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源文库网

帆源文库网 > 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 正文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4篇

2023-08-12 08:44:01

篇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实事求是

  (党课讲稿)

  前

  言

  大家好,我们接着讲关于作风建设的问题,那这一讲讲的是“实事求是”这个命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实事求是是极端重要的理论武器,极端重要的作风路线,为何这样说?实事求是这个话说了大家都懂,但为什么单单只有共产党这样,绝非如此,任何一个政党要是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它肯定能够永远地执政下去,因为不是任何一个民族,不是任何一个文明,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真正参透实事求是的意味。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文明都是在宗教思想的引领之下形成的,那宗教思想来自于实践,但它的追求未必真的符合现实生活,所以,要在人的生活领域的所有方面、所有的环节都做到实事求是,这实在是不太容易,其实对于个人而言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自己认同的原则,可自己人推的理想和原则未必也符合情况,不然的话人生怎么会经常遭遇挫折呢。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党更是如此了,我们讲实事求是,必须得先领会实事求是的含义,它有哪几个层次。

  一、“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会学习、善于学习

  首先,实事求是要求党员干部会学习、善于学习,那为什么-1-

  要从学习的角度谈实事求是?因为实事求是首要体现的是一种学习态度,其次,它体现的是一种实践态度,当然,这是我们做到实事求是的步骤,从另外一个层次上来说,实践是根本性的,我们是为了能够有实事求是的实践,才有了实事求是的学习,但对于一个人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来说的话,先得实事求是的学习,才有实事求是的实践。

  实事求是为何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作风建设当中的一个追求?它直接的引导是来自于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实事求是,努力工作”,这是1941年冬,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党校的题词。

  当时中央党校的教育长彭真,曾向毛泽东请示,为中央党校要题一个校训,毛泽东说应该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所以很多人回忆到,毛泽东是1943年11月为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的,根据是1943年11月7日,中央党校大礼堂竣工前有人提议要在大礼堂正门上挂一个校训题词,于是就有人请中宣部的范文澜,说:“范老先生写几个字吧。”结果范老先生写了几个字,自己感到不满意。于是他就提出索性找毛主席来说,毛主席同意了,就写了“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其实毛泽东在1941年就有了这样一个题词,当时他不是在中央党校大门口提的,这是他在报纸上提的一番字,其实“实事求是”这个字最早应追溯到1941年。这是一个典故。

  但实事求是,为什么毛泽东主席会提这四个字?其实是得益于他扎实的国学功底,毛主席非常厉害,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修-2-

  养极深,国学功底极深,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哲学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流派,最早这四个字是来自于班固的《汉书》,班固说当时的河间王刘德这个人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唐代的颜师古对《汉书》进行评注的时候,他对这句话的注解是“务得事务,每求真是”,对所有的事情,刘德这个人都要求其本源,这个态度在生活当中真的是不易事事都做到的,实事求是其实是一则古训。

  这则古训的意韵更加地深远,实事求是在人的作风上就体现为要杜绝待人接物中的偏执,尽管孔子、老子,儒家经典学说当中最早是没有“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但它已经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例如孔子在《论语?子罕篇》中就提出,“子绝四”,有四件事情是不能做的,他讲的是,“毋意,毋必,毋古,毋我”,其意是不要太固执,在待人接物当中不能太固执己见,有时候太固执己见,就会偏离事情的真相了。

  那汉代的郑玄对这句话有这么一个评价,叫“以道为度,唯道是从”,要以客观规律为自己的尺度,讲的是实事求是。到了南宋,朱熹也有一番自己的阐述,执中而无权,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真要做到没有偏执,什么事情就要放松心态,站在一个中间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你不知道变化的话,那就是偏执了。讲得也很好,我们有时候自己想法未必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也未必是对的,我们走一个中庸之道的态度,有时候中庸之道并不是和稀泥,很多人对中庸的理解不对,-3-

  中庸其实是让我们跳出来观察问题,这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实事求是是中国古代人的一个智慧。

  古代人还提出了一个原则是在阅读过去人的文献的时候,要站在过去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站到今天的角度思考问题,更不能想当然,这样的话才能理解这些文献的含义,这是要在学习当中做到实事求是。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话讲得非常地精彩,你要谈到一个古人的思想,你可以读他的诗和书,但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不知道他这个人活在怎样的世上,你真能读得进去吗?就像我们今天读马克思的著作,我们不知道马克思当时那个时代的时代环境,我们能够明白他要讲什么吗?所以他说,一定要知道古人所处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才能跟古人交朋友,这个话真的讲得非常生动。似乎很好理解,但其实无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出现了太多的教条主义,原因就在于不懂得如何跟经典作家交朋友,不知道他们那个时代的环境是怎样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理论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在学习当中不懂得实事求是,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自然就会产生偏执,其实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们在党校学习,很多领导干部自己的心中都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许多也是从书上读到的,但如果他们不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运用这些想法,就会形成偏执,就会抱怨自己的实践环境,但其实不是环境-4-

  错了,是他没有理解环境,这是中国人也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下面我们回到班固的《汉书》里的这段记载,它记载的是河间献王德(刘德),它是这样讲述这个过程的,河间献王德,刘德这个人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个人从民间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善书(原本书),不是后面人抄录的书,当时也没有印刷术,也没有今天的版权,书都是抄写的,抄写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他从民间得到了很多书的原本,所以这个人非常地重真。他就把这些原本当中的真本都保存下来了,他为了能得到真本,他加金帛赐以招之,谁能给我这些原本,我就给他金钱,就赐他玉帛,非常地大方,所以四方道术之至人(做学问的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献王者。祖宗上留下来的旧书都献给流了了,所以他得到的书非常多。与汉朝等,与朝廷的藏书都可以等量齐观,而且他还特别批评的一个人淮南王刘安,刘安这个人也很了不起,他的能下有许许多多的学士为他专门撰写了一部书是《淮南子》(亦称《鸿烈》),这部巨著是由我们研究汉代思想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但班固却认为刘安这个人也很好书,但他招的人率多浮辩,大多的人给他的不是真本,而是浮于浅层次的表象的,喜欢讨论一些理论问题,当然班固认为光在浅层次上讨论理论问题,显然是实事求是,这个批评对我们来说也非常地有教义,大家经常也会争论一些理论问题,但争论的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你看的这些文献有没有考证和考据-5-

