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脱贫攻坚 > / 正文

脱贫攻坚经验做法6篇

2022-09-17 11:05:03

脱贫攻坚经验做法6篇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12022年6乡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经验做法特色亮点口县口镇党委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整体部署,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团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脱贫攻坚经验做法6篇,供大家参考。

脱贫攻坚经验做法6篇

篇一: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2022 年 6 乡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经验做法特色亮点 口县口镇党委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整体部署,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团结带领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着力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1 年年度考核全县第一名。镇党委被市委评为 “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确定为 “口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干部是中坚。从工作部署,到推进落实,镇党委是如何把责任主线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的? 镇党委紧紧抓住镇、村两级干部作风建设关键点,进一步完善机关日常管理制度,不断细化村级班子绩效考核方案,全面实现制度规范人、管理人和激励人。打造团结、务实、勤政的领导班子,带动引领党员干部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浓厚氛围。

 在村庄整治提升工作中,面对多重不利因素,镇党委带领党员干部深入一线, 抓关键, 破难题。92 个村全部实施村庄面貌整治提升,破房烂院拆除率 98%,围墙改造率 99%,节点绿化、 游果园覆盖率达 100%。

 村庄面貌得到了全面改观,五次接受全县拉练检验,接待 12 个县区实地参观考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破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口镇脱贫攻坚成果显著,镇党委是如何压实责任,巩固这一成果的? 镇党委根据班子成员的专长,实行包片制,片长由年轻干部担任,片内老、中、青搭配,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激发潜能、凝聚智慧,形成同心同向、齐心协力强大合力。把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标准、实现工作目标作为压实班子成员责任的重点,分解细化各片工作任务,明确片长岗位职责,引领带动全镇干部提高办事效率、创新工作思路,构建任务快部署、责任快落实、工作快推进的工作格局。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镇党委聚焦 “两不愁三保障”,带领包片领导干部对镇内所有村户细致摸排五次以上, 守牢脱贫底线。

 雨露计划、两免一补、三免一助应享尽享,为 45 户实施房屋质量提升, 住房和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因户施策,及时跟进帮扶措施,确保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整合社会、企业、驻村单位等各种资源,帮扶力量、帮扶力度持续加强,12 支脱贫村、9 支非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到提高产业质量发展水平,镇党委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通过党建+产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等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镇党员干部形成干事就干成一流、做就做到极致的共识,形成了 “事争一流、

  3 见旗就扛”的常态,打牢产业发展基础,带领全镇农村农民借势借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同时,引进龙头企业牵头组团推进现代微型薯产业园区暨集体经济示范区建设,直接帮助全镇 18 个行政村展开一次集体经济建设攻坚战。引入集体+企业+合作社的模式,改造提升了部分蔬菜大棚、加工车间等设施,比如由小西梁村合作社牵头,与光伏电站和德胜村合作,升级改造了蒲公英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以小西梁生产加工基地为基础、以光伏土地资源为突破、以德胜品牌为核心的生产基础。

 近年来,口镇认真落实全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整体部署,坚持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入手,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的引领、推动、支撑作用,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快速实施,切实把基层党建成果转化成乡村振兴新成就。

 强党建聚合力激活振兴“动力源” 口镇党委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精准发力,牢牢坚持“党建强、产业强,生态美、乡风美”双强双美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镇党委紧紧抓住镇、村两级干部作风建设关键点,进一步完善机关日常管理制度,不断细化村级班子绩效考核方案,全面实现制度规范人、管理人和激励人。打造团结、务实、勤政的领导班子,带动引领党员干部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

  4 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的浓厚氛围。在 2021 年全县年终考核中荣获第一名。

 在村庄整治提升过程中,通过每月擂台赛的形式,促进了各村的工作开展,提升了整体整治质量,口镇多次代表全县接受省市检查验收。另外,镇党委打破资历与年龄的限制,安排年轻党政班子成员包片,给他们压担子搭平台,激发了各片之间的工作评比,调动起班子成员的工作潜能,多名年轻的班子成员靠工作赢得群众的赞誉,并被推选进入年终考核优秀序列。

 口镇党委全面发动广大党员干部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把握发展机遇,放大生态优势、巧借口经济效应,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之路。2021 年,口和口两个行政村被评为全省森林乡村,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镇党委被市委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强产业提动能跑出振兴“加速度” 在产业培育上,口镇党委不断延伸党建触角,大力拓展党建领域,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近几年借助“支部+合作社+农户”和“党建+产业”等融合模式,成功培育出口微型薯园区、小西梁蒲公英加工车间等产业园区。

 口镇党委及时确立党建引领、一体布局、全域规划、连片打造、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确定了未来三年乡村振兴战

