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学习强国 > / 正文

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5篇

2022-09-24 13:35:02

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5篇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目录 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1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讨发言22022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5篇,供大家参考。

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5篇

篇一: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2022 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1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研讨发言 2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3 2022 年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4 2022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5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 版)》研讨发言(共 4 篇)

 2022 版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修订情况,具体到小学阶段,变化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调整细化了学段的划分。

 义务教育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由原来的三个学段调整为四个学段,其中第一学段指 1-2 年级,第二学段指 3-4 年级,第三学段指 5-6 年级,第四学段指 7-9 年级。

 三、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

 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

 四、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

 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四要素。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为此 2022版课标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除此之外,新课标通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增加教学、评价案例等方式增强了新课标的指导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加强了幼、小、初、高的学段衔接。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研讨发言 2

 今天下午,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模式上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下面我就说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要“听数学“为“做数学”。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检,从中感受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验自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自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形式走向实质。

 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

 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之道在于惯,教之道在于度。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管。过重与结果之间的验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并得到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律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看重尖子生,无视“学困生"的现象。这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一直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关注起,才能做到“水位渐高”。学生能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取得成功。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来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于目的是应用。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整理相应的数学内容,像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

 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以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轻车熟路老经验”及“车到码头船到岸”因循守旧的老思路、老方法,不断学习,不停思考,积极实践,争做新课程改革的“冲浪者”。

 2022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研讨发言 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称“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新课标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明确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在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更新义务教育学段划分。义务教育数学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六三”学制第一学段(1-2 年级),第二学段(3-4 年级),第三学段(5-6 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3.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更新了课程内容,新增"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研制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据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5.注重内容核心素养关联。要求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要整体把握内容与相应核心素养的关联,重视单元整体教学,强化情景设计,加强综合与实践,学科内外融合等。

 6.增加学业考试规范要求。强调评价方式多元化,明确数学考试命题坚持素养立意,凸显育人导向和核心素养导向,强调命题规划及试题命制的标准化建设,建立数学试题监测与评估体系。

 7.建构教研培训系统设计。强调区域教研应重视顶层设计,校本教研应建构常态化教研共同体,创新教研方式,教师培训应着眼新理念,强化整体性,突出关键点,注重实践性,采取多样化培训方式。

 8.发挥教学评价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特别指出在教学评价时要基于核心素养转变评价方式,比如要从概念记忆转变到概念理解,要从几何证明转变到几何证明+代数证明,要从回答问题转变到提出问题等,均是要与对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匹配。

 2022 年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4

 2022 年 4 月 26 日,我观看了**专家讲解关于 2022 年版义务教育的《新课标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讲座,我在此次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教学理念和新技能,心里也有很多感触和体会。

 一、新课程标准的变化 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解读: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弃,品格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解读:跳出了学科逻辑和知识点罗列的框框,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反映了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动向。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解读:这是一大创新点,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同在作业设计、改革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呼应了“双减”的要求。

 4.增强了指导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二、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1.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

 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2.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一单元一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

 3.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重视设计合理问题。

 三、优化设计数学作业 1.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2.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 3.作业的设计要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4.作业的设计要加强实践,体现作业的应用性 5.作业的布置要崇尚自主,凸显作业的多层性 通过此次讲座使我明白,教师要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022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培训研讨发言 5

 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

 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这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需要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例子,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

 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 版)》研讨发言(共 4 篇)

 第一篇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22 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篇二: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贯彻施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1

 学习贯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2

 贯彻落实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新课程标准座谈研讨交流发言 3

 贯彻施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1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5 月 5 日《澎湃新闻》)

 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 后”“80 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 年 3 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颁布,劳动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板块;2000 年 1 月,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取消了必修课中劳动技术课的单独设置,改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

 近年来,不少学生及家长的劳动观出现了偏差,导致一些孩子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小学生不会剥熟鸡蛋、不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学生不爱劳动的表现千奇百怪。而学校劳动课多是纸上谈兵,常被漠视,学生劳动观念偏差、劳动技能低下,着实令人忧虑。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不仅关乎人的健康和智慧,也关乎人的快乐和美好。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而不爱劳动、不会劳动,轻则让人丧失基本技能与生活常识,耽于安逸,沦为好逸恶劳、不劳而获之人,重则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缺少立