  过,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安的做法也有其意义,但从实事求是的态度上来说,刘安确实不如刘德,班固就讲刘德所得的书都是先秦旧书,那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古代的书籍非常难以保存,孔子说在他的那个时代能看到夏朝的书非常难得,书籍很难保存,经常有战乱和大火,但刘德得到的书,这些书许许多多的都是先秦的孤本。

  所以,班固就认为刘德这个人的做法叫“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面还提到了刘德这个人非常重视学术,经常与一些儒生在一块讨论问题,其实是基于他做学问的态度非常扎实。共产党人是讲究学习的,学风是作风的前提。如果你没有好的学风,我们很难谈得上有好的作风。刘德的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的学风过硬,所以他在作风上也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清代的乾嘉学派,晚清的乾嘉学派是将“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古训发展到极致的,在他们的思想当中,什么叫实事?实事即是问题所要解释的对象,我特别要强调两个字“解释”,“解释”二字是中国传统的实事求是,与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之间的一个差别,马克思曾说过,过去的哲学都是在解释世界,但哲学的任务是要改造世界。中国古代人的实事求是主要是解释对象,而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是要解决问题,但没有在解释对象上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那就不相信在解决问题上也能实事求是。乾嘉学派的思想里认为实事是解释问题的对象,求是问题的解释方法,是是问题的解释目标,这概括得非常-6-

  精妙。乾嘉学派具体的学术思想在这里就不作阐释了,我们所要谈的是他们的思想态度对我们今天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教义。

  这个我们从乾嘉学派的大师戴震当年的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戴震难师》,以前叫《戴震问师》,通过他的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一下。这一段话讲的是《戴震难师》的故事,戴震10岁那年才能说话,这有夸张之言,它说:“盖蕴蓄者久矣。”这个人一直都很聪明,智慧藏在肚子里面太久了,把他身体的某些机能给压制住了,所以导致他10岁才能说话,他说话之后,“就傅读书”,就跟着师傅读书,“过目成诵”看完之后就能朗诵,“日数千言不肯休”,他一天能说那么多的话,或能朗诵那么多的东西,有一次老师在教授朱熹的《大学章句》的这本书当中,教授到“右经一章”,于是他就问老师说:“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孔子的这句话,他怎么可以知道的?又怎么知道是曾子把这句话表述出来的?于是老师就问了,“这个你不能质疑,这是朱熹所说的。”在明清时候朱熹可是大圣人,那可是仅次于孔孟的圣人,明清时期所有老学者读的孔孟的四书五经的话全是朱熹注的,朱熹的话怎能质疑,这是朱熹说的,不能怀疑。那戴震就请教老师说:“朱熹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朱熹是宋朝人。”“那孔子、曾子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是周朝人。”戴震又问:“周朝和宋朝隔了多少年?”老师说:“隔了2000年”,那戴震就问说,“你老师你给我解释一下,这朱熹怎么就知道2000年以前-7-

  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下子老师被问得没话可说了,就说:“哎呀,这可真不是一个一般的小孩。”这句话是著名的《戴震难师》的故事,讲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朱熹是当时学术界的权威,那权威说的就一定正确吗?权威的解释就一定正确吗?所以,整个乾嘉学派是要返璞归真,回到孔孟的经典当中去解释问题的本源到底是什么。所以,朱熹这段难师的故事现在已经收入了中学的语文课本,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从孩子启蒙时代就要学会一种刨根究底、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还是那句话,学习上实事求是,工作上才会实事求是。这是朱熹的故事,它讲究的是传统的中国人在学习上讲究的实事求是。

  那一提学习我们就想到了中国人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民族,尤其是近代以来我们遭遇了一段非常曲折的历史,但反过来我们也要想,其实这段历史也是我们努力学习的一段历史,我们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如我们在器物上学习西方,“洋务运动”,我们学习西方开设了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在器物上学习西方。我们为了学习西方,还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技术。但器物上学习西方,其成果后来被证明很大,但不是根本性的,甲午海战一败便知道了不能光在器物上学习西方了。

  在很早的时候,在“洋务运动”开始之初,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也并不局限于器物,我们也学西方的一些科学,左下部分的照片是在中国最早的大学里,这些留着长辫子的学生都在学习-8-

  西方的数学,严复很早就开始翻译西方的一些哲学著作,当然严复比较晚,严复的影响力都在甲午之后。

  后来又发现光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思想也没有用,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西方的制度,所以在甲午之后,中国思想界就分裂出了改良派和维新派以及后来的革命派。改良维新派设计了一套君主立宪的制度蓝本,主要是学习英国,更主要的是学习日本,英国是虚君立宪,日本是实君立宪,这两种方案在当时都被抛了出来,所以在1905年的时候,甚至清王朝还出国到英国考察他们的制度结构,和我们今天期盼的西方人的宪政模式,当时我们还派人出去考察。维新派经历了“百日维新”,后来失败了,但它已经证明了在制度上一味地学习西方、照搬西方是不太科学的,但似乎制度上的照搬并没有因维新派的失败而终结。

  清王朝自己也试图进行了改良,后来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证明在实践当中遭遇了挫折,议会成员大部分是皇族内阁,所以导致了人们极度的不满,到最后索性就革命了,但革命最后所确立的制度模型也是来自于西方的,所以无论是通过“戊戌变法”、清王朝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及后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所有的学习都是在一味地照搬照抄,中间其实中国因素并不多,所以,这样的学习很显然是失败的,我们中国人强调以古为鉴,近代人强调以西为鉴,无论是以古为鉴,还是以西为鉴,不搞清楚古人和西方人的生活情况,都做不到实事求是。所以,中国古代的智慧讲得还是对的,只有搞清楚古人和西人他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9-