  5 略的发展思路:建设一个特色示范小镇、打造一个旅游观光基地、培育一个主导产业片区、建设一批宜居样本村庄、提升三条生态观光线路。同时,在口村集中建设智能化单体原原种繁育大棚 300 栋,依托这些集体经济资源,采取组织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引进企业参与对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目前已于口口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经营协议,未来十年,由该企业牵头组团推进现代微型薯产业园区暨集体经济示范区建设,直接帮助全镇 18 个行政村展开一次集体经济建设攻坚战,每村每年至少直接增加 2.5 万元的集体收益。

 将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助力农村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加快改变乡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步伐,实现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和农民发展。

 强生态优内涵绘就幸福“新画卷”

 美丽乡村如诗如画,文化生活精彩纷呈,乡村治理和谐有效,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个个美丽村庄的动人音符在口镇绿水青山、生态田园间欢快跃动,演奏着乡村振兴的美妙乐章。这些喜人景象的背后是一个团结有力的镇党委班子和一支有激情、有追求、有正气、有干劲的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在倾情奉献,是该镇抓党建强基础、抓发展惠民生、抓治理破难题的现实写照,凝聚起了党心、民心,使党组织强起来,人心聚起来,乡风淳起来,百姓乐起来,道路通起来,路灯亮起来,村庄美起来,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之

  6 路。

 盛夏的口村,盛开的马鞭草像一片紫色海洋,映衬着青砖黛瓦的二层小楼。鲜红的国旗在口村上空飘扬,绿色农业与银色光伏板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民宿旅游成了村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口民宿被京津冀三地游客称为京北最美民宿。口村也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口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绿色无公害示范基地”,市“最美特色小镇”等荣誉称号。

 在村庄整治提升工作中,镇党委带领党员干部等大批骨干,扎一线,抓关键,破难题。92 个村全部实施村庄面貌整治提升,破房烂院拆除率 98%,围墙改造率 99%,节点绿化、游果园覆盖率达 100%。村庄面貌得到了全面改观,五次接受全县拉练检验,接待了 12 个县区实地参观考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局破题奠定坚实基础。

 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中,镇党委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带领包片领导干部对镇内所有村户细致摸排五次以上,守牢脱贫底线;雨露计划、两免一补、三免一助应享尽享,为 45户实施房屋质量提升,住房和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如今,走进口县口镇的各个村庄,呈现出的是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走在乡间大路上,看到的是生机与希望,记在心间的是砥砺奋进的不凡道路;拧开村民家中的水龙头,流出的是一股股甘甜到心的幸福源泉;打开村民

  7 家中的燃气灶,冒出的是一团团红红火火的希望;来到各个村庄的文化广场上,群众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舞,舞出的是内心丰盈满满的获得感。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古人在诗中展现的一幅悠闲富足画面,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缩影。百舸千帆竞,奋揖正当时,交完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口镇党委一班人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凝聚“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拼搏精神,奋力投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

篇二: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及农业产业扶贫成效分析 摘要:四地州作为已脱贫的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存在一定的贫困顽固性和返贫高风险。在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地区存在易返贫边缘户随时有返贫可能,产业发展不足难以促进村民创收增收,内生动力不足脱贫成果难以稳定等问题,该文从监测预警、兜底保障,产业发展、提升收入,激发内生动力几个方面针对以上问题对四地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四地州 1 背景 四地州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问题突出的深度贫困地区[1],集中了 22 个深度贫困县、192 个深度贫困乡镇、1962 个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战场。2020 年,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通过“七个一批”工作,达到了自治区的全面脱贫的成果,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决胜。治理贫困过程中,从解决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入手,到治理能力相对比较贫困的脱贫发展目标的确立,在此基础上牢牢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推动乡村振兴为重点,探索一条符合四地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的路径。

 2 存在问题 2.1

  存在易返贫的边缘贫困户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是防止发生返贫现象。四地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是按照国家贫困线的标准,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 1.5 倍且结合“两不愁三保障”进行计算。所以在精准识别过程中,以家庭收入为标准的统计过程存在未达到贫困户标准但是生活确有一定困难的家庭,以及部分实现脱贫,但是脱贫不稳定的家庭。这些家庭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家庭收入略高于贫困线,但是自身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在贫困线上挣扎,面临突发灾祸状况时,甚至不及享受低保政策的家庭。享受低保补助的家庭在受到突发状况的冲击时,其收入部分受国家政策兜底有保障,在基本生活开支没有变故下冲击较小。但是这部分低收入家庭在面临自然、经济突发状况时,易发生收入骤减的困境。

 2.2

  产业发展不足 产业发展离不开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而四地州由于其地里环境,自身受基础交通设施限制的物流运输不发达,造成材料的运输成本偏高。且由于信息不对等,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先进的物流技术不发达,容易造成不易保存的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失或配送成本高等问题[2],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产业的高效发展。