 业创新之本。重构劳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2020 年 3 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部署。此次《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要求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 1 课时,并设置 10 个任务群,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这份细致、系统的学生劳动标准是劳动教育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呼唤新型劳动教育。各学校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最新标准要求,全面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纠正偏重分数的教育误区,根据学生的成长特征安排科学的劳动课程,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健全评价机制,为学生提供可感性、可学性、可用性的劳动课程。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以身作则、热爱劳动,带领孩子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到劳动的愉悦感、获得感。

 总之,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综合必修课程,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配合,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获得真正的劳动技能,让劳动光荣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广大学生争做崇尚勤劳、全面发展的快乐劳动者,从而激发出整个社会源源不竭的创造力。

 学习贯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心得体会 2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自今年 9 月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从择菜洗菜、清洁卫生,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再到使用与维护家用器具,都将成为新课标体系下孩子们必须掌握的劳动技能。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将劳动课程独立设置并标准化、体系化,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地位,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方针,让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掌握更多独立生活能力。

 当然,独立设置劳动课并出台新课标,只是劳动教育的新起点。应该看到,教育引导孩子们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技能,非朝夕之功,须铢积寸累、日就月将。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好课程考核与过程评价,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都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

 从课程设置开始,汇聚多方合力,新时代劳动教育必能在学生心中播下崇尚劳动的种子,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打好人生底色。

 没有劳动的生活注定是无趣的,我们需要去劳动,我们离不开劳动,当你劳动了,你总会得到意外的惊喜,只要你想要有所

 收获,那就必须去劳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生活,那么就需要去劳动。还记得通过劳动拿到的工资、通过劳动拿到的奖状、通过劳动得到他人的认可、通过劳动让自己能力不断提升,那些很多感人的瞬间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我们需要劳动,就需要付出实践。那是在小学时,我当时成绩较差,当然我也不甘于现状,虽然也时常觉得自己笨,但我从未放弃,以前的我过于贪玩,把作业总是放到开学前几天才去完成,其实不难发现到最后去补也只是徒劳无功。我记得最深刻是在半夜写作业,写着哭着,作业实在写不完了,到第二天就要被老师检查作业了。不过之后,我渐渐改变了,每次放学后,我总是立马就把作业完成。那时我总是先把功课完成再去畅玩。我也从想过我成绩会到班级前三,有时一切就是很意外,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我相信我在过程中真的去劳动、去付出了,所以你的劳动,不知不觉就会让你感受到惊喜。真的需要去劳动,那总会让你有所收获。

 我们在劳动的同时,也会有不同的劳动观念,所以也难免会涌现错误的劳动观念,这从根本上不利于人们去劳动的,所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就格外重要。这也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去形成一个正确的劳动观念。

 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地改变、科技的不断创新等,人们更多愿意去从事轻松的工作,更多地去大城市发展,更多希望获得高薪,这本来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很正常。但我们很多人却存在对廉价劳动力等工作的歧视,首

 先,工作累,其次,工资低,这是很多人都不愿去从事的工作。当然社会中哪一项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劳动过程中会有劳累,况且不同的工作也劳动程度也是不同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多需要高科技人才,而制造加工产业就需要很多普通的劳动力。我们大部分人不愿去农村劳动,这是能够理解的,在夏日炎炎的天气,在田间辛勤劳作,每次也都是浑身脏兮兮的,这我们当然不想去从事农业了。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职业,也总有人把青春奉献给很多人不愿去从事的劳动,他们觉得那就是他所想要劳动。劳动不分贵贱,我们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同样可以熠熠生辉。没有那一份工作是轻松的,其实光彩夺目的背后都是夜以继日地付出。只不过我们只看到了结果,但过程的辛酸我们却不知。