  样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才能谈得上与他们交朋友,我们才能谈得上正确地学习他们,这是实事求是的本源。中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但近代以来很多的学习都因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而失败了。

  那共产党人的学习又如何?共产党人最早的学习其实也没有做到实事求是,如果近代以来所有的挫折来自于全盘西化,共产党人最早的失败就来自于全盘的俄化,那共产党人为什么后来能走向胜利?就在于这样的学习真正摆脱了全盘俄化思想的束缚,我们懂得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二、实事求是的核心在于“实践”

  所以第二部分是实事求是的核心在于实践,如果中国人传统的实事求是是在于要正确地解释问题,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核心在于正确地解决问题,要想正确地解决问题,必须将学习与实践相统一。所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时期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直到今天对我们党还有深远的意义,所有的党员干部最好要读读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棒,这篇文章当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是批评当时党内很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学习的态度是怎么的,毛泽东主席说,他们都是抽象的,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他说,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哪里去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我们学理论是为了解决问题,绝大部分人就抱着理论经典不放,这是一个不好的学风。-10-

  在不好的学风基础之下,可想而知他们的作风怎样,唯经典是从,唯命是从,独断专行,毛泽东主席对这个问题看得非常清楚。其实他的一篇文章当中就曾提出,其实在思想上的这种独断专行、主观主义和在行动上的脱离群众完全是一个逻辑,到手的这些教条不放,那就不会跟群众打成一片,你只会觉得,你们这些人为什么想法不符合经典呢?还别小看,今天我们的一些学者、官员也有这样的想法,总觉得群众很愚昧、很落后,尤其我们在党校培训的时候也碰到一些领导干部,他有时也在抱怨,老百姓不懂我们的政策,不是老百姓不懂你的政策,是你抱着你的那套政策的合理性不放,不跟老百姓沟通,不到实践当中检验,当你固步自封的时候,你当然会觉得老百姓跟你格格不入,但这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为了单纯的学理论而学理论,为了单纯的贯彻政策而贯彻政策,很多学者的态度也是这样。知识分子有的时候瞧不起老百姓,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才是对的,不明白老百姓为什么都不理解。老百姓不理解的原因是你是从理论到理论,没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理论传输出去,不是说学理论不对,而是要在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将理论升格,所以毛主席的话到今天也还是有很深刻的意义。学风不正,作风一定不正。

  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要在实践当中获取真理性的认识,这一点马克思在他青年时代著名的著作《神圣家族》里讲得非常清楚,马克思有一句精彩的话,“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宣传思想是对的,但-11-

  不能跟人类社会的切身利益脱节。这句话讲得非常精彩,像《神圣家族》这样的著作也写得非常通俗浅白,党内的高级领导干部这种经典著作真的得读,党校现在开经典著作课程,这做得非常好。

  毛泽东主席就把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划分为“三部曲”。第一步,发现问题;第二步,认识问题;第三步,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可以理解,这个认识问题就是这“三部曲”,但毛泽东没有说单纯的认识就是认识了,你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才能验证你的认识是不是正确的,当你认识到的时候先拿到实践当中试一试,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验证认识是否正确,所以认识问题是获取真理的第二环节,不是最终环节。而主席又将这“三部曲”抽象为三个概念,发现问题是获取感性认识,认识问题是理性认识,解决问题是实践。而感性认识也伴随着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当中收集感性素材而形成的,把这些素材拿到大脑当中去加工形成理性认识,再把认识放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又获得了新的感性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知名当世、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所以,我们今天要讲实事求是,就跟古代人讲的不一样的,古代人是从学习的角度上而言,我们要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从实践的角度上来说,实事是以客观国情和政策预案实现准确系统全面的把握为基础。这句话是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说的,胡鞍钢教授是学理工科出身的,所以话也讲得比较理工科,他讲的还是-12-

  挺对的。以决策系统输入充分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要把握国情,要做政策的预案,我们要为做政策的决策提供一套知识和经验。求是的意思是决策应当善于学习和实践,善于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国情和政策预案做出准确系统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这讲的就更细了,我们怎么样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要有准确系统的判断、评估和科学的分析,这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做到踏实的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可谓是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把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给割裂开来了,科学决策必须包含着民主决策,因为科学的一些评估、方法、判断一定要以民意为基础,老百姓对这项政策的认同度怎么样,没有民主决策的环节,这些评估和判断往往就要打折扣。所以实事求是既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那我们如何做到实事求是?毛主席给我们提供了“三大法宝”。第一个法宝,有的放矢。无论在学习还是在实践当中,问题导向要清楚,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按下了葫芦起了瓢也不行,所以要有的放矢,有的放矢是抓主要矛盾,我们在日常的具体工作当中,面临的问题是错综复杂,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元化的一种结构,那关键是干吗?从多元化的结构当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只抓一点,不计其余,要抓就抓主要矛盾,就是抓一团乱麻当中关键的死结,把这个结解开了,其他问题很多也都迎刃而解,这是有的放矢。这是实事求是,-13-

  没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自然不能客观地解决问题。

  第二个法宝,下马观花。他在年轻的时候说过一段话,这段话也讲得很精彩,他说:“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要是走马观花,天天在看花,其实跟没看一样。所以他后来在解放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是《工作方法六十条》当中他专门指出要下马观花。看花就得停下来,仔仔细细地去端详。这一点对调查研究是很有启发的,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调查研究,现在习总书记也倡导干部要调查研究。

  但在实践当中调查研究就成了走马观花,调查研究研究一种仪式化的表现形式,领导走哪里看一看,发几句感慨就结束了,这不能叫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要深入群众,听取问题,获得感性素材的,可在很多地方很多领导那里,调查研究成了领导示范自己的权威,传输自己的精神意志的一种表现了,这就违反了调查研究的实质,调查研究是下马观花,结果变成了走马观花,而且调查研究中还隐藏了很多问题。下级干部看到上级领导来了,很想向上级领导反映一些情况,可是又不敢说,因为害怕,万一把问题讲得太严重了,怕上级领导不高兴,最终只能报喜不报忧。