 2.3

  内生动力不足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沟通障碍,对外出务工、当地旅游业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部分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3],在脱贫过程中,听从政府安排,但是自主性较差,难以应对突发状况或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最后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观念,转移就业意愿不强,态度消极,依赖政策被动脱贫。

 3 解决办法 3.1

  监测预警、兜底保障 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中,监控预警、精准帮扶是防返贫的第一道防线,尤为重要。在面临突发状况造成收入骤减时,自我发展能力较低的家庭的返贫风险比政策性补贴收入的家庭更重,因此要做到高效的预警监控,有效防止因为一些突发状况造成的贫困,首先要提高贫困预警线,扩大监控人群,优化预警等级。

 其次要做到精准帮扶及时帮扶。在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困难,做到常态监测,动态管理,实现精准帮扶高效解决。常态监测是基础,在数据收集上采取多渠道、多维度的收集方式,在数据监测分析上通过大数据平台,完善数据交换机制,强化资源共享,完善走访核实机制,结合基层信息网格化信息收集,确定数据的真实性,加强监测分析。动态管理是主体,对核查确定的需帮扶对象进行及时帮扶、精准帮扶,限时销号。由于外界环境因素造成的可进行异地搬迁、发展产业、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对自身因素造成的可进行技能培训、就业帮扶、完善社会保障、纳入低保等手段改善收入,提升能力及认识。防返贫长效帮扶机制是以监测预警机制为基础精准实施。对已帮扶人员进行经济发展的信息追踪了解,可以督促预警问题的真正解决落实。

 3.2

  提升产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 应当结合当地自身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树立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通过品牌效应推动深化市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首先要完善物流系统,提升冷链存贮、运输技术,降低存储、运输成本,使农产品能有效运往外地,提升销路;其次要引进人才,发展人才,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最后要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实现高效融资,为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本保障。

 在农业产业提升发展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旅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留住绿水青山,维护生态环境,维持村庄卫生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户+旅游的特色旅游,有效发扬当地的特色。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挖掘传承当地文化内涵,结合农作物采摘等特色体验项目增强旅游业收入,提升农户收入。在维持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基础上,实现一二三产的有效融合,实现本地特色资源有效整合,共享品牌效益,扩宽农民增收渠道。

 3.3

  提升内生动力 要提升当地居民的内生动力,首先要改变等要靠的落后观念,调动起农户的积极性,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思想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精神风貌。通过乡贤的模范作用,利用网络媒体的广泛性,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不仅扶“志”,还要扶“智”。扶“志”是改变落后的观念思想,消除“等、要、靠”的负面思想,利用身边积极事迹、本地优良的乡土文化,进行宣传教育,激发群众动力,改善乡风乡貌;扶“智”是提升素质教育,特别是民族聚集的地区,不仅要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还有普通话的推广。通过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奖惩结合的方式,改善当地乡风文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针对不同的情况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如文化层次较低的可以进行相对简单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开设一些管理类专业培训,并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针对一些创业人员,可以开设相关的创业培训。通过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户的就业创业能力。

 4 结语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延续。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实现全民在现行标准下解决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乡村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全民小康。通过提升监控预警线,细化监控预警标准,进行高效帮扶,守住脱贫成果;聚焦市场需求,发展产业优势打造当地品牌,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居民创收;提升内生动力和文化素质,改变落后思想,促进文化发展;加强

 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农户收入水平,实现地区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胡尔西丹穆·穆克木,陈久运."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践及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四地州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9):5. [3]蔺彩霞,余国新,张勇,等.新冠疫情影响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J].农业科技. [4]吴晓琳.新冠疫情背景下巴州农产品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库尔勒市博古其镇二十八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7):3. [5]马桂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J].西部学刊,2021(13):3. 摘 要: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该文以市乡农业产业扶贫为案例,介绍了乡农业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通过农业产业扶贫,分析了取得成效,并对下一步巩固扶贫成效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乡;农业产业;扶贫;成效 市是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出入的重要门户,是一个集山区、农业、贫困、老区为一体的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同时也是省农业大县、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长期以来,“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发展不平衡”一直是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严峻现实。乡是市东北部的省列贫困乡之一,共有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全乡总人口人,其中贫困人口人,国土面积平方千米,年末耕地面积万亩,年平均气温 12℃,年降雨量 800-1000 mm,适宜种植马铃薯、玉米、辣椒、烤烟等农作物[1,2]。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乡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根本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增收脱贫”的工作思路,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行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

 1 乡农业产业扶贫现状 乡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其中年扶持对象为年月未脱贫贫困户户人,种植加工型马铃薯、辣椒、优质饲料玉米等特色产业共计亩。实施养殖项目惠及户人,共发放母猪头、仔猪头,新建圈舍平方米。