 其实在我想要去松懈时,总有猝不及防的劳动去需要我去完成,虽然很多劳动你自己也并不想去做,但却是你必须要去完成。我们有时就是被困在那个思维枷锁里,我们如果换位思考就会把每一次劳动看成是学习与进步的机会,也会去珍惜那次劳动。因为那一次次的劳动,我们才会变得更好,我们才得以更好地成长。其实有多少次我们错失了劳动机会,我们也许去劳动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那是劳动与没劳动的区别,只有你去经历了,才会发现做与不做真的不同。

 我很清楚我们都会感到劳累,我们的劳动也需要去坚持,如果遇到艰难险阻就轻易放弃,那我们就不会有个完整的劳动,我

 们一定不要半途而废,我们也许就是欠缺那份执着与坚持。我们当然需要去休息,不过等认真劳动完后,那时我们再去休息就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所以生活中的劳动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再去坚持一下,当你坚持过后,就会看到令人向往的风景,为了一时的舒服,而去放弃了你的劳动,那可能会让你有所后悔。

 贯彻落实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新课程标准 座谈研讨交流发言 3

 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近日发布的 2022 年版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显示,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健康、农业生产劳作等任务,将分别贯穿不同年级段。小学生将被要求会炒西红柿鸡蛋,搞得了盆栽水产养殖等。

 此前,我国中小学就有劳动教育,不过一直存在被边缘化、弱化等问题。2015 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就直指这一问题,提出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这样的报道频频引发社会热议。

 将劳动课独立成一门课程,释放出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明晰信号,是推进“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而要让学校、家长和社会真正重视劳动教育,需要对症下药,找准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软化的根源所在,强化依法治教;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推进全社会形成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

 中小学校按课程方案与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课程,是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但具体到学校办学实践中,却存在重视智育,轻视美育、德育、劳育等功利化、短视化办学倾向。有的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按课程与中高考的关系,把课程分为“主课”“副课”并区别对待,结果就是所谓的“副课”被挤占成常事。如果依法治教不能落在实处,“五育并举”不能被坚持,那么即便劳动课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其被弱化的老问题将依旧存在。

 对于劳动教育,社会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家长就对劳动课的设置持保留态度,认为孩子去学校是读书不是去做体力劳动。还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引导”学生从事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系逆势之选。炒菜的话,买一个机器人炒菜机就能解决问题,让学生学炒菜似无必要。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替孩子包办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宜,将劳动立作学习的对立面,甚至用“不努力读书,今后就去做‘苦力’”等对孩子进行“恐吓教育”。这些错误的认识与教育方式亟须纠正。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生活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很难说,学生不愿意成为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的现象与“崇尚读书、漠视劳动”这一观念的长期影响没有关系。

 实现家长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纠偏,需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对照 2020 年发布的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或可将

 劳动教育评价作为探索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实践。评价学生是否上好劳动课,显然不应采取结果评价方式,进行所谓的劳动课考试,而应关注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表现,重视学生对劳动的体验,进行写实性、过程性评价,将其纳入综合素质发展档案。学校和家长必须意识到,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核心素养培养,如此方能为孩子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三: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2022 年)》心得体会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鲜出炉”,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到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目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话应实际需要的

 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学习心得体会

  2021 年 12 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这部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1、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在寒假期间对该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读通过与实验稿比较、分析,我收获良多。

 总体感觉上新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内容更加充实。新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 29 页变为 80 页, 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工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力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二是同中有异。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 200余处。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三是文字表述更加简明准确。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实验稿相比较,我认为新课标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 一、课程性质明确定位一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长期以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这一概念,没有科学、明晰、统一的阐释,从而衍生出许多自说 自话的、无谓的争论,最终导致语文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陷入了混乱。现在理论研究者 普遍认同将“言语性”作为语文课程教学最核心、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习得” ,因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两个方面)。新课标以现代语言学的 理论为指导明确提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的课程。”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言文字运用”仅在前言中就出现了四次,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新课标从语言领域、规范、能力等角度进行了全面论述,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的。这些论述,表明了语文课程应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加贴近了语文的本质,学科特点更加凸显,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和明晰。