  我曾听过党校学员说过这么一段故事,可能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例子,讲的也很简单。有一次一个县委书记在党校培训的时候跟上级的一个副市长在培训的时候,跟上面一个省里面的干部在一块儿做交流,党校经常会有一些学员之间的双向交流、学员-14-

  论坛等,很丰富,所以领导干部有机会来党校培训的话可以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在交流过程当中他就讲到了当时他们市里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当地的副省长还是副书记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就跟他们说:“我到你们那里视察了三回了,你怎么都没有跟我讲这些问题。”下面这位市里面的领导就觉得这有苦说不出,视察的时候不敢这样讲,这是在党校,我们作为同学之间,我终于把这个话讲出来了,所以就说明有的时候不是下面的干部不想说真话,而是当时的环境没有办法说真话,下马观花变成了走马观花。

  第三个法宝,“红”、“专”并进。我们今天一听“红”、“专”并进,脑子打了印象,是不是“文革”那一套语言?其实不是。“红”、“专”并进非常有道理,它讲的是党员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信念一定要跟自身的技术专长结合在一起。我们共产党刚打下江山的时候,那时候党内的干部思想、理论、道德信念都是很过硬的,但那时候大部分是军事时期的军事家、革命家,不太懂怎么建设一个国家,所以毛主席就提出:“要把有专业技能的人吸纳到党内。”把这些知识分子吸纳到党内,让他们接受党的理想信念,这是“红”、“专”并进。同时还要把党内这些优势的干部培养出一批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非常过硬的人。所以,“红”、“专”并进是要求干部既要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又要具备治国理政的专业技能。

  可是我们也必须认真清楚地看到一个现实,改革开放以后,-15-

  “红”、“专”并进的问题被倒转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随着我们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党内现在是有一大批具有专业能力的治国理政的干部,套用西方的术语,我们称这批干部为“技术官僚”。党内现在不缺技术官僚,而且有很多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干的是有声有色,我就认识一个干部是某一个省的政协副书记,省部级领导,他非常有能力,他在他们省执政了5个城市,每到一个城市,就能够把这个城市的经济局面给扭转过来,这个人是我们党内目前好干部能干事的典型代表,技术干部,但我在跟他交流过程当中,他也是觉得自己过去学理工科出身的,他是一个学自动化出身的领导,他认为自己在党史方面和基本理论方面确实有所欠缺,后来他跟我聊天的时候他也指出,国内不能都是像他这样的干部,我这样的干部能干事固然好,可是能在一个市里面干好,不代表能够在一个省里面干好,他当了政协副主席之后就发现,对于大政方向的把握,这一方面的能力不是靠能够扭转经济局势,能够处理好经济和环境的关系,能够在这些问题做好就能够在大的政治方略上做好的,这是两码事,具有杰出的治国理政的能力的干部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政治家。我们在建国初期,我们的干部大部分是优秀的政治家,而现在大部分干部是优秀专业技术能人,专业技术能人如果失去了政治素养的话就会出问题。

  举一个商务部的例子,在2008年的时候,他们一下子出事被抓了好几个青年干部,这些人都是具有过硬的技术能力的,那-16-

  我们现在反腐过程当中打下来很多干部都是在专业技术能力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把一个市能够扭转好,能够把一个县治理好,但他有很严重的腐败问题,思想道德、理想信念不够,这还是小事,如果这样的人没有大的政治眼光的话,那他眼下的这些成就很可能会对这个城市、省、县及未来的发展会起到负面影响。

  所以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郑永年教授,他是一名中国政治问题的专家,他在《改革及其敌人》这本书当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这段话讲的是,“技术官僚制度是中国过去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它也隐含着中国政治的危机。为什么这样说?首先,不是所有的政治问题都能够转化成技术问题来处理的。在毛泽东时代,政治和意识形态主导政策,所有的问题都被意识形态化,甚至连很小的技术问题也是这样。”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当年搞过很多运动,其中有一个运动是“除四害”运动,我们把苍蝇、老鼠、麻雀、蟑螂都当成敌人来对待,发动群众“除四害”,这是很小的技术问题,也被意识形态了。

  “反其道而行之,尽量把政治和意识形态问题转化成技术问题来处理。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经常是这样做的,但问题是,很多政治问题不能简约成为技术问题。如台海两岸关系问题、新疆和西藏问题、中国的国际战略问题,这些政治问题不是技术官僚通过对成本和利益的权衡所能解决的,而是要靠政治方法,依靠政治大动作来解决。”得靠政治方法和政治大动作来解决,必须要由政治家,这是“红”、“专”并进。邓小平最早是非常重视这-17-

  个问题的,他提出干部的“四化”,第一是革命化,革命化是指干部要有政治素养,只不过用了当时的语言叫革命化,把它翻译成今天的话语是干部的政治化,有了政治化才谈得上年轻化、专业化。这是毛主席给我们提供的三大法宝,怎么做到实事求是,作风上先有的放矢,要下马观花,要“红”、“专”并进,这是对干部的素质要求,同时也是作风的体现,要没有调查研究的态度,别人看起来这个人作风就是不怎么样的。

  那毛主席对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如下这段话的解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三、把握大的方向,积极调整应对

  那在实事求是的实践问题上,我们还要讲第三个问题,要把握大的方向,积极地调整应对。事物的发展既然是螺旋式上升的,它就有高有低有起伏,但不要被眼前的起伏迷惑了头脑,看似是起伏,大方向是往前进的,有时候我们的政策会有所调整,但这种调整一定要把握大方向,实事求是要是脱离了大方向也就不能谈实事求是了,很多领导干部将实事求是理解成头痛医痛,脚痛医脚,这是不对的。实事求是不仅要看当前的环境怎么样,更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只看当前的环境,你的政策就变得游移不定,那就没有政治家的头脑,只是一个救火队员了。