 年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产业基地奖补项目、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奖补项目,其中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对象为年未脱贫的非易地搬迁户,按照人均元规划,共惠及户人。产业基地奖补项目和带贫奖补项目共惠及贫困户户人。

 年实施基地奖补项目和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奖补项目,建设产业基地个,带动户贫困户增收,其中收入超元的达到户。

 2 主要做法 2.1

 选准主导产业 结合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情况和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生猪、马铃薯、蔬菜、辣椒等特色产业着重发展。将基础好、增收潜力大、受益面广的马铃薯产业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洋芋经济”,延长产业链,推动走上产业化、商品化、精品化道路,引进多家省内外加工企业,在集镇搬迁点投资亿元、建设占地亩、年开发深加工马铃薯 3 万吨以上的马铃薯深加工厂,销售额亿元以上,使马铃薯这个传统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

 2.2

 创新带贫模式 全面推行 “公司+合作社+搬迁农户”“公司+支部+合作社+搬迁农户+务工”

 “公司+合作社+搬迁农户+股权”等经营模式,企业以资金、技术和市场占有率入股,搬迁贫困群众以土地资本和后续产业资金入股,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让搬迁贫困户获得稳定的“订单收入+务工收入+分红收入”,实现各类经济主体互利共赢,搬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3

 用好用活产业扶贫资金 按照“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股份化”的思路,将有限的产业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打捆使用、“聚合”起来,精准投放到产业带动力度最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效果最好的“刀刃”上,充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实现以“小资金”撬动“大产业”。年以来,投入农业产业扶贫种植业资金万元、养殖产业资金万元,共有户申报种植业到户项目,申报养殖项目。

 3 主要成效 3.1

 产业扶贫增强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 截至 2020 年,全乡有 26 个经营主体,通过发展 50 亩以上种植基地 24 个、面积亩,其中马铃薯亩、大棚蔬菜亩、辣椒亩、魔芋及旱烟 630 亩。规模养殖基地 2 个,带动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其中增收元以上的达到 284 户。

 3.2

 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贫主体效果明显 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通产业到户精准扶贫路,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合同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全乡共创建村集体合作社 14 个,以“党总支+合作社+集中连片基地+订单+贫困户”模式,通过产业地带动、投资收益带动等途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共有 31 个私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元以上。

 3.3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 盘活乡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和各类产业扶持资金,引进社会资本,在搬迁点创办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扶贫车间、扶贫“微工厂”“家庭工厂”,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构建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工人”的共建利益联结机制,夯实了发展基础,巩固了扶贫成果,解决了就业问题, 2018 年以来,先后共有 371 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实现户均年增收元。

 4 巩固农业产业脱贫成果建议 4.1

 强化技术保障 大力推广高产高抗优质品种,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实现传统产业增产增收。加强技术专家挂片包村,乡村农技人员包户的技术帮扶路径,同时,定期组织“土专家”和“田秀才”进村入户、到地块对贫困户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农户产业发展意识。

 4.2

 完善产业链条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进行深加工形成精品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创造更多价值,扩展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打造地区特色品牌。

 4.3

 健全长效机制 加大产业后续建设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贫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索扶贫资金专业管理、精准投放、循环使用、收益持续,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等问题。加大项目融资力度,确保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支持力度。

篇三: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生态环境分局生态脱贫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我局实施的生态脱贫工程主要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十大脱贫工程”中生态脱贫工程牵头单位分别是环保、林业部门,考核环保牵头工作的主要是每年实施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一、总体情况 根据 XX 市下达给我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制村任务,我县20xx 年度实施了 11 个建制村、20xx 年度实施了 10 个建制村、20xx 年度实施了 10 个建制村、20xx 年度计划实施 13 个建制村,合计治理 44 个建制村。上级下达专项资金 613 万元,地方配套941 万元。项目严格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支持范围,实施项目主要涉及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集、畜禽养殖治理、饮用水安全等方面。20xx-20xx 年度 31 个建制村整治任务已全面完成,通过了市县主管部门和各级扶贫检查验收。20xx 年度 13个建制村正在实施中。目前已建成的设施基本上都能够正常运行,项目实施后,相关建制村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整体环境面貌彻底改观,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开展情况 一是积极落实运行维护情况。我县成立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县积极推进城乡环

 卫一体化管理,县政府制定印发了《XX 县农村垃圾治理督查考核办法》,县美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项目所在乡镇也落实专人负责运行维护,费用由县与乡镇分级承担。二是充分发挥了资金效益。农村环境整治资金的使用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项目管理规范、项目质量较高、群众反响较好,能够按照序时进度要求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改善了项目所在乡镇、村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将有所提高。四是得了可持续影响效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既实现农村污水达标处理和排放,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又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也保障了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完成“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的重点任务。