 二、凸显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 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在前言部分,新课标将原来的“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改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并在课程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 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 究竟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呢?具体言之,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学会观察、思考、表达。此外,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I”这是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感悟、一统的解读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体讨论多、个人阅读少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阅读教学包括课外阅读重在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是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的。

 三、高度重视识字写字一- - 识字减数量、写字提质量

 随着电脑的广泛应用人们日常大量使用键盘输入文字使人们对汉字的读写和识记长期处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状态中,久而久之,错别字随处可见全社会汉字书写水平每况愈下也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有的教师认为指导学生写字是软任务,不但每周上一节写字课形同虚设,就是识字课中的写字指导环节也常常是指导多、练写少,学生真正写字的时间少得可怜!有的教师教学中习惯用播放课件指导写字,即使有教师板书范写,其书写水平也难如人意。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体认民族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理解的过程。

 写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审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

 素养。与此相应 ,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唯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书法。

 新课标,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予了我许多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 地融进课堂,重 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 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 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2022 年)》心得体会

 2022 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鲜出炉”,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到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目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话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

 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

 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新课标学习体会

  一是“新课标”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

篇四: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3 篇

 第一篇

  本次课程改革有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没有美术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而是将音乐与美术学科综合为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美术学科的角度有以下几个重点值得我们再认识美术学科:

 一、核心素养的变化 之前我们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现在综合为艺术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去掉了图像识读,将其包含在美术表现里面。美术表现改为艺术表现,更宽的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审美判断改为了审美感知,更加突出了本次课改更注重感受和体验的特点。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保留未变。

 “综合”是这次艺术课程改革的精彩亮点。艺术课以人文主题式学习方式为主,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多种艺术综合共生互生。通过听觉+视觉+知觉,促进通感能力。体验+情感+思维提高艺术修养,完善人格。

 三、弘扬经典传统文化

 通过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的,不健康的文化残害。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四、条理性更强 1-2 年级以艺术综合为主,美术课定义为造型.美术,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造型活动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强调体验,丰富学生感受。3-7 年级以美术学科为主,融入其他姊妹学科,奠定美术学科的双基,8-9 年级开设艺术选项,帮助学生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从感性逐渐到理性达到更高的思维。

 五、四大学习领域脉络更清 四大学习领域没有改变,更加清晰的分别确定了各阶段目标,与教学大纲笼统地确定确定教学目标相比,内容更充实,脉络更清晰。横向理解四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纵向理解阶段目标的分层递进特征。

 新课标的颁布,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从一个美术教师的角色努力向着合作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做一个合格的艺术教师。

 第二篇

  通过美术组集体对即将实施的 2022 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与现课程标准的对比,我做了以下总结。

 1.新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选择性。理想的美术课程应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定一个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并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美术课程标准没有采取列出具体的知识点(大纲列出具体的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指向这些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例如 1-2 年级的“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是: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建议是:教学活动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2.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中心的转变。它要求在美术学科中,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再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性地学习、综合地学习。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和训练学生绘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

 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次解读和学习,也引发了我对今后教学的一些思考。首先教师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力要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对知识的融通与理解。教师要形成良好的课程观,而不仅仅是课堂观。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大单元的主题教学,以增强知识的连接、整合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教学中,根据《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的要求和指向,真正体现美术教育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

 着眼于未来,美术团队采取积极行动,提升教师学习力,塑造“成长型”教师。这次新美术课标学习交流会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让我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思考,迈出新的征程!

 第三篇

  2022 年 4 月 21 日,新修订的《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正式发布。课程标准是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推进。

 那么,它带来哪些变化呢? 1.解决“三维目标”16 年以来相互割裂的问题。

 例如,美术学科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4 类艺术实践,涵盖 16 项具体学习内容,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将学习内容嵌入学习任务中。整体结构图更系统,更具有全面性。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由以往的学科本位取向转到育人本质取向。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课堂、教育取向是全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方向。

 3.带来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每一学段详实阐述具体学习任务,包含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具有任务的明确性,自然带来教与学的变革。

 4.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科学化、具体化; 新美术课程标准解决知识技能如何转化为育人导向、功能的科学化教学设计,将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课堂环节。

