 ·233··教育发展纵横·少,有的孩子甚至处于放养的状况(见图 2)。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孩子渐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监护人的亲情缺失,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束,无人督促学习,放任自流。图 2 城康村学龄儿童的学习态度6. 学龄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图 3 城康村学龄儿童的性格特点调查显示,有 43% 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儿童心理状态不佳(见图 3)。尤其是跟着奶奶爷爷长辈一起生活的,由于缺少父母关怀与爱,容易戒备心强,缺乏安全感,不易相信别人,习惯独来独往,不大会处理人际关系,患得患失。可以看出,这些儿童多么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多么渴望能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孤独无助、悲观寂寞。二、建议与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报告还指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1. 解决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公平”“质量”不仅体现了要让每个孩子“有学上”,更是要“上好学”。虽然我国教育的办学条件已日益改善,但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上仍然短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基础还不牢固。相比起广州中心城市的教育经费投入,其周边农村的教育经费简直是沧海一粟。今后要把发展重心从总量增长转到优化结构布局上来,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 大力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教育关系着民族伟大复兴,也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未来。“家贫子读书”,有知识有文化是农村摆脱贫困的关键第一步。要大力改善办学条件,保障师资力量,实施“名师交流轮岗”和“走教”等制度,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地流向农村,以推动教师城乡流动、师资配置均衡程度的不断提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以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3. 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质量处于滑坡和弱势状态,主要是因为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太落后,现有教师的综合素养不太能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的需要。农村教师待遇低下、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不佳等,直接影响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部门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乡村教师基本工资水平,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吸引优秀人才走进农村。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安雪慧.提高待遇保障让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N].中国经济时报,2017作者简介:孙萍(1962-),女,河北唐山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马庆(1988-),女,湖北襄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57% 一般22% 感兴趣20% 不愿意学习1% 旷课逃学开朗

  内向

  暴躁

  自闭

  叛逆45%40%35%30%25%20%15%10%5%0%32%43%8%12%5%万方数据

推荐访问:关于教育扶贫的调研 扶贫 调研 教育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