 三、经验做法 一是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县政府办每年印发相关生态保护脱贫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下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任务,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列入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考核。二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按照中央农村环境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公开透明、强化监管”的原则,强化资金的管理,将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工作。三是开展督查考核。为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工作,由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组牵头,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水利局、县畜牧业中心、县住建局等部门联合对每年承担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任务的建制村四项指标完成情况以及考核指标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并及时向相关镇、村反馈督查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四是严格验收。严格按照根据环保部等十一部委制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试行)》要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和饮用水安全率四项指标有一项未达到要求的建制村,将认定为未完成环境综合整治任务。

 四、存在问题和原因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涉及面广,资金量小,验收考核指标高,在实际实施时很难落实,很多乡镇了解情况后都表示不太接受这种项目。

 五、下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一是继续加快农村环境整治步伐,稳步推进各项治理任务,实现美丽乡村振兴发展,落实扶贫攻坚工作。二是建议项目考核标准降低,只考核补助资金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或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单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在项目资金中增加运行维护经费。

 20xx 年 7 月 22 日

篇四: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2021 年 5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情况汇报先进优秀事迹 政策不断档 力量不减弱 监测不遗漏 x 易地扶贫安置区之一,由 17 个村并村联建,46 栋楼房都有电梯,安置了 1250 户、3760 人,成为 x 又一网红打卡地。该小镇北行 2 公里便是养殖小区,为有养殖意愿的搬迁群众提供了创业空间。

 许多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位于康保县城的河北恒太皮具股份有限公司务工,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雪威摄 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防贫对象发现、上报、反馈、解决工作体系。截至 6 月 30 日,全市共投入各类防贫帮扶资金 1500 余万元,累计开展帮扶救助 1 万户 1.8 万人次,实现近 7000 户 1.3 万余人稳定消除风险,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 今年以来,x 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重要位置来抓,持续强化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实,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保证政策不断档、力量不减弱、监测不遗漏,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平稳有序衔接。

  2 摘帽不摘政策,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摘帽不摘政策,深化对原有帮扶政策的延续、优化、调整,继续压紧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和县区属地责任,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

 强化教育帮扶,确保适龄学生不失学辍学。深化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今年以来,先后对 3 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进行了全面摸排,未发现失学辍学现象。强化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截至目前,各县区已全部完成春季学期“一补”发放工作,累计覆盖 4.3 万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所有适龄儿童全部上学。

 强化医疗扶持,确保让农村人口看得起病。深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对符合政策的 59.29 万名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部代缴,参保率达到 100%。强化落实“三重保障”政策,截至目前,全市“三重保障”政策累计资助 20.2 万人次,累计提高待遇支出 8000 余万元,有效防范了因病返贫致贫风险。持续做好 30 种大病的救治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救治大病患者 3.2万余人,救治率 100%。

 强化住房保障,确保所有农户住上安全房。持续开展农村住房安全常态化排查,今年以来,累计排查农房 87 万余户,已全部录入农村房屋安全信息采集系统,覆盖全市 3954

  3 个行政村,覆盖率 100%。经排查,没有发现住房不安全农户。

 强化饮水安全,确保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紧紧围绕农村饮水安全的 4 项评价指标,对全市农村饮水设施进行常态化、地毯式排查,有效保障了冬春季节农村供水,提升了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开展动态监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切实把防止返贫致贫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不断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深化防贫举措,织密防贫保障网,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动态清零。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聚焦一批监测对象、配强一支监测队伍、建立一套预警机制、绘制一张管理流程图、织就一张帮扶保障网、守住一条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六个一”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监测谁、谁监测、帮扶谁、怎么帮”的问题,切实建立起防贫对象发现、上报、反馈、解决工作体系,真正筑牢防止返贫致贫的堤坝。

 全面开展动态监测。按照“全面监测、重点帮扶”的原则,将全部农村户籍人口作为监测对象,根据致贫返贫风险程度,建立防返贫重点监测对象、低收入群体、稳定脱贫户、一般农户 4 本台账,通过网格化管理对四类人员开展定期检

  4 查、动态管理,持续跟踪其收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稳定性等状况,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防贫对象范围。同时,创设《x 市防贫预警信息》专刊,有效整合了各类信息,为基层高效开展防贫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识别重点防贫对象9274户18421人,其中 2021 年新纳入 612 户 1321 人。

 及时开展帮扶救助。坚持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对纳入防贫对象范围的农户进行精准分析,通过产业带、就业帮、金融保、政策兜、急难救、智志扶等帮扶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及时帮扶,实现了重点防贫对象全覆盖。截至 6月 30 日,全市共投入各类防贫帮扶资金 1500 余万元,累计开展帮扶救助 1 万户 1.8 万人次,实现近 7000 户 1.3 万余人稳定消除风险,未发生返贫致贫现象。