 5.落实“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要求。

 美术学习的成果并非仅仅是看到学生的美术作业,更重要的评价指标是学生对美术文化的理解内化于心的内在素养提升,具

 体反馈点在增添了学业质量的阐述。

 《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的阅读,我还停留在认知的舒服区,它的精华,需要我静下心来去梳理、去思考、去实践。我们会用开阔的人生视野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美育课程。

篇五: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2022 版小学语文 新课标学习心得研讨发言

 本次课标改革中无数科目总课时大大缩减,数学仅仅占到了 13%-15%,英语才占 6%-8%。

 但是从 2011 版到 2022 版课标,语文课时要求 20 年来一直坚守在 20%-22%,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 1/5。同时在 1-9年级全学段开设,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第一的重要地位。学好语文,要从娃娃抓起。本次语文课标改革主要是语文阅读要求提高,表现为:

 语文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开展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活动。

 “学习任务群”又分成了三个层面,分别是:

 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 个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 个任务分别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 个任务分别是“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6 个重要学习任务里面和阅读相关的就有 4 个,可见阅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

 同时,从学段要求来看,新课标将旧版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了“表达与交流”,“阅读”升级为了“阅读与鉴赏”,综合性学习改为了“梳理与探究”。

 以上两个重大改变传递出了 5 条重要信息:

 一、多读书,读好书 日常的阅读专题学习需要加入传统文化、社会变迁、外国文学等主题内容。

 二、注重阅读实用性和创造性

 阅读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是光看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将阅读运用到生活中的表达与交流,这对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阅读“思辨性”增加 孩子要学会快速阅读、理解性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对能力要求的提升。

 四、“跨媒介阅读与运用”要求增加 “跨媒介”的意思是运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阅读,比如在三四年级学段要求中提到“尝试用表格、图像、音频”等多种媒介,呈现自己的观察与探究所得”。同时也要运用多种呈现形式(比如思维导图、图表、课件等)和表达方式(比如朗诵、演讲、辩论等)进行表达。

 五、提出“跨学科学习”建议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不要闭门造车,需要跨学科的活动组织、任务设计、资源整合等提升综合能力。

 面对语文阅读内容难度的不断提升,结合新课标给出几个具体要求与建议:

 第一学段(1-2 年级)

 1.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2.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每晚由父母陪伴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等,在陪伴的过程中尝试让孩子独立阅读整本书。

 3.让孩子走出去,在生活场景中(比如博物馆、公园、书店等)进行简单的语言运用与交流。

 第二学段(3-4 年级)

 1.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万字。

 2.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良好的独立阅读环境,加大阅读量。同时孩子在阅读中需要有专业引导,比如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大意、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

 3.让孩子观察自然、探索科学,学会用自己的话表述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学段(5-6 年级)

 1.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万字。

 2.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量进一步提升,同时需要熟练阅读整本书。在阅读课堂上了解说明性文章和方法、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会把握文章情感等内容,同时加强阅读训练,在练习中总结阅读方法、培养思考能力。

 3.让孩子开始关注社会,多看时事新闻,学会对生活中的热点时事进行评析。

 考试以素养为核心 未来 10 年,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依然要考试!不过考试的要求变了。

 具体有这样 3 点变化:

 1.教学和考试都以“素养”为核心,考试也将由原来的“教考分离模式”转变为“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打破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知识技能训练魔咒,减少高分、低能、价值观缺失等乱象,意味着考核将由原来的卷面答题转变为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曾经靠刷题掌握答题技巧已经行不通了,以后考核的是灵活的思路和方法。

 2.答题过程中没有完全模式化的答案了,需要更多个性化的展示。比如会更多考查学生对于某个人物的看法,某个

 事件的看法,让学生对某种不良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提出解决建议。

 3.需要学生转变传统学习方式,更多进行情景对话、辩论、演讲、陈述观点等系统性学习,在不同维度的实践与训练中提升思维。

 新课标下如何学习语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大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未来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关注:

 1.训练孩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2.提升孩子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加强孩子综合实践研究的能力。

推荐访问:2022新课标学习交流发言 新课标 发言 学习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