  -18-

  我们在党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挫折,但我们也经历很多挑战,但毛泽东主席在八大上制定的政策后来出问题了,邓小平就提出了“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后来到“文革”的时候又出问题了,1975年邓小平又出来又进行了整顿的过程,很多人认为这次整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前奏。现在很多人一提毛主席的探索就说犯了很多的错误,但其实我们也有很多的调整,“大跃进”以后就有了邓小平的八字方针,其实“文革”到了1973年以后我们就开始采取了很多调整措施。共产党不是说我们犯了错误,等错误堆积如山了再解决,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党的历史上的错误一直都会有及时的调整,所以这个调整是把握住大的方向,随时随地地纠偏。

  如我们今天的政策也面临许多的挑战,如高房价的问题、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问题,现在引起了许许多多的争论,但争论是好事,争论得越多,说明我们越接近于民情,争论得越多,说明我们的调整越是走了群众的路线,不要因为被现在的争论被吓坏了,有了争论恰恰意味着我们调整的空间大了,我们调整的方案更加切合实际了,事物是螺旋式上升的,不要被一时一地的挫败所打倒,有了争论,只要敞开话题,大家坐在一块儿进行讨论,总能够讨论出合适的方案。

  四、广纳善言,充实提高

  所以,我们下面一个要说的问题是讲实事求是除了要尊重实-19-

  践,除了要积极调整之外,还有一个是要广纳善言,充实提高。广纳善言是要开展协商民主,用十八大的文件当中的一句话是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要协商和讨论,有问题好商量,坐在一块儿商量,多沟通,反复沟通,广纳善言,充实提高。只有通过广纳善言的渠道,才能把群众的意见综合起来,才能把实践当中遇到的经验和困难结合在一起,才能做到对实践的科学的领会。

  其实我们的协商制度在很多地方都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如有些国有企业的工会发挥的作用是不错的,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之间可以坐下来讨论,有的地方有很好的民主协商一直制度,如温岭的恳谈制度,还有单位也会有专门的协商办公室,如公安局这样的一些地方,有些地方是做得相当好的,再如我们在2006年开始的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收集民意的过程,除了协商,收集民意也很重要,我们经历了几番几轮收集民意的过程,最终达成了一个大家都比较认可的医疗改革方案,尽管这个方案在推行过程当中,还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这种决策制度现在看起来是非常科学有效的,这种通过几轮不停地收集老百姓、专家学者及利益相关部门的意见,这种决策方案好在于让各个利益集团都能够说话,举一个例子,就在2006年这次医疗改革的过程当中,利益相关方最重要-20-

  的一个群体是制药商,当时美国的制药商在最早中央提出来征集意见的过程当中它没有说话,因为它不知道中央的改革会往哪个方面调整,所以它就不好说话,因为作为制药方,它是既得利益者,可是后来当它看到了改革方案的草案以后,它坐不住了,就站出来说话了,后来它的许多的意见有其合理性,还是被接受了,还是这个药商的代表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是在美国的话,我可以轻松地说服美国的议员,最后的这个方案跟我的理解大差不差,可是在你们中国,我没有办法轻松地游说你们的执政者。”他的话讲的很有道理,美国人的那套制度只是在形式上是民主的,但它是被大型的利益集团所控制的。而在中国,也许在形式上没有像美国人那样所有的政策都体现得那么一人一票,但在它的实质上却能够更好地广纳民意,所以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需要打造这样的制度,而对于一名干部而言,干部的决策作风也得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这样执政才有更多的合法性,才能够赢得更大的民意支持。

  所以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根本体现在作风上是要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这个概念,今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了,因为调查研究的方式越来越具体化和科学化了,我们在重大决策的过程当中,征求老百姓的意见这本身也是调查研究,我们的中央领导人把利益相关方请进中南海坐着谈,这也是调查研究,但对于普通党员和干部来说,调查研究还是需要有一些很朴素的方法,其实传统的方法今天看起来也是很管用的,我们走乡串户,-21-

  跟老百姓坐在一起谈心,这种朴实的方法并未过时,把朴实的方法和科学的方法结合起来,这样就做得更到位。

  所以习总书记提出:“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最后这几个字至关重要,“了解群众”,了解群众的什么?我们今天很多人说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当然,但还有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了解群众的创造精神,要了解群众有怎样的实践经验。下一堂讲群众工作的时候会专门讲这个问题,我们对群众工作现在认识得太片面了,以为群众工作就是了解群众的利益,满足群众的利益就得了,其实不是这样的,群众工作最高的境界是把群众的创造性和他积累的经验给吸纳到决策者的身边。习总书记这句话点得非常精准。所以他提出调查研究要多深入实际、多深入基层、多深入群众。

  五、调查研究,落实作风

  那调查研究在中国共产党内有着悠久的传统,而集大成者莫非于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之所以能在党内那么有威信,跟他实实在在地做调查研究密不可分,他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及中期都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著作,如1925年湖南韶山的一个调查研究是《中国佃农生活举例》、1927年在湘潭有《湖-22-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都是很著名的文章了。1927年10月在江西永新和宁冈有《永新调查》及《宁冈调查》,《宁冈调查》后来遗失了,这很可惜,1930年在江西寻乌的《寻乌调查》,还有著名的《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

  现在还有很多油画保留的是毛泽东主席当年跟农民运动的领袖们坐在一块的调查研究。如1935年的《寻乌调查》,他自己都说了,这是在1961年的讲话当中说了,说:“这个调查我都找了几个中下级干部和一个破了产的商会会长,一个在县衙门管过钱粮的小官吏,还有一个穷秀才,此外就是寻乌县的县委书记。我们几个人谈了好几天,那些人可有话讲啦!他们把他那里全部情况都跟我讲了。”调查研究首先得让老百姓有话讲,如果像今天的很多领导干部一样,走到地方,把调查研究变成了视察和自己的讲话,谁还会有话跟你讲。你从听众变成了把别人当成听众了,这就把调查研究搞变味了。毛主席这一次的《寻乌调查》相当地全面,写了8万多字。所以他自己都说过,调查研究要定好纲目,要找好典型,关键是要让对方说真话。怎么样才能让对方说真话?要跟群众做朋友,而不是去做侦探,做侦探就会让人家很讨厌了。