 强化产业就业帮扶,提升巩固衔接水平 紧紧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任务,着力在推进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资金管理、社会帮扶等重点工作上下真功、出实招,全面提升巩固衔接工作水平。

 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按照产业帮扶政策措施到乡到村带户的要求,因地制宜谋划实施产业项目 616 个,投资 23.05 亿元,产业项目投资额占年度项目投资总额的比例达到 62.8%。持续巩固壮大原有产

  5 业项目,对全市 1970 个脱贫村的产业就业和科技帮扶底数进行了全面摸排,对扩大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等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推动全市 95 家扶贫龙头企业和 55 家扶贫车间全部开工运营,合计带动 8000 余人上岗就业。稳步拓展光伏扶贫工作,累计获批村级光伏电站 1078 个 46.93 万千瓦,上半年,累计结算光伏扶贫收益 1.03 亿元,带动 8.15 万脱贫人口通过公益岗实现就业增收。

 着力推进稳定就业。坚持把脱贫人口稳定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有序组织有就业意愿的23.28 万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1 万人。积极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持续扩大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范围,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就近就业。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优化调整设置各类公益岗位 11.32 万个,带动脱贫人口实现就地就业。

 全面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对已建成的产业园区项目进行倾斜支持。据统计,目前股份合作带动搬迁脱贫人口 2 万余人、光伏带动近 2.5 万人、种植业带动 7000 余人。不断加大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扶贫车间引进建设力度,持续优化调整公益岗位,有效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家庭至少有 1 人实现稳定就业。强化摸底排查,今年以来,组织 6 个专项检查组对全市 222 个易地搬迁和“空心村”治理集中安置区进行全覆盖检查,发现的各类问题均得到及

  6 时整改,有效提升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水平。

篇五: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2022 年6 6 卫健医改工作总结经验做法特色亮点

 口市位于口省中西部山区,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在口省排名位居中游。作为昔日的重工业城市,口市退休人员比重较高。医改前,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医保基金浪费巨大。2010 年,口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达1.43 亿元,2011 年亏空扩大到 2.08 亿元,财政无法兜底,改革势在必行。

 2012 年以来,从最初的治混乱、堵浪费,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再到组建总医院、医保基金“双打包”支付,口医改已迈入“以健康为中心”阶段。目前,口医改初步实现了患者、医院、医生、医保多方共赢。今年 3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口指出:

 “口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 “三医”联动 破除“以药养医” “妈妈住院两个星期,总费用 3.5 万多元,但自费不到5000 元。”家住口市口县的黄女士将母亲看病缴费的发票都摆了出来。87 岁的老母亲长期患动脉血管硬化闭塞症,这次到口市第一医院做血管疏通手术。

 “口这几年一直在搞医疗改革,我们老百姓看病确实更便宜了。”黄女士说。

  2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口医改的出发点。

 口医改是整体联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党政一把手抓医改,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统筹协调“三医”联动改革。2012 年 1 月,口市成立深化医药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15 个部门。市委市政府对医改领导小组充分信任、充分支持、充分授权。在此基础上,口市强力推动医改。

 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使其回归治病功能。2012年 2 月起,口市实行重点药品监控,实行联合限价采购,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组建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的“口联盟”,先后完成联合限价采购药品 3 批、耗材 6 批。同时,规范诊疗行为,严控大处方、均次门诊等费用,降低大型设备检查化验收费等。全市医院药品耗材收入占比由改革前的 60.8%下降到2020 年的 32.5%。医保基金入不敷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2—2019 年全市城镇职工医保连续 8 年保持盈余,累计结余 7.14 亿元。

 调高医疗服务价格,更多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由于挤压了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节约了医保支出,医保有空间进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口市先后实施 9 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涉及 8421 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约占价格项目库的 93.96%。改革后,全市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从改革前的 18.37%提

  3 高到 2020 年的 41.5%。

 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实现医生回归看病角色。通过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降低大型设备检查化验收费,为全员目标年薪制改革提供了财力保障。2013 年,口市开始推行院长年薪制,试行医师、技师年薪制。

 2015 年,对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计算工分制”。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三个部分组成,彻底终结了人员工资与科室创收挂钩的分配模式。2020 年,全市医院工资总额比改革前增长了 3.08倍,医务人员平均年薪从 5.65 万元增加到 16.93 万元。

 组建医疗保障管理局,解决组织架构中的“九龙治水”问题。口市率先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等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成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承担药品限价采购与结算、基金管理、医疗行为监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职能。率先组建医疗保障管理局,综合履行医保和生育保险、医疗救助、药品耗材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职能,彻底解决了改革前的医保制度分割、权责分离等问题。

 组建总医院 医保基金“双打包”支付 “2018 年第一次去

 巡诊,当天上午就有 50 多名村民来看病,其中不少人患有高血压。”口市口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口回忆,村民患高血压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此后,

  4 口和同事定期上门给村民讲解高血压防控知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并加大了对村民的血压监测力度。

 两年后,口到口村巡诊,发现村民的高血压都控制得很好。“现在,我也是健康科普工作者。做健康科普能获得工分,转化为工资收入,更有动力去做。”口说。

 2017 年口市以县医院为龙头,将县域内所有县、乡、村公立医疗机构整合为一体,建成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也即总医院。在市区,由口市第一医院牵头,对市区内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整合,组建紧密型医共体。2017 年底,全市 12 个县(市、区)全部建成总医院(市区紧密型医共体),形成总医院、分院(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卫生站(村卫生所或社区卫生服务站)三级一体化卫生健康服务网络。

 在运行机制方面,口市紧密型医共体实现了人力资源、医疗业务、财务制度、绩效考核、资源配置、集中采购、信息化建设、医保预付等八个方面的统一管理。一个县只有一家总医院,只有一个法人,统一对县、乡、村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同时,医保基金实行“双打包”支付,引导医院和医务人员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县域医保基金打包支付。对每个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医保基金总额包干替代了过

  5 去根据医疗服务量拨付医保资金做法。如果医共体疾病预防做得好,群众看病少,医保有结余,可以纳入医务性收入,用于薪酬分配和健康促进。相反,群众看病多,医保超支,就需要医院自身承担。这样就建立了一套医院不看病、不开药,做好疾病预防也能获得收入的内在激励机制。2020 年,全市医保基金包干总额 26.21 亿元,结余 4.9 亿元,实际增加各医共体工资总额 1.53 亿元。

 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打包收付费。徐志銮介绍,如果医院治疗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目录内的疾病超过打包收付费的标准,医院要自行承担。例如治疗阑尾炎,打包收付费 8000元,医保报销 70%即 5600 元,患者支付 2400 元,如果医院治疗不规范,费用超过 8000 元,就需要医院自行承担。2018 年,口市正式实施 C—DRG 打包收付费制度。2020 年,全市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结算占比81.58%,节约医疗费用6970.69万元。

 医防融合 更加注重治“未病” 在口区总医院口分院健康小屋内,两名村民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用手机扫码进入医院公众号,获得健康科普材料。健康小屋摆放有血压仪、血糖仪等设备,村民可以自行做健康检查。

 2020 年,分院开始做医防融合工作。院内设置公共卫生科,共有 12 名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负责慢病管理、传染病防治、疫苗接种、妇幼保健等工作。

  6 过去,口市疾控机构弱化,疾控机构与医院各自为政,治疗与预防业务脱节。2017 年以来,口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医防协同融合作为巩固医改第三阶段的重要举措,持续推动总医院、公共卫生机构、疾控机构改革,逐步建立起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防协同融合服务新模式。

 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纵向连贯。2017 年,口市在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过程中,在总医院设立了公共卫生科,承担起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业务实现连贯、衔接。从 2020 年起,公立医院内从事预防医学的公共卫生医师执行目标年薪标准,与同级别的医生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稳定医院疾控队伍。

 公共卫生机构、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横向协同。2017 年,口市明确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病医院、口医院(精神专科)参照执行公立医院薪酬政策,并动态调整、持续完善考评机制,融入医防协同融合工作。各县总医院牵头设立“医防融合办公室”,总医院、疾控机构分别派驻人员到医防融合办公室,统一调度总医院、各基层分院和疾控机构、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等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协同推进医防融合。

 构建全人群健康管理模式。口市发挥健康管理团队的主力作用,融合公共卫生、街道社区等人员,对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开展网格化全面摸排。对慢病实行“分区、分级、分类、分

  7 标”和积分制管理,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2020 年底,全市高血压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和重度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 83.02%、82.48%和 90.25%。

 口医改不断深化。下一步,口市将在慢病一体化管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机制、重点人群健康管控等方面发力,提高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能力。

篇六: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现新时代新闻宣传战线的为民担当 “文军扶贫”行动的经验与启示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每一条战线都应以不同的方式、发挥最大的优势、尽最大的努力参与到这场攻坚战当中。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采取超常举措、付出巨大努力,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其中,贵州新闻宣传战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开展“文军扶贫”行动,积累了有益经验。

  “文军扶贫”行动体现新闻宣传战线的为民担当

  在“文军扶贫”行动中,贵州新闻宣传战线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体现出新时代新闻宣传战线应有的为民担当。

  体现服务大局的政治担当。习近平同志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对新闻宣传战线来说,扶贫是重要的坐标定位,也是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2018 年是实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第一年,也是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贵州新闻宣传战线作为贵州精准扶贫的坚强力量,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文军扶贫”行动,