  可是后来党的建设出现了极大的挫折,如我们搞了人民公社运动,那在人民公社运动当中就出现了很多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如“浮夸风”,学过中国历史课本的人都知道,有“浮夸风”、“共产风”、大炼钢铁这些事情,都是脱离于实践的,我们超英-23-

  赶美。那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本人在调查研究上也多有疏忽,如1958年8月的时候,毛主席在视察徐水的时候说了这么一段话,他当时问当地的领导李江生:“今年麦子收得好吗?”李江生说:“很好,比哪一年都强。”毛主席又问:“每亩多少斤?”当时的支书阎玉如回答:“754斤。”

  毛主席笑着说:“不少啊。”后来又问大秋的作物产量怎么样,问了社里的,问了全线的,县委书记张国忠告诉毛主席说:“今年全县夏秋两季一共计划要拿到12亿斤的粮食,平均亩产2000斤。”张国忠又说:“主要是山药高产,全县共种了春天山药35万亩。”毛主席听过之后,不觉等大了眼睛,笑嘻嘻地看着屋里面的人,说道:“要收那么多粮食呀!”毛主席显然想起了张国忠在路上介绍的情况,路上说700多斤,“夏天才拿到9000多万斤粮食,秋季要10亿斤,你们全县31万人口,你们怎么吃得完这么多粮食,你们粮食多了怎么办?”

  大家一时都被毛主席问住了,后来张国忠说:“我们拿粮食交换了很多机器。”

  所以后面的这个话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毛主席开始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即粮食多了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后来毛主席说,其实粮食多了还是好的,多了国家不要,谁也不要,农业社员们自己多吃嘛,一天吃五顿也行嘛。这是毛主席自己开玩笑的一句话,但这对后面的决策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一个不真实的调查研究。一个县十几亿斤的粮食,粮食多了怎么办?社员们一-24-

  天吃五顿,后来直接导致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包括对中国的粮食的产量有了高估,国家征收粮食的标准开始增多,这些都是错误的决策,而这是不真实调查研究带来的一些结果。

  所以后来一个相当有级别的干部在1958年的会议上做了这段描述,当时毛主席对实现共产主义变得非常地乐观,他对共产主义有许多很好的描述,如吃要吃好,不能光吃饱,每顿都要吃荤,或者吃鸡子,或者吃猪肉,或者吃鱼,或者吃鸡蛋。山珍海味吃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可以一年吃两次。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天天都在吃,看来吃这个问题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然后毛主席说要穿,穿也是要应有尽有,要各种花色,各式各样都有,不能是乌鸦一片黑,也不是一片蓝。他说,工作之外其余时间都得穿绫罗绸缎,他的设想是非常美好的,都是毛料绒衣。当然,每一个人都有一件狐皮大衣恐怕办不到,因为没有那么多狐狸。因此就要发展狐狸,也要养水獭、老虎,不养老虎不行,不养老虎没有虎皮。总会有那么一天,每个人可以得到一件狐皮大衣,这就看我们养的狐狸多少来决定。构想得非常理想。如住,要人民公社通通要高楼大厦,通通是现代化设备,每一个居住的地方都是一座花园,设想得非常美好。交通,除了赛跑,凡是走路的都有工具,不赛跑也不行,光坐汽车坐火车,那两条腿也成问题了,腿越来越小,身体越来越大,所以每天都要跑步。这个对我们今天也是很有启示的。而且他还说,每个人都要受高-25-

  等教育,这个理想设计得也是非常到位的。每个人都是演员,都能够上台演戏。将来要出几万个常香玉,几万个梅兰芳。每个人都是作家,都能够写文章,都能够写大的马列主义著作,都能够搞科学研究。每个人都是体育健将,我们把全世界的体育冠军通通拿回来。毛主席的设想放到今天还是很鼓舞人心的,可如果这个思想是建立在错误的调查判断,那就会导致“大跃进”时期出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说调查研究是不能当儿戏的。所以亩产16000斤早稻这样的事情居然能上《人民日报》,这时候当真正出了问题以后,共产党人、中央领导人才开始重视科学的调查研究。

  所以,1961年1月以后,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查,毛主席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1961年搞成调查研究之年,他自己就组织了三个调查组,包括周总理、少奇同志也都前往各地去调查。所以,调查研究是不是能深入实际,是不是能科学,体现的是一个领导人正确的作风,也是政策的决策机制。

  最后,再通过调查之后进行的一番大调查,认为公共食堂不能不散,供给制不能不取消,最后终于把人民公社的许多做法被废止和终止了,所以共产党人的调查能力还是很强的,但如何做正式的调整?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本质就在于要做到实事求是。

  我们今天有很多领导干部也知道调查研究,但调查研究越来-26-

  越科学化了,所以现在有了一些决策的公司和机制,这都是辅助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手段。再如我们现在有了网上征求民意的制度,所以将调查研究的科学化是我们下一步党的领导能否做到实事求是的重中之重。关于实事求是与工作作风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27-

篇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风廉政建设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党的作风建设以及关于反腐倡廉的几个问题。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悠关党的生命,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和核心问题。作为教体局主要领导,加强对干部职工在党风建设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教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也十分乐意与大家就此进行交流与沟通。

  为今天联系这几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也算是一次党课。我主要讲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利益观;

  第二,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第三,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第四,党员干部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党员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利益观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共产党人应有的利益观归结到一点,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短短九个字,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利益观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观念。这里所说的整体利益,就是指党和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则不单指党员干部本人,还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属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具有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的观念。

  2、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念。也就是说,党员干部不仅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且不能只顾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局部利益,必须站在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全局的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具有无条件服从全局利益的大局观念。

  3、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观念。有些事情从眼前看是有益的,但从长远看是有害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具有战略家的眼光和胆识,不为眼前利益所惑,树立为长远利益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4、甘于清贫的无私奉献观念。在“先富与后富”等利益关系面前,不仅要把群众摆在前面,还应当时刻不忘人民公仆的本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

  5、自律基础上的遵纪守法观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都必须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来进行,党员干部更应该强化自己的法制观念,即使在谋取正当利益的时候,也要严格自律,在致富的道路上模范地遵纪守法。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员对待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共产党员一切言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称职,最根本的标准也是这一点。

  二、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这不是什么人强加给我们的,而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客观要求,是我们从入党那天起就郑重许下的诺言,倘不如此,就是背信弃义,就失去了当党员干部的资格。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条理由。

  1、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实践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作为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体现在全体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中。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私心杂念就会占上风,就不会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实践党的宗旨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其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代表”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整体。先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归宿和出发点。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要实践党的宗旨、坚持“三个有利于”、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无不需要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并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

  2、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我们党已经走过90多年的历程,为什么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尽管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尽管在党员干部队伍里确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这只是支流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对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论断过去适用,今天仍然适用。试想,假如这个“决定因素”出了毛病,还谈什么党和人民的事业呢?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干部队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在各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个岗位上工作的领导干部,大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甚至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实惠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对待权力、地位与利益的考验。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是每个党员干部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怎样才能经受住这种考验呢?恐怕只能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其中,能不能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乃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最现实的考验,也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关键一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好,我们就将失去民心,其后果不堪设想。

  以上,是从大的方面回答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问题。如果从党员干部个人角度来考虑,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利益观,你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面前方寸不乱,才能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反之,如果你坚持错误的利益观,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置群众的冷暖于不顾,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而自以为得计,就迟早要被人民所抛弃。这样的例子不少。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人物,郭明义、刘琼芳等先进典型他们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和爱戴,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头脑里有正确的利益观作指导,不为金钱和物质利益所动,时时处处想着群众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相反,那些在物质利益面前跌跤翻船的人,无一不是在利益观上出了毛病。象李真等之所以成了人民的罪人,谁能说他们的利益观是正确的?可以这样说,凡是在经济方面违纪违法的人,其利益观都是错误的,无一例外。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如果不能树立起正确的利益观,不仅有害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大局,也终将毁了自己。

  三、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当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和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正确的世界观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什么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等,都无从谈起。

  与世界观紧密相连并受世界观制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是党员干部必须注重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说,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生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现实。江泽民同志对此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就是要求党员干部“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自觉抵制各种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他告诉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

  2、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地位观

  对于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解决好权力观和地位观的问题,对于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是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权力观是基础,有什么样的权力观,就有什么样的地位观和利益观。道理很简单,试想,一个人的权力观是扭曲的甚至是错误的,你能指望他具有正确的地位观和利益观吗?肯定不能。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利益观是错误的,他的权力观也决不会是正确的。可见,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解决好权力观并进而解决好地位观的问题。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私有财产,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什么才是我们所要树立的正确的权力观呢?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正确认识我们手中权力的性质。只有把这个问题真正搞明白了,我们才能正确地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必须认识到:第一,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是代表人民并领导人民去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以后则要代表并领导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人民掌握和行使好国家的各项权力。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来自于人民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第三,领导干部必须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国家的安全、发展和富强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团结、富裕和安宁服务。一句话,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而绝不能把它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第四,一代一代的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信守为人民掌握和行使权力的正确原则,同时要始终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对自己行使权力的监督。

  3、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作风

  以贪图享受、铺张浪费为特征的享乐主义,是资产阶级利益观的典型表现,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必须同享乐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就必须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反对奢侈浪费的恶习。

  我们要始终坚持老一辈同志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良好作风。艰苦风斗是保证我们党永久发展的基础、是保证我们党纯洁的象征。我们应该珍惜老一辈同志的劳动果实,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矢志不渝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广大群众患者服务,就是对党的最大的回报。

  四、党员干部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当前,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这个过程中,势必要涉及到各种利益调整、利益分化、利益分配等诸多利益矛盾,这些变革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实现固然与自己的努力奋斗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要靠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因此,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一点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党员干部手中执掌着各种权力,在资源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与利益分配中占据着有利地位,属于强势群体,如果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真正做到为人民谋利益,就能形成一种放大效果,影响和带动一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否则,不仅有害于改革开放大业,也有害于党员干部个人。

  2、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改革措施的出台会直接触及人们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与威信,阻碍改革的进程。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家的胸怀,在维护人民群众长远的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竭尽全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向群众患者讲清楚。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长远利益为重。

  3、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这是树立正确利益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这样说,并非否定局部利益。作为党员干部,当然要考虑自己所管辖的单位和科室的利益,关键是看你在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采取什么态度。如果能够顾全大局,哪怕牺牲局部利益也在所不惜,那就是正确的态度。如果只从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那个局部考虑问题,对全局利益全然不顾,甚至损害全局利益,那就是狭隘的、自私的、错误的。

  4、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当前,经济活动和人的思想都比过去要活跃得多,党员干部如果不能谨慎从事,犯错误的机会也就相对比较多。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在经济活动中跌了跤,在很大程度上说,就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一个人追求成名、进步、富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无可厚非,但是

  党课讲稿反腐倡廉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追求这些靠什么?是靠诚实劳动、努力工作,还是靠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巧取豪夺呢?说起来,谁都明白应当是前者,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就是做不到。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决不能见利忘义,这个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的人心存侥幸,私欲膨胀,伸出了贪婪的手,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在党纪国法这条高压线前,碰得头破血流。

  5、遵纪守法与保持节操的关系

  党员干部必须模范地遵纪守法,同时又要注重个人道德操守的修养。这是因为,如果不注意道德修养,任凭不正确的利益观充斥头脑,就难免失节,甚至因经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而不惜以身试法。因此,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道德修养。

  同志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非常值得珍重。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善待它,充分实现它的价值。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使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在劳动仍然是人们谋生手段的情况下,通过正当途径获取物质利益,对谁来说都是必需的,党员干部也不例外。但大家千万要记住,钱财乃身外之物,如果成为它的俘虏,既有损于党的事业和个人名节,也有悖于党员干部的本色,实在是得不偿失。只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就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谢谢!