 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更过硬的作风完成好扶贫任务,以苦干实干回应新时代新期待。

  体现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客观需要。新闻舆论工作是凝聚人心的工作。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新闻舆论工作者只有牢记“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场,才能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的“领航者”“定盘星”作用。因此,要以坚守阵地为根本,勇立脱贫攻坚潮头,更好地把握互联网舆论传播规律,以新技术拓展舆论扶贫平台和渠道,真正用好互联网;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指向,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扶贫路径。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均在发生深刻变化,“文军扶贫”行动为媒体顺应趋势、发挥优势提供了一块试验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搭建舆论扶贫阵地平台、探索新闻公益新型模式等扶贫实践,有利于主流媒体扩大影响力,为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主流媒体积累了新经验。

  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军扶贫”工作新格局

  在“文军扶贫”行动中,贵州新闻宣传战线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尤其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军扶贫”工作新格局。

  完善推进思路。贵州省委宣传部积极投身大扶贫战略行动,制定出台《关于“文军”征战深度贫困地区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2017—2020 年)》《新闻媒体开展免费广告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等文件,整合并科学配置资源力量,统筹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下一番“绣花”功夫,绣好脱贫攻坚每一针、每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创新扶贫模式。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文军扶贫”行动大力创新扶贫模式,探索出舆论扶贫、免费广告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社科扶贫、挂帮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坚持既“扶志”又“扶智”,帮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心理上、现实中实现脱贫。

  优化工作路径。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方法,形成舆论扶贫、免费广告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社科扶贫、挂帮扶贫和网络扶贫协同联动、全面推进的工作路径。例如,以“互联网+扶贫”拔穷根,把网络扶贫作为“文军扶贫”新杠杆,通过推进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等,使网络扶贫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能。

  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论扶贫格局

  强化舆论引导支撑,突出主题宣传、先进典型宣传、蹲点调研采访“三位一体”,用“心”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论扶贫格局,是“文军扶贫”行动的鲜明特色。

  系统开展主题宣传聚民心。组织省内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统一联动开设专栏、专题,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脱贫攻坚春风行动”等系列重大主题宣传。2015 年至 2017 年,全省各新闻媒体已推出脱贫攻坚专版、专题 450 多个,刊发稿件近 20 万篇

 (条)。

  大力打造英雄群像强信心。积极发现传播塑造先进典型,先后推出了文朝荣、黄大发、南仁东、刘芳等时代楷模以及姜仕坤、邓迎香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脱贫攻坚典型,使先进典型传得开、叫得响。运用全媒体做好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的宣传,2017 年以来已推出先进典型 160 多个。

  持续开展蹲点调研暖人心。印发《关于推动新闻战线“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通过组织开展“双百三同”“七进”等驻村蹲点调研及“脱贫攻坚看贵州”系列采访,让新闻工作者驻扎在深度贫困地区跟踪采访报道,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推动走转改。

  把求真务实作风贯彻到“文军扶贫”全过程

  脱贫攻坚担子越重,越要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决遏制形式主义。贵州新闻宣传战线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聚焦免费广告,联动开展“广告精准扶贫”项目。一是争取中央电视台“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 2016年起连续落地贵州,在中央电视台重点频道高频率免费播出贵州猕猴桃、盘县火腿、遵义茶等 8 种贵州优质特色农产品,直接覆盖贫困户达 6.3 万户、26.6 万人。二是省内新闻媒体深入开展免费广告扶贫,从 2017 年 8 月起,以每年投入 2.2亿元、4 年共投入 8.8 亿元的媒体资源刊播特色农产品免费广告。三是省内媒体统一联动开设信息扶贫平台,帮助贫困

 地区解决农副产品应急销售等问题。

  聚合网络能量,以“互联网+”创新扶贫模式。加快推进网络扶贫试点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扶贫云”平台,应用大数据对脱贫攻坚精准管理。依托新媒体平台资源,帮助推出 500 个特色农产品,助推大扶贫战略行动。加强与互联网领军企业的联系和项目对接,拓宽网络扶贫领域和成效。

  聚力驻村帮扶,实现项目落地与精神提升并举。挂帮正安、沿河等深度贫困地区,选派精干队伍组成脱贫攻坚突击队,开展党的好声音进万家活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坚持实体项目落地和思想文化提升两手抓。探索集体投资、能人投力的“生产要素两投入”;通过利益联结,形成集体、村民(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的“利益共享三联结”,促进脱贫产业大发展。积极扶持正安建成吉他文化产业园区。截止到 2018 年 4 月底,正安县已脱贫 1.1 万户、4.8 万人。

推荐访问:脱贫攻坚经验做法 脱贫 攻坚 做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