篇三: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发言稿

  1.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因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风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只是阶段性的,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2.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求我们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把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经常分析班子和干部队伍作风状况,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善于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使作风建设随着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推进而同步深化。

  3.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推动作风建设形成长效机制。要把作风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内容,每年至少集中开展一次专题学习。开展专题党课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把作风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要持续保持整治“四风”高压态势,紧紧盯住作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及时跟进相应的对策措施。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深化领导干部、领导班子、领导机关作风建设,保持和发展以上率下良好态势。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为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提供坚强保证,用责任传导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促进支部书记真正把党建作为主业来抓。

篇四: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专题辅导党课讲稿——构筑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防线

  同志们:

  干部的作风关系着党风政风。这段时间,我通过深入学习《****》第三卷,对习**关于各级干部的作风建设的论述进行深入研读。今天这堂党课,我主要是围绕这一话题,与大家做一次交流。

  一、《****》第三卷有关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P67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念头。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P499文章反映的情况,看似新表现,实则老问题,再次表明“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摆摆表现,找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P72领导干部要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养成一种习惯、化为一种境界。要加强道德修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明辨是非善恶,追求健康情趣,不断向廉洁自律的高标准看齐,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底线、不碰高压线。——《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P507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八项规定不是只管5年、10年,而是要长期坚持。要拿出恒心和韧劲,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管出习惯、抓出成效,化风成俗。——《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P508现在基层的种种问题,很多是因为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不去做、不想做、不会做群众工作,少数干部或无视群众期盼、或不敢应对诉求,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领导干部要破除“官本位”思想,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P512要加强对党章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等党内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落实到纪律建设、监督执纪、巡视巡察、责任追究各个环节,维护党章党规党纪的严肃性。——《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要通过清晰的制度导向,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形成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二、加强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是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其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反映。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党的精神风貌,与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等一起构成党的整体形象。

  (一)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党员干部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既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在生活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生活准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体。党员干部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更是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建设的带头人。因此,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在人民群众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往往是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标杆。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生活作风问题,以自身文明、健康、向上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三)新形势下反腐倡廉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一再告诫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没有被困难压倒,但却倒在糖衣炮弹面前,而这些党员干部的腐败堕落,往往始于不良的生活作风。因此,加强党风建设,遏制腐败现象,必须从抓好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着手,这是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部分党员干部不良生活作风的主要表现及成因

  (一)部分党员干部不良生活作风呈“四化”在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产生了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出现了不健康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概括起来有“四化”:

  1.价值取向功利化。新旧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使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部分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

  2.生活方式享乐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党员干部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过时了。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享乐。有的借工作之名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有的借工作之机巧立名目,游山玩水;有的借工作之时讲排场比阔气,攀比成风。

  3.人际关系庸俗化。一些党员干部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获取回报的筹码。一是上下级之间搞人身依附和裙带关系。二是社会交往中热衷于建立亲属、同学、战友、老乡等不同层次的社交圈子。奉行实用主义,讲哥们义气,编织“关系网”或建立官商相傍、互惠互利的利益同盟,使正常的人际关系庸俗化。4.对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放纵化。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身边工作人员重使用、轻管教;有的通过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为亲属经商办企业施加影响;还有的默许家庭成员收受与其职务影响有关的礼品、礼金。

  (二)部分党员干部不良生活作风的成因

  1.部分党员干部不良生活作风的三种外因。(1)社会转型导致价值观错位。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些党员干部权力和价值的本位化、私有化和功利化的现象。同时,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和错位,一些党员干部追逐个人利益、贪图安逸享受,甚至腐化堕落。(2)不良环境致使道德防线崩溃。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休闲娱乐场所的出现,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地方往往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不仅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也腐蚀了一些党员干部的灵魂。(3)教育监管不力导致难以防患于未然。这些年来,我们党加大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力度,这对于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在实施中很难起到监督作用,往往是等到党员干部出了大问题才发现,而这些人的腐败堕落大多始于不良的生活作风。

  2.部分党员干部不良生活作风的两种内因。(1)理想信念丧失,追求发生改变。一些党员干部受错误和不良思想影响,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逐渐淡漠、丧失,把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变为竭力追求和满足个人的利益。(2)忽视学习改造,放松自我约束。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一些党员干部不重视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在生活作风上出现问题,进而坠入堕落腐败的深渊。

  三、构筑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建设“五道防线”

  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不仅要纳入党的作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更要从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高度,坚持常抓不懈。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不良生活作风的四大倾向,抓住关键环节,构筑“五道防线”,切实把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抓紧抓好。

  (一)加强思想教育,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生活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各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与道德修养,牢记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常修为人之道、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规规矩矩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二)建立健全制度,构筑约束防线。不仅要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要尽快建立健全一整套具有超前性、切实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比如,建立党员干部生活作风承诺制、党员干部形象评议制度,将党员干部的生活态度、生活作风纳入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考核内容,并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完善监督机制,构筑监督防线。1.强化组织监督。要关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要在八小时之外构筑一条拒腐防变的“纠察线”,对领导干部的社交圈进行跟踪了解。2.强化社会监督。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设立群众举报箱、举报站和举报电话;及时获得有效信息,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引导,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3.强化舆论监督。可与新闻单位建议情况

  通报制度,采用开辟专栏等方式,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批评和纠正党员干部的不检点行为,让警钟常鸣。

  (四)强化家德家风,构筑后方防线。家庭是党员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第一道关口,家庭风气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家属开展“廉内助”教育,让家庭成为党员干部生活的优良港湾,成为影响和监督党员干部养成良好生活作风的后方基地。

  (五)加大查处力度,构筑惩戒防线。要严明纪律,强化惩戒机制,加大查处力度,发挥惩戒的巨大威慑力。对党员干部中腐化堕落的典型,要进行公开曝光,使那些沾染了不良生活作风的党员干部有“伸手必被捉”的巨大心理压力,从而悬崖勒马,改邪归正。学习结束语:同志们,新时代要有新面貌新作为,在公司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们每一名干部都要牢记工作职责,勇于争先不懈怠,敢于攻坚不畏难,善于创新不守旧,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精神状态、更扎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已的力量!

推荐访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课演讲稿 党课 演讲稿 作风建设

